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张学良晚年说「我对国家没贡献」,吕正操霸气回应,现场无人反驳

2024-01-19历史

张学良晚年说「我对国家没贡献」,吕正操霸气回应,现场无人反驳

"从21岁到36岁,这段时间才是我一生的巅峰"

这是张学良晚年对自己生命的评价。他一直认为,自己的人生在36岁之后就已经走到了尽头。

当然,他这种理解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在36岁发动西安事变后,他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软禁生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蒋介石的全面溃败、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崛起,所有这些似乎都与他隔绝了。

1990年,中国台湾当局通知他:你自由了!

此时的张学良,已经由昔日英气帅气的「少帅」变成了一个九旬老人。他的视力很差,头发秃掉了大半,蹒跚的步伐昭示着他的年龄。

张学良获释重获自由,成为中国台湾媒体瞩目的头条新闻。当时,报纸的头版报道一直聚焦在他和赵四小姐的身上。

在海峡的对岸,另一群人也为张学良的自由而感到兴奋和欣慰,他们就是昔日的东北军老兵和将领。

1936年,张学良被软禁后,近20万东北军士兵失去了指挥。尽管在搭乘飞机将老蒋送回南京之前,张学良曾将弟兄们托付给杨虎城将军。然而,杨将军当时身处险境,于1937年1月被老蒋撤销职务,并于同年6月被派往国外考察。

此后,东北军的经历可以用「苦不堪言」来形容。而在这其中,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等到「少帅」重新获得自由的那一天。

听说张学良获释,北京的吕正操将军激动不已。作为张学良当年的老部下,吕正操曾多次表示:「有生之年,一定要再见一次少帅。」

这个机会终于在1991年3月到来,张学良获准离开中国台湾,前往美国探亲。两个月后,吕正操获得组织批准,飞赴美国与他重逢。

相隔55年,再次见面时,一个90岁,一个87岁。一个成为「无官无职」的普通老人,一个是新中国开国上将。

在亲友的见证下,他们共同回顾往事,展望未来。期间,有一段对话令人印象深刻。

张学良询问东北军在抗日战场上的表现,吕正操提及了许多共同的老战友,但他们大多牺牲在战场上。听罢,张学良感叹道:

「那我做了什么?我自己说真的,不是说笑,也不是谦虚,我对国家一点贡献都没有。」

这番话让张学良显得有些落寞,对于自己错过抗日战争而感到遗憾。对他而言,这是毕生的憾事,是无法弥补的错过。

张学良说出这番话,现场的亲友们都感到无语,不知如何安慰。然而,吕正操将军却毫不犹豫地说道:

「您这一生做了西安事变这一件事就足够了,打日本的事别人替您打了,东北军替您打了。"

这番言论一出,现场寂静无声。毋庸置疑,吕正操将军的讲话中包含两个关键点:

首先,他对西安事变的意义给予了肯定,这一点无需再赘述;

其次,也是本期讨论的重点,近20万东北军失去了指挥后,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在过去几十年中,有不少人对东北军提出质疑,批评他们失去了东北,称他们为孬种。

四川人高喊「川人从未负国」,湖南人秉持「无湘不成军」,而东北军呢?「九·一八」之耻成为他们一生无法抹去的污点。而张学良更是为此背负骂名大半辈子。确实,耻辱是耻辱!即便你说是上级下令不允许我出战!

然而,同时,笔者也希望大家能理解:至少在西安事变后,许多出身东北军的将领都在抗日战场上表现得英勇无畏。

这些将领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首先是留在国军部队内的一类。

由于西安事变,他们屡次受到老蒋嫡系的排挤。在撤退时,他们往往是负责掩护的;在没有任何支援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与敌人搏斗到全军覆没。他们是悲情的英雄。

另一类是在西安事变后果断投奔我军阵营的将领。

他们得到了高度重用,以一次次出色的胜利赢得了尊重。1955年,有25名原东北军出身的将领获得晋升:包括一名开国上将、一名中将、以及23名少将。相信,这个数字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

虽然有人批评他们是为了洗刷「九·一八事变」的耻辱,是为了防止子孙后代指责,无论是否确实如此,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将领都应该被后人铭记。

本期的焦点,是这群曾经受尽委屈的将士。在听完他们的故事后,您是否也像我一样,愿意向他们喊一声:「英雄!」

一:蒋介石对东北军的「残酷打压」在某种程度上,张学良之所以发动西安事变,与大量部下频频高呼「我们要收复东北」、「我们不能这么窝囊地活着」是紧密相关的。

在西安事变爆发前,张学良曾耗费巨资从国外购置了一箱箱美酒。他将这些酒摆放在宴席上,却不允许东北军的将领们品尝。他含泪说道:

"我将此酒送给你们每人两瓶!请你们等待时机,届时汉卿将带领你们披甲还乡,夺回失地。届时,我们将在鸭绿江边共饮此酒,以洗去‘不抵抗将军’的耻辱,感谢全国人民!"

当时,东北军的将士们纷纷哭泣。

不久之后,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成为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

在老蒋答应了张、杨的请求后,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在上飞机前,他已经做好了为国赴死的准备,对杨虎城说:「如果我万一不能回来,东北军就完全归你指挥。」

随后,张学良被软禁,而东北军遭受了蒋介石的「疯狂报复」。具体而言,老蒋采取了两个主要手段:

首先是整编压缩。1937年6月,蒋介石命令刘峙主持召开了面向东北军的开封整编会议。老蒋采用「釜底抽薪」的手法,将原先的甲级师压缩为丙级师,每军的师数由五个减少到两个。

其次是将东北军兵力分散安置到各地,包括河南南阳、安徽毫州、陕西咸阳等地。老蒋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四散各地,无法相互联系。

这些事实,张学良作为失去自由的人当然是了解的。但他却毫无还手之力,只能自我安慰:尽管东北军已经四分五裂,但他们仍然坚守在抗日战场上,这就足够了……

因此,在「七七事变」之后,张学良发表了一篇名为【告东北将士书】的文章,其中写道:

"亲爱的将士们,抗日收复的光荣责任已经落在我们的肩上!……大家要加强训练,准备随时投身战斗,力争夺回我们的白山黑水……"

这篇文章传遍了每一个有东北军群体的部队。此后:

1937年的淞沪会战,有他们的身影。

在日寇大肆轰炸上海的时候,67军军长吴克仁带领着东北军前来支援。这位铁骨铮铮的东北汉子,在战场上负伤却不退缩,最终选择战死沙场。67军也因此全军覆没。

吴克仁将军是淞沪会战中14位牺牲的将军之一,也是唯一的一位军长级将领。与他同归于尽的还有参谋长关相岗和107师师长金奎壁。

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东北军崭露头角。

在那场战斗中,57军奉命增援,万毅将军带领部队冲锋在前,几乎全军覆没,江水染红。

1938年1月的淮河战役,东北军51军于学忠将军率领部队,与日军激战于淮河之上。尽管老蒋未给予他们任何高射炮支援,东北军依然创下以轻机枪成功击落一架敌机的奇迹。这场战斗让淮河染上了东北军的鲜血。

同年1938年,台儿庄大捷,东北军333旅的王肇治将军参与,东北军在这场战斗中死伤1400多人。

除了那些冲在最前线的勇士,还有许多东北军的将领,然而老蒋对他们却漠视无情。例如,直接参与西安事变的白凤翔将军,因得不到中央军的弹药支持,被迫变卖家产购置武器,最终在1940年被日本特务毒死。

尽管东北军在各大战役中都有出色表现,但为何老百姓很少听到国军对他们的表扬呢?吕正操将军在晚年直截了当地指出原因,他说:

"蒋介石总是派遣他们去危险的地方。在上海战斗中,蒋介石的亲信撤退了,却让东北军充当后卫,渡江时淹死了大量战士。这些人丧命后,他不但没有表扬或提供抚慰,反而取消了这个部队的番号。"

因此,到抗日战争结束时,东北军的建制已经所剩无几。而当这一切发生时,张学良和杨虎城无力改变这一局面,都被软禁。

二:周总理发出决定性声音:发展他们张学良晚年曾对亲人表示:「我在中国人中只敬佩几个人,周恩来是第一人!」无论何时,张学良都毫不掩饰对周总理的尊敬。

作为介入西安事变的我军领导人,周总理自然明白张学良当时的压力和苦衷。因此,对于备受排挤的东北军,我军始终给予各种关怀。

在紧要关头,我们愿意与他们共同战斗。东北军51军在鲁北遭到日军狙击,我军彭雪枫将军率领部队前来支援,协助东北军兄弟成功突围。

在关键时刻,我们乐意成为他们的后勤支援。东北军57军需要跨越大运河,由于我军与当地百姓关系良好,我们提供了船只支援,同时留下大量伤员进行救治,治愈后再送他们返回。

在紧要关头,我们乐意担任他们的情报员。一旦得知他们陷入困境,我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张经武司令员亲自上门,交送绝密情报。

对于那些有意投奔我军的将领,周总理的方针也很明确,四个字:发展他们!

在这些将领中,仅举三例:开国上将吕正操将军、开国中将万毅将军、开国少将解方将军。这三位将军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曾是张学良的副官。

他们之所以选择投降我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蒋介石的逼迫。

首先说吕正操将军。

吕正操曾是张学良的秘书和副官,后来被提拔为团长,与张学良关系极好。张学良被软禁后,吕正操对蒋介石怀有深深的不满。

1937年,吕正操的691团再次被留下担任殿后。当他们艰难突破日军包围时,却发现兄弟部队早已抛弃他们而去。东北将士们纷纷询问吕正操:「团长,接下来怎么办?」吕正操气愤之下,直接带领部队北上,进行了背水一战。

从此,我冀中平原增添了一位英勇将领,以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等方式,成功让鬼子措手不及,令聂荣臻司令十分欣喜。

再说万毅将军!

万毅将军是张学良提拔的年轻猛将,当时是东北军中最年轻的团长。在西安事变后,万毅曾被蒋介石关押整整8个月。

出狱后,他的忠勇精神未减,频繁发表爱国言论,多次受到威胁。周总理得知此情况后,立即通知地下党:「前去看望万毅,如果能够发展就发展他。」

于是,万毅秘密投奔我党,并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取得卓越战绩。百姓传颂着这样的赞美:「鬼子不怕一万,就怕万毅。」因为他在战斗中中弹,脸上留下了酒窝,从此被尊称为「酒窝将军」。

最后,再说解方将军。

解方将军曾是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的「伴读」,与张家人多有来往。在九一八事变后,解方感到非常苦闷,一直在寻找抗日救国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他于西安事变前被我党发展,之后一直在国军内部「潜伏」。

直到1941年,解方完成了任务,安全到达延安。此后,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中,都表现出色,成为一位杰出的将领。

对于这些出身东北军的将士,周总理的感情很深。尽管他多次尝试救出张学良未能如愿,但周总理能够关心这些东北军兄弟,对于张学良来说也算是一种慰藉。

三:他们为何如此尊重张学良?看看张学良早年为他们做了些什么!

这些东北军的爱国将领,无论是留在国军的还是明智地加入我军的,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对张学良怀有崇敬之情。

1991年,当张学良感慨自己未能参与抗战、为国家做出贡献时,吕正操之所以回应「东北军替您打了」,无疑体现了这种尊重。事实上,除了吕正操之外,万毅和解方也都有相同的态度。

即便是东北军老兵们流亡到台湾,对张学良同样充满敬意。

当张学良被囚禁在台湾时,蒋介石终于同意让十几名东北老部下前来探望他。他们与张学良聊了很久,离开时都不愿离去,一个个围坐在张学良身边流泪,生怕以后再也见不到他。

送他们来的国民党警卫只能多次催促。最后,为了避免他们因此惹上麻烦,张学良喊了一声口令:「所有人,列队!向后转,开步走!」

这些年迈的老兵们果然一个个站起来,听从他的指挥列队离去。这一幕让国民党警卫们目瞪口呆,他们不理解:关押了这么多年的张学良,怎么还能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

这种尊重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难道真的只是因为他昔日的「少帅」身份?显然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他善待英才。

吕正操将军出生于辽宁毛祁镇山后村,出身贫困的农民家庭。他在17岁时加入了东北军。如果不是张学良第一个发现了他的才华,并将他送进东北讲武堂接受系统化的军事学习,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开国上将的辉煌历程。

万毅将军同样出生在贫苦的家庭,18岁时加入了东北军。张学良同样为他付出努力,将他送进东北讲武堂。在毕业时,他以总成绩第一的优异表现,得到了张学良亲自送上的指挥刀。在29岁时,张学良提拔他为团长。

后来,由于万毅与老蒋派来的政训员发生冲突,被蒋介石盯上。老蒋曾当着张学良的面痛斥万毅:「你们有个团长很反动!」张学良听完后当场「护犊子」,坚决保下了万毅。如果不是当时张学良的坚决支持,我们很难想象万毅的处境会有多么危险。

1990年,当张学良获得自由时,万毅曾特意写信祝贺。在信中,万毅以「汉卿我师」尊称张学良,表达了诚挚的敬意。

尾声:

张学良绝不是一个「完美式」的英雄,他的性格十分复杂,也曾犯下过不少错误。尽管他始终认为自己对国家没有任何贡献,但无论如何,周总理对他的评价一直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我军一直对张学良的那些抗日部下保持高度的尊重,即使他们曾是国军的一部分。比如战死的吴克仁中将,他的照片如今高悬在淞沪会战纪念馆的墙上;白凤翔将军也早早地被列入我国抗日英烈名录。

在东北军的队伍中,并非人人都是英雄,因为其中也存在着一些投靠汪伪的败类。然而,在那些为抗日战场拼过命的人中,我们应该铭记他们。

东北军有这些英勇战士,对张学良而言是一种幸运,也为他弥补了一大遗憾。这些战士是张学良的骄傲。

而对中国来说,东北军拥有这样的战士也是一种幸运。这些英勇战士,同样应该成为国人的骄傲。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怀念这些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