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打败陈友谅后,朱元璋批评了常遇春,表扬了徐达,且看原因是何?

2024-04-09历史

说起常遇春和徐达,我们并不陌生,两人是明朝开国大将,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

先说常遇春,号称「常十万」,有万夫不当之勇,性格刚强,为人正直,一生未有败绩。朱元璋曾用「虽古名将,未有过之」八个字高度评价这位战功赫赫的开国名将。

再说徐达,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六王」之首,为人谨慎,治军严谨,为大明帝国立下了不朽功勋。朱元璋曾这样评价他「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可见,常遇春和徐达是十分优秀的将领,可以说,他们是明朝初期最为杰出的人才。试想,如果这两人一起肩并肩、背靠背协同作战,敌人会不会闻风丧胆?

其实,战争无小事,想要打赢一场战争,还要考虑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后方军需供应等关键因素,但是,常遇春作为徐达的副将,和徐达一同出战,胜算还是会很大的。

公元1360年5月,徐达和常遇春在九华山大战陈友谅,此战,徐、常二将打败了这一劲敌,并且俘虏战俘3000余人。取得如此优异的战绩,本应得到朱元璋的赞赏,但是,未曾料到的是,朱元璋表扬了徐达,批评了常遇春,这又是为何呢?

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引起朱元璋对常遇春不满的原因正是这3000余名战俘。对于如何处理这3000余名战俘,徐、常二将有不同的意见,常遇春认为,要全部杀掉这3000名战俘,让敌人知道我们不是好惹的。但是,徐达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在战争关键时期,不可滥杀俘虏,这样不仅会断掉他们的归附之心,更能增强他们的敌对意识。不过,常遇春性格火辣,为人耿直,最后,竟然一意孤行,擅自杀掉大多数战俘。这个消息不小心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特意安排专人前往九华山,表扬了徐达,批评了常遇春,并让徐达「专为大将」。

其实,从这件事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徐达和常遇春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

1. 徐达宽厚待人,常遇春嗜杀成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厚待人是一种素养,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更是事业成功、家庭美满的不二法宝。

徐达虽然在战场上雷厉风行,但是,在平时的生活交往中,却主动收起那刀光剑影的股股寒气,对待士卒宽宏大量,对待家人温文尔雅,对待同事一团和气又不失正气,在他身上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影子,可以看出一位道德楷模所具有的温度。

他这种宽厚待人的做法,也给他带来了幸运。由于立场不同,徐达不肯与胡惟庸有过多交往,这引起了胡惟庸的不满。为了打击报复徐达,胡惟庸不惜重金收买了徐达身边的一名门卫,妄想让这名门卫谋害徐达。但是,这名门卫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他感念徐达对自己的宽厚,不肯下手,甚至,还向徐达主动汇报了情况。徐达听后,没有一点儿生气的意思,也没有责备门卫的意思,更没有报复胡惟庸,仅仅是提醒朱元璋留意此人。

而常遇春,暴烈浮躁,嗜杀成性,一旦破城,不分青红皂白,就大肆屠杀,这不仅断了有意归附之士的念头,更是伤害了广大百姓的心灵,这朱元璋这支义军失去民心,失去群众基础。为此,每逢出征,朱元璋就会提醒常遇春「城破之日,不可妄杀」,同时,还会安排专人作为常遇春的参谋,随时随地提醒常遇春要保全民生。

其实,在后来的作战中,常遇春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这一缺陷,对上,他服从朱元璋的教导,对下,他听从副将的建议,主动收敛了这一不当行为。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2. 徐达遵章守纪,常遇春偶有僭越

军人就要服从命令,恪尽职守,遵守纪律就是一名军人的天职,对于古代军人来说,这也是必须具备的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上令下行,才能发挥出一支军队的整体战斗意志和作战水平。

在主将徐达再三劝阻之下,副将常遇春还是擅自做主杀害俘虏,简直就是僭越之为,再加上,杀害俘虏本身就是一件影响极其恶劣的事情,因此,朱元璋要批评常遇春,要常遇春只做徐达的副将,要徐达「专为大将」,防止常遇春做出其他不端的事情来。好在常遇春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没有二心,这才没有引起朱元璋的猜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反观徐达,谦虚谨慎,事事小心,力尽人臣本分,从不僭越执法,其实,这也是为官为将者应该具有的一种境界。众所周知,徐达的顶头上司朱元璋疑心较重,生性猜忌,尤其像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这些权臣,朱元璋更是多加防范,但是,对于徐达,朱元璋总是很放心,常常派遣徐达长期率兵出征,毫不犹豫。

徐达也从不做出让朱元璋猜忌的事情,每逢作战归来,及时交出兵符,同时,将功劳推给朱元璋和自己的部下。

就是这种谦逊的性格,才赢取了朱元璋的信任和器重。

3. 徐达低调内敛,常遇春性格急躁

低调是一种修养,内敛是一种智慧。我们的传统思维就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严以修身,严以律己。这样才能够赢得大家的尊重和支持。

徐达,就是这么一个人,他低调内涵,即便自己手握重权,也从来不与别人争辩是非,甚至,对于自己应得的赏赐,他也从来都是委婉拒绝。

朱元璋曾经发现身为大将的徐达生活简朴,住房简陋,实属寒酸,便将自己曾经住过的房子赐给徐达,可是,徐达拒绝了。后来,朱元璋故意将徐达灌醉,安排侍卫将酒醉的徐达抬到自己的卧室,意思也就是将这处宅子赐给徐达,没想到,徐达酒醒之后,发现自己睡在了朱元璋的卧室,便立即起身,跪在朱元璋的面前,委婉拒绝了朱元璋的这一好意。朱元璋见他这么低调,也就收回了这处宅子,但是,为了褒奖徐达,重新建造了一处房子,再次赐给了徐达,并给这座房子赐名为「大功坊」。

再看常遇春就不同了,他脾气暴躁,性格如火,尤其攻城不下时,他经常恼羞成怒,以强攻强,不会换个思路解决问题。比如,1364年7月,赣州之战,常遇春率军将赣州城围的水泄不通,但是,对方守城之将熊天瑞坚决不降。

其实,这种战况早已在朱元璋的意料之中,早在常遇春出兵前,朱元璋就考虑到,如果对方固守城池,坚决不降,常遇春势必会强攻硬取,到时,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即便攻克城池,也很不划算。于是,在常遇春出兵前,朱元璋就安排汪广洋担任常遇春的参谋,临行前,朱元璋嘱咐道:「汝至赣,如城未下,可与遇春等言,熊天瑞困处孤城,犹笼禽阱兽,岂能逃逸?但恐城破之日,杀伤过多」。就这样,才避免了常遇春强行攻城的不智之举,事实也正如朱元璋所料,五个月后,赣州城粮草用尽,守城之将熊天瑞纳城投降。

可见,低调内敛才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才华,才能够处变不惊,做成大事。

朱元璋曾经如此称赞自己身边的将士:「自古帝王多以征战,而有名世之将以佐辅之,尔等今日之功又何忝于古之名将乎?」。这句话的意思大致是今天我身边的将士,所取得的丰功伟绩丝毫不逊色于古代的名将。这里当然包括徐达和常遇春。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虽然常遇春有些缺点,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常遇春本人善于总结,善于修正自己的错误,善于完善自己,逐步成长为大明的杰出将领,就在常遇春去世时,朱元璋亲往祭奠,扶灵大哭,赐号「忠武」。这「忠武」谥号,是朱元璋给予常遇春的最高评价,明代以前,只有唐朝的尉迟恭、宋朝的岳飞获得过如此殊荣,常遇春是古代至明史以来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