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八路军6个师长唯有他没有成为元帅,晚年担任副主席,儿子是将军

2024-03-03历史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比心]

我军的很多开国将领都是苦孩子出身,没怎么读过书,如果是高小毕业,那就算是知识分子了。

不过,有一位开国将军却与众不同,他不但有文化,而且还在战斗间隙,居然写出来一部长篇小说,在建国后还拿下茅盾文学奖!

他的戎马生涯以北伐为起点,一直打到解放战争,可谓活着的我军军史。他革命资历在我军将领中绝对是翘楚一般的存在。

他在21岁率部先于朱德老总,与毛主席会师。

他在25岁成为红军军长,在27岁成为军团长,在29岁成为最年轻的方面军领导人,是红军中少有的在三大方面军都工作过的高级将领。

他在30岁成为八路军6位首任师长中最年轻的一位。

可遗憾的是,其他5位都成为共和国元帅,而他却「屈居」上将。

那么,这位革命经历如此传奇,却又略带一丝遗憾的前辈到底是谁呢?

「白袍小将」

本文要说的这位前辈就是位列开国上将之首的萧克同志。

萧克生于1907年,老家湖南嘉禾县。老爹是晚清秀才,家有几亩良田,所以家境还算优渥。他自幼聪慧,六岁进私塾,饱读诗书,善舞文弄墨,且素有大志。

萧克的长兄嫉恶如仇、性如烈火,因得罪了当地的大地主,于1923年被反动民团抓走后惨遭毒手。此事令萧克愤然投笔从戎。他于1926年奔赴广州,但因错过黄埔军校报名时间,只能考入宪兵学校。

1927年3月,毕业后的萧克被分配到叶挺独立团任连政治指导员,从此开启了自己沙场戎马的大幕。

不久之后,蒋介石背叛革命,就在大革命最低潮之际,萧克毅然加入我党,誓为推翻旧社会而奋斗。

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遭到反动派重兵围堵,损失惨重,萧克所部也被打散,他不得不回到家乡。在同学的帮助下,他找到组织,并跟着朱德、陈毅两位老总在1928年1月举行了湘南起义。

起义失败后,萧克率领独立营500多男女老少,向井冈山转移。3月,队伍走到湖南龙溪洞的时候,正好遇到率领秋收起义部队的毛主席。毛主席得知他们有5、60条枪,300多杆梭镖后,握着萧克的手,激动地说道:「揭竿而起,揭竿而起呀!」直到1968年「五一」庆典时,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还和萧克重提这段往事。

4月,朱德老总和毛主席胜利会师。其实在「朱毛会师」之前,是先有的「萧毛会师」。

1931年7月某天,任红1方面军独立师师长的萧克在一处树林里给战士们作报告。期间,3架国民党飞机轰鸣而来,萧克若无其事,继续讲。

等敌机开始扫射时,他走出林子隐蔽在一处断坡观察。待敌机飞近时,萧克突然起身,端着机枪就是一梭子。张爱萍同志亲眼所见其击伤敌机机翼,敌机遂落荒而逃。

1932年,25岁的萧克升任红8军军长。

1934年6月,萧克率部在黄沙地区与反动派展开激战。敌军又出动飞机对红军狂轰乱炸,萧克很纳闷:战场这么乱,他们怎么不炸自己人呢?经过观察,他发现国民党阵地上支着白布作为空地识别的标志。

于是,他让部下也在阵地上支起白布,这下好,敌机再来的时候,直接越过红军阵地,把进攻的国民党军队给炸飞了。

最终,萧克率部突围,并歼敌1000多人,还打伤了敌旅长钟光仁。

当年7月,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革军委交给了萧克一项历史性的重任。

「大树将军」

当时,中央已经决定战略转移,但长征那时还叫「西征」,中央红军的目标是向西和贺龙老总会师。

中革军委交给萧克的任务就是率领红6军团作为全军总先锋,先行启程为全军开路。8月,27岁的萧克被任命为红6军团长。 可以说,萧克是最先踏上长征之路的红军高级将领。

适逢盛夏,国民党大军一路对西征红军穷追猛打,天上仍然有飞机不断扫射,轰炸。

对防空颇有心得的萧克眼珠一转,计上心来。随即,他命令所有战士把草帽扔到路边,然后继续前进。

不久之后,国民党17军的一个旅尾随而至,敌军彼时已经被晒得汗流浃背,苦不堪言,一看路边有如此多的草帽,立刻笑逐颜开,如获至宝,纷纷争抢,戴在头上。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自家飞机的一串炸弹,敌军被炸得人仰马翻,不得不停止追击。原来,敌机飞行员在天上只认得红军的草帽,哪里有,就往哪里炸。

10月,红6军团进入贵州,可萧克只能看着国民党中学课本上的简易地图行军,这麻烦可大了。

碰巧,红军遇到了一个叫薄复礼的英籍瑞士传教士,萧克决定留这位「帝国主义分子」在身边帮忙,以换取一些急需的药品。

攻下旧州后,萧克在一间法国教堂喜获一张一平米大的法语贵州地图,标注非常详细。就是在薄复礼的帮助下,地图才进行了翻译,给萧克帮了大忙。

这位薄复礼跟随萧克长征500多天,穿越5省,形成达9600多公里。回国后,他写了一本书叫【神灵之手】,详细记录了这段神奇的经历,并在1936年底出版。所以后来萧克才说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并不是第一本描写长征的西方著作。

1987年,萧克通过外交部门终于找到了薄复礼,并致信问候,两位「老战友」从此又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1934年10月24日,也就是在遇到薄复礼之后不久,红6军团与贺老总的红2军团胜利会师。此时,中央红军才开始长征8天,而萧克已经率部转战了2500多公里。所以, 长征对于他来讲,绝对不止「万里」

当年12月,贺老总攻克湖南慈利县城,并带着萧克到岳父家作客,也就是这次,萧克遇到了未来的夫人蹇先佛。

蹇先佛是贺老总第一任夫人蹇先任的三妹。所以,这对未来共和国的将帅还是「连襟」关系。

1935年11月,贺老总第二个孩子出生时,他正在前线打仗。是萧克和蹇先佛找人帮蹇先任接生。随后,萧克和王震发电报给贺老总报喜:「恭贺副主席生了迫击炮一门!」

贺老总回来后,抱着女儿爱不释手,跟萧克说:「你有文化,给孩子起个名字吧!」于是,萧克给这个女孩起名叫贺捷生。

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成立,贺老总是总指挥,29岁的萧克是副总指挥,并成为红军最年轻的方面军将领。

10月,他又奉调担任了红31军军长,从而又成为我军为数不多的在三大方面军都担任过军以上指挥员职务的高级将领。

全面抗战开始后,30岁的萧克还是和贺老总搭档,担任了120师副师长,仍旧是八路军3个师的6位师长中最年轻的。

此后,他转战南北,为抗战的胜利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功勋。 但稍显遗憾的是,萧克一直是作为几位名帅的副手,并没有单独指挥过兵团级的大战役,这也成为他的「硬伤」。

因此,八路军其他5位首任师长都成为共和国元帅,只有萧克在1955年「屈居」上将首位。很多战友都了解他的翘楚级资历,并为他「叫屈」。

但是,萧上将淡泊名利,看得很开。 他说:「我其实早就该牺牲了,能活到现在,评什么军衔都行。」而且,他还引用了东汉开国大将冯异的故事。

冯异是光武帝刘秀的肱股大将,但为人谦和,一到战将们喝酒论功的时候,他就躲在大树底下,不参与。所以,冯异被世人称为「大树将军」。萧上将提到此事后,说道:「难道我们共产党员还不如古人吗?」

特殊时期,萧克遇到了很多挫折。

到了新时代,他复出担任过部队一系列要职及全国政协副主席。但,老头子最以为傲的却是他那部成书于抗战时期,历经50余年才正式出版的呕心沥血之作~【浴血罗霄】。

浴血罗霄

萧克是个大书迷。跟着他最久的一本书是【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不是非常令人惊诧!不过这本书后来被战友弄丢了,萧克心痛良久。

他不光读书,而且也经常写文章,在湘赣根据地的时候,他就经常在我党的报纸上发表文章。

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后,他搞到一本苏联名著~【铁流】。书里主要讲的是一支苏维埃工农武装的成长历程。很多情节都让有着丰富革命经历的萧克产生共鸣。

看完之后,萧克跟战友会经常提到这本书,但他认为这本书写得是好,但气势上不如红军,红军的很多故事要更精彩。战友则跟他开玩笑说:「要不你也写一本?」

就是这句调侃的话催生了萧克的另一个「孩子」。

1937年初,萧克在延安开会,他和战友畅谈天下大事谁与争锋,遂下定决心写一部咱中国人的【铁流】,并开始进行总体构思。

可一上来,他却不知道该写啥,为何?

因为当时萧克虽然才30岁,但如前文所述,他的革命经历太丰富了。在反复思考之后,他决定拿出自己在1934年奉命率红17师北上去切断南浔铁路的这段战斗往事。

当时,为了粉碎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萧克率部4000多人,纵横驰骋2个月,行程1500多公里,突破敌人几十个团的5次大包围,终于胜利完成任务,回到苏区。

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都是自己身边的战友,所以萧克很快构思好小说的框架,并把书中的红军部队命名为「罗霄纵队」。

当时,战事紧张,尤其到了全面抗战开始后,萧克更忙。他只能见缝插针,利用碎片时间一边构思,一边写。而且当时八路军条件艰苦,没什么正式的纸张,所以他写草稿的纸是五花八门,大小不一,颜色不同。有时,他能一直写到深夜,120师政委关向应就和他开玩笑:「老萧呀,你这是要搞文艺啦!」

真正让他能集中创作的是在平西根据地这段时间。虽然要搞训练、反「扫荡」、进行政权建设,但最起码晚上有固定的驻地,能安心写作。

有一天,儿子萧星华在阜平病得不轻。夫人蹇先佛急坏了,跑了十几里夜路到司令部找萧克。此时,「大作家」正在奋笔疾书,蹇先佛告诉他孩子病了,他没理,再说一遍,还没理。气得蹇先佛一跺脚,转身又摸黑回去了。

这里要插一句的是,萧星华后来子承父业,成为了我军少将。

过了几天,萧克去找蹇先佛,结果夫人根本不理他。一头雾水的萧克问了半天才知道是怎么回事,蹇先佛也是哭笑不得,说他写作写得走火入魔了。

随着平西根据地的扩大,胆战心惊的鬼子经常从北平出动飞机进行轰炸。于是,萧克又在老百姓挖煤的洞子里或者树林里,席地而坐接着写。1939年,20万字的初稿终于完成。

【晋察冀日报】主编邓拓看过之后,给他的建议是再多写点。萧克于是进行了2次修改,字数直接翻倍,达40万字。他给小说定的初名叫【罗霄军】。

1944年,萧克在延安学习,陈伯达告诉毛主席:「萧克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毛主席惊到:「真有才华!搞文学创作了呀!」萧克则自嘲:「主席见笑,唯东施效颦尔。」

完稿之后,因为战事紧张,要经常转移,所以萧克就把手稿交给蹇先佛保管,并嘱咐:「这是我的另一个孩子,你可要带好了!」

1947年初,蹇先佛随部队撤往华北,她一边带孩子,一边背着装书稿的大挎包。在一次休整时,因为太累,蹇先佛在临时驻地睡得很深。

一觉醒来,包丢了!这下可把蹇先佛急坏了,保卫部的同志赶快帮她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

当天半夜时分,哨兵听见附近的油桶「咚咚」响,跑过去一看,包回来了!这是怎么回事?

后来大伙分析,小偷一看包里都是纸,没有钱,加上我军保卫部查得很紧,知道自己惹了祸,所以赶快物归原主。

从此之后,孩子可以让别人管,蹇先佛必须把书稿带在身边,一刻不离,晚上睡觉都得枕着睡。

解放后,有出版社对【罗霄军】很感兴趣,希望出版,但萧克认为还要修改,但工作太忙,又赶上特殊时期,所以这事就一直耽搁。

期间,有人别有用心,用【罗霄军】找萧克的麻烦,而且还把书稿打印了出来作为「反面教材」。军训部的打字员过去是萧克的老部下,所以对他的笔迹很熟悉。打印完之后,萧克觉得比原稿清晰工整多了,于是就把手写稿给销毁了。晚年时,老头子对这事惋惜不已。

1985年底,从一线退下来的萧克终于有了大把时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也希望能出版此书。

因为完稿的时间太过久远,老头子好多事都记不清了,于是他不顾自己七十高龄,把全书又研究了一遍,而且为了找回50年前的战斗体验,他愣是又重走罗霄山。最终,他进行了10几万字大刀阔斧的修改,并把全书从40万字压缩到25万字,书名最终定为【浴血罗霄】。

1988年建军节前夕,这本诞生于抗日烽烟,历经50年风雨与坎坷的奇书终于出版,并引起巨大轰动。

1991年,该书喜获茅盾文学奖。萧克则以八旬高龄加入中国作协,成为肩扛上将军衔的作家。

2008年,101岁高龄的萧克上将与世长辞。

将军已逝,但老人家的革命功勋和他在沙场、文坛的传奇将永远被后世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