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甘宁投奔江东,孙权出兵击败斩杀黄祖,司马懿出山,开启政治生涯

2024-02-01历史

刘备虽然在荆州得了一个诸葛亮,觉得如鱼得水,但由于其仍然是借着刘表的地皮,处境一点儿不容乐观,如果刘表是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他能容下刘备这样的人吗?即使容得下,也会像曹操那样死死地压住他,不让他有抬头之日。这样的日子,刘备是一点儿也不喜欢的。

当然刘表也不是这样的人,他现在虽然是荆州的第一把手,手下有地也盘、有部队,但从来没有别的想法,只是想着把这个荆州老大当到死,然后再把这个位子转给他的儿子。

可别人答应吗?

曹操不答应,孙权也不答应。

刘备在这样的人身边过日子,他能过得爽吗?

而且,曹操现在还只是把刘表的事放到议事日程上,具体行动还没有,当然,他也已经在邺城修了个大池子,作为训练水兵的基地,这个目标是什么,谁都很清楚。而孙权却已经派兵过来,跟刘表的首席大将黄祖干了起来。孙家从孙坚死掉的那一天起,就把黄祖当成头号死敌,一有时间、有精力就过来猛打黄祖一把。以前孙策这样,现在孙权也如此。

不过,这次孙权出来打黄祖,并不是他自己主动发布命令的,而是甘宁劝说的结果。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甘宁是东吴集团里的顶尖高手之一,属于三国时代的一流猛男,但他的来历却很少有人知道。

甘宁本来是巴郡人,从小就不是个好学生。他仗着肌肉发达,力气超级大,到处打打杀杀,看谁不顺眼就手起刀落,工作开展得很嚣张而!他居然在腰间挂个铃铛,大家只要一听到铃响,就知道是甘宁来了。

甘宁曾在刘璋开始当权发生那场动乱时,跟一群蜀中本土人一起高举打倒刘璋的旗帜,但被打败了。他就带着八百人去投靠了刘表。

甘宁以为刘表家大业大,又有荆州这么一大块地皮,前途会无限光明。哪知,没过几天他就彻底看穿了刘表的本质:刘表只是一个呆板的读书人,除了会组织那些清谈沙龙外,品茶喝酒也很有水平,唯独对军事一窍不通。可现在是动乱时期,谁会打仗谁才是老大。否则,就只不有等着挨打的份了。

甘宁当然没有直接跟刘表说这些,而是卷起包袱偷偷走了。

甘宁本来是想去东吴,哪知,当他带着他的那帮兄弟来到夏口时,却发现黄祖的部队把关很严,通不过。他只得顺势当了黄祖的手下。开始他以为,黄祖虽然是刘表的手下,但到底还是个带兵的人,对军事应该很懂。他认为,只要哪个老板懂军事,就一定会重用他。

可他在黄祖手下干了三年,黄祖不但不提拔他,而且对他的态度一点儿也不亲切。他仍然以为,可能是他没有让黄祖看到自己的水平,所以火黄祖无法重用他。

后来,孙权打过来,黄祖大败,而且败得很难看,差点儿被孙权的手下凌操当场俘虏。这时,甘宁出现了,他一箭过去,正好命中凌操的要害。黄祖这才逃得性命。

甘宁救了黄祖那条老命,便认为,黄祖再怎么人品不优秀,这回也该重用他了吧?

可黄祖对甘宁的态度一点儿没变,连都督苏飞都觉得黄祖太过分了,多次在黄祖面前说甘宁有道德、有能力,又救过老大的命,完全够格当老大最铁的死党,提拔重用这样的人对老大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黄祖这样的话听多了,不但没有提高对甘宁的认识,反而觉得甘宁不 是个好人,还天天派人去做甘宁部下的思想工作,动员那些人离开甘宁。甘宁当然不乐意了,多次想离开这个混账的地方,可又怕被黄祖抓获,所以只得天天郁闷地活着,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苏飞很同情甘宁,就把他请来喝酒,在饭局上对他说:"我已经多次在 黄祖那里推荐过你,可他一点儿不理睬我的话。看来你在这里已经有什么前途了。我看,你还是离开这个地方,投奔其他人为好。"

甘宁一听,望着苏飞很久,才说:"我也有这个想法啊,可现在哪能出去呢?"

苏飞说:"我有个办法。我去向黄祖建议让你当邾县的第一把手。反正 这个官也不大,他会答应的。你借这个机会就走吧。"

甘宁说:"那就听你的吧。"

苏飞去找黄祖说了这个想法,黄祖觉得也不错。反正那个邾县也不是什么富裕的地方,就让甘宁去那里当老大吧,免得在这里天天看着不不顺眼。

甘宁在接到任命书后就立即动身离开了。他根本没有到新单位报到,而是带着他那几百人跑到东吴去了。

周瑜和吕蒙看到甘宁,立马知道他是个人才,便向孙权隆重推荐。孙权一见甘宁,脸上全是笑容,一点儿也没有见外,好像是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样。

甘宁也很直爽,直接对孙权说:"现在汉王朝只剩下一块招牌了。曹操迟早会取而代之。所以,我们必须要提前为自己着想。现在荆州的南部,地形很复杂,也很险要,又在我们的西边,控制着长江上游。文表没有什么远大理想,他的那几个儿子还不如他。所以,您必须抢在曹操动手之前,把荆州拿下。当然,拿下荆州的前提是先搞定黄祖。黄祖现在不但年纪大,而且既没有钱又没有粮草,手下又全是一群腐败人士,除了想享受之外,没有别的想法。如果咱们现在出兵,拿下黄祖非常容易。搞定黄祖之后,我们就可以逐步拿下巴蜀地区了。"

孙权一听,两眼放光,说:"你说得太正确了。"张昭不同意。他的理由是:"现在咱们内部的民心还不稳定,所以现在的重要工作仍然是维稳。如果大军去打仗,就会出现群体事件啊。"

张昭是什么人?是孙策的托孤之人啊。【三国演义】里更是给他创作了一句"内事不决问张昭"的话。他是目前东吴内部地位最高的人之一。

可甘宁还是不给他面子:"老大不是把后方都交给你了吗?你现在就相当于咱们的萧何。可你却怕出现群体事件,这对得起老大吗?"

张昭一听,当场无语。

孙权对甘宁说:"好,就听你的。"

不久,孙权带着大军高调向黄祖宣战。

黄祖虽然很差也很腐败,但还是有一点儿准备的。他令手下将两条艨艟战船用生牛皮包着,连在一起,堵住沔口,再用大绳子捆住巨石,固定了船身,然后在船上布置了一千多个弓箭手,拼命地向东吴部队射击。

孙权的部队无法前进。

董袭和凌统看着不爽,就各带着一百人,每人身上披着两副铠甲,乘 着大船,直接硬闯进了黄祖的艨艟战船之间。董袭砍断了两根大绳,,艨艟战船马上就漂在水上。于是,路被开辟出来了。

孙权大军破浪前进。黄祖命令陈就迎战。

孙权命令吕蒙出战。

结果,陈就根本就不是吕蒙的对手。两人一交手,陈就大败,连脑袋也被吕蒙砍下了。

吕蒙拿着陈就血淋淋的头,挂在船头展览。

黄祖的部队看到连陈就都被砍了,他们还能打下去吗?于是,就拼命逃跑。吴兵拼命追击。

孙权完全掌握了主动权,带着部队水陆并进,逼近了夏口。他们未作休息,立即发动攻城战役。

黄祖一点儿抵抗能力也没有,夏口在短时间内被孙权占领。孙权对黄祖很愤怒,因此,攻城之后,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继续屠杀。

黄祖长期以来不善于作战,但很善于逃命。他以为这次自己仍然可!以逃出去。哪知,这次跟往常不同,他才逃出不远,就被疯狂追上来的吴兵杀死了。

孙权这次大战,成绩很辉煌,不但为老爸报了大仇,还占领了夏口,俘虏了几万人口,你一定要知道,在当时,人就是最大的生产力啊。

孙权在出兵的时候,就做了两个盒子。这两个盒子是准备拿来装黄祖和苏飞的脑袋的。

打了胜仗之后,黄祖那颗脑袋已经被砍了下来,苏飞仍然是个战俘。甘宁知道,如果自己不出面,苏飞就死定了。于是,庆功宴上,甘宁走到孙权面前,猛地跪下大磕响头,还一边大哭,眼泪和鲜血混合着流了下来。

孙权不知道甘宁是什么意思:"甘宁,你这是怎么了?再怎么激动也不至于如此啊。"

甘宁立刻一把鼻涕一把血泪地把苏飞救过他的事叙述了一遍,最后还强调,如果没有苏飞的帮忙,他现在早已经没命了,哪还能为孙权卖力打仗,所以请孙权放过苏飞一马。

孙权说:"要是放了他,他又立即跑路,怎么办?"

甘宁说:"他绝对不会再跑的。如果他真的逃跑了,你就把我的脑袋放改进这个盒子里。"

孙权于是下令放过苏飞。

孙权放过了苏飞,但凌统却天天大喊大叫绝对不放过甘宁。

凌统是凌操的儿子。甘宁是他的杀父仇人。

孙权知道后,立即做凌统的思想工作。他还把甘宁派到另一个地方驻守,以防凌统哪天喝多酒,做出极端的事来。

建安十三年(108年),曹操进行了一次政治体制改革:罢三公,设丞相。这个丞相当然不是为别人设的,而是为他自己设的。从此,曹操就成为曹丞相了。当了丞相的曹操在许都大规模地收买人才。他这时家大业大,派头也大,一点儿也不用像刘备那样,天天亲自出门,把好话说完,然后动员人家出来跟他干。曹操现在只要知道谁是人才,下发个文文件,就可以把人叫过来。

在刘备得到诸葛亮的第二年,曹操也弄到了个高端人才。这个人是个对历史有很大影响的人。他就是司马懿。

据说司马懿的祖先是汉代的司马卬。至于这个据说有多少可靠性,我们可以来看看。

【晋书】里在打造司马氏的家谱时,把司马懿的祖先扯得很远。从帝高阳开始,到秦末的司马卬,上下两千年,一路下来,都是高官。当然,这些事迹全是一笔带过,只有到司马卬才算有实实在在的简历:司马卬先是赵国的大将,到项羽跟刘邦大干时,他是项羽阵营的高管,被项羽封为殷王。当时西楚霸王只封了十八个王。由此可知,司马卬在当时的社会地位还真不低。可他当这个殷王没几天,刘邦就跟项羽全面摊牌,他被刘邦俘虏,后来死得不明不白。

【晋书】里把司马氏的家谱介绍到这里之后,突然就来了个腰斩,司马卬的后代来个大忽略,一直忽略到第八代,才有征西将军司马钧。从这里往下看,司马氏的传承又一环紧扣一环,流畅得要命:司马钧生豫章太守司马量,司马量生颖川太守司马偶,司马偶生京兆尹司马防,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老爸。于是,司马懿就成了司马卬的十三世孙。

从以上这些资料看,这个说法的可信度是大打折扣的。从司马卬就直接跳到第八代子孙,难道他们的族谱真的没有记载?既然没有记载,又怎么知道是八世孙?这里有几种可能,一是司马懿就是司马迁的子孙,因为司马迁也说他是司马卬的子孙。又因为司马迁受过宫刑。受过这个处罚,在当时是很丢脸的事,因此,后来是皇室的司马氏就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个受宫刑的人的后代,所以就干脆把前几代人都忽略了,一直到第八代才再续下去。但这个可能性也不大。

因为,陈寿的书及裴松之的书里都没有把司马氏的家族扯得那么远,一点儿没有跟司马卬挂上钩。【晋书】是唐朝的人写的,而陈寿却是跟司马懿同时代的人,他掌握的材料应该比唐代人多吧?估计司马氏的这个皇室家谱是司马氏得了天下之后搞出来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老祖先都是历史牛人,这才把司马卬说成是自己的祖先。只是因为司马卬后来死得不怎么明白,司马迁又没有再把司马卬的子孙写清楚,他们没有地方抄袭,因此就干脆不理。

司马懿祖先的来历跟曹操的来历还真有点儿相似。

不过,即使他那份祖先简历是假的,但从司马钧算起,也有几代人当上了汉朝的高官,算起来也是世家子弟。

世家的作用是巨大的,只要想干一番事业,谁都会把自己的祖先挂靠到历史名人那里,利用那些历史名人的资源,打自己的广告,刘备如此,孙坚也如此,曹操更是这样,司马懿也不例外。总之,想在那时当个成功人士,不给自己找个名人当祖宗,道路就会比人家曲折,前途就不如人家光明。

司马氏自从司马钧开始,当着汉朝的高官,从没有出现过站错队、表错态的政治错误。但汉朝的第一把手出现的错误却越来越多,最终让张角把天下搞得大乱。

这个一塌糊涂的乱世,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大灾大难,但对某些人而言,却是个发家致富的大好机会。

刘备、孙权等就是靠这个机会发家的。

司马懿也是靠这个机会发家的。

当然,开始的时候,他没有想到这是他的机会。

司马懿出生的时候,是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年),离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还有一段距离。那时他的老爸司马防正在当洛阳令,年纪三十一岁,而他后来的老板曹操那时已经二十四岁。

司马懿不但有一个好爸爸,还有一个好哥哥,他一共有九个兄弟,他排老二。他的哥哥叫司马朗,是当时的大名士。他十六岁时,发生了诛董卓的事件,天下的形势越来越不好。那时,他的老爸在外当官,全面主持家里工作的就是这个比他大四岁的哥哥。司马朗无疑是位好哥哥哥,他把他的这些弟弟都教导成了好好学习的好学生。

那时司马朗已经小有名气。有名气的人都会有很多有名气的朋友。这些朋友当时对司马懿就就非常看好。如南阳太守杨骏就微笑着说,司马懿以后必有大出息。崔琰于脆就对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有了这些评语,司马懿想不出名都难。那时成为公务员是看你的知名度,基层组织知道你之后,就向上级推荐,然后经过组织的考核过关,就可以成为公务员。而且当时天下大乱,各路诸侯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在战场上大打出手、相互打得满地找牙的同时,也在进行人才争夺战。只要你出点儿名,有人说过你是个人才,马上就会有人过来请你出去一起打天下。像司马懿这样的人,迟早都会出来干一番事业的,而且,按道理说,他出来应该是很顺利的。可事实上,他的出山,还是出现了一番风波。

司马懿的智商跟诸葛亮不分上下,而他出来混的情形居然也跟诸葛亮差不多,都是被请几次才懒洋洋地出来的。不过,诸葛亮出来时赚足了风头,而他却差点儿丢了性命。

诸葛亮是刘备去请的,说是"凡三往,乃见",去了三次才见着。见面之后,诸葛亮就把话题扯开,在差不多"为秋风所破"的茅草屋里,帮刘备规划了一幅宏伟蓝图,把刘备说得当场又泪奔起来,马上宣布"而两人的关系如鱼得水"。从这点来看,诸葛亮出山是积极的,而且是做过;充分准备的。

请司马懿的是刘备的死对头曹操,这就注定了司马懿要成为诸葛亮的死对头。曹操是个有名的爱才的主,只是他的家底儿比刘备厚不像刘备那样,身边除了关羽、张飞几个好汉之外,连个助手都没有,做什么事都得亲自出马。曹操手下的人很多,他只派了个跑腿的去请司马懿出来。那时曹操刚在官渡把袁绍打败,个人事业如日中天,很多人都看好他,跑着去投奔。所以去当曹操的手下,应当是"人才"们最好的选择。

没想到,司马懿不是诸葛亮,来请就出。

青年时期的司马懿对汉皇帝还是有一点儿感情的。他那时有点儿看不惯曹操的做法,又有点儿看不起曹操是阉官的后代,再加上局势不明朗,怕站错队,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因此,曹操请他出来时,他硬是不理。

司马懿说,他已中风偏瘫,起不了床,总不能天天坐着轮椅去上班吧?曹操一听,心说:你才多大年纪?就中风偏瘫了?你骗谁啊?

曹操很不爽,又派人半夜去侦察一下。

不知是曹操派的人太不专业,露了马脚,还是司马懿有先见之明,知道曹操要在半夜派人来侦察,就硬是躺在床上"坚卧不动",直挺挺地睡了个觉。据说那个侦探还用针刺进司马懿的身体,司马懿居然还是坚卧不动",脸上一点儿表情也没有。看看这个"坚"字,就知道司马懿那时演得是多么的逼真。

曹操看到他这样了,就先放他一马。

但曹操最终还是放不过他。

曹操知道司马懿是个人才,要是让他跑到敌人的阵营里,只会给自己包增添麻烦。因此,他当了丞相之后,又派人去请司马懿出来。这回曹操的官大了,说话、做事已经根本不给你什么理由了。那个去请司马懿的人直接就对司马懿背诵曹操的语录:"若复盘桓,便收之。"

司马懿听了这个话,知道再"中风"下去,这个脑袋搬家的可能性就太大了。为了保住这个脑袋,他只好去曹操那里报到。

曹操给他的职位是"文学掾"(这个"掾"就是主管的意思),是个主管丞相府文书以及教育的官职,还让他跟曹丕共事。

司马懿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这一年,司马懿二十九岁,算起来,年纪已经不小了,比诸葛亮大点儿。但他的起点却比诸葛亮低。

诸葛亮一出山,就在没有一点儿人才储备的刘备那里得到了重用,直接进入刘备集团的决策层,说话的分量重得很。而司马懿只是在曹操的丞相府里当个文学掾。文学掾是个什么样的官呢?就是一个主管文化教育方面的官员,用现在的话说可能就是一个文教助理。

当时天下正乱得没头没尾,最吃得开的是上场的人。所以,司马懿在曹操这里也算不上什么大人物,却成为司马懿最大的机会。因为,他的顶头上司是曹丕,未来的魏文帝曹丕!很快他就成为曹丕的亲密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