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8年,25万志愿军回国后如何安置?杨勇和粟裕提出的建议被采纳

2024-01-13历史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展现出了超强的军事素养,将以往不可一世的美军彻底击溃。这是一场伟大的胜利,志愿军在人类反侵略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令当时的世界头号军事强国,也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美方的签字代表是美国四星上将马克·韦恩·克拉克,他在停战协定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后,显得颇为沮丧,不禁哀叹道:

「我是美国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将军。」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点,随着停战协定的正式签署,历经多年战争的朝鲜重新回归平静。12个小时之后,一切敌对行为在朝鲜的土地上全部停止。但事实上,剑拔弩张的态势并未就此消散,驻扎在南朝鲜的「联合国军」,并没有立即撤离的迹象。

迟迟不肯离去的「联合国军」

停战协定虽然签署完毕,但李承晚却并未在上面签字,对停战颇为不满的李承晚,依然保持着对北朝鲜的敌意,数十万南朝鲜大军依然对北朝鲜形成巨大威胁。最重要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停战协定签署以后迟迟不肯离去,虽然每年也在逐步撤军,但进展十分缓慢。

为了应对随时可能突变的局势,为了帮助北朝鲜人民免受侵略者的威胁,志愿军无法在签署停战协定后的第一时间撤离朝鲜,只能按照「联合国军」撤离的节奏,分批次逐渐撤离。截至1957年底,仍有数十万志愿军在朝鲜驻扎,帮助北朝鲜人民震慑虎视眈眈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

志愿军在朝鲜驻扎的数年时间里,军费补给全都由中国自己负责,并未给北朝鲜增加半点负担。反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志愿军全力协助北朝鲜,架设了数千座桥梁、几万间房屋,还帮助北朝鲜建设了几座十分关键的大型水利工程。

1954年,由于此前「联合国军」的侵略行动,导致北朝鲜大多数的土地荒废,无人耕种,加之又遭逢天灾,导致了一场波及面很广的饥荒。北朝鲜百姓陷入粮食紧缺的危急时刻,志愿军战士主动节衣缩食,节省下许多粮食,分给北朝鲜的百姓,共渡难关。

真心换真心,志愿军与北朝鲜百姓融洽相处,真心相付,深得北朝鲜百姓的爱戴。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随着志愿军驻军的时间不断延长,最后驻扎在朝鲜的数十万志愿军战士,也即将迎来全面撤军。

其实,自停战协定签署以后,志愿军每年都在有序撤军。志愿军驻扎在朝鲜期间,一直也都有全面撤军的想法,但苏联方面始终不赞同,更建议中国继续实施每年撤离一部分,最终逐步撤离朝鲜的策略。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始终没有撤离南朝鲜,并多次表示不会撤离南朝鲜的态度,令人感到不安。所以,志愿军撤出北朝鲜的节奏基本与「联合国军」撤出南朝鲜的节奏保持一致,防止「联合国军」侵略之心再起,导致北朝鲜处境被动。

根据美国国务院情报中提供的数据,时间节点在1957年7月时,朝鲜半岛双方兵力的比例大概在7:6的水平。可见,停战协定签署后的几年时间里,双方兵力都刻意地维持在一个平衡点上。

如果志愿军过早地全面撤军,势必会打破这种平衡,谁都无法保证,「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会不会再次越过三八线,重新点燃战火。但随着双方对峙的时间不断增长,金日成的想法逐渐发生了变化,他盼望着最后驻扎在北朝鲜的几十万志愿军能全面撤回国内,以此转移舆论压力给到美国,迫使「联合国军」尽早撤出南朝鲜,解除这种长期对峙的局面。

1957年11月,时值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诸位领袖在莫斯科欢聚,毛主席与金日成借此机会,于9日下午4时至7时,进行了一次长达3小时的会谈。

在此次会谈中,毛主席主动提出从北朝鲜撤回全部志愿军的想法。金日成没有立刻表态,只是答应会仔细考虑此事。但数日后,毛主席与金日成进行第二次会谈时,金日成就立刻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同意中国撤回全部驻扎在朝鲜的志愿军。

毛主席之所以主动提出撤回驻扎在朝鲜的全部志愿军,一来是猜测到了金日成希望志愿军撤回的想法;二来是他对当时的局势进行了充分的研判,认为此时的朝鲜「已拥有了相当稳固的边境和30万军队」。而且,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回后,如果美国和李承晚胆敢继续对朝鲜进行侵略,「(志愿军)还会一如既往地去援助朝鲜人民」,这是毛主席当时的态度。

在毛主席第一次与金日成会谈结束后,毛主席并未休息,而是连夜找到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将自己与金日成的会谈对尤金进行了通报,并提到了志愿军驻扎朝鲜,军费消耗巨大的问题。

毛主席一向高瞻远瞩,看问题入木三分,对当时的局势判断非常准确。因此,毛主席有理有据的建议,立刻得到了苏联方面和金日成的同意,从朝鲜全部撤回志愿军的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金日成提出的两套方案

而此事该由谁发起,如何实施?金日成回国后一共商讨出两套方案,分别于12月16日和25日先后两次,通过写信的方式,将方案给毛主席过目。

据【毛泽东年谱( 1949—1976) 】记载,金日成提出的第一套方案,是由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发起,向联合国提议,「联合国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时撤出朝鲜。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金日成的第一个方案,希望由朝鲜来充当「发起者」,通过联合国来达到志愿军撤出朝鲜的同时,令「联合国军」也同时撤出的目的。

除此以外,金日成在方案中还提到了一个具体的时间,「1958年底」,作为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的最后时间。再由周总理亲自出访朝鲜,最终彻底解决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的问题。为了方便诸位阅读,现将部分原文引用如下:

「首先,由我国最高人民会议向联合国致信,提议联合国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时由朝鲜撤退。其次,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同意上述提议,并宣布在 1958 年底以前撤完。其次,周总理来访我国,由朝中双方发表共同公报时应包括这一问题。」

金日成所提出的第一套方案,并非是凭空制定而成,而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他在向苏联驻朝鲜大使普扎诺夫通报时,曾提到过第一套方案的历史依据:

「(1948年)我们致函苏联政府要求撤出苏军,同时致函美国政府撤出美军。苏联政府立即同意,并于 1948 年将军队撤离北朝鲜,美国的撤军拖延到 1949 年中期。朝鲜和世界舆论在苏联一边。我们认为现在也是这样,中国朋友接受我们的建议后,南朝鲜人民和全世界舆论都将给美国以强大的压力,坚决要求美军撤出南朝鲜。」

所以说,金日成提出的第一套方案,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也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金日成的来信得到了高度重视,据【张闻天年谱:1900-1976】记载,收到金日成所提出的第一套方案后,时任中国外交部第一副部长的张闻天,于12月24日主持召开会议,对该套方案进行商讨。

对金日成提出的第一套方案进行讨论期间,金日成于12月25日再次致信毛主席,在信中又提出了第二套方案。

金日成所提出的第二套方案中,朝鲜在第一套方案中的「发起者」身份,变更为「附议者」身份。第二套方案的内容中,金日成提出由中国开发表声明,提议双方撤军,再由朝鲜表示支持和同意。

金日成为什么在提出第一套方案以后,时隔数日又提出了第二套方案呢?笔者翻找诸多史料后,都没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金日成为什么要提出第二套方案,没有相关史料记载,也就只能靠现有史料来推断一二。

笔者以为,第一套方案和第二套方案,主要的差别在于由谁来充当「发起者」。也就是说,金日成提出第二套方案的原因,应该是认为第一套方案中,由朝鲜作为撤兵问题的发起者有所不妥,所以才改变了想法,又提出第二套方案,提议由中国来提出。

从金日成先后提出两套方案的时间来看,两者之间间隔了9日,或许是金日成见第一套方案发出以后,迟迟没有收到中国的答复,所以心理产生了变化,以为中国对第一套方案不满意,才又提出了第二套方案。

当然,这也只是笔者根据现有资料进行的推测而已。但不论笔者的推测是否正确,此后的事实都已经证明,这种担忧纯粹是多余之举,因为经过一番慎重商讨之后,毛主席还是更支持金日成所提出的第一套方案,也就是金日成最初的想法。

为此,毛主席还专门给金日成回信,在信中对金日成明确表示,关于志愿军从朝鲜撤回的事情,由朝鲜来提议,中国方面来响应,是比较适宜的。

毛主席在赞同金日成提出的第一套方案时,也在信中给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例如,原本金日成的想法是,由朝鲜最高人民会议致信联合国,提议「联合国军」从朝鲜撤兵。

但毛主席认为,这样做有一个不妥的地方,会产生将联合国成员全都视为「敌对国」的误解,而驻扎在南朝鲜的所谓的「联合国军」,其实只涉及到联合国中一小部分国家。

最好的办法是,依然由朝鲜提议撤兵,却不以向联合国致信的方式,而是采取发表声明的方式。这样就可以将联合国和「联合国出兵国」有效地区分开,不至于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不得不说,毛主席的做法真的是太高明了,既说明了金日成所提出方案中的不足之处,给出合理的建议,又照顾了金日成的想法,令他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而金日成所提出的第二套方案,则并没有在中国的考虑范围之内。

正因为毛主席做事面面俱到,金日成收到毛主席的回信后,对中国方面的想法和建议都非常满意。很快,中朝两国在撤兵问题上就达成了一致,随着周恩来率团访问朝鲜,双方联合发表声明后,志愿军全部撤回国内的行动计划,立即开始付诸实施。

25万志愿军该如何安置?

截至撤回全部志愿军这件事定下来以后,驻扎在南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共还有25万之多。尽管这个数字相比刚刚签署停战协定时的志愿军数量已经减少非常多,但25万志愿军战士,依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25万志愿军如何撤回国内?回国后又该如何安置?这两个问题成为正式撤军之前,必须要讨论出结果的问题。为此,时任志愿军司令员的杨勇和时任总参谋长的粟裕就这两个问题提出了关键建议,并最终得到采纳。

1958年1月28日,杨勇在这一天向彭德怀提交了一份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杨勇在这份报告中,主要提出了两点意见和建议:

其一,建议撤军行动分批次进行。从3月中旬开始第一批撤军,率先撤回第16、23军。理由是,第16、23军位于一线,先撤离第16、23军,可以更快地引起「联合国军」的注意。一来可以观察「联合国军」的反应,如果没有引起局势变化,就继续撤离后续部队;二来「联合国军」如果有什么异常举动,未撤离的志愿军依然有抵挡之力,完全可以为第16、23军争取到回援的时间;

其二,杨勇建议「第19兵团与济南军区合并」。关于此建议,杨勇提出两个理由,一来此举可以「充实济南军区的机构」;二来志愿军一级机关较为特殊,是真正经过战争锻炼,具有相当丰富的指挥和实战经验,而且「干部素质还好,机构尚健全」。

如果将第19兵团以「机动的指挥机关」形式与济南军区合并,不仅可以保证机构的独立性,还能「应付意外的情况」。

其实,关于第19兵团回国后该如何安排,除了杨勇提出的「与济南军区合并」的建议外,还曾出现过两种方案,一个方案是原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邓华提出的「在长春建立吉黑军区」,另一个方案是「与沈阳军区合并」。

杨勇在这份报告中,也提到了这两种方案,并对这两种方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杨勇认为,「在长春建立吉黑军区」的好处有两点:

第一,如果成立吉黑军区,优势在于距离朝鲜近,可以随时应对朝鲜出现的任何突发情况;

第二,东北当时的部队数量很大,训练任务很重,如果吉黑军区成立,可以有效缓解东北部队的训练任务。

但这个方案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杨勇在报告中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在他看来,这个方案的缺点也有两个:

第一,吉黑军区建立,虽然可以有效地应对朝鲜方面出现的任何情况,但局限性在于,吉黑军区只能应对这一方面,缺乏机动性;

第二,东北地区被视为一个整体,属于一个战役方向,在东北已经有沈阳军区,如果再建立吉黑军区,势必就要将东北兵力分给两个指挥机关。届时,无论是从统一指挥角度来看,还是从当时精简军费的趋向来看,都有不利因素。

杨勇的这份报告,颇具见解,阐述问题有理有据。彭德怀看后,直接将这份报告转呈给毛主席核阅。2月3日,毛主席看过报告以后,并未马上给出明确态度,只是在报告上批了十个字:「退彭德怀同志。此件看过」。

在毛主席看过杨勇报告的四天后,总参谋长粟裕于2月7日又提交了两份方案,都是关于志愿军回国后部署和撤军的方案。时间又过去6天,2月13日,第143次军委会议正式召开,主要商讨的议题便是志愿军撤回国内的部署问题。

在这次会议上,彭德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一线兵力不宜过密」、「尽量不要营建新营房」。

据【粟裕年谱】记载,这次会议最后采纳了粟裕所提出的第二套方案,至于撤回国内的志愿军安置问题,则遵循「先撤回的部队驻东北,再撤回的部队驻华北, 最后撤回的部队驻华中和四川」的安排。

当时驻扎在朝鲜的志愿军有五个军,共25万人,分别是第1、16、21、23、54军。分批撤回国内和回国后的安置问题都已经确定,那么,哪个军先撤,哪个军后撤呢?

中央军委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采纳了杨勇此前在报告中所提出的部分建议,最终制定出「先前沿,再西海岸,后中间」的方针,一来先撤走一线军队可以扩大撤军影响;二来最后撤走中间部队可以应对突发状况,这样的理由与杨勇在报告中所提出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

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时,共分为三批进行,撤军总人数共25万人。第一批撤走的人数为8万人,第二批撤走的人数为10万人,第三批撤走的人数为7万人。随着最后一批志愿军撤回国内,基本实现了此前中朝两国所预定的目标,整个过程虽然涉及到商讨、保密、部署等诸多工作,但整体过程还是十分顺利的。

1958年10月25日,运送志愿军回国的最后一列火车正式启动,踏上了回国的归途。战士们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的歌声,与当年进入朝鲜时的情景有些相似,只不过这一次,是与朝鲜人民的分别,也是凯旋。

当列车载着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通过凯旋门,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也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

笔者在多方查找资料后,总算是大概弄清楚了最后撤出朝鲜的五个军的志愿军战士,回国后都安置到了何处。之所以能查到这些当年严格保密的信息,主要还是得益于现在许多当年的秘密都已经被披露,这里交代一下,也算给文章做一个相对完整的结尾。

据: 【中国人民志愿军历史上的 27 个军】记载:

第16、23军撤回国内后,编入沈阳军区,驻防的位置主要在吉林和黑龙江,但并未在长春成立吉黑军区。

第54军回国后没有在东北停留,而是直接开往四川,驻重庆。

第21军撤回国内后,被编入了北京军区,驻山西。

第1军回国后隶属于武汉军区,驻防河南开封。

至此,志愿军全部从朝鲜撤回国内的工作圆满完成,也全都得到了最好的安置。每一位志愿军将士,都是新中国的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用生命筑起长城,成功抗击了美国侵略者,真正实现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