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你知道中国古代是怎样选拔官员的吗

2024-01-05历史

中国古代的选贤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人才选拔的重视和智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原始社会,首领的选拔基本上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这种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选贤与能」的民主遗风。

西汉初年,政府采用「察举」制度来选拔公务员。朝廷会对被察举的人进行问题考核,这被称为「策问」。应举者的回答被称为「射策」或「对策」。大儒董仲舒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被政府录用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汉武帝即位的第一年就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下令各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这种察举方式被称为「举孝廉」,成为当时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各郡国的人口数量不同,一旦「举孝廉」的名额相同,就会有失公允。因此,东汉时改为以人口为标准。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两人,以此类推。对于边郡少数民族杂居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可举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一人,五万以下每三年举一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举孝廉」即举孝察廉,是察举孝子和廉吏。需要注意的是,孝和廉不是才,而是德行!

德行的衡量标准是大家公认的,大家都说你孝,你就孝;大家都说你廉,你就廉。

「举孝廉」不仅为中央政府解决了人才问题,还把这种制度推而广之,有利于形成「人人为孝子,官官为廉吏」的社会风气。「举孝廉」在汉代为官吏进身的正途,不少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儒家认为,「孝道」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举孝廉」很自然地成为注重与落实儒家文化的一个必然结果。

古人之所以把「孝廉」作为考察选拔官员的主要条件,是因为他们相信「孝则忠君,廉则爱民」。一个不孝敬自己父母的人不可能忠君爱国,一个贪婪徇私的人也不可能爱护民众。

试想,一个荣辱不分、德行不良、连自己父母都不关爱的人,又怎能指望他清明如水、造福一方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