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5年授衔,刘伯承为何能排名十大元帅第四?四大特点无人能及

2024-02-28历史

「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三国演义】中「关羽刮骨疗伤」的故事让人影响深刻。

小说第75回记载,关羽在樊城受伤,右臂中了毒箭,华佗特意上门为关羽诊治。他查看关羽的伤势,断言箭毒入骨,需要割开皮肉将骨头上的毒刮去,如不去之,右臂难保。

关羽笑称自己本就视死如归,无所畏惧,何况区区疼痛。于是命手下设下酒席,摆下棋盘,一边吃喝下棋,一边接受华佗的治疗。

华佗用尖刀割开关羽右臂的皮肉,刮去骨头上的毒。血水沿着手臂往下滴,混着刮骨头的滋滋声,叫在场的人掩面失色。但关羽依旧面色如常,淡定吃肉下棋。直到华佗把毒刮净,缝合伤口。

「刮骨疗伤」尽显关二爷的坚毅刚强。在我国十大元帅中,有一人的经历丝毫不逊于「刮骨疗伤」,他就是刘伯承元帅,这四个特点更是无人能及。

钢铁意志,无人能及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所述故事虚虚实实,真假难辨。但是我国伟大的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教育家——刘伯承元帅,在重庆治疗眼睛的经历却是真真实实的,展现了一位硬汉,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将领的铮铮铁骨。

1916年初,刘伯承亲率川东军与北洋军阀作战,敌人的炮火十分猛烈。位于前线的刘伯承被枪弹击中,其中一枪打在了右边的太阳穴,从右眼眶射出。刘伯承当场昏厥。

醒来后,他秘密前往重庆治疗眼睛。由于耽误的时间过久,他的右眼已经出现坏死,急需进行手术割去腐肉。经过多方打听,刘伯承来到重庆临江门,一家名为沃克的德国医生开的诊所接受治疗。

沃克医生检查了他的伤势,并为他安排手术。但是手术开始前,护士告诉医生,病人拒绝接受麻醉。沃克医生生气极了,他严厉地告诉刘伯承,在医院应该听从医生的话。

但刘伯承却平静地回答:「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沃克医生愣住了,答应了刘伯承的请求。他颤抖着双手,额头上滚滚汗珠,为刘伯承进行手术。

他觉得这是他从医以来遇到的最艰难的一台手术。而正在进行手术的刘伯承,双手紧紧抓着身下的床单,青筋冒起,汗如雨下,却始终一声不吭。

手术结束,沃克医生松了口气,他真怕这个病人在手术过程中晕过去。但病人刘伯承却面色苍白地说:「我一直数你的刀数,72刀。」医生惊呆了,由衷赞叹刘伯承是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刘伯承元帅钢铁般的意志丝毫不输关羽。这种钢铁般的意志,支撑他立志「救民于水火」,不断为祖国奉献。这也使得他在众多将领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勤学善思,创办军校

除却钢铁般的意志,刘伯承元帅还具有勤学善思的精神,他也为中国军事人才的培育付出了不少努力,堪称中国的儒将。

15岁前他一直在私塾念书,总是班上最刻苦的那个。上学最早到,放学最晚走。老师布置的背诵任务,也能最快完成,甚至连注解都不放过。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他从不马虎。

他崇尚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读书的精神,也一直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直至进入军校,到后来加入行伍也不曾遗弃他对学习的热爱。

大革命失败后,刘伯承代表党组织前往苏联学习。当时他已经36岁,不再年轻。学习能力,记忆能力远不及年轻人,更何况他还需要重新学习一门外语,俄语可是号称比中文都难学的存在。

但这对刘伯承来说不足为惧。他从字母的拼写,单词的发音开始,一点点积累。在俄学习期间,依旧成绩优异,两年时间内,已经基本掌握俄语,并能将俄国的军事理论著作翻译成中文,供大家学习交流。

即使在革命战争期间,刘伯承也不曾放弃学习。在三次反扫荡战斗中,刘伯承除了指挥作战,还担负着【合同战术】一书译稿的校订工作。

据【人民日报】报道:「刘伯承将军在戎马倥偬之中完成【合同战术】一书下半部之校译,计十万字。此为一百天来刘将军歼灭蒋军十一个旅之外又一重大贡献。」

刘伯承还提出「治军必先治校」的观点。他早年便担任红军学校的校长兼政委,长征途中也不落下教育。到达陕北后,一边指挥作战,一边兼任红军大学的副校长。

战争之余,他还亲自任教,以真实的战争场景为例,亲传亲授。解放后他更是为军校的发展呕心沥血,从老师的任用,教材、科目的选定,亲力亲为,为我国军事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当代孙武,用兵如神

能担任校长的刘伯承,除了学识,在实践作战方面也十分卓绝。刘伯承有不少流传的外号,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军神」和「当代孙武」。

孙武被尊称为「兵圣」,又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给予刘伯承「当代孙武」的称号,应是对他极高的赞誉了。

刘伯承作战,讲究知己知彼。他判断敌情十分准确,擅长利用敌人的弱点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抗日战争中,刘伯承利用敌人轻敌的特点,派出一个营夜袭阳明堡机场,炸毁敌机十多架。

他审时度势,善于利用一切地形伏击敌人。在神头岭一战中,利用地形巧设伏兵,运用毛主席提出的围城打援的战术,歼灭日军上千人,在抗战初期便取得辉煌的战绩。他还善于出奇制胜,反其道而行。在山西七亘村边疆两次设伏阻击敌军,让敌军防不胜防。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游击战既能对敌人进行精准打击,又能将我军伤亡尽可能减小。刘伯承在这种战术的使用上,可谓是炉火纯青。他认为游击战便是寻找动机歼灭敌人,即掩盖自己的短处,发现敌人的弱点,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在解放战争中,刘伯承的作战指挥才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邯郸一战,歼灭国民党两个军团,成为了毛主席重庆谈判的有力支持。

随后他率军向东进发,一路走,一路横扫,最终歼灭敌军七万余人,拿下了五战五捷的好成绩。以至于连蒋介石都说「论战术之奇,刘伯承数中国军界一绝」。

坚持真理,追随正义

刘伯承早年便立志救民于水火。早年加入川军第五师,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

1923在养病期间结识共产主义者吴玉章等人,使他对共产主义产生向往,后来随好友一同考察当前的国家现状和革命形势,坚定了他的共产主义信仰。1926年,他正式加入共产党,此后便矢志不渝。

刘伯承有自己的信念。他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加入共产党,是因为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了老百姓能自己当家做主。这便是他参军的追求,是他一直奋斗的理想。

在红军长征期间,刘伯承面对张国焘的花言巧语和威逼利诱的拉拢,始终坚定信念,不为所动,坚持中央北上的正确路线。

他明白,真正的共产党,真正的共产主义是不会拉帮结派的,他们只相信真理,与正义为伴。

钢铁般的意志、勤学善思的精神、用兵入神的军事才能和相信党和国家,坚信真理的信念,是刘伯承成为十大元帅之一,并位列第四的不可忽视的特点。

革命前辈所留下的红色精神,也将激励新一代的共产党人,守住本心,坚定信念,为党和国家奉献青春,为人民的幸福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