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69年广西村民修路竟发现铜棺,多年后上级部门:全溶解掉

2024-04-07历史

有生之年,欣喜相逢,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那个普通而神奇的年代,总会在不经意间吸引着我们去追溯、去探寻。广西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明,也见证了太多宝贵的历史瞬间。

美丽的广西,自古以来便是百越地区的辖域,直至公元秦代始皇帝一统天下,设立桂林郡及象郡。然而偏居南方的地理位置,并未掩盖其自身蕴含的丰富多彩而神秘的历史故事。

让我们一同穿越时空的长河,重温那段关于一尊铜棺的传奇故事,感受祖先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珍视与追求。

出土铜鼓墓葬

时光倒流至1972年7月,一处普通的粮站工地上竟然上演了一场令人意想不到的文物发掘。

贵州籍民工们在平整场地时,无意中发现了数根粗壮的石条,深一步挖掘后,在石缝之中赫然发现了两件形态神秘、雕工精美的铜鼓。

这个消息很快传开,就连远在县城的粮站负责人卢烈刚也闻讯赶来现场。

目睹铜鼓的惊人造诣,卢烈刚立刻着手保护现场,将铜鼓和其他陪葬品全部妥善收藏起来,并迅速向县革委会上报这一重大发现。

很快,消息也传到了公路指挥部的邓某耳中。作为当事人,邓某意识到事件的重大性,立即通知县革委会,与卢烈刚一同将铜鼓护送至河边进行清洗保护。

与此同时,谣言四起,无数好奇的民众蜂拥而至,一时间现场人山人海。

文物专家黄江也火速赶到,一见铜鼓便大吃一惊,原来这竟然是继1969年那尊神秘铜棺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他连忙将这一情况上报文化局和文物部门。

消息传开后,锦州博物馆的权威专家组也迅速赶到了现场,他们深知文物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弥足珍贵,只有第一时间将其完好无损地保护起来,才不负百世流传的使命。

评估普驮铜棺价值

尽管铜棺已不复存在,但我们依然可以借助专家们的评述,来窥探这尊失而复得的宝贵文化遗产。

据考古界权威专家的考证和评定,这批出土的铜器文物与云南省晋宁市石寨山以及江川县李家山古老的墓冢群中所出土的早期和中期墓葬所展现出的文物,有着极高的相似度,应当都属于西汉早中期时期的珍贵文化遗产。

比如那些铜鼓的鼓身与鼓面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翔鹭、羽人划船等生动形象,相应的陪葬玛瑙环、玛瑙扣玉器的造型及设计风格亦保持高度一致,与西汉时期的艺术工艺风格不谋而合。

而那口神秘的铜棺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据权威专家的精确评定,整个棺体总长约2米,宽60公分,高68公分,由6块精心预制的铜板巧妙拼装而成。

棺身上金线镶嵌着华丽的龙、鸟、猫、飞马等各式图案,棺的两侧以及两端更悬挂有立体生动的铜面饰,陪葬品还包括了铜狮子、铜狗、锏龟等形态各异的动物形象。

铜棺残片上所展现出的精湛图案装饰艺术及其塞金工艺制造技术水平,都属于大汉昌盛时期的最高工艺峰值!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壮族先民的铜铸技术已经达到了世俗无可比拟的至臻境界。

熔化铜棺制砂

从1969年发现铜棺,到1972年出土铜鼓,西林县在文物保护处置工作上确实存在严重疏漏。事后,县革委会对此进行了三轮深入的自我检讨,他们在检查报告中如实写道:"铜棺发掘已然三年有余,然而县革委却并未将其视作重大事件向上呈报,甚而在处置铜棺肘,也未曾向上请示。

"1972年,自治区、地区文物检查组曾主动提供援助,我们本来应该积极主动地向上级详述出土文物遭受巨大破坏的实况,诚恳接受外援,反躬自省我们的过失,可惜的是县内当时仍未有所触动。

这正是我们队伍党性修养不足,路线觉悟不够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留下的耻辱烙印。

由此可见,当时县里确实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和预防意识都还十分淡漠。最终,农机厂提出利用铜棺制取工业用砂的想法。

尽管这一想法在外界引起了一些非议和争论,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却还是得到了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的首肯。报告一层层递交,最终来到一位县革委副主任手中,他未作过多考虑,便毫不犹豫地批准了这一决策。

第二天一大早,厂方便组织人员将铜棺从仓库搬运至工厂车间,开始着手进行翻砂加工。然而遗憾的是,由于铜棺的材质过于特殊,在加工过程中夹杂了太多的杂质,最终未能达到翻砂提纯的预期效果。

相反,在高温的冶炼过程中,这口价值连城的铜棺竟遭到了摧毁性的损害!当工人们目睹事实的那一刻,无不面面相觑、懊恼不已。

如此宝贵的文化瑰宝,就这样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三年后的1972年,当地人在粮站晒场工地开工时,又一次无意中挖掘出一批与铜棺墓葬距离仅20米的陪葬品和两件形态奇特的铜鼓,邓某意识到事态严重性,迅速报告县革委会和文化局。

此次有了前车之鉴,锦州博物馆的专家们掌握了主动权,他们立即着手开展大规模的社会宣传教育,每周在集市上向民众展示新出土文物,同时精心挑选出部分陪葬珍品运往南宁进行深入研究和保护。

再度重视文物

权威部门的到来,让西林县的上上下下都意识到了自身在文物保护方面的严重失职和缺失。作为亲历者,张阿伯至今还记忆犹新:"当年我根本没想到这个棺材如此珍稀古老,要是提前知道其中蕴含的历史意义,一定会万分小心谨慎地对待它。

从张阿伯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深的自责与懊悔。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当时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亲手摧毁了这份千载难逢的文化瑰宝。

直到考古专家们来到西林,现场向他们讲解了铜棺墓葬珍贵无比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他们这才猛然醒悟,被惊吓和震撼所笼罩。

张阿伯无奈地说:"我曾让孩子在铜棺内玩耍,如今那小娃娃已经长大成人,即将成为祖父了。

是啊,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如今人们终于认识到了文物的宝贵价值,西林县政府不惜重金聘请工匠,复制出多件当年出土文物的仿制品,并在博物馆内永久性展出,从而让更多人接受文物保护教育,牢牢树立起保护意识。

然而,那尊曾经肃穆神圣的铜棺,却永远无缘再现出它辉煌的风采了。如今我们只能依凭博物馆中一小块53厘米长、32厘米宽、11。5公斤重的铜棺残片瞻仰它的存在过去。

尽管姗姗来迟,但保护文物的意识已经在广西地区蔚然成风。

这件令人痛心的事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文物不仅是对往昔辉煌文明的致敬,更是捍卫祖先智慧结晶的重要途径。

岁月飞逝,文化保卫工作已刻不容缓。让我们共同珍视身边的每一处文物遗存,倾听它们讲述的那些动人心魄的故事。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让璀璨文脉永不枯竭,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源远流长。那尊价值连城的铜棺虽已化作乌有,但这份令人痛惜的失而复得,正是给我们的一个沉痛警示。

请珍惜眼前人文遗产,勿失根脉,让广西这片热土永放熠熠生辉的文化之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