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阎锡山的兵器专家李陶庵来自定襄

2023-12-22历史

李陶庵,名蒙淑,字陶庵,1879年生于定襄县东霍村。其父李书升为清朝举人。陶庵从小热爱学习,喜欢读书,入学后,成绩优异,常列榜首。1902年山西大学堂建成之后,陶庵考入该校西斋学习。后被清政府派往英国留学,在索菲尔大学读机械专业,时年25岁。

李陶庵留英期间,中国局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1912年,民国建立后,清帝宣布退位。3月,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成为临时大总统。阎锡山被任命为山西都督,1913年国民党举行「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

就在这时,获得博士学位的李陶庵饱学回国,当时阎锡山推行「新政」(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兴办实业。对于李陶庵这样一位博学之士,当然视若宝贝。

阎锡山在都督府召见了李陶庵,交谈中,发现李陶庵确实学有专长,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把自己的设想提了出来,准备在山西创办武器制造业,想托李陶庵办此事。当时李陶庵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已具备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便承应下来。

在开办过程中,一来人才缺乏,二来财力紧张,困难重重。李陶庵不畏艰难,勤奋工作,终于在1914年办起了一座简陋的「修械所」,开始进行武器配件、武器修理等。在修械所的基础上,1918年又奉命办起了「铜圆局」,制造铜圆,以解决山西经费困难。1920年又建立军人工艺实习厂,总办为商震,李任厂长。1926年该厂已初具规模,能够创造几种常用武器,1927年再度扩建,改称「太原兵工厂」,废总办为厂长制,厂部下设六处,李陶庵任厂长。

兵工厂的创建,费尽了李陶庵的心血,他既搞图纸设计,又要实地施工,既当采购员,又当安装师,因为建厂初期需要大量资金,有限的经费,常常使他捉襟见肘。特别是机器的购置,别的人很难无钱买回货来。他只好亲自出面,找熟人,找同学。因他留学期间在英国兵器界有较高的声望,所以不少机器就是凭他的面子赊购回来的,有时银行贷款也得他亲自去跑,当时的李陶庵真是废寝忘食连轴转,特别是一些工程技术问题,常常使他彻夜不眠。

工厂建成投产之前,李陶庵又举办了「技术培训班」,他亲自授课。当时不少熟练工人,技术骨干都是得益于培训班的。

兵工厂投产后,开始只生产手榴弹、步枪、手枪,后来造出了山炮。在生产期间,他既要对整个工厂进行管理,又要解决各种技术难题,甚至连机器发生了故障他也得亲自动手去排除。他手里经常拿着一根长一米、直径二厘米的空心金属管,每到车间,便把这根金属管贴到机器上。他只要用耳朵一听,便可判断出机器运转是否正常,故障出在哪里,程度如何,等等。

山炮造出后,阎锡山命炮兵司令周玳组织试验,结果二十五发炮弹,弹弹开花,而射程和爆炸面积都使军官们感到满意。阎锡山十分高兴,多次称赞李陶庵有本事,有能耐,夸他学识渊博,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李陶庵在兵器工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被人称为「兵器专家」。1928年,蒋介石联合冯玉祥、阎锡山北伐,对奉军作战,阎锡山被任命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由于战事迭出,阎锡山对兵工厂十分关注。后来炮厂主任张书田提出建议,将车间包给阎的亲信管理,阎默许。李陶庵坚决不同意,阎、李之间遂产生分歧,以后隔阂日深。

时过不久,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据炮兵反映,兵工厂造出的炮弹不发火,弹头射不出去。李陶庵将炮弹带回,亲自检查,发现弹壳里装的是沙子。李陶庵十分愤慨,知道有人背后捣鬼,好多天怒气不消,茶饭不思。后来,向阎锡山提出辞呈。李陶庵的辞职,对兵工厂是极大的损失,许多人为此事惋叹不已。商震、徐永昌、赵戴文、傅作义、郑恩山都认为李陶庵辞职太可惜。他们再三相劝,李陶庵执意不听。

辞去兵工厂厂长职务后,阎锡山又让他担任建设厅厅长,他断然拒绝。虽然当时有些报纸已登出李陶庵任职建设厅的消息,实际他并未到任。阎锡山又让他作督军府副参议,他再次拒绝。阎又让他主持兴建忻州至五台甲子湾的「忻窑铁路」,也因意见不投,不欢而散。

1929年经朋友举荐,李陶庵到京奉铁路工作,任铁路局副局长兼总务处长,不到一年,又回到太原。之后,在省禁毒委员会任职,只是挂名而已。当时的李陶庵已五十出头。

李陶庵不仅是一位兵器专家,而且经商办字号也颇精。他在省城太原开设天盛酱园,晋丰银号,美丽兴照相馆,与郑恩山合办谦益恒洋货庄。在包头开设瑞凝信,定襄城内开设有天生信,瑞成信,德记三座字号。主营日用杂货、调味食品、糖酒副食、烟花爆竹。天生信、瑞成信是定襄城内举足轻重的大字号。李陶庵过世后,由其胞弟李竹庵继承经营。「七·七」事变后,李家八大字号相继倒闭。

李陶庵在省城太原有私人公馆,占地二十余亩。有两栋楼房,一为二层,一为三层。楼内装饰分别为中西样式,装潢陈设十分考究。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一应俱全,院内辟有花园,雇两名园丁培养着各种名贵花卉。许多名花由英国购进。院内还栽有八株从东北购进的苹果树。李陶庵家中,常有各界知名人士来往,军政界、工业界、商业界、教育界都有。每天客人不下三十人,家里六七个女佣人整天忙忙碌碌,清洁卫生,端茶送水,迎宾送客,李陶庵还雇有中、西餐厨师各2名,他本人吃西餐。

李陶庵信奉耶稣教。太原创办耶稣医院时,他鼎力资助。创办平民中学时,他大力投资。他留学期间结识的英国朋友中,就有不少是耶稣教徒,有的还来到太原开设店铺。如新民街的新民洋行、亚利洋行。

李陶庵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太原度过,夏季暑期也回东霍老家住些日子。他身材高大肥胖,行动不太方便,饭后常常坐在村边树荫下乘凉。村里长辈与他闲聊中谈到,村人想做草纸,苦于无钱投资,他便解囊资助,帮助村里办起了造纸作坊。因为东霍村产水稻,每年有不少稻秸收获,办起草纸作坊后,当地资源得以利用,村民收入有了增加。他看到村里井台低,井口阔,夏季泥冬日冰滑,村民吃水既不方便,又不卫生,便出资整修了井台井口,四周加高,水泥抹面,乡亲们十分感激。后来他从太原请回钻井工人在村边打深井,开钻十一处均未成功。

李陶庵晚年,腿疾日益加重,佣人每日为他捶摩,并遍请中西名医诊治,但终归效果不佳。后来,又终日烦燥惊恐,坐卧不宁,多少医生都诊断不清病因,西药中药都无济于事,最后卧床三日而逝世,享年54岁。入殓时买来高档柏木棺材,银洋600元。里外用猪血、麻纸、黄腊裱糊,里面放了金壳怀表一只,带枪手杖一支,一粒宝珠。

李陶庵治丧委员会由郑恩山出任主任,灵柩停放在太原新民街8号公馆。吊唁期间,场面十分壮观,各界人士送来挽幛130余块,花圈更是难以计数,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孔祥熙送了特大挽幛,阎锡山部下九个军、师长都前往吊唁。宪兵司令张达三,炮兵司令周玳,骑兵司令赵承绶,以及傅作义、傅存槐、杨爱源、徐永昌等文武官员都亲往吊唁。当时【太原晚报】对吊唁盛况曾作过连篇报道,并印发了李陶庵的生平事迹。吊唁结束后,灵柩厝于太原东关,由武装人员日夜保护。第二年灵柩移归定襄老家,县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及先生生前友好前往车站接灵,并举行了路祭。灵柩从定襄回东霍村时,由64人用独龙扛抬回。停丧期半月,按当地风俗举行葬礼。出殡那天,阎锡山派傅存槐担任主祭,赵戴文的弟弟赵戴襄和定襄县县长任跃先,公安局长及不少官员参加了安葬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