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战史复盘:黄维12兵团双堆集覆灭的几个主要原因

2023-12-31历史

淮海战役中,全部美式装备的黄维12兵团12万人马仅仅20余天便全军覆没,灰飞烟灭,这让黄维很不服气。

直到晚年,黄维面对记者采访时仍然倔强地说道:「如果不是华野来了6个纵队,我就呆在那让中野打,中野3个月也别想打进来。」

但是事实上,从蒋介石到国防部,再到作为兵团司令官的黄维,所犯下的一系列指挥错误,注定了12兵团无论怎么样都是死路一条的结局。

剖析缘由——

蒋介石用人失当、黄维决而不断、友军支援不力、杜聿明舍卒保车、12兵团守而不固,突而不坚,最终作鸟兽散。

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我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的密切配合下,歼灭了拥有12万人马,号称国民党「一等劲旅」的黄维兵团。

该兵团的被歼,不仅使国民党丧失了精锐之师。而且也最后孤立了在陈官庄地区的杜聿明集团。黄维兵团的失败,除其它根本原因外,国民党军在指挥方面所犯的严重错误,也不失为一个重要原因。

一、劳师远征,进退失据

黄维12兵团是国民党主力兵团之一,1948年9月成立于汉口,兵团成立不久,即在国民党华中「剿总」的指挥下,由确山赴豫西一带作机动作战。

但一无所获后,又不得不于11月初撤回原驻地。至11月6日,兵团主力刚刚集结完毕,其85军尚未到达集结地区,淮海战役已经开始。蒋介石遂令其东援,且「不得以任何借口延迟行动」。

于是,整个12兵团未及休整和动员,仓促于11月8日由确山、驻马店地区出发,遵照指定路线,开始了「走向死亡的进军」。

黄维兵团临时奉命驰援徐州,原打算由正阳、新蔡、阜阳经蒙城、宿县向徐州增援。但由于沿途遭我中野2纵、6纵及地方部队的追击、侧击和截击,行动十分缓慢,至11月18日才到达蒙城、涡河一线。

在强渡涡河时,黄维发现当面之敌不仅有原来侦知的中野6纵,还有中野其他部队,且涡河北岸解放军在构筑工事,堡垒式的坚固掩体星罗棋布,为从前所未有,似乎有打硬仗之势。

18军军长杨伯涛建议暂留蒙城观察,以免陷入圈套,黄维对此亦有同感。然蒋介石强令其限期攻占宿县,黄维兵团也只好硬着头皮沿蒙宿公路推进。

由于我军按计划北撤,黄维兵团进展「顺利」。

11月23日,到达浍河一线的黄维兵团,以其「王牌」18军为主力,分三路向南坪集地区猛烈攻击,当即遭到我中野第4、第9纵队的坚决阻击。

是日夜,我坚守部队奉命主动撤离南坪集,黄维以为我军被击溃,即令第10军、第18军过河继续北进。

24日,当第18军进至浍河以北七里庙、大朱家,第10军一部在朱口渡过浍河,先后遭到我军阻击时,黄维才发现其先头攻击部队已进入我军预设的口袋,翼侧受到威胁。

遂于24日下午命已过河之第18军及第10军一部向浍河南岸撤退,拟向固镇转移,至下午6时,部队到达双堆集。因战车和汽车夜间无法行驶,只好就地宿营。

此时,我中野1、2、3、4、6、9、11等7个纵队和陕南12旅、豫皖独立旅于当日黄昏乘机全线出击,经一夜激战,至25日晨,将黄维兵团合围于以双堆集为中心的不到二十华里的地域内。

黄维兵团的被围,作为国民党最高统帅的蒋介石和战场指挥官黄维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蒋介石用人失当,兵法云:「为大将者,必先料人」,这是战争指导的基本规律。因为战略决策的实施,既取决于高层决策者的组织筹划,也取决于高层决策者对执行决策的诸层次指挥员的选择使用。

黄维被委任为兵团司令是陈城极力推荐的,但黄维性情孤僻,严峻寡恩,且久离战阵,亦缺乏对解放军的作战经验,他对带好队伍毫无信心,只打算干六个月,便将部队交给副司令胡琏,自己回去继续从事军校工作。

在东援徐州时,胡琏并不在军中,参谋长萧锐随军至蒙城后也因病离职,萧锐走后副参谋长韦镇福等都是初临战场。如此大兵团作战,司令部本身就不健全,打起仗来自然就错漏百出。

再者,黄维本人指挥作战犹豫不决。

11月23日,黄维兵团从蒙城推至浍河一线,黄维急令第10军、第18军迅速击破当面之敌,向宿县挺进。经一日激战,竟毫无进展。

是日夜我军主动后撇,第10军、第18军不知是计,冒然过河,继续进攻。渡河后他们才发现在通向宿县的道路两侧,解放军构筑鱼鳞式大纵深阵地,兵力雄厚,严阵以待,而据后续部队,刚归建制的85军报告,蒙城已被我军占领。

此时的黄维兵团已陷入包围圈,但解放军对该兵团的合围之势还没完全形成。南坪集东南的固镇由李延年兵团据守,两地相距八十余里,黄维兵团迅速转移,仍不失为上策。

但黄维虽有转移之计划,而无转移之决心,迟迟不下转移命令。又让85军和14军各后退20余里沿浍河布防,以掩护嫡系第18军和第10军先离战场。

这样一来,所有四个军谁的头上都着了火,要脱的未能脱,要走的不能走,几乎全兵团都与解放军绞着在一起,结果造成整个兵团转移迟滞,贻误军机。

兵家云:「用兵之害,犹豫最大」。

由于黄维犹豫不决,进退失据,自投罗网,给我军造成了良好的歼敌之机。黄维指挥上的错误,完全被我军所利用。

在歼灭黄百韬兵团,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后,由于黄维兵团来路远,走得急,过河多,受我军游击队袭扰,辎重掉在后面路上,汽车没油,机械化反成了大害。

且12兵团侦察不力,对战场情况不明,根本不知道我中野部队在哪里,钻进入我中野预设的口袋之中而不自知。

根据敌情变化,11月23日22时,刘、邓、陈致电军委并告粟裕等,认为「歼击黄维之时机甚好」,要求华野以3至4个纵队对李延年、刘汝明兵团防御,至少以4个纵队参加歼灭黄维的作战,中央军委及时批准了这一方案。

然国民党对我军作战企图一筹莫展,甚至误认为我军在南线集中兵力是先歼李延年兵团,忙令其回撤蚌埠。

又把我军对黄维的引诱误以为是我军之溃退,拒绝黄维兵团南下向李延年靠拢的建议,致使黄维兵团越陷越深,最后被我合围于双堆集地区。

二、外援不继,坐待受死

黄维兵团被围之初,与集结在双堆集地区的我中野部队兵力大约为一比一。在数量上我军并未占绝对优势,从装备上讲,我军还处在劣势。

11月26日,蒋介石令黄维应不顾一切即以主力向东攻击,击破当面之敌.与李延年兵团会师。

27日,黄维兵团在空军、炮兵和坦克支援下,以4个主力师交替掩护开始突围。

但由于敌先头第85军110师乘机举行战场起义,打乱了整个突围计划,加上部队士气低落,补给中断,在我军坚决阻击下,突围始终未能得逞。

28日,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顾祝同飞临双堆集,要黄维「站稳脚,就地固守,并把所占地区加以扩大」。还许诺空投粮弹补给。黄维在突围无望后,于28日调整部署,被迫固守待援。

黄维兵团被围在平原村庄,无险可守,四面八方应战,防不胜防,外无援军,内缺粮弹,「死守待援」实质上是「守死」。

至12月初,全兵团被歼,起义者已达3万余人,机动突击力量不足七、八个团。

虽然胡琏从南京返回部队为官兵打气,处在包围圈内的黄维也令其部队在双堆集周围搞了旨在破坏解放军进攻的所谓「蹂蹴战术」,但并未能阻挡住我军的攻势,包围圈越来越小。

从12月5日起,在我东、南、西三个攻击集团有重点,多方面的连续攻击下,至15日24时被我全歼。

黄维兵团在包围圈内仅二十余天即遭我军歼灭,究其失败原因,若从国民党军指挥方面分析,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点:

1、蒋介石援救不力

黄维固守的目的是等待援军,可直到整个兵团被歼,也没有一支援军赶到。

11月28日,蒋介石曾电令杜聿明赴南京开会,对解黄维之围,杜聿明在会上一再强调:「只有让黄维守着,牵制敌人,将徐州的部队撤出,经永城到达蒙城、涡阳、阜阳地区,以淮河为依托,再向敌人攻击,以解黄维之围」。

杜聿明这一方案的实质是舍卒保车,牺牲黄维兵团,以掩护徐州3个兵团退逃到淮河南岸。

对于杜拿明这种撤而不打,迁回避战的计划,蒋介石虽觉得不妥,但又无路可走,只好表示同意,杜聿明遂于30日晚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等部放弃徐州,向西撤退,但很快被我华东野战军8个纵队将其20万人合圈于陈官庄地区。

2、黄维守而不固

黄维被围之初,对解放军的力量估计不足,他的副司令胡琏也认为刘、邓一下子吞不了我们。

为固守待援,黄维曾以主力第18军守双堆集的两个制高点平谷堆和尖谷堆,作纵深防御,并以此为核心,第85军向西、第14军向东,第10军朝南北方向构成环形防御体系。

并每天抽调1至3个团配以战车和炮兵的火力,向解放军阵地突击,但不久因援兵迟迟不到,空投粮弹又杯水车薪,局面无法维持。

我中野原准备乘黄维兵团撤退混乱之机,迅速插入,以图在运动中歼敌。但由于受兵力、火力所限,未能达到此目的。

在黄维兵团站稳脚跟转为固守后,中野及时改变战术,采取坚决压缩,逐步剜击的战法,攻占一村,巩固一村,构筑纵深坚强的攻防阵地,利用敌军突围或出击之时,予以重大杀伤。

在准备工作上,特别强调了近迫作业,黄维兵团曾用小股兵力向我近迫作业的解放军袭击,但被预伏的解放军部队截击。

黄维兵团又采取对壕作业的方法,即同样在阵地前构筑交通壕,向解放军交通壕对进,迎头阻截,以迟滞解放军向阵地接近。但因士兵饥寒交迫,体力不支,作业进度极为缓慢。

伸出的交通壕很近,而且条数过少,往往为解放军多条交通壕所包围,俘虏说:我们最怕解放军的近迫作业,一夜间战壕就挖到我们阵地,面对解放军的进攻,形势较明朗,然对策却出不来,黄维兵团固守无方,结果只能坐待守死。

3、突围变作鸟兽散

黄维兵团固守待援在先,突围自救在后。蒋介石原打算让空军掩护维兵团突围,但黄维和空军联系的结果则是不能照计划实施。

为不至于束手待毙,黄维和副司令胡琏于15日决计突围,但采取的方针却是四面开弓,全线反扑,觅缝钻隙,冲出重围。

实际上这是一个四散逃命的计划。此时如能攥紧一个拳头,拚力死冲,或许能逃脱一部分兵力。

然此时兵无斗志,将士离心,不到规定时间部分部队就提前行动,结果企图暴露,最终导致全军覆没。

纵观黄维兵团东援、被围、解围、突围以至被歼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看出,黄维兵团的失败既有国民党最高统帅部在军事决策上的失误,也有战场指挥官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正是由于国民党军战略之失败多于战术,战役指挥中错中生错,才使得我军及时捕捉了稍纵即逝的战机,包围、歼灭黄维兵团,完成了淮海战役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