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天下长河】清朝名臣的仕途起点,为什么都是皇宫侍卫?

2024-05-11历史

【天下长河】清朝名臣的仕途起点,为什么都是皇宫侍卫?这一困惑反映了满族贵族在清朝统治者地位的独特性。他们凭借血统优势,从侍卫做起步就已拥有无与伦比的机会。然而,真正登上权力顶峰,还需要出众的个人能力。那些留下浓重一笔的重臣,究竟依靠了怎样的独门绝技?他们又是如何从一介侍卫蜕变成佼佼者?

背后隐藏着怎样一段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让我们踏上探索的征程,揭开这个有关皇宫侍卫、满族贵族和权力更迭的神秘面纱。

一、满族统治者的独门秘籍:侍卫制度

满清入主中原,统一天下大任于斯。而执掌朝政,正是这支源自热河的游牧民族的当务之急。然则,他们云何能稳固根基,镇压汉人豪权?这就需讨个妙计。

顺治帝有先见之明,创立了满洲八旗制度,将满族贵戚及旧部分为八旗以资辖制。而侍卫制度,则是满族王朝掌控朝纲的关键一环。自努尔哈赤起,便严格挑选出八旗精锐担任侍卫,负责皇帝的安危,可谓是掌控朝权的铁桶干家。

作为满族贵胄的分支,侍卫制度地位尊崇,乃是士人仕路的捷径。自古就有"亲贵戚臣","旧亲近者世其位"之例,康熙时期那些声名赫赫的重臣,无不曾在青年时从事过侍卫一职。

譬如剧中的索额图,便出身于满族名门赫舍里氏。他祖上与爱新觉罗皇族世代往来,因此能依仗当世宗亲荫庇,担任一等侍卫。直至后来,方得逐级升迁,一路高攀而成相位。

同理,大名鼎鼎的明珠也有相似经历。他出身叶赫那拉氏,其祖母系为皇太极生母,与皇室有亲,方有机缘充当银纳苷卫,后来升为殿前侍卫,接掌重权。

再如家世不甚显赫的和珅,还凭娶了大员冯英廉孙女的门当户对上位,一步步从三等侍卫做起,历阶而上,后来成为乾隆帝的钦赏重臣。

由此可见,满族贵胄无不把当侍卫视为进身朝野的第一步,为日后打下政治根基。而其背后,则全靠血缘裙带关系这一秘钥。

不仅如此,侍卫任职更是贵胄子弟接受良好军事训练的绝佳场所。因为"侍卫"之名,就意味着需接受护卫皇家的专业训练,皆是出自选拔有加。武艺高强者,方能胜任这份职务。

因此,无论是索额图、明珠还是和珅,莫不在年轻气盛时,饱受严格训练,习得骑射枪术等武艺,为日后建功立业打好身手底子。

二、从卫到朝:侍卫制度推动人才輩出

满清王朝鼎革之后,即位的皇帝们自有一套整饬吏治的长远大计。侍卫制度作为根基,旨在培养忠勇之士,为朝廷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这其中,自有一套严格的选拔、培养和分流制度,造就了不少人物在仕途上的飞黄腾达。

首先,侍卫的选拔标准极为严格。康熙时期,凡满族贵胄子弟只要体格良好,便可被选入侍卫行列。入选之后,还需接受系统的军事训练,磨砺勇武技艺。身手了得者,自然就容易被皇帝赏识,立下汗马功劳。

遏必隆便是个典型例子。他祖上即为努尔哈赤钦赐的开国五大臣,本人更是皇太极外孙,滕格里家族中人。正因如此显赫的出身,遏必隆年轻时便被选为侍卫,后来历任三旗副都统、三旗统领、领侍卫内大臣等职,一路高升。

相比遏必隆的天生尊贵,和珅就属于后起之秀。年轻时,和珅家道中落,只能靠入侍卫谋生。经过初级训练后,他便凭着过人的武艺和文采,脱颖而出,被委以重任,掌管乾清门。后来,更是被乾隆帝赏识,一路高陞,成为权倾朝野的大内总管。

不仅如此,满清王朝还建立了完善的侍卫分流制度,为优秀分子创造仕途阶梯。例如汉军武举出身者,如表现优异,也可被选为侍卫;反之,侍卫中的佼佼者,亦可被调往朝廷任职。这种灵活的人才调配,既照顾到了汉人的出路,也充分利用了满人的人力资源。

富察傅清和傅恒两兄弟,就是从汉军武科及第后,被选入掌管乾清门的侍卫行列。他们武艺超群、足智多谋,深得乾隆帝欢心,后来一人被授太子太傅,一人出任领侍卫内大臣,成为护国名臣。

此外,侍卫中武艺平平者,也往往被推荐前往文职部门任职。这些人大多经过多年训练,已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加之在宫中驻跸,对皇家大事倍加熟悉,自是朝野佳选。

像明珠这样的文臣,就是从银纳苷卫被选入文官体系。他在侍卫期间,曾执掌皇家典籍馆,熟读典籍文字,后来被擢升为礼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最终凭借过人的文采和才智,入主军机处,纂修实录,一路高陞而成相位。

三、满族新贵的求生哲学:武从文从

满族入主中原后,虽凭借武力一时取胜,但要长治久安,单凭武力是远远不够的。面对这片人文荟萃之地,他们必须掌握更高深的文化智慧。因此,满族新贵阶层树立了"武从文从"的生存之道,以寻求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扎根立足。

武从文从,顾名思义,就是在武功之外,更重视文化修养。一方面要习武强身,为谋生求存;另一方面必须研习文化典籍,了解中原百代沿革,融入这片文明的主流。

满族新贵们从一开始就深谙此理。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时,即下令汉化满文字母,编纂【钦定大学士】教材,将儒家经典译为满文。到了顺治、康熙年间,满汉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汉语、汉文渐成贵族子弟的必修科目。

因此,一些出身满族世家的重臣,在年轻时即饱读诗书,为日后建功立业打好文化基础。比如索额图、明珠,就是在侍卫时期,潜心研读了不少典籍和文字。这为他们后来担任文职要职奠定了知识根基。

而那些原本就具有武人背景的贵族,在习得文化知识后,也逐渐蜕变为文人形象。塞尔丁便是一例,他是一名旗人武将出身,后来渐渐沉浸于经史子集,文采渐隆,才有机会被擢升为理藩院总理大臣。

像这样"习文闻义"的贵族新贵不胜枚举。当时朝野上下,更是形成了一股学习风气,人人以读书习文自勉。即便是和珅这样的武人,最终也在乾隆赏识下,主理了文化事务。

满人当道后,汉人进身的道路也渐行渐窄,不得不在武备之外习得文化才是高升的不二法门。所以大量汉人武臣开始闷头苦读,力图通过文化造诣取得上位的机会。

大将孙承宗便是一例,他在征战一线沉渊多年,后来下野潜心治学,不仅自己通晓儒释道经典,还将文化知识传授给两个儿子。有了扎实的文化根基,孙承宗终有一番作为,并为满清效力数十载。

从皇帝到权臣,再到普通武人,无不痴迷于这种"武从文从"的求生理念,这既是适应时代需求的无奈之举,也是满族贵族们融入这片文化沃土的必由之路。

因而,这一时期,朝野上下无不洋溢着一种"读书致用"、"戎马生存"的气息。贵族新贵更是将之视为立身处世的不二法门,通过习武习文两条腿走路,以寻求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求得生存和发展。

四、满清贵族生存之道的另一面:权谋算计

满族贵胄子弟自小就接受侍卫训练,掌习武艺,为日后奋力一搏奠定坚实基础。而当他们真正步入朝野漩涡时,更需要运用权谋手腕,方能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出人头地。

因此,在"习武习文"的表面之下,满族新贵的生存哲学,还隐藏着一面——那就是权谋算计。在宫廷政治的舞台上,没有任何一位贵胄能独善其身。乾坤朝野,譬如一把把利刃相向,只有通过精心谋划,斟酌进退,才能全身而退,乃至谋取富贵。

清初的政治格局,其实就是满汉相争的较量场。康熙帝上台之初,便遭遇到了汉人大臣的阻挠。显贵如王士祺、马佐、周廷玺等人,为了一己私利,联手拖延皇帝即位大典,险些酿成叛变。

面对如此重大危机,康熙帝的应对之策则是令人瞩目。面对汉人大臣的挟制,他秉持"以怨报德"的雅量,不但留他们一命,更加重用之,以挫其锐气。更狡诘的是,他还暗中培植一批自己人,如索额图、明珠等,为日后施展反扑伺机。

从此,满汉矛盾就成为肆虐朝野的一股腥风血雨。汉人大臣处处刁难新贵,新贵亦窥伺汉人,两股势力你来我往,斗智斗勇,上演了一出出惊心动魄的政治大戏。

尤其是满人新贵,手中只有一些微薄的兵权和宫廷特权,实在寥寥无几。他们惟有通过精心筹谋,结党裕卫,才能在政治斗争中取胜。

索额图和明珠,就是这个时期新贵政治家的杰出代表。他们二人携手构建了一张强大的人脉网,不遗余力地向朝野延伸势力,并屡立功勋,最终使得满人阵营占据了上风。

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如一盘籍籍无归的棋局。汉人执掌民心,占据文化优势,而满人则掌控兵权,骄恃皇亲国戚。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棋战中,新贵满人只能用极尽心机的一招一式,方能在汉人的文化压力下周旋自如。

比如御史陈诚,就被康熙帝任命为监察满人大臣的钦差大臣。此人出身汉人世家,满朝素无好感,因此当朝大员如明珠等人,无不被其舌锋所伤。明珠为了自保,不得不暗地里设下种种圈套,令陈诚一度身陷囹圄。

又如当年傅恒出任太子太师时,他的岳父王广泗便频频与之过从指证,最终使其被革职查办。这其中的权谋勾心斗角,可谓惊天动地。

五、满清贵族生存智慧的终极形态:文化自信

在不断适应中原环境的过程中,满族贵族们由最初的武力征服,逐步走向了文化融合的道路。而当他们真正习熟了这片文化沃土的精髓,就油然而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这也标志着他们生存智慧的最高境界。

清初时期,满汉矛盾曾一度剑拔弩张。汉人仰仗文化优势,满人则掌控武力。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较量中,满族贵胄们不得不通过各种权谋算计,方能在汉文化的冲击下周旋自如。

然而就在这种艰难曲折的过程中,满人实则在逐步吸纳同化着中原文化的精华。他们不但潜心研读儒家经典,熟习汉语文字,更是竭力推崇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

有识之士早已觉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像王夫之这样的汉人大儒,就在晚年时期著有【读蒙求指阅】一书,呼吁满人勤学习文化典籍。努尔哈赤亦在建州之初,即任命汉人文士为师,向其请教汉文知识。

满清王朝建立之后,儒学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扬光大。康熙、雍正、乾隆诸帝,无不是勤于治学的明主,他们组织了大规模的纂修经典工程,推崇儒学,倡导道德教化,使得儒家文化在其统治下空前兴盛。

在这股浓厚的学习风气中,一大批满人贵胄也能身临其境,直接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魅力。他们当中,不乏有勤学好古之士,如多尔衮、索额图、明珠、佟国维等,均是满族出身,却对中华典籍了如指掌,堪称文化大家。

譬如索额图,自幼读书万卷,就对中华文化产生了由衷的赞叹。在他膺任文渊阁大学士期间,就反复咏诵【诗经】【尔雅】等经典名篇,并深受其中睿智的影响。后来他更是上书康熙帝,极力推崇汉语汉文的地位,主张在新设官箴书之时,应尽量吸纳汉语经典,将之融会贯通。

另一位贵人明珠,亦是满族文化大家。在他出任礼部侍郎时,就颇为钟情于国学经典,著有【论语古训】等著作。后来他更策画建立一个汉文典籍馆,用以收藏汉族优秀文化遗产。

更值得一提的,还有佟国维这般"中体西用"的人物。他出身贵族世家,早年得到汉文良师指点,后入太子太傅署任职。在他手笔下,不但完成了编修【钦定老乞大诗集】等汲汲于文的著作,还有【八旗通志】等对国史大纪进行纂修。

一旦认可了儒家文化的价值后,满人贵胄对中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亦油然而生。雍正帝就是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不但信奉天命观,而且时常挥毫泼墨,镌刻儒家箴言,如"生民""务本""尊贤"等,以示己心。

到了乾隆时期,汉文化自信更是达到了一个空前高度。乾隆帝不但身怀绝技,诗文歌赋无所不能,而且还亲自主持了一系列修纂汉文典籍的工程,推崇汉文化精华,慷慨赞美过去的文明成就。

因此,在满清贵族对中原文化由陌生到了解、由了解到热爱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了一种不可动摇的文化自信,开始自觉传承和弘扬起这份璀璨的文化瑰宝。

到了乾隆末年,他更是下令兴办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纪念园林-圆明园,将许多珍贵古迹活体搬迁而入其中,让中华文化在满人的怀抱里绽放出灿烂的光芒。这无疑是对满人贵族文化自信的最高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