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安禄山兵强马壮,为何甘做奸相李林甫的小弟,在其死后才敢谋反?

2024-07-22历史

从边疆小兵一步步成为掌控重兵的大军阀,安禄山的军事实力是无人能及的。然而这位身材臃肿、形象憨厚的胖子,却对宰相李林甫俯首贴耳,对其言听计从。这究竟是为何呢?安禄山真如表面那般老实本分,还是别有深藏不露的谋算?他甘做李林甫的小弟,直到后者去世才敢放手一搏,在此期间又发生了什么内幕纠葛?让我们一探安禄山隐忍多年的缘由,还有他最终起兵的决心从何而来。

1.安禄山的蓬勃壮志:

安禄山出生于朝阳嘎达部落,就是今天的辽宁朝阳一带。他的父亲早逝,母亲改嫁给突厥将军延偃,一家人流离失所,最终投靠突厥部落谋生。安禄山从小就生活在胡人之中,饱经艰难,这造就了他日后机警勇猛、狡黠多谋的个性。

幼年时期,安禄山亲眼目睹了突厥人被唐帝国征服的全过程。唐军的钢铁洪流平推而来,那股汹涌的力量给年幼的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或许正是那时,一个伟大的梦想在安禄山心中渐渐孕育——有朝一日,他也要像唐帝国那样,拥有足以摆平万夫不当的强大军队。

安禄山祖籍突厥,生性勇猛,身材魁梧,武艺出众,正符合突厥人对勇士的审美标准。即使在突厥人中,安禄山也算是佼佼者。更重要的是,他精通六种语言,在胡人圈子里游刃有余,具备了出人头地的语言优势。

凭借过人的智勇两全,安禄山很快就在突厥人部落中小有名气。不久,他与几个结拜兄弟被大唐朝廷招安编入边军,从此步入仕途。安禄山凭着过硬的武艺和机警勇猛的作风,在军中很快出人头地,一步步获封为河朔节度使,掌管了数十万精锐大军。

渐渐地,安禄山已不再满足于做一名只手握重兵的大军阀。他野心勃勃,梦想有朝一日能够像唐王朝那样,统一中华,称帝建国。而眼下,最大的障碍就是身在其位的皇帝玄宗及其宠信的宰相李林甫。面对这两股难啃的硬骨头,安禄山未雨绸缪,做足了充分准备。

2.李林甫的如影随形:

安禄山虽然掌控着大唐北方重镇河朔的兵权,但他对宰相李林甫却始终心存敬畏。李林甫是个深不可测的奸相,他通过与宦官和妃嫔勾结,牢牢掌控了皇帝玄宗,成为实际的朝政最高决策者。

李林甫自小就聪明过人,加之精于算计,处事圆滑世故,在权力斗争中屡出奇招。比如他就曾利用宫中小人的力量,设计陷害了前任宰相张九龄,最终取而代之,一举成为执掌朝野大权的宰相。

一上台,李林甫便露出了獠牙。他不允许任何大臣干涉朝政,更别提对皇帝的决策指手画脚了。有一次,李林甫把谏官们集中起来,意味深长地说:"现在皇上圣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皇上意旨办事就好,不要说其他的。你们没有看到仪仗马吗?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马要是叫了一声,就被拉出去不用。"

这番话透露出一股狰狞的威胁之意,旨在彻底打压朝中异己。果不其然,那些正直忠君的大臣很快便被李林甫排挤了出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干拍马奉承的小人。李林甫的嘴上像蜜那般甜美,但肚子里却藏着把杀人的剑。

对于安禄山这个远在边疆的大军阀,李林甫也是百般防范,防患于未然。首先他通过暗中派遣细作打入安禄山的内阁,时刻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安禄山非常谨慎,但李林甫总能发现他隐藏的秘密。

有一次,安禄山派人前往朝廷述职,李林甫在接见的时候,故意盯着他看了老半天。事后安禄山直冒冷汗,他万分后怕李林甫是不是已经看穿了自己隐藏的野心。从那时起,安禄山便对李林甫充满了恐惧和敬畏之心。

李林甫的另一手段,就是在培养安禄山的同时,暗中扶持他的对手,防止他的权力过于集中。因此在安禄山统领河朔军权的同时,朝廷也安插了许多其他节度使插手河朔军务,使各方力量相互牵制,防止安禄山乱了阵脚。

除此之外,李林甫还在暗中支持并扶植安禄山在军中的竞争对手,比如李义府、张巡等人。有一次,张巡打败了安禄山的军队,李林甫大加赞赏,连升数级。这让安禄山大为恐慌,生怕有朝一日被取而代之。

不仅如此,李林甫还暗中拉拢了安禄山的几个亲信心腹,让他们成为自己的暗线,时刻监视安禄山的行动。一旦发现异常,立刻向朝廷通风报信。在安禄山面前,李林甫处处留有后手,让他无所遁形。

3.两人关系的曲折演变:

李林甫对安禄山的防范并非一味打压,他更擅长于用精妙的权谋将安禄山牢牢拴系在自己的权力范围之内。李林甫深知,安禄山是个贪慾重的人,只要适当施以恩惠和利益,就能将他暂时拴住。

因此,李林甫对安禄山似施恩惠实则糖衣毒药。他大力扶植安禄山在朝廷的地位,让他掌管河朔三镇的重兵,成为当朝最为强大的军阀。与此同时,李林甫又暗中在河朔安插了大量眼线,牢牢控制着安禄山的军权。

李林甫对安禄山之所以又惧又爱,是因为他看透了安禄山的个性。安禄山心高气傲、野心勃勃,一旦彻底放权就难以控制。但他同时又贪生怕死、谨小慎微,只要适当施加压力,就会乖乖就范。于是,李林甫对安禄山施以"怀柔远人"的策略,既给与权力却不彻底放权,使他永远处于亢奋又恐惧的矛盾心态之中。

李林甫对安禄山的"怀柔"之策,还体现在对他的言行上。众所周知,安禄山非常喜欢跳胡旋舞,身材虽然高大臃肿,但舞姿飘忽潇洒、神态风流万种,堪称一绝。李林甫在宴会上常常让安禄山跳舞助兴,还亲自夸赞他舞技高超,场面显得其乐融融。

不过,在这温馨场面背后,其实暗藏着李林甫精心设计的一场政治游戏。他让安禄山在朝野文武面前表演胡旋舞,给人一种"胡人憨厚老实"的感觉,以此掩盖了安禄山在军中的危险野心。这让朝廷中的重臣们对安禄山掌握重兵都产生了侥幸心理。

李林甫对安禄山的"怀柔"之计,还包括在生活上给予很多优渥的物质供给,如赐予上等的马匹、漂亮的妃嫔等。在这些利诱之下,安禄山暂时被拴住了。但他内心深处,对李林甫阴森诡谲的手段又存在一种惧怕。

安禄山也非昧于世情,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之所以能获此种恩遇,完全是李林甫在暗中为他"铺路搭桥"。因此,安禄山在李林甫面前不敢有丝毫放肆,处处小心谨慎。甚至在寒冷的冬日,他也要汗流浃背地去见李林甫,对他恭敬有加、顺从听命。

这种表面上和乐亲密、背地里却暗潮汹涌的双簧局面,在安禄山和李林甫两人之间一直存在。一个野心勃勃、居心叵测,一个心存戒备、防患未然,两个强权彼此较量,最终却都被捆绑在一起,陷入了一种微妙而又尴尬的矛盾关系之中。

4.持重拾柄的绝佳时机:

玄宗临终前,因为担心太子李旦更是个昏庸无能的主,于是又将储位禅让给了李亨,册封他为新皇帝。李亨即位后,为了巩固自己在朝中的权力地位,便开始了一场大清洗。

这场清洗的第一个目标,正是那个在朝中权倾朝野、令人忌惮的奸佞宰相李林甫。李亨痛恨李林甫在先帝时期的专横跋扈,认为他是导致唐室衰微的罪魁祸首。于是李亨一纸诏书,将李林甫从宰相之位上革职夺权。

李林甫当然不愿就此退位,他在宫中拥有大量的亲信和党羽,因此决定发动政变,将李亨赶下龙位。不料这一计划被李亨的心腹大臣杨国忠发现,杨国忠迅速阻挡了这次政变的发生。最终李林甫被流放至永王府,权力彻底被剥夺。

李林甫的斩草除根,给安禄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李林甫执政多年期间,他一直对安禄山保持高度戒备,控制住了安禄山的军权。但李林甫一旦失势,在军权上对安禄山的掣肘便荡然无存。安禄山从此彻底解开了李林甫给他加上的镣铐,重获自由。

虽然李亨继位后也加强了对安禄山的监视和防范,但毕竟远非李林甫那般精于权谋、处处设防。安禄山从此开始稳扎稳打,在河朔地区悄然扩大自己的兵权,为最后的一搏做好充分准备。

但安禄山暂时并未立刻发动叛乱,这是因为他内心仍然对皇室怀有一丝感恩之心。毕竟在先皇玄宗治世期间,他曾受到过皇帝的重用和优渥供养。所以他不忍马上背叛皇室,想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于是,安禄山采取了循序渐进的策略。他先是暗中拉拢了大批藩镇节度使,扩大在军中的势力范围。与此同时,他还在内地各省大肆招兵买马,以应付最后的一役。

这一切的行动,安禄山都是在暗中进行,不露声色。他还表面上向朝廷效忠,继续应命统领河朔重兵。而等到一切时机成熟,他便会亮出獠牙,放手一搏。

安禄山的耐心是有原因的。当时大唐王朝正处于一个政治真空期,朝局动荡不安,精英们内斗不止。在这种背景下,反而给了他极大的操作空间。他可以悄然蓄积力量、拖延时间,而不必急于求成。所以安禄山决定让这种朝乱一时持续下去,直到时机彻底成熟,他才会露出獠牙。

5.星火燎原怒发冲冠:

安禄山暗藏多时的政变终于在公元755年爆发。这一年的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将河朔地区笼罩在了白雪皑皑之中。照例,这时节宫廷便会向边疆发放御赐钱粮,以解燃眉之急。可是这一次,朝廷的御赐竟然断了粮道,迟迟未至。

河朔将士在风雪之中颗粒无收,怨声载道。他们对朝廷的不作为怒火中烧,士气低落。安禄山看准了这千载难逢的时机,终于拍案而起,号召亲信们拥戴自己,同声疾呼推翻腐朽的唐朝统治。

就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在冰天雪地之中燃起了熊熊烈火。起初只是一小撮叛军,很快便蔓延到整个河朔地区。安禄山亲自率军征战阵前,英勇无畏、指挥有方,一举攻下数个城邑。他宣称自己的军队是帮助唐王朝除暴驱逐奸相的"唐兴复之师",号召四方响应。

消息一传开,立刻引起了轰动效应。河朔地区的百姓纷纷响应起义,这些饱受贫困和战乱折磨的穷苦人一直怀着对唐朝统治的不满。于是他们从家园蜂拥而出,加入了安禄山的"唐兴复之师"。一时间,起义的队伍如滚雪球般不断壮大。

安禄山看准了朝廷腐朽的症结所在,故意扮演一副替人主持公道的救世主姿态,这一招行之有效。许多原本效忠朝廷的官员和将领,也被安禄山巧舌如簧的谎言所迷惑,相继投降并加入了起义阵营。

唐朝大厦将倾的征兆已经露出了苗头。全国各地爆发了相似的起义事件,人民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怒如同火山熔浆般喷薄而出。安禄山乘胜追击,攻陷了偃师、并州、徐州等重镇,控制了淮河以北的广大区域。他宣布废黜现任的唐皇帝,另立新帝,号称"黑云大索"。

就在这时,淮河流域再次发生了一场惨烈的人祸。朝廷调遣健儿镇压起义军,双方在淮河两岸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无辜平民深陷其中,数十万人在这场浩劫中丧生。最终朝廷镇压部队战败,淮河以北全境沦陷。

形势越来越严峻,这让当朝新帝肃宗无可奈何。他只得请来从前被流放的李林甫重新出山,担任宰相。李林甫这才算是解除了禁锢自由,但他年事已高,再难像从前那般掌控全局。就连安禄山那个曾经纯朴老实的"小胖子",都已经完全不受约束,从容大举入侵中原腹地。

在危难关头,朝野再一次恪求英年早逝的旧帝玄宗睿智英明的太子李纳,弃曲而从直。最终李纳只得被迫遵从民意重新复辟,上位为帝。这位仅17岁的少帝被寄予了空前的重托——拯救将亡的大唐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