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264年,邓艾仰天长叹、负屈含冤而亡,司马昭:屠尽邓艾诸子

2024-06-08历史

在公元263年的一个寒冬,钟会向司马昭密奏,指出邓艾擅自割地,自立为王,有图谋不轨的迹象。司马昭得知此事后非常愤怒,立刻命令卫瓘前往成都捉拿邓艾父子。邓艾作为司马懿的得意弟子,曾立下灭蜀大功,但他的行为却让司马昭深感不安。因此,司马昭下令严惩邓艾父子,以儆效尤。整个事件中,邓艾的野心暴露无遗。

司马昭在卫瓘离开后,心中依然充满不满和怨恨。自司马家族掌管大权以来,朝廷中地位显赫的官员们频繁发动叛乱,屡次禁而难止。其中,王凌企图扶立曹彪为王,毌丘俭前往救援勤王之事也未能成功;而诸葛诞又在寿春自立为王,每一件事情都令司马昭十分愤怒。说到邓艾这个人的事情时,更是让他愤怒得忍不住开口大骂。

邓艾一直受到司马氏的深厚恩惠,然而在蜀地,他却滥用职权,肆意妄为。他的反叛意图已经非常明显,无法掩饰了。

不过,在卫瓘成功捉拿邓艾于成都后,钟会却掀起了反叛的举动。待钟会的头颅送到京城时,司马昭未加细查便果断下令,处死了邓艾的全部子女。随后,他还将邓艾的妻子和孙辈流放远方,以此宣泄自己的愤怒和不满。这样的行为引起了广泛议论,不少人对其处理方式表示了不满和疑惑。

关于邓艾是否真的像钟会所说的「割据自立」,这仍是一个待解的疑问。他和司马昭的关系,据史书记载,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合作关系。那么,司马昭为何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坚决要处死邓艾和他的儿子们呢?这其中或许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背景。简而言之,邓艾的行事是否真的如钟会所言,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他与司马昭的关系,是合作而非简单的对立。至于司马昭为何要无证处死邓艾一家,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涉及政治斗争和权谋,具体情况我们无从得知。

预见对手的先手,傲视他人,领先一步。

邓艾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从小就失去了父亲,是当时社会里非常不容易的一个孩子。在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为了减少孙刘联盟的人口数量,他决定大规模迁移荆州的居民。邓艾和他的母亲也被迫迁移,从新野到汝南,再到颍川,他们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背井离乡的遭遇非常悲惨。这种经历对他们来说是极其困难的。

不过,在曹操实施屯田政策之后,邓艾因为年少时的学问而成功获得典农都尉学士的职位。尽管他天生有些口吃,并不擅长溜须拍马,但邓艾并未在这方面花费太多心思。然而,他的诚实正直似乎并未得到上级和同僚的认可,反而遭受了他们的打压。总体来说,邓艾在担任公职的过程中遭遇了不少困难。

邓艾虽然面临困难重重,但他心态积极,并未因此放弃自己。他深入研究兵法,利用职务之便,仔细勘察地形,精心绘制军事部署。那时,邓艾已近中年,才得以担任典农功曹一职。当他进京汇报工作时,司马懿对他的才能十分赏识。此后,邓艾的人生有了重大转折,从地方小官一跃成为太尉府的属官。他的坚韧不拔和才华横溢让人印象深刻。

众所周知,汉末三国时期,司马懿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邓艾在太尉府工作时,深受司马懿影响,逐渐学习了他的军事和政治智慧。他的「导师」安排他在东南地区开展屯田工作,以防范东吴的侵袭。邓艾不负众望,提出了「济河计划」,开凿河渠,发展水利,积存粮食,这些举措极大地增强了魏国的国力。具体来说,邓艾的计划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还为魏国储备了大量的粮食资源。他的军事策略和经济管理能力得到了广泛认可,为魏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他被誉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

然而,司马懿的磨练并不仅限于田地劳作。在公元243年,他坚持己见,把邓艾提拔为征西参军,直接面对魏国的大敌——蜀汉。在魏国,家族势力与大族世家掌握着朝政大权,普通士族子弟难以与之抗衡。司马懿之所以让邓艾前往西线战场,正是为了给他提供建功立业的机会,以便邓艾能成为司马家族争权夺利的重要支持者。这样的安排,不仅仅是对邓艾个人的培养,更是司马懿深谋远虑的体现。

在军队中,邓艾将军总是与士兵们共同经历风雨,无论何时都以身示范,这种作风深受士兵们的爱戴。每当战争爆发,他都会坚决执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农战理念,同时贯彻司马懿的「兵不厌诈」策略,不轻易发动战争,而是以智取胜。因此,邓艾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曹魏后期无可争议的杰出军事家。

在高平陵发生重大事件之后,曹魏政权遭遇动荡,姜维与羌族联手进攻魏国。当时邓艾虽为郭淮部下,但凭借他独到的见地,他事先就预测到敌情,两度提前准备对策,有效压制了姜维的进攻,使得魏国能够不损失将士和资源而守住国界。另一方,匈奴的首领刘豹计划合并各个匈奴部族。他私下准备势力强大,但在邓艾的巧妙策略下,他成功分化了刘豹的部下,并给其中一些人加封官号。通过这种方式,邓艾成功调动了匈奴人去守卫边疆,从而避免了边疆的危机。此外,诸葛恪多次对魏国发动战争。而邓艾则预见到了吴国的内部冲突。结果如他预测的一样,诸葛恪的败亡成为了事实,这使得原本可能的魏吴战争得以避免。通过他的机智和预测力,邓艾多次成功保障了魏国的稳定与安全。

司马师感到非常欣慰的是,毌丘俭和文钦试图拉拢邓艾一同前往洛阳,但邓艾坚决地拒绝了他们,并迅速占领了乐嘉城。这一行动为司马师平息淮南叛乱创造了宝贵的机会。就像他的老师司马懿一样,邓艾的战场洞察力和精湛的军事策略令人赞叹,使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无人能及。重新表述来说,邓艾拒绝了诱惑,积极行动占领要地,这体现了他的决断与果断。他这样的行为不仅帮助了司马师,也为平定叛乱提供了契机。邓艾的军事才能与司马懿相仿,他的用兵如神,让其他将领望尘莫及。简而言之,邓艾的行动和智慧为平叛战争带来了转机,他的军事才能和果断决策令人钦佩,就像他的楷模司马懿一样,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无人能敌。

不过,与多数曹魏将军有所不同,邓艾却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军事政治双才。在三国时期,战争不断,百姓困苦。然而,邓艾所到之处,却能听到军民欢声雷动。据史书记载,邓艾治理过的城市,不仅荒地得到开发,军事和民生也得到了繁荣发展。由此可见,出身贫寒的邓艾,是一位极为罕见、心系民众的官员。

直接穿过阴平小道,迅速攻击蜀汉,这是快速占领的策略。

在公元255年,司马师因旧伤复发而遗憾离世。他的弟弟司马昭接任,但与司马师相比,他的智慧稍显不足。司马昭容易猜疑他人,嫉妒心强,偏爱士族子弟,对出身寒门的子弟则持排斥态度。因此,邓艾这位在淮南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不得不离开他的故乡,再次奔赴遥远的西北前线。

自此以后,邓艾与姜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密。在南安前线,邓艾展现了他的战术智慧,他先设防再寻找时机出击,灵活应变。他多次在姜维之前占领关键位置,这使得蜀汉的大将军不得不自我降职,退守到汉中。在芒水一战中,姜维找到了诸葛诞叛变的机会,迅速袭击秦川,试图攻占魏国的西线粮仓。然而,在他即将成功时,邓艾严密防守,使得姜维的计划功亏一篑。在洮阳大战期间,邓艾则采取了守株待兔的策略,他静静地等待,然后连续击退了姜维的进攻,最终实现了绝地反击。这样的经历使他们两人的关系更加紧密,仿佛有一种「不解之缘」。

五年里发生了三场大战役,还有近十次小规模冲突,记录了他们俩的军事生涯。就像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上方谷较量一样,他们之间的战争也相当激烈。尽管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却因蜀汉内部君臣间的掣肘,无法充分展现他的能力。五年间战争频发,双方你来我往,难分高下。

就在邓艾与姜维的战争鏖战之时,洛阳城中出现了惊人的大事件。该城有将近四百多年未遇的大变动,隐约笼罩着人心。权谋极重的司马昭意图夺取王位而未遂「禅让」,最终却采用刺客手段暗杀了皇帝曹髦。此举使得他饱受唾骂,他亟需通过一场胜利的战争来净化自己的形象,以及借由这辉煌的功绩进一步稳固他的帝位。这个外部的战争就像一个净化他名声的机会,同时也是他登基称帝的阶梯。

当时,邓艾在魏蜀前线提出反对意见,他觉得现在不是进攻蜀国的好时机。他认为如果贸然行动,可能会引来蜀、吴两国的联合反击,结果会非常糟糕。而另一方面,钟会则看透了司马昭的意图,他积极与世家大族拉关系,支持司马昭的决策。他相信这样可以为魏国带来更好的未来。尽管邓艾提出了反对意见,但钟会的策略最终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钟繇的儿子钟会是个聪明机敏的人,他有着出色的谋略和决策能力,被人们赞誉为「再世的张良」。他是司马昭非常信赖的新一代领导者。而邓艾虽然出身贫寒,没有朝中的靠山,也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但他凭借着司马氏父子的信赖而崭露头角。然而,邓艾在一些重要时刻的决策,让他逐渐被排除在司马昭的核心信任圈之外。简而言之,钟会和邓艾都是司马昭倚重的人才,但邓艾因个人能力和人际关系的不足,逐渐失去了司马昭的信任。而钟会则因其卓越的才能和智慧,成为司马昭的得力助手。

在公元263年的八月,钟会、邓艾和诸葛绪分别带领军队向西进军,共同出兵攻打蜀国。其中,司马昭将大部分兵力,约十万人交给钟会指挥。邓艾和诸葛绪则各自率领三万士兵,负责牵制和引诱敌军的任务。这一军事行动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行动之一。

在战争刚刚开始时,局势就变得异常胶着,与邓艾的预料如出一辙。邓艾试图牵制姜维的主力军,但未能如愿。诸葛绪更是陷入了姜维的巧妙战术中,感到十分迷茫和困惑。而钟会虽然成功攻占了汉中,但却被姜维牢牢地挡在了剑阁以北,进退两难。整个战局显得异常焦灼,各方都在努力寻找突破口。

钟的性格非常凶狠,刻薄且无情,容易因一点小事而愤怒。当他遭遇困难时,他并不会寻找好的解决方法,反而会在军队中胡乱杀戮。诸葛绪的官职被撤销,而许褚的儿子许仪因此遭到了不幸的命运,这使魏军士兵们感到极度恐慌和不安。

"人们常说‘真金不怕火炼'。当钟会陷入困境时,尽管邓艾被外界普遍认为是毫无希望的状况,他却带来了三万精兵,利用了姜维防线的疏忽,成功穿越七百里无人的荒山。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刻偷渡阴平,出其不意地击败了诸葛瞻、诸葛尚和张遵,最终迫使刘禅投降。这就像烈火中炼出的真金,证明了邓艾的智勇双全。"

屈死冤沉而终。

不过,邓艾在成功伐蜀后,却陷入了危机四伏的境地。当他带领魏军进入成都时,他下令保护蜀地百姓的财产和生命,这一举动赢得了蜀地人民的热烈欢迎。然而,之后邓艾在未请示司马昭的情况下,以天子的名义擅自任命了蜀地的官吏,封刘禅为骠骑将军。更让人惊讶的是,他在成都建造了一座高台,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功绩。这一系列的行为最终使得邓艾陷入了困境,也招致了人们对他的质疑和批评。

明显地,邓艾并没有领悟到司马昭是此战的主要功臣。尽管司马昭对功高盖主的事态已感到不悦,但他的行动又仿佛是在招揽人心,以谋求不当的权势。正所谓"话语无意听者有心"。邓艾的举动似乎触动了司马昭的敏感之处,而钟会则发现了取而代之的绝佳机会。他看似无意的行为,实则让司马昭心生不满,同时也让心怀不轨的钟会看到了机会。简单来说,邓艾的愚蠢行为让司马昭和钟会都受到了影响,最终导致了这一出意外的发展。

在263年12月,钟会指控邓艾自立为王,企图造反。此前,邓艾曾以在外将领不受远距离命令约束为由,拒绝司马昭暂停攻打吴国的命令。司马昭对钟会的奏章已久候多时。于是,他立即下令监军卫瓘去捉拿邓艾父子,将他们押送回京城处理。此举显示出朝廷对内部权力的激烈斗争,也体现了司马昭的果断决策。

然而,实际上钟会才是真正有造反意图的人。他进入成都后,计划以巴蜀为基地,图谋整个天下。但钟会这个人外表强悍,内心却胆怯,而且心胸狭窄、狠毒无情。就连他的亲信将领丘建也不愿意继续追随他。因此,卫瓘轻易地除去了钟会的势力,并杀掉了姜维这个幕后黑手。

邓艾在钟会去世后,虽然被冠以「谋反」的罪名,但实则并不符合事实。然而,卫瓘却对邓艾父子心存不满,不愿放过他们。卫瓘来自河东卫氏家族,他并不欣赏邓艾的直率性格,还嫉妒他卓越的功绩。卫瓘一直视邓艾为眼中钉,想要尽快除掉他。简单来说,尽管邓艾被诬陷为谋反,但卫瓘仍想对邓艾父子进行打压和报复。

在公元264年,邓艾行至绵竹,望着昔日成就他名声的地方,不禁深深叹息,感慨自己与白起的遭遇相似。不久后,卫瓘的部下来得急促,他们毫不留情地结束了邓艾和他儿子的生命。消息传开,司马昭得知邓艾含冤而死,他决定不再留有余地。他果断下令,将邓艾的妻子和孙儿流放到关外,并将他在洛阳的所有儿子全部屠杀,以绝后患。

一战破灭蜀汉政权,塑造了三国局势的关键人物,原应是司马昭的亲信大将,名誉流传于世。然而,由于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无法洞察上级的意图,最终沦为了权力斗争的失败者。邓艾虽然拥有处理事务的能力,却未能掌握立足之道,这真是令人惋惜。他的一生,充满了遗憾和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