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刘邓被20万敌军包围:毛主席3次拿笔掉落,见人进屋怒吼我没有病

2024-01-18历史

说起解放战争中最关键的战役,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淮海战役,但其实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性也不遑多让。

1947年,在刘伯承元帅以及邓小平同志等人的领导下,十二万原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行动,直逼国民政府的腹地南京和武汉。

这一举动成功扭转了解放战争的形势,让我军化被动为主动,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但鲜有人知道的是,大别山战役其实是一场相当艰苦卓绝的战役,我军的损失十分惨重。

而在整个战役过程中,无论是刘邓二位将军,还是我们的毛主席,都经历了相当艰难和纠结的两个月。

把尖刀插向敌人的心脏

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蒋介石摆出要和平的姿态,与毛主席签订了【双十协定】,可他这样做其实是为了给军队的调运留足时间,同时在舆论上抢占制高地。

尽管毛主席以慷慨赴会的态度挫败了蒋介石的政治用心,但国民政府也还是有了充足的时间去筹备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国内战争。

于是在1946年,国民党军队率先进攻我山东解放区和延安革命根据地,打响了内战的第一枪。

等到1947年的上半年,彭德怀元帅率领的西北野战军经过历次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数万人,成功粉碎了胡宗南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

但在此时,我军处于被动应战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扭转,如何打开一个新局面就成了毛主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在一番深思熟虑以后,毛主席针对蒋介石向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重点进攻的布局,敏锐地意识到我军可以利用国民党军队在中原地区防御薄弱的弱点,实施全面的中央突破。

这样,既不用等到全部粉碎国民党的战略进攻,也不用等到解放军的总兵力超过敌人,就能迅速抢占战略主动权。

其实,这样一个战略规划是毛主席的一贯作风,他老人家最擅长换家战术,他很少会在一个地方和敌人的进攻矛头面对面的硬碰硬,毕竟我军的实力远远弱于国民党军队,正面对决的代价不说会遭遇失败,但肯定会背离我们的初衷。

在战略上进行布局,化被动为主动,才应该是我军取胜之道的最优解。大的战略已经确定了,接下来就是具体实施的问题了。

在经历了一番缜密的规划后,中央军委制定了从中原出击进军大别山的计划。大别山这个地方,位于湖北,河南,安徽的三省交界地带,地理位置十分独特。

其向东可以直接抵达南京和上海,向西南可以到达汉口,就像是一把尖刀,随时能够插向敌人的心脏。而大别山同时也是革命老区了,我军在这里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

再者,大别山的地形复杂,如果我军在这里站住脚,敌军想来围剿也是十分不容易的。综合这些考虑,中央军委最终将进攻的目标定在了大别山。

就地理上来说,大别山更接近华东野战军布防的区域,那也就应该由华东野战军来承担这个任务。

可由于国民党军队当时在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华东野战军面临的压力非常之大,他们根本拿不出多余的兵力来执行中央军委的任务。

此时,历史的重任也就只能交给中原野战军了。虽然刘邓大军原本也在和国民党的军队作战。

但在1947年的年初,蒋介石将刘邓大军正面的国民党军队调往了山东战区,这使得他们所面临的压力陡然减轻,因而中原野战军成为了执行千里挺进大别山任务的最佳选择。

于是,当刘邓大军完成鲁西南战役以后,毛主席亲自草拟电报给二位首长,希望他们服从中央军委的安排。

向着大别山挺进

尽管在战略上挺进大别山的任务是十分诱人的,但要实际执行起来依旧相当冒险,因为从鲁西南到大别山,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分散在两侧,形成了一个两面夹攻之势。

如果刘邓大军稍有不慎,那他们就将处于国军重兵集团的围困之中,其处境可就危险了,因此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首长对于中央军委的命令都显得顾虑重重。

很快,毛主席的电报又来了,他告诫两位首长:「下决心不要后方,争取用半个月的时间直出大别山。」

快速进军当然是好的,可问题在于刘邓大军刚刚完成了鲁西南战役,他们的部队还需要时间来休整,立即投身这样一场高强度的行军任务中,对于士兵来说也过于苛刻了。

虽然刘邓二人有自己的顾虑,但当毛主席给他们发过来标有三个A的电报,两位首长不再犹豫了,他们毅然带领着十二万大军踏上了前往大别山的征途。

三个A的标志代表此命令是我军最高等级以及最紧急的任务,必须立即执行,而这份电报上说:「如果你军无法完成挺进大别山,牵制胡宗南部队的任务,陕北危在旦夕。」

纵有千难万难,事关中央存亡,刘邓两位首长也是不敢怠慢,当即挥师南下。

随后的时间里,刘邓大军在长达三百里的地段上强渡黄河,一举突破了蒋介石所谓「抵得上四十万大军」的黄河天险,正式拉开了我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在渡过黄河以后,刘邓大军势如破竹,他们先后歼灭了5万多敌军,打开了深入敌人后方的通道。

得知这个消息,蒋介石极为震惊,他亲自飞到开封坐镇指挥,并从陕西和山东等地区调集了七个整编师的兵力紧急驰援鲁西南,而这正是毛主席想要的。

随后,毛主席命令陈赓和谢富治二位将军向河南西部挺进,同时让陈毅和粟裕的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也向鲁西南方向前进,两路大军配合刘邓大军的行动。

在友邻部队的策应之下,刘邓大军甩掉了合围而来的国民党军队,一路向南快速进军,目标直指大别山。

当部队行进的时候,毛主席对于他们的前途作出了三种预判:要么付出代价,站不住脚,又转回来;要么付出代价,站不稳脚,留在周围打游击;要么付出代价,站稳了脚。

也就是说,毛主席十分清楚此次行动的艰险程度,他深知刘邓大军一定会遭遇敌军的疯狂堵截,其损失必然不小。

如果刘邓大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却打开了局面,那倒也还值得,只是谁也不敢打这个包票,所以他的心里其实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事实也正如毛主席所预料的那样,刘邓大军当时所面临的困难是现在的我们无法想象的,他们的进军路线可以说是河网密布,同时还有广袤的黄泛区,这都对部队的行军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重武器的通行更是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刘邓二位首长最后也不得不忍痛抛弃了我军为数不多的美制榴弹炮等重武器。

舍弃重武器之后,我军的行军速度大大提快,有了充足的余裕与二十万敌军来周旋,他们一次次躲过了追兵的围剿。

蒋介石见他的部队追不上刘邓大军,于是就让自己的58旅在汝河南岸实施阻击。

此时,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就是一个后有追兵前有强敌的困局,想要往前就必须突破58旅的封锁强渡汝河。

退无可退的刘邓大军只能背水一战,他们一面架桥,一面向着58旅发动猛攻。

双方的战斗十分激烈,整个河面上到处都是横飞的枪弹以及被炸起的水花,然而困境中的我军更显斗志昂扬,他们没有丝毫的慌乱,只是沉着应敌,士兵们死死守着渡桥,掩护着大部队冲击对岸,最终我军成功渡过了汝河。

成功度过一劫后的刘邓大军,在接下来抢渡淮河的时候,遇到了非常幸运的一幕。我军战士前脚刚刚渡河,后脚河水水位就涨了,直接把追兵挡在了河对面。

邓小平同志后来回忆这件事的时候说:「我们的运气真的很好,刚过完水就涨了,这难道不是老天爷帮忙吗?」

不过,刘邓大军只是暂时脱离的险境,前方等待着他们的还有着更多的挑战,能不能完成中央军委交代的任务,还是一个未知数。

伟大而沉重的胜利

就在刘邓两位首长焦虑的时候,远在延安的毛主席其实也非常焦急,尤其是在得知刘邓大军被国民党重兵围控的时候,他是一宿一宿睡不好觉。

长时间的精神紧绷,外加饮食和作息不规律,导致毛主席的身体开始吃不消了,他的双手出现了严重的浮肿,以至于连笔都拿不稳了。于是在工作人员向毛主席汇报军情的时候,他手里的笔竟然连续掉落了三次。

毛主席这个状况自然引起了领导干部们的关心,大家找来了卫生所的大夫给毛主席开了一些药。

可是,当那个医生带着药进入窑洞的时候,毛主席突然怒吼一声:「我没有病」,这可把那个医生吓到了,他拿着药愣愣地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任弼时听到屋里的动静,赶忙走了进去,然后就看到毛主席怒气冲冲地来回踱步。

意识到不对劲,任弼时用眼神示意医生先出去,然后自己走到毛主席身边问:「主席,你这是怎么了?」

毛主席依然只是来回踱步,并没有搭理他。任弼时知道,现在的毛主席正在气头上,需要时间来冷静,于是他就站在一边静静地等待着。

过了好一会儿,毛主席的心情平复了一些,他看到任弼时还在,就叹了一口气说:「你去把医生叫来吧,我刚刚突然发火是不对的。」

任弼时没有动,他又问主席:「你是因为刘邓大军被围的事情生气吧?」

毛主席终于坐了下来,他点了点头说:「还是你最了解我。」

任弼时回答说:「想来也是,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主席你也别太着急,放宽心再等等吧。」

毛主席再次点了点头,他接着说:「不管怎么说,我刚才做的不对。你还是把医生叫进来,我要向他道歉。」

随后,毛主席也是向那个医生道了歉,这样他多少能心安一些。只是对于毛主席来说,刘邓大军突围的消息一日不传来,他的心情就一日不得放松。

然而就在几天后,工作人员匆匆送来了军情急报,上面赫然写着刘邓大军已经在八月末抵达了大别山。

长达两个月的等待,终于等来了一个好结果,这让毛主席无比兴奋,那一瞬间他好像卸下了千钧重担,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不过,刘邓大军虽然成功挺进了大别山,并创立了革命根据地,但形势远还没有到足以让人欢呼胜利的地步。

小诸葛白崇禧依旧给他们布置下了重重难题,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就不说了,而白崇禧还一边联合当地的土匪和民团武装对付解放军,另一边以连坐法挟持百姓,不让他们给解放军提供物资补给,这些措施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军的行动。

刘邓大军抵达目的地后,愕然发现当地老百姓好像并不欢迎他们。其实不是老百姓不欢迎,而是他们畏惧白狗子的屠刀,不敢欢迎罢了。

因此,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这也就导致仅仅五个月后,邓小平同志就建议撤离大别山。

毛主席在收到电报以后,拒绝了邓小平的要求,毕竟我军好不容易才插到敌人的腹地,他不舍得就这样抛弃到嘴的肥肉。为了给刘邓大军减轻压力,毛主席再次派粟裕兵团南下作战,吸引白崇禧的火力。#热点引擎计划#

但仅仅过了十多天,邓小平同志再次发电报请求撤离大别山。这一次,在慎重考虑以后,毛主席终于同意了他们的要求。

之所以毛主席态度会发生反转,一是因为刘邓大军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他们牵制了几十万的国民党军队,策应了其他战区的行动。

二是因为刘邓大军的损失太过惨重,十二万大军此时仅剩下不到五万,多年积累的家底也消耗一空,实在没有能力再坚守下去。

如果强行坚守,不仅军队要遭受更惨重的损失,还有可能给当地民众招来国民党军队的猛烈报复。

所以,刘邓大军最终是在1948年的三月底全部撤出了大别山,但这个时候战争的主动权已经转移到了我军手中。

结语

千里挺进大别山,无疑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战略行动,毛主席以「中央突破、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用兵之道,打得蒋介石惊慌失措。

而就实际效果来看,刘邓大军以及配合他们行动的陈粟和陈谢两路大军累计歼灭敌军二十万,解放县城一百四十余座,重建了中原根据地,完满实现了毛主席的战略意图,使得我军成功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如此战果,以至于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其著作【中国震撼世界】里惊叹:「从未见过比这次更为高明出色的军事行动,毛泽东在用兵上堪称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