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88年,福建一高僧向政府揭秘,自己曾是革命功臣,他是谁?

2023-12-19历史

杨道明和钟循仁,两个已经被记录在烈士档案、为了新中国「死而后已」的战士,原本在1935年的国民党围剿当中,就伴随着闽赣省苏维埃政府的壮烈失败而牺牲。但未曾想,经过大半个世纪的浮沉之后,福建省永泰县暗亭寺的一位高僧突然出现,并揭秘了杨道明和钟循仁两位红军高级将领的去向。

那这到底是怎样一个「死而复生」的故事呢?

暗亭寺

(一)惨遭迫害的百姓

1926年,伴随着北伐军的枪响,革命的星火燃烧到了江西赣州这片辽阔的田野,紧邻着赣州的兴国县,也不断被革命的气氛感染着。

三年后,江西兴国燃起了剧烈的革命烈火,成为了中央革命的根据地,不断发展和壮大着自己的力量。为了能够消灭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国民党先后发起了多次「围剿」,企图将这份革命烈火掩盖在泥土之中。尽管国民党前几次的围剿都失败了,但作为国民党发动攻击的必经之路,兴国县还是在几次围剿斗争中付出了惨痛代价。

兴国县地处要塞,国民党为了能够争下兴国县,派出了大量兵力进行袭击,而跟随着国民党一起来的,还有那些在土地革命中被贫农,拿走了本属于自己房子和田地的地主老财。

这些地主几乎都是无恶不作的人,在中共苏维埃政府领导农民运动时,那些贫农为了争取解放,夺得了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土地和财产,有些地主为此只能逃到外地的「白区」保命。在国民党军队和工农红军的较量中,这些地主老财成立了「地主还乡团」,回到了原来的家中,对那些曾经拿走了土地并分到资产的农民,展开了残忍的打击报复,而杨道明一家就在其中。

当年的北伐军

杨道明一家原本是八口人,他有两个哥哥,兄弟三人都已经娶妻,其中杨道明的妻子已经是身怀六甲,过不了几个月,这一家就是其乐融融的三代同堂了。可是谁都没有想到,在一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日子里,一辈子老实巴交的杨道明一家,竟成了灭门惨案的受害者。

因为杨道明一家在农民运动中,分到了某个地主家里的土地,所以该地主在跟随国民党的军队回到兴国县以后,便对杨道明一家开展了一系列的打击报复:杨家所有的财产被洗劫一空之后,杨道明的父亲被逼的投塘自杀;杨道明的母亲在被国民党抓走之后,得了重病,并最终不治身亡;大哥被枪杀,二哥被迫只能出家做了和尚。至于杨道明身怀有孕的妻子,竟然被地主返乡团抓住,连同杨道明的两个嫂子一起被卖到了外乡,自此生死不明。

一家八口,最后只落得杨道明一个人艰难地活着。面对这样沉重的打击,杨道明曾想过一了百了,可是想想看,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家庭受着压迫,还有多少人在这个时代里,被那些恶人逼着只能自杀。

未来是艰难的,杨道明要带着一家八口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活下去。

「地主还乡团」打击报复百姓(图画)

(二)「反围剿」斗争中的模范人物

对于那时的杨道明来说,夜晚是难熬的,自己一闭上眼,脑海中便浮现出一家八口曾生活在一起的那些幸福时光;每一个勉强睡过去的梦里,杨道明都是恶狠狠地看着国民党和地主返乡团,想要生吞活剥了他们。

在接下来的「反围剿」斗争当中,杨道明认真筹备工作,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造成什么错误,耽误了「反围剿」斗争的顺利展开。在第一次「反围剿」斗争当中,兴国县苏维埃政府根据工作安排,负责撤退到后方打游击战,而兴国县的武装力量则为中央红军的战斗提供了先机。为了支持军队作战,时任乡苏主席的兰瑞洪、乡军事部长周显钧、工会委员长杨成燕以及杨道明等人,前往泰山村的荷溪仓库。

行至半山腰时,杨道明一行人突然遇到了在泰山村开反动会议的地主返乡团,放哨的人一看到杨道明,就赶紧报告给了60余名开会的地主。为了避免遭到杨道明的打击报复,这些地主们决定先下手为强,仗着人多势众,包围了杨道明一行人。最终因为寡不敌众,再加上毫无防备,周显钧和杨成燕惨遭杀害,剩下的几个人勉强突出重围,迅速逃亡了龙坪。

因为这一次的打击,给红军寻找补给的任务就落在了杨道明身上,同时也为了能够保护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杨道明还负责起了组织群众疏散转移的工作。也正是因为杨道明在这些工作当中的积极努力,才保障了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兴国县革命旧址

(三)「反围剿」斗争当中的战士

在第一次「反围剿」战争胜利之后,杨道明被任命为贺岭乡的少共书记,带领群众继续开展革命工作。与此同时,第一次「围剿」的失败,并没有磋伤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野心,蒋介石下令要调集20万兵力前来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兵力的大量增加,也就意味着「反围剿」斗争的难度系数不断增加,中共中央为此次战役做了充分准备。

这一次为前线部队作后援支持的任务,对于杨道明所在地区来说,仍然是重中之重。运送伤员、抢送物资、转送枪支,所有任务都落在了杨道明带领群众身上的扁担上。倘若白天有飞机轰炸,杨道明就带领着大家坚持夜晚行动:从第二次「反围剿」开始,到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结束,每一天晚上,杨道明都带领着大家背着担子往返20多里地。一开始大家总是坚持不下去,觉得太艰难了,是杨道明一直鼓励大家,才坚持到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群众支援前线

阻止群众支援「反围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战场之上瞬息万变,所以今天挑过去的物资,明天就有可能又要挑走。为了晚上能干活,大家停止了白天的一切活动,包括粮食的收割和栽种,偶尔遇到有些群众不愿意配合工作,杨道明就要一个一个地去做思想工作。

杨道明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1932年杨道明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当选为了永丰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战争年代,条件艰苦,即使是干部也没有办法保证每天的供给,区秘书长没有上任,杨道明就既当主席又当秘书长,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经常要通宵工作。

这样的重压之下,杨道明的身体有时也会撑不住,可一想到当初自己的家人,被国民党迫害的惨状,他就不能控制自己心中的怒火,暗暗发誓,无论如何都要将自己手中的工作做好,一旦有战争,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群众一起支援前线。

(四)闽赣省的革命往事

1934年,为了保障闽赣苏区「反围剿」斗争的顺利进行,中共中央决定任命杨道明为闽赣苏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这一年的杨道明刚刚25岁。

在刚接到上级通知的时候,杨道明心里万分抗拒,倒不是觉得职位有什么不好,他只是觉得自己还是太年轻,参加革命的时间也不过只有四五年,远远没有那么充足的斗争经验,能力尚不足以匹配这么重要的职位,因此杨道明几次三番地想要跟组织辞掉这项工作。

这么多年来,杨道明在工作上的辛苦付出,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不论是几次「反围剿」当中的兢兢业业,还是日常工作当中的勤勤恳恳,杨道明都绝对匹配得上这个职位。

为了能够让杨道明踏踏实实地接受这个任务,时任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找了杨道明谈话,就连毛泽东也亲自找了杨道明谈话,希望他能明白当前的革命形势,勇于承担起闽赣省革命的重任。面对中央领导对于自己工作的万分肯定,杨道明心中十分感动,他下定决定一定要做好这份工作。

闽赣省革命旧址

闽赣省省委的工作所在地是宁化县,当时宁化县城非常破旧和贫穷,有一条河流从城中穿过,河上的拱桥就算是城中重要的交通要道了。从桥上走过去,不远处就有几座大民房,除了闽赣省省保卫局在一座古塔旁,剩下的机关单位都集中在这里。

从兴国县到宁化县,即使是当时的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也只有两个警卫员和一个挑夫外加一匹马的装备。到了宁化县后,杨道明顾不得自己的生活安排,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新的工作当中,只是他没想到,更大的挑战还在后边。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主力部队开始了长征,闽赣苏区只剩下了十七和十八两个团留守。1934年,国民党集结了一个师的兵力前来「围剿」闽赣苏区,可当时的武器装备包括人力,都为了支援长征带走了,原本就武力和国民党军队拼装备和人数的红军,更是处在了下风。

杨道明

眼看着敌人一步步濒临城下,闽赣省委经过细致的讨论,决定由杨道明率领机关人员和军区伤病员迅速撤离,另一方面征集各路力量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为杨道明所带领的队伍撤离争取时间。然后军区当中有一些人始终坚持「妥协派」的思想,以保存实力的名义,坚决不打硬仗,结果便导致敌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易攻占了三所城池。

因为战局不利,杨道明领导的队伍在打了几个小胜仗后,也依旧处在被动局面里,损失巨大,并且绝大时间里都是在挨打。

(五)生死逃亡路上的叛徒

屋漏偏逢连夜雨,因为形势越来越严峻,杨道明的队伍不仅仅面临着「外患」,还有「内忧」。省军区司令员宋清泉、政治部主任彭祜和参谋长徐江汉等省军区领导人,沆瀣一气,凭借自己手中掌握的闽赣省领导机关和武装部队的实力,不断排挤省委和省苏维埃领导,造成了「枪指挥党」的错误局面。

国民党部队

宋清泉等人不顾中央指示,既不坚持在闽赣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又不愿意前往闽西、闽北等革命根据地,反而是坚持在敌人力量比较集中的闽中地区不断流动。因为宋清泉等人的错误领导,部队不断受挫。到了1935年五月初,好不容易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攻,撤到了附近的紫山上,国民党军队又穷追不舍地围攻上来了。

山上粮食少,补给几乎没有,山下的国民党军队围了一层又一层。看着这样紧张的局势,一直利用权力阻碍杨道明领导的宋清泉等人,已经不对革命抱有任何希望,反而萌生出来了投降的念头。因为知道杨道明和国民党之间的深仇大恨,宋清泉三人知道杨道明绝不会选择投降这条道路,因此所有关于投降的谋划都是秘密进行的,没有透露给其他人。

只是,特务上山和宋清泉、彭祜、徐江汉等人密谈的事情,还是被杨道明发现了,杨道明察觉出来事情的异样,连忙向省委书记钟循仁打报告。杨道明接发彭祜,彭祜自知心虚,在回答杨道明的问题时,怎么都没底气,只是狡辩说是应付一下,没有详谈。钟循仁一边下达部队向山顶转移的命令,一边召集宋清泉、彭祜和徐江汉等人进行会议,对他们这种错误的行为进行了严肃批评和教育。

因为考虑到这三个人在军中的威望非常高,在没有任何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杨道明和钟循仁实在没有办法轻易处置了他们,只能将省委工作团和他们领导的部队隔绝开来,防止工作团中也有人思想受到影响。

钟循仁

5月8日,天刚蒙蒙亮,杨道明就预感到有事要发生,赶忙跑出露营地去看,结果发现宋清泉、徐江汉和彭祜等人已经将部队带走投敌了。

工作团加上所有的伤病员一共才四五十个人,剩下的都不是战斗主力。杨道明和钟循仁预料到,一定会有国民党的部队前来围攻他们,于是决定就地隐藏,谁知还没等隐藏完毕,国民党保安团的人就将他们团团围住。一场激战之后,20余名同志命丧现场,还有十多个人被逮捕,只有杨道明、钟循仁等率先隐蔽好的九人幸存下来。

杨道明九人在大山当中漫无目的地走着,他们始终坚持着要革命的想法,谁也不知道能够去哪里,也不知道还要在这深山老林里待多久才能突围出去。长时间的忍饥挨饿让大家都受不住了,为了能够活下去,大家都在商议着要回老家去。

钟循仁和杨道明都是家乡赣东那边有名的「赤匪」,自己回去之后肯定是会被认出来的,一旦落入了国民党的手中,那绝对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因此钟循仁在考虑了一番之后,决定让另外的人离开,自己和杨道明留下来。

奔向战场的官兵

(五)走投无路入寺庙

在其他人离开之后,杨道明和钟循仁商量下一步的动作,两人在3月初时就和组织失去了联系,既不知道长征队伍在哪里,也不知道中央分局现在何处。紫山之中环境潮湿,加上杨道明当时正在患肺病,所以这里也没有办法久留。

思来想去,二人决定先往外走,看看能有什么收获。为了避免敌人的追击,杨道明化名为谢长生,钟循仁化名为黄家法,向永泰西边走去。

杨道明和钟循仁都不会福建地区的方言,越往西走越是很难和人沟通,更不要说打听到组织的消息。再加上杨道明的身体每况愈下,肺病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能找到一个休息的地方,他们就去了附近的一座名为「九座寺」的寺庙,准备借住一段时间。

寺庙当中的妙智法师十分仁慈,本想收留他们,可是一听到他们的身份和来历,就担心寺里面往来人员太多,暴露了身份。出家人已慈悲为怀,妙智法师深觉这样不妥,与其让他们在这里冒着被人发现的危险,倒不如让他们去往别处。

凭着妙智法师的指引,杨道明和钟循仁两人前往了暗亭寺的道路。暗亭寺的住持是品香法师,品香法师在看到杨道明和钟循仁的时候,察觉到了他们并不像是寻常人,总觉得他们不是真心想要皈依佛门,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肯收下他们。是杨道明和钟循仁再三恳求,最终才得以在寺庙当中住下。

两个月后,因为杨道明和钟循仁在寺内表现得十分虔诚,品香法师觉得考验过了他们的人品和信念,决定为他们剃度。就这样,杨道明和钟循仁成为了出家人,一个法号馨扬,一个法号妙圆。

杨道明后来的全家福

(六)「牺牲」后的艰难岁月

当年彭祜等人为了向国民党邀功,在知道杨道明等九人逃脱的情况后,仍然向国民党汇报说,全部「干掉」了闽赣省委工作团的成员。而这一份消息后来也传到了留守在苏区的陈毅、项英等人那里,因为当时消息的传递十分困难,几番考证下来,大家真的以为杨道明和钟循仁牺牲了。甚至建国后的烈士名单里,还有他们二人的名字。

包括陶铸在听到归队的成员说杨道明和钟循仁没有死,或许是到了暗亭寺当和尚之后,也曾派人前去寻找。只是刚巧当时杨道明因肺病外出看病,寺庙里的人不知道前来寻找杨道明二人的人到底是敌是友,只能回答他们寺里并没有这两个人。

等到杨道明回来的时候,听说此事,不禁感叹造化弄人,这一次的失之交臂,或许错过这次机会,再也无法和组织联系上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杨道明和钟循仁也曾想过给党组织写一封信,讲一讲自己这些年来的遭遇,再见一见自己曾经的战友。

可是一想到曾经的闽赣省革命失败,这么多年两个人都是常伴青灯古佛,再也没有为革命出过什么力,如今说出自己的遭遇,仿佛是坐享革命成果。一想到这里,杨道明和钟循仁就觉得自己分外愧对党和人民,决定再不向任何人提及此事。

已经成为馨扬法师的杨道明

面对一个崭新的中国,杨道明和钟循仁是开心的,新中国的成立代表着他们曾经选择和坚持的事业是对的,只是阴差阳错,自己再也没有办法走回当初的道路上。为了能够继续支援国家的建设,杨道明和钟循仁总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周围的穷人,支持国家的建设,以此来慰藉自己曾坚持的信仰。

1981年4月,钟循仁因病去世,在钟循仁最后的时光里,陪伴在他身边的仍然只有杨道明。人在弥留之际,总是分外想念家人,杨道明几次劝说想让钟循仁找一找家人,见他们最后一面,可是钟循仁始终没有同意,就这样带着对家人的思念闭上了眼。

钟循仁在去世之前一再嘱咐杨道明,不用寻找自己的家人,死后也不用他们前来悼念,只希望这些尘缘往事能随着他的去世就此尘封。在钟循仁的心里,自己始终是一个没有将革命坚持到底的人,已经没有办法再去面对昔日的战友。

杨道明在特殊时期,曾经给自己还俗的二哥写过信,来证明自己的身份,所以政府和曾经的战友、部下其实是知道杨道明的所在,因此曾几次三番邀请他回来参与新中国的建设工作,只是杨道明因为心里的愧疚,没有还俗。

拨乱反正以后,组织上安排了杨道明担任省政协委员、省佛教协会会长、顾问,永泰县政协常委以及县佛教协会会长等职务。因为自己身份的公开和组织的信任,杨道明为当地的佛教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还凭借自己的力量促成了多项公益事业。

杨道明始终牢记着钟循仁的嘱托,只是一想到百年之后,这段尘封的往事就再也没人知晓,这对于从战火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钟循仁来说,十分不公平。思前想后,在钟循仁去世七年之后,杨道明最终选择向组织坦白钟循仁的身世。

在得知杨道明的经历后,当真正听到了关于这两位革命前辈的故事时,大家心中只有满满的敬佩,敬佩他们能够在艰苦岁月不改初心,能够在和平年代不图功勋,只为了党和人民。

1999年,一辈子始终心系党和人民的杨道明,在永泰县长庆镇能仁寺与世长辞。或许对于信奉佛教的他们来说,自己终于有机会再见一见亲人和那些过往的战友,可以放下所有的芥蒂,平静地审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