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60年印度记者刁难周总理,称边界争议是中国的错,总理如何反击

2024-04-21历史

1960年4月25日晚上,周总理在新德里举行了记者招待会。

然而,这场招待会并不像之前那样那么顺利。

就在记者会现场,一位印度的报刊记者,向周总理提出了一个极其刁钻的问题。

这位记者说:「中印之间领土争端,难道真的不是中国的问题吗?」

言下之意,这位记者认为我国「侵占」了边界。

周总理听后仍神定自若,他拿起话筒,准备回答。

面对记者这样尖锐、刁钻的提问,他打了一个比方,让对方沉默尴尬,而在场不少记者对周总理的回答叹服不已。

那么,周总理是如何反击的,当年中国和印度又因为边界产生了怎样的分歧?

漂亮的反击

关于这场记者会,周总理早有准备,他知道这是一场恶战。

1960年4月25日晚上7点30分,总理在新德里举行了记者招待会。

其实,在那之前,他曾主动向尼赫鲁总理提议,两人一起举办记者会。

然而,由于边界争端僵持不下,印方坚决拒绝了他的邀请。

在这样的情况下,周总理认为,应该让各国外交使团,还有新闻界更加了解中国的看法,记者招待会因此召开。

开会前10分钟,他和陈毅将军带着随行的工作人员,进入了圆柱厅边门最准备。

就在那时,一位记者突然走到他们面前,周、陈两人定睛一看,原来是【泰晤士报】的记者,韦尔娜女士。

周总理对她印象深刻,她是对中国很有好感的一位记者。

不等总理出言询问,韦尔娜女士十分焦急地说道:「总理先生,招待会上有一群人打算不顾礼仪向您发难。

「我想,这不是招待会,而是射击场,您成了唯一的靶子,有上千支枪瞄准了您,您不能进去!」

周总理听后笑了笑,他坚定地向这位女士说道:「请放心,新德里的子弹不会打倒我。」

会议开始后,周总理先进行了45分钟的演讲。

这场演讲是为了表明中国的态度,他们想与印度和平交流谈判,解决此次争端。

总理认为,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印之间从未发生过真正的战争。

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因此,他也希望他们这一代人,也能像以前一样和平解决问题。

演讲结束后,他向台下的记者发出邀请,希望能够以朋友的身份与记者们进行交流,回答他们的问题。

他话音刚落,一位来自欧洲的记者率先站起来发问。

他先表明自己是英国路透社的记者,名叫詹姆斯。

这位记者一上来,就提出了十分尖锐的问题。

他认为虽然中方说要和平解决问题,可这件事就好比,一件物品,原本就属于原主,其他人有资格去讨论这件东西属于谁吗?

周总理一听神情立刻严肃起来,他的目光紧盯着那位记者,沉默片刻后,十分郑重说道:「这位记者说道国与国的领土纠纷,但你刚才的比喻显然不大恰当。

紧接着,周总理就记着的这个比喻展开了阐述。

他认为,一个强盗如果夺走了别人的东西,那么原物的主人是有理由要求他归还的。

这位记者听后立刻沉不住气了,企图狡辩说周总理是在暗指印度是强盗。

然而,总理的话另有所指,他立刻解释说:「强盗是有的,但我所指的绝不是印度,而是英国的殖民政策。」

他表示中印之间是朋友,而且应该永远都是朋友。

第一个记者开了头后,其他国家的记者也跟着向总理发出挑战。

如韦尔娜女士所言,这场记者招待会上硝烟弥漫,每个人都在试图炮轰周总理。

但也正如总理回答的那样,他并不害怕记者们的炮轰,相反,他还在这浓浓硝烟之中淡定自若、游刃有余。

记者们也是第一次见识到周总理的口才,说是舌战群儒,也毫不夸张。

不久一直在暗中观察,等待机会的印度【独立报】记者举起了手,这位记者名叫托姆拉。

记者起立后,他立刻发出了提问,他认为中印之间的争端之所以愈演愈烈,甚至到了动枪士兵牺牲的地步。

这一切完全都是因为中国仗着自己是大国,来欺负印度造成的。

托姆拉的这一番话完全是对中国的污蔑,周总理的眼神更加冷静了。

他绝不容忍谁污蔑自己的祖国,他坚定道:「不对。麦克马洪线的争议,缅甸、不丹、尼泊尔他们是小国,因为这条线有不少困扰。但为何我们能和他们和平达成协议呢?

「当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发生纠纷时,我们不能理所应当地认为大国就是蛮横,不讲道理的。

「按照这样的逻辑去处理事情,那么印度和巴基斯坦,锡京之间的纠纷那也是大国欺负小国吗?

「况且从各方面来讲,印度也不是一个小国,自然更谈不上什么大国欺负小国的问题了。」

这位记者被周总理的回答驳得哑口无言,他沉默片刻,进而恼羞成怒了起来。

他说:「不管你们怎么说,你们都是侵略者,你们伤害了印度人民的感情,你们应当滚出去!」

周总理的淡定严肃,与印度记者的无能狂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家都在议论纷纷,对周总理的精彩辩论佩服不已。

那么,这场边界争端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印方会如此咄咄逼人?

亲赴新德里

1960年中印就边界问题产生了争执,周总理第四次奔赴新德里,进行会谈。

在记者招待会上,他舌战群儒,解答了许多记者的疑问。

这场争议为何如此激烈,甚至到了动枪伤人的地步?这一点可以从一位记者的提问中得到答案。

就在周总理回答了詹姆斯记者的问题后,后排有一位记者也站起来提问,他说到了这场争议当中的细节。

在这位记者的视角当中,他认为中国是没有打招呼,自作主张,在争议地区修建了一条公路。

他不认为,这样的行为代表一国对另一国的尊重。

关于这个问题,周总理点点头回答说:「不错,我们确实修建了一条公路,这条公路位于喀喇昆仑山侧,名叫新藏公路。

「之所以要修建这条公路,是为了解决新疆和西藏两地的交通问题。

在修建的过程中,因为有几段路被山脉阻隔,所以在修路时穿越阿克塞钦地区,而这个地方在中国的认知当中是属于我国的领土。

「但印方不这么认为,并提出了抗议。针对这个问题,那时我们非常愿意坐下来一起协商解决。」

周总理明确指出,如果这样的行为都算不上是尊重,到底还有什么行为更加妥帖。

毕竟来看印方的行为,就能有所解答。

他们在争议地区建立军事据点,派军人巡逻,直接穿越了传统定下的边界,并还不断向我国的领土推进,动用武装。

这样的行为又算是什么?

此外,在印度记者责问中方伤害印方感情上,也有失偏颇,印方做出的一些举动,更令中方的人民感到心寒。

就在1959年我国正在处理西藏的问题,忙得焦头烂额,没有想到,印度的各大城市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反对活动。

更令人气愤的是,去年四月份,印度孟买的政府,还特意指示了一批歹徒。

让他们将毛主席的肖像贴在住在当地的总领事馆墙上,随后,他们向肖像上扔臭鸡蛋、烂西红柿,还有砖块。

这些行为十分恶劣,周总理得知此事时十分愤怒。

在记者会上,他问:「这是什么?这不仅伤害了我们的感情,同时也是对我国的侮辱!」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进入记者会尾声时,会前担忧总理的韦尔娜女士站了起来,她向总理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问题。

那时周总理已经62岁了,甚至比她父亲的年龄还要大。

让她感到困惑的是,周总理为何看起来还如此年轻,就像一个小伙子一样,她希望总理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令人意外的是,周总理的反应和刚才与众人辩论的严肃神情完全不同。

他有些腼腆地笑了起来,正如多年以前斯诺先生写的那样,他认为周总理身上有着腼腆、独特的个人魅力和领袖自信。

「我能不回答的这个问题吗?」周总理问道。

没有想到,台下的记者异口同声地说道:「不能。」

随后,他沉吟片刻,回答道说:「我只是按照东方人的生活方式而生活的。」

这个回答成了这场记者会的尾声,大家不由得站起来鼓掌,这掌声持续了7分钟。

这是对周总理外交能力的赞许,也是对中国立场的尊重。

而在记者会之前,周总理曾亲自与尼赫鲁总理进行讨论中印边界的问题,这位总理对待周总理就没有那么友好了。

会谈结果

1960年4月19日下午,周总理与陈毅将军来到了新德里。

而这一次尼赫鲁总理的态度,跟以往截然不同,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当天,他们下飞机时候,地面没有像往常一样挤满了欢迎的人群,也没有欢迎口号,只有来迎接的外交人员。

周总理等人很快注意到了微妙的气氛,尼赫鲁总理用印地文致辞欢迎。

以往,他在这种场合都会用英语,而且不会带讲稿,随性发挥。

在致辞中,他先讲到了之前周总理的三次访问。

他认为,中印之间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的。

然而,他话锋急转,又说因为之前的一些事,中印友好的关系已经岌岌可危,要恢复两国的关系,恐怕任务艰巨。

这样的说辞在外交中是十分失礼的,但显然他是想借着致辞,来表达自己对周总理的埋怨,还有印度当地势力的束手无策。

这一年的2月6日,周总理要来拜访印度的消息,已经在国内传开。

有一部分印度议员就此事展开了抨击,他们认为这个邀请是印度的耻辱。

尼赫鲁总理的压力非常大,就在周总理来访之前,城市内又一次进行了游行活动,大有中国代表团待下去的意思。

这些事情周总理早有了解,并做好了准备,他明白这一场会谈不会进行得很顺利。

周总理对致辞进行了答复,他再一次声明,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他认为中印之间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友好协商得到解决。

他的真诚与友好,让在场不少原本对中方有偏见的外交人员,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其实他的答谢只有短短的400字,却换来了6次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一早,周总理赶往总理府与尼赫鲁总理进行会谈。

他们这一次访问共在印度待了六天,谈话时长更是长达20多个小时,这一会谈记录在以往是很少见的。

会议一开始,尼赫鲁总理便开门见山,要求中方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周总理敏锐而直接问道:「总理先生,麦克马洪是谁?」

答案不言而喻,他是一个前英帝国主义的将军,总理先生很清楚他的身份,只能一时语塞,无法作答。

见总理先生理屈,周总理又接上话来,他认为这条线是不合理的。

而且,中国与印度两国,都作为曾遭受殖民入侵的国家,应该对国家的边界认识上有共同认识。

但遗憾的是,他没有想到印度和中方持有的是相反意见。

印方坚持日不落帝国单方面拓展出去的边界,是非常遗憾的,也是不合理的。

周总理的讲话精准直接,又如春风般和煦。

尼赫鲁总理是一位能言善辩的政治家,但在那时他竟无法反驳周总理的说法,感到非常尴尬和无地自容。

即便如此,受着国内的压力,这位总理先生依旧坚持非法边境线。

并且,他还拿出自己的书,来作为划分中印边界的根据,周总理听后惊讶不已,感到失望。

周总理与尼赫鲁总理的7次交谈中,一直在边境线的问题上打转。

不管印政府的人员如何狡辩,周总理等同志依旧不厌其烦地陈述着中国的立场和态度。

那么,中国的立场和态度又是什么呢?

鉴于印政府如此强硬,我方提出了新的建议。

同志们认为双方应当维持边界现状,停止在边界线内巡逻的行动,避免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

直到边界问题解决之后,双方再重新安排人员。

这样的建议是非常合情合理的,然而,就是这样温和的建议也遭到了印政府的拒绝。

虽然总理先生等工作人员的说辞十分含糊,但其态度不言而喻,这意味着会谈基本上以失败告终了。

但为了保留最后一点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希望,周总理提出了新的建议。

他认为双方可以举行官员会晤,核对各自边界主张的历史资料,形成一份报告,再递交给两国政府,进行新的决定。

周总理的这一建议没有被拒绝,当然这也成了中印双方在边界问题上取得的唯一成果。

在那之后,也就是周总理单方面召开的记者招待会。

在那场会议上,世界各国都领略到了周总理的独特魅力,中方对待外交的和平友好的态度。

但遗憾的是,就在两年后,中印两国因为边界问题,发生了激烈冲突。

时至今日,两国因边界问题,仍有不少摩擦和争议。

但正如周总理曾说的那样,几千年来,中印两国是和平友好的两国,也有着同样的遭遇,相信在未来,边界问题一定能够取得一个和平而公正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