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汉史探密:权贵外戚阴氏家族是怎样没落的?有何警示意义?

2024-04-08历史

作者:李大奎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这是当年光武大帝刘秀去长安求学时萌发的千古感慨。后来正因为刘秀如愿娶了阴丽华为妻,作为南阳世家大族的阴氏家族,便逐渐显赫朝堂。随着刘秀横扫河北开创东汉王朝,当了17年妾室的阴丽华也成功登上开国皇后的宝座,阴氏家族进而跻身当朝六大外戚世家之列。

然,即便阴氏家族强盛一时,开国皇后阴丽华也贤德仁孝,所生的儿子刘庄亦当上有名的汉明帝,但阴氏家族的没落还是让人扼腕叹息,因为两件致命蠢事的操办,让长达七十多年的阴氏家族这一东汉权贵外戚就此土崩瓦解,再也没有东山再起。

这是为何?有何警示意义?不妨一一道来。

一、阴丰杀郦邑公主刘绶

原来阴氏家族在刘庄当上汉明帝后,仗着了不起的权贵外戚身份,开始飘了,甚而凌驾刘家之上。

开国皇帝刘秀原本对发妻极为看重,又对阴氏家族的大力支持格外欣赏,也就废了郭圣通的皇后位,改立贵人身份的阴丽华为皇后,所生的儿子刘庄,自然名正言顺被册立为太子。刘秀还将小女郦邑公主刘绶许配给皇后阴丽华的四弟阴就的儿子阴丰为妻,阴丰便成为炙手可热的当朝驸马。

如此亲上加亲,让阴氏家族更加耀眼,成为东汉地主豪强无比仰望的存在。

正常情况下,只要显赫的阴氏家族不谋反,不震主,能与国同休地低调运营,是完全能够不显山露水的过着悠哉乐哉的皇亲国戚生活。

只可惜,阴丽华的四弟阴就一家太狂了,仗着姐姐晋级为皇太后,表弟又当了新皇帝,儿子阴丰还是贵不可言的驸马爷,觉得阴家的地位势不可挡,便傲慢得不可一世起来。

公元59年,也就是永平二年,浪荡急躁的阴丰与他的妻子,娇妒的郦邑公主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旋及上升到家暴,失去理智的阴丰一下抽出身上的佩剑,当场刺死了仍"河东狮吼"的郦邑公主。

这就是史载的惊天大案,驸马杀死公主案。

汉明帝刘庄得知小妹被阴丰亲手杀死,顿时雷霆震怒,当即下令砍了阴丰的脑袋,追悔莫及的阴就夫妇也当场自杀谢罪。

从此,汉明帝刘庄对母亲阴丽华的娘家人恶感满满,不再重用。母亲阴丽华过世后,更是对大舅阴识、三舅阴兴的后人不愿搭理,对阴家这些表兄弟还讨厌之极(二舅阴欣早年意外遇害而绝后,不提)。

以及阴氏家族在明章时期跌下神坛,没有出现高官,也没啥建树,几乎无所作为的状态。

二、阴皇后乱用巫蛊之术

到了汉和帝时期,阴氏家族历经短暂衰落又迎来千载难逢的高光时刻。阴识的孙女,也就是他儿子阴躬的三女儿,得到汉和帝的宠爱,于公元92年被册封贵人,四年后又晋级为皇后。

随着阴氏家族第二位皇后的胜出,只要她效法当年的阴丽华,当好贤内助,能辅佐汉和帝中兴汉室,复出的阴氏家族成就东汉顶级世家的地位必然水到渠成。

只可惜,这位阴皇后远非阴丽华可比,徒有容颜而无智商,妥妥的政治低能儿,焉能在波谲云诡的复杂后宫生存立足?

兼之这时候的阴氏家族,没有一个高人能帮助阴皇后看清朝堂与后宫的门道。独木难撑的第二位阴皇后,也就在才女邓绥入宫后渐渐失宠跌下神坛。

有貌有才的邓绥,不仅文化水平高她一大截,还有邓氏家族的背景,她的祖上就是东汉开国元勋,有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

邓绥又在老师班昭的教导下,逐渐契合汉和帝的执政需求,成为汉和帝一刻也离不开的宠妃。

阴皇后失宠之下,又受母亲和姥姥出的馊主意影响,在后宫悄悄运作巫蛊之术,想以此诅咒邓绥身亡,巩固皇后地位。

一个意外就让阴皇后行巫蛊之事大白于天下。

起因是公元101年23岁的汉和帝忽生了一场大病,急召阴皇后托付后事。哪知短路的阴皇后竟然对他直白,要杀绝邓家。气得汉和帝当场病愈,旋及坚定了废黜阴皇后的决心。

一年后,阴皇后乱用的巫蛊之术曝光,被汉和帝追责,不仅皇后位被废(邓绥改立为皇后),她的父亲还被勒令自杀,其他族人罢免的罢免,流放的流放,全部被逐出朝堂。

尽管后来临朝称制的邓绥安抚了阴氏家族,已走向衰落,倒退到二流家族的光景,即便东汉末年出了一个少府阴修,也因站位不准被袁术斩杀,阴氏家族从此烟消云散。

三、警示意义

阴氏家族的覆灭,告诉我们,兴盛时不可忘乎所以,没落时更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否则,盛极必衰,结局就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阴氏家族因阴丽华而崛起,却因阴氏家族对子女的疏于管教,致使当上驸马的阴丰骄横任性,失控之下杀了公主,从而连累整个家族瞬间失色。

后来好不容易有了复出的宝贵机会,第二个阴皇后的出现,为阴氏家族东山再起提供了可能。但此一时,彼一时,没落的阴氏家族到底青黄不接,没有能人掌舵,最终频出昏招,旁门左道的巫蛊手段,哪可能行得正走得端,焉能实现家族的兴旺?

阴氏家族便在第二位阴皇后的乱作为下,彻底失去了翻盘的可能。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综上所述:一个家族要保持强大,仅靠一个人中流砥柱,是远远不够的。家族中不仅要有与时俱进的掌舵者,撑住时局的瞬时万变;族人里还要有各个层面的中坚力量,或带头领跑,或智囊献策,或独当一面……

家族唯有人才济济,高质量发展,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否则就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是为记。

作者:李大奎,七0后,贵州湄潭人,法学学士,"红学"与汉史研究者。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