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谭延闿:慈禧曾嫌弃他的名字,不想最后却推翻了清朝

2024-07-25历史

教育向来都是判断一个国家能不能繁荣昌盛的条件。

好些年了,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老是被人挑毛病,但是呢,在那久远的封建王朝,科举制度又有它特别的好处,是能「改变命运」的一个关键途径。

科举不光得「答卷子」,要是想往顶尖儿上走,还得见皇帝。这就很可能出现这么个事儿:读书人费了好些年劲儿,想让家族命运变变样,结果就因为皇帝一句不待见,全白搭了。

在那腐朽不堪、走向没落的晚清政府,慈禧太后掌控朝政的时候,有这么一件事儿。

【慈禧「惹恼」了谭延闿】

科举制度本应是挺公平的一场考试,可晚清那会最高掌权的是慈禧,这人特别自私自利,在她的把控下,朝堂简直成了她说啥是啥的地方,完全就是样子货,啥都她说了算。

谭延闿生于1880年,那可是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不少后代史学家还说他是「完美的人」呢。他28岁中了翰林,之后选择支持立宪;还认同孙中山的政治想法,尽心尽力地帮忙。

他是个实实在在的文人,书法很拿手,号称「民国颜体第一人」。不过呢,他还具备治军的本事,多次征战四方,因而有了「翰林将军」的名号。

在谭延闿刚开始的人生里,有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

要说家世,谭延闿那可是实打实的官二代,他爹是谭钟麟,是个翰林,在咸丰六年考中了进士,之后那是顺风顺水,一路官做到了两广总督。

谭钟麟后来身体欠佳,孝顺的谭延闿就一边照料父亲,一边读书。有父亲的教导,再加上他本身脑子灵,所以进步特别快。

他写的文章一直都很有道理有依据,而且封建王朝的考试特别看重字体,谭延闿写的字又特别好看,他要是去考科举,估计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光绪三十年,谭延闿在甲辰恩科中得了二甲第三十五名进士。本来他有不少优势是能当状元的,可这事儿最后得慈禧说了算。

眼瞅着慈禧要下笔圈字了,她瞧见谭延闿是湖南人,还姓谭,这一下就让她想到了谭嗣同,当年那谭嗣同仰头大笑,可把慈禧给气坏了。

那这样,她就把刘春霖点成状元了。一来谭延闿有点问题,二来刘春霖书法特好,而且那会儿天下大旱,刘春霖这名字瞅着也挺吉利。

谭延闿降到了二甲第三十五名进士。可即便这样,在晚清的湖南籍考生里,中会元的就他一个。在很大程度上,他也成了当地人的指望。

然而,慈禧怕是咋都想不到,就那个因名字不讨喜而没当上状元的谭延闿,最后竟然把清朝给推翻了。

慈禧到了晚年的时候,亲自操办了「丁未新政」。那时候,谭延闿对封建王朝还存着最后一丝指望,他也挺积极的。

湖南立宪派的首领这一任务被响应,进而担任起「咨议局」局长。

在清宣统那时候,「保路」运动搞起来了,谭延闿在湖南,跟四川那边相互配合响应。然而,这运动最后没成,失败了。

这下子,谭延闿对清朝廷那是彻底失望了,慢慢就有了参加革命的想法。

其实,谭延闿早年所受的教育一直都是要对清政府效忠,可一个人从满怀希望变得彻底失望,那可不是一两天就能成的事儿。

接着,他跟着孙中山一块儿把清政府的统治给推翻了。但是,他思想转变相对较迟,不少人都说他是个会看风向行事的人,这话倒也不是没根据。

就他的政治思想来说,孙中山一开始搞推翻封建王朝统治的活动时,谭延闿还使劲儿维护封建统治,提倡君主立宪。等武昌起义真正爆发后,清朝封建统治快要垮了,这时候他才向革命靠拢,还被选为湖南民政长。

1911 年 10 月 21 号,谭延闿偷偷让新军师长梅馨挑动起一场变故,湖南军政府的都督陈作新和副都督焦达峰先后被乱枪给打死了,梅馨等五个师长都想当都督,谁也不让谁,最后大家把谭延闿推成了湖南都督。

谭延闿摆出一副老大不情愿的模样,被八个军士又推又请的,最后顺了他的意,当上了湖南都督。

谭延闿从政后,仍有超脱之态。他写过这么一句:「不好名马非英雄,要与秋虫斗方略」。这上联说自己喜欢好马,下联则表示他的才智都在「斗蛐蛐」上,不想跟人玩心眼儿,也别把他当政敌。

1912 年同盟会改成了国民党,谭延闿趁机加入,还被选为国民党湖南支部的头儿。到了「二次革命」的时候,谭延闿被革命党人用手枪逼着,黄兴又多次来电催他,他这才在 1913 年 7 月 25 日宣布湖南的情况。

他在【长沙日报】上发了【讨袁檄文】,接着就被袁世凯给免了都督的官儿。

不过呢,在这一天之前,他跟黎元洪打了个电话,想求得对方谅解,而且事后也没出兵去讨伐袁世凯。

「二次革命」搞砸后,袁世凯叫谭延闿去京城,谭延闿不敢呐,怕被袁世凯给害了,但他也明白这回是非去不可,好在事先做了准备,让黎元洪帮忙疏通关系,从这儿就能瞧出来谭延闿这人挺有心机的。

到了北京,谭延闿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带着值钱的礼物去找徐世昌,想让他陪着自己一块儿去见袁世凯。

刚一见到袁世凯,谭延闿赶忙道:「我谭延闿罪大恶极,求大总统宽恕。」

那时候,谭延闿连头都不敢抬,屁股也不敢落座,袁世凯觉得他着实是「悔悟」了。而且袁世凯还觉着当时在湖南,找不出比谭延闿更合适的人了,所以就做个顺水人情,宽慰了谭延闿几句。

为了警示别人,袁世凯装作给其判了「四年牢狱之刑」,随后又将其「特别赦免」。

1915 年,袁世凯想当皇帝搞复辟,谭延闿就加入了护国运动。到了 1916 年 8 月,他又当回了湖南省长还兼着督军,可第二年就不干了,离开了。

这一连串的「闷棍」给谭延闿整得没招了,他只好离开京城,跑到青岛先住着。只要一有空闲,他就去读孙中山先生的著作,对「三民主义」学说那是相当佩服,觉得强国这大事,还得靠孙中山的这套理论才行。

【一个历史评价复杂的人】

1922 年,陈炯明反了,谭延闿索性把自家财产变卖了,把孙中山等人接到上海,接着他又把好几万湘军召集起来,去讨伐陈炯明。

孙中山重回广东时急需大量资金,谭延闿索性把自己在上海唐山路的一套宅子卖了,还往长沙发电报,让亲友帮忙筹款,费了好大劲才凑了5万块,都当作军饷捐出去了。

这次他押宝,还真押对了。

就因为这些个举动,他往后的政治地位那是持续上升,成了国民党第一、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在1925年7月的时候,他又当上了广州国民政府委员,还兼任着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

1927 年,蒋介石崛起后在南京另建国民政府,这使得宁汉分裂。谭延闿代替别人当了武汉国民政府主席,不过,他还偷偷派人去和蒋介石联系。

在上海成立宁汉沪特别委员会后,谭延闿成了会议主席。1928 年 1 月,蒋介石重新得势,谭延闿对蒋表忠心,他曾当过国民政府主席,后来又变成了行政院长。

在过去,谭延闿有不少稀奇的特质。

按说呢,「英雄难过美人关」,但谭延闿能躲得过「美人关」,却躲不过「美食关」。就算是在行军打仗的时候,他都没忘了让手下人挑上几个担子,还老是带着会做湖南菜的厨子。

另外,谭延闿是曲园酒家的大老板,那招牌还是他亲自写的呢。他时不时就会去那儿美餐一顿,专拣好的吃,结果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这些病都缠上他了。

然而,他不了解自己身体的状况,还认为这是有营养的体现呢。

1930 年 9 月 21 号,谭延闿吃了一顿鱼翅大餐,吃撑后就去东郊马场看马,半道上头疼得不行,赶忙让司机往医院开。车刚开到中山陵那块儿,谭延闿还打趣道:「难不成总理在等着和他一块去吃粤菜呀?」

司机通知完医生后,还是把车开到了官邸。中央医院的高级大夫知道后匆忙赶来,最后判定他是脑出血。

蒋介石一听说这情况,赶紧就过来了,这时候谭延闿已经昏迷不醒了。蒋介石清楚谭延闿在政府里起着「调和」的作用,当下就下命令:不管咋样都得抢救,一定得把人救过来。

然而,第二天,谭延闿还是去世了,终年52岁。

有个上海的小报这样形容谭延闿一生的特点:吃得多喝得多,走路大摇大摆,有福气命也好;到处乱滚,这儿滚那儿滚,最后滚进了棺材里。

1931 年 9 月 4 号,国民政府在南京给谭延闿弄了个挺隆重的「国葬」。那时候蒋介石在武汉指挥打仗呢,就为了这事儿,他特意从武汉赶回来,找了块风水好的地儿给谭延闿修陵墓。

国民政府请了有名的建筑大师杨廷宝搞设计,财政部部长宋子文为报谭延闿的恩情,特意给他拨了款。虽说在平常的故事里「谭延闿」不咋常出现,但那时候,他墓地的宏伟气势就只比孙中山先生的差一点儿。

蒋介石把权力当成命根子,从历史的那些记载里就能晓得。在他看来,「伴食宰相」比「争食宰相」强,所以他对谭延闿挺夸赞的。

谭延闿去世时,鲁涤平是浙江省主席,他为报谭延闿的赏识之恩,弄了些亭台楼阁,以此来抒发自己对谭延闿的怀念。

不过话说回来,谭延闿虽说没啥特别大的影响力,但他的历史地位可不低,这和当时的政治形势以及权力构成是密切相关的。

民国那时候,朝堂上的显贵里字写得好的没几个,不过谭延闿字写得不错,让人觉着「字如其人」。谭延闿从 30 岁往后,就专心钻研颜书,在书坛也出了名。

谭延闿当官后,并不仗着自己的权势欺负人。那时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觉着伙食不行,每天吃饭时都闹哄哄的,毫无秩序。但谭延闿晓得这事后,没去批评学生,倒是给学生们写了一幅长对联让他们瞧。

咱来瞧瞧这世界啥样儿,沧海横流,大风潮频频起,这江山到底归谁呢,希望各位学生能卧薪尝胆,每顿饭时都别忘了天下事;好多人都被境遇给拖累了,能吃得了苦,那才是真汉子,王侯将相可不是天生的,想想古人断齑划粥,立身处世得从当秀才时就开始。

【大家读罢,也都风平浪静。】

不过呢,在历史上,对谭延闿持不同看法的人把观点分成了两类,可那总归都是谭延闿啊。

大家都讲青年时所受的教育会对人一辈子产生影响,然而谭延闿年少中举,却不古板守旧,而是积极追求进步,这人能文善武,可谓是个奇才,是翰林里的出色人物,也是推翻清政府、反对旧制度的带头者。

然而,他在具体主张方面,秉持着「不担责,不提议,不招惹人」的「三个不」准则,胡汉民还夸赞过他的「中间调和办法」。

这就是谭延闿能一直当「官场不倒翁」的窍门。像在国民政府委员会议上,他就负责主持会议并宣告程序,其他人吵得厉害,甚至对骂起来,乱成一团,而他却始终闭着眼睛养神,一直到会议结束才睁眼。所以,他得了个「水晶球」的外号。

人家都说他「混」,但他对军队那可是抓得牢牢的,绝对不会把枪杆子放手,在那到处打仗的年头,有枪就有话语权,他在湖南起起落落好几回,却一直都能当军长。

后来,他清楚蒋介石想要啥,所以才能老是成为「贵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