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65年前彭德怀重走大渡河,发现即使泸定桥被炸,也挡不住英勇红军

2024-01-04历史

1965年,彭德怀将军被赋予重任,前往西南进行三线建设。途经大渡河,他回忆起了那段悲壮而艰苦的历史,那里曾经是无数红军战士生命的终结地。

据说,开国上将杨成武曾经说过,在他参加的无数次战斗中,泸定桥的飞夺之战的难度是最大的,是他经历过的最惊险、最可怕的战役。

彭德怀站在大渡河边,回忆着当年的那段历史,望着河水自语道:「看来,当年国军即使炸掉泸定桥,我们也依然能够渡过这条河。」那么,为什么彭老总会这么说呢?原来,泸定桥位于川藏地区的咽喉要道,是红军长征的必经之路。这座桥对于川藏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意义非凡。

泸定桥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那个时候,西藏还没有完全接受清朝的统治,面对西藏这个难题,皇家非常头痛。

为了给皇帝分忧,四川巡抚官员在川藏边界进行了多次考察后,提出了修建这座桥梁的建议,旨在加强对藏区的控制。

这座桥梁的建设标志着西藏正式纳入清朝的管治范围,一旦发生动乱,清军可以迅速入藏镇压反叛。因此,泸定桥的修建耗费了大量的匠人智慧。

铁链主体由九根铁链依次排列而成,在其中添加木板,形成行人通行的桥板。

在这座大桥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了两根铁链作为扶手,为行人提供稳定的支撑。这是工匠们根据泸定桥的地形和桥下大渡河汹涌的水流,经过精心设计和建造而成的产物。

它是那个时代的科技象征,被称为「西出盐关第一桥」,是真正的杰作。

泸定桥的建成,不仅对西藏进行了有效管制,还促进了西藏与清朝的文化交流,方便了商人的贸易往来。几百年来,它屹立在川藏边界,既守护着国家,也是连接桥边百姓与外界的生命之桥。

然而,丧心病狂的国军竟然想要拆掉桥上的铁板,只留下铁链,以阻止红军过河。

他们这种行为太过自私,不仅断了百姓的生计,还让泸定河周围的繁荣瞬间消失。正值汛期的5月大渡河,水流湍急,稍有不慎就会被汹涌的河水冲到下游,人在水中根本无法控制方向,连换气都要小心翼翼,非常困难。

他们的所作所为确实歹毒。

国军为了阻止红军过河,无所不用其极。他们不仅把大渡河的渡船全部清理,还肆意毁坏居民的渡船和岸边住所,使得整个大渡河岸边变成了废墟。

更令人发指的是,蒋介石甚至在泸定桥对岸设下重兵防守,大多是枪手,只要红军一出现,就会被打成骰子。然而,泸定桥是红军的唯一生机,即使前方困难重重,他们也决定放手一搏。

大渡桥横铁索寒,红四军肩负重任,作为先锋部队挺进泸定桥,为后续部队开路。战士们一路艰辛,历经风雨,来到泸定桥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呆了:十几根铁链子在风中摇摆,木板已被拆卸一空。

然而,他们的第一反应却是庆幸铁链子还在,而不是抱怨命运的不公。

尽管大渡河的激流涌动,像一群露出獠牙的巨兽,国军的枪口在对岸黑压压地指向红军,但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有这十几根铁索。

一路走来,红军战士们齐心协力,创造了无数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奇迹。他们坚信,只要有丝毫可能,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将其变为现实,勇往直前,克服任何困难。

过桥的关键在于重建桥梁,虽然找到所需的原材料不难,但是如何将这些木板搭建上去是一个挑战。幸运的是,国军在岸边毁坏的房屋提供了帮助,共产党在废墟中迅速找到了合适的木板。

在大渡河上,一根摇摇欲坠的铁链成了生死关卡,走上去既需要敏捷的速度,也需要良好的平衡力,稍有不慎就会掉进冰冷的河水,更别提河对岸虎视眈眈的国军,这个任务充满危险,可以说是九死一生的挑战。

团长心中满是犹豫,泸定桥的通行,木板的搭建都是迫在眉睫的事,只是这项任务太过凶险,前面几人的生死在此一举。

他无法决定让谁去完成这个任务。就在此刻,廖大珠挺身而出。他微笑着举起手,「团长,我们一路走来,什么苦没吃过,不就是搭个桥吗,让我来吧!

」他的积极态度感染了众位战友,他们纷纷响应,「是啊,革命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我们来搭桥,你们就负责保护我们!

兄弟们的性命就托福给你们了,一定要保护好我们啊!」

尽管前方危机重重,但廖大珠和21位战友却用轻松的语气和话语打破了队伍中的紧张气氛。他们手持武器,身后紧夹木板,为了不引起国军的注意,他们将铁链夹在腿间,倒悬着慢慢向前爬行。

一不小心,滑动的腿就会让他们落入冰冷的河水中。

桥上的战友小心翼翼地摆放着一块又一块木板,队友们紧张地注视着他们,丝毫不敢分神。前半段路虽然顺利,但距离国军还有一段距离,他们还无法看清河对面红军的动态。

突然,一阵枪声响起,红军立刻反应过来,他们迅速拿起武器,一部分人立刻拾起木板,飞快地冲上桥,一边射击一边支援前方的战友,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将木板传递给前面的战士,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这危险的旅途中,有两位英勇的战士不幸落入了河中。为了不暴露于敌军的视线之下,他们并未发出任何求救的信号,唯有激起的浪花在默默诉说着他们的英勇牺牲。

随着枪炮声的愈发激烈,战士们不再隐藏自己,他们紧握木板,飞速向前冲去,用身体作为屏障,抵挡敌人的子弹。

他们拼尽全力,把木板放置在铁索上,然后毫不犹豫地跳入河中。战士们如同潮水般不断涌上,即使有人倒下,也有更多的人迎难而上。

短短十几分钟,岸边和桥下布满了红军战士的英勇牺牲,木板已经被鲜血染红。

红军战士们痛失战友,但他们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以更快的速度奔向敌军。他们踩着铁索,一步一步,坚定而又坚定。

终于,第一个战士成功登陆,他满脸通红,衣服已经被战友的鲜血浸湿。他知道,他的登陆是无数战友的牺牲换来的,他立刻拿起手榴弹,死死抱住对面的国军。

一声轰鸣过后,国军的火力明显减弱。剩余的红军战士继续前进,他们要为死去的弟兄报仇。此时,每个人都拿着武器,有的是枪,有的是刀,有的是手榴弹。

他们向岸上的国军发起猛烈攻击,势如破竹,只用了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战斗。

彭德怀将军的这场战斗让他感受到了无比的煎熬,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变得无比漫长。然而,从第一个战士踏上铁索到战斗结束,实际上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

这场战斗是我军长征途中最为惨烈的一场,它的胜利是红军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 然而,在战斗结束后,彭德怀将军心中一直存在着一个困惑:当初的国军既然已经把所有的木板都拆卸了,为何不把铁链也砍断呢?

这似乎是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问题,但却是对这场战斗的一个深刻反思。

几十年后,谜底终于被彭德怀将军揭晓。在那个年代,红军为了尽快赶路,常常选择在夜幕降临时行军,对周围的环境并未能全面掌握。

而蒋介石的追捕又让他们来不及详细观察地形,只能看到桥梁就急于过河,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在泸定桥上游,水情并非如预想般险峻。虽然趟水过河依旧充满危险,但相较于泸定桥,难度相对较小。因此,国军并未将铁链切断,他们相信即使泸定桥不存在,红军也会找到过河的方式。

于是,在上游布置了更多的兵力,但未曾料到红军居然在泸定桥找到一条生路。这进一步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决心,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他们仍会在共产主义坚定信念的驱使下,勇往直前,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