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粟裕蒙受不白之冤,华国锋与邓公均同意为他平反,却有意外阻力

2023-12-17历史

前言

1958年5月24日至6月初,中央军委在中南海居仁堂召开一场军委扩大会议。

5月26日,粟裕大将急急忙忙赶来参加会议,却突然发现自己成为会场焦点。

在接下来的两次元帅高级会议中,列席代表对粟裕进行批判,说他「一贯反领导」与「上级领导争军权」,还向苏联人「告洋状」。

粟裕为此百口莫辩,不得已做了违心的检讨。

最后在毛泽东主席的干预下,粟裕这才逃出了漩涡中心,算是保全自身。

然而直到1984年,老将军含恨去世时,有关部门一直没有为其蒙受的不白之冤进行平反。

奇怪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当粟裕向叶剑英副主席报告了自己要求平反的愿望,并且亲笔写下了一封申诉信,交由邓小平与华国锋,得到二位领导人的同意。

粟裕原本认为自己很快就能恢复名誉。

直至老将军去世整整十年之后,即1994年12月,一篇名为【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才标志着粟裕蒙冤一事正式得到平反。

为粟裕平反这件事已经得到二位领导人的同意,又拖了十几年?背后是否有人在捣鬼呢?

一、粟裕蒙受不白之冤的始末

粟裕,1907年8月出生于湖南会同,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前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于长征前夕,率领部队参加多次反「围剿」战争。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转战江南,成为新四军主要领导同志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指挥了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原本有意让粟裕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因个人身体原因,此事就此作罢。

1955年9月,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

在战争年代,粟裕立下赫赫战功,用林彪的话来说:他总是打神仙仗。

就是这样一位用兵如神,且心系百姓的解放军高级将领,却遭受无端批判。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毛泽东明确提出:「部队落后于形式,也落后于地方,要赶紧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用整风的方式迅速检查总结建国以来,军队里面的工作出现的纰漏。」

根据毛泽东这一建议,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彭德怀亲自研究确定军委扩大会议的内容和议程。

1958年5月24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举行第一次小型会议,列席代表都是军委委员和军队中的高级干部。

彭德怀率先在会上发言:「这次扩大会议主要内容是整风、整编,要采取大争辩的方法解决军队内部出现的问题。」

奇怪的是,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在1958年5月26日,即会议召开一天之后才接到通知,他匆匆忙忙赶到中南海居仁堂,参加军委主要领导的会议。

到了会场后,粟裕突然发现自己成了焦点,参会代表就粟裕之前犯下的种种过错进行了批判。

比如,参会者认为粟裕「一贯反领导」,仗着自己是总参谋长就和国防部要权力,甚至还向苏联人「告洋状」。

除了这些大帽子外,还有许多「莫须有」的罪名。一股脑往粟裕的身上推。

1958年5月27日,军委扩大会议正式召开,萧克首先被点名。

5月28日,粟裕被迫在军委扩大会议第二次小型会议上作检讨。

此时会议气氛还比较缓和,大家一方面批评粟裕,另一方面还好言宽慰他,让他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找出自己的不足,不要辜负毛泽东主席对他的期望。

到了1958年5月30日,会议的温度骤然升高。

总参谋部二级部的一位部长在这一天直接点出了:彭德怀与粟裕之间有隔阂!即为「将帅不和」这一严重的指责。

1958年6月1日,彭德怀在主席团会议上表明自己的态度 :「我和某些同志的问题可以在大会上提出来,不要怕传出去不好,这没什么不好的。」

所以对粟裕的批判,从原本的遮遮掩掩,成为集体「围攻」。

军委扩大会议的组织者向各小组介绍粟裕历年来所犯下的错误,而且开始组织动员一些主要领导干部对粟裕进行揭发。

后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这场小型军委扩大会议人数从300多人猛增到1400多人。

在这种情况下,粟裕一方面要应付铺天盖地的指责和批判,另一方面他也在深深检讨自己:难道我就有这么坏吗?

众所周知,粟裕性格谦厚温和,两次让司令,一让元帅。

遭受批判后,粟裕先严格按照党的原则办事,只要是正确的,他都照单全收,表示虚心悔改。

对某些问题他却不认同,认为自己从来没有做过这些。

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1000多人参加的军委扩大会议,焦点都在粟裕身上。辩来辩去,最后招来更严厉地批判,这令粟裕非常郁闷。

最后此次军委扩大会议给粟裕定下的罪名是「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

定下这项罪名的理由是在战争年代,粟裕曾经与数位领导都搞不好。

他刚愎自用,不服从领导安排,总是想争权要权。

起初粟裕不认可这项罪名,还是据理力争,在被数次围攻之后,老将军彻底服软。

经过夫人楚青的劝诫和帮助下,不得不做了违心的讨检讨。

后来毛泽东向萧劲光征询对粟裕的看法,萧劲光明确说道:「粟裕为人正直,对党对人民,对您老人家,没有二心。」

毛泽东点头赞同后说了一句公道话 :「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到底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

于是乎,粟裕总算是能暂时喘口气,他却没有因此得到解脱。

1958年7月2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结束,仍然有人继续向中央领导告粟裕的刁状。

1958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解除粟裕总参谋长职务的决定,将他的错误口头传达到军队团一级、地方地委一级。

职位被一撸到底的粟裕不得不离开总参谋部。

调离总参时,领导同志找到粟裕谈话时说:「今后你去军事科学院工作,到那里搞学术研究,不必往部队跑了。」

从这句话不难看出,有人还是千防万防粟裕,不希望他接触部队。

此后多年,粟裕长期任闲职。

一些出版的刊物,对粟裕以前立下的战功也是能省就省,能改就改。

比如谈到七战七捷,还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时,把指挥这些战役的指挥官写成了「解放军华野首长」。

1960年初,粟裕应邀参加中共中央在上海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毛泽东在会上讲话时特地朝着粟裕说道:「你的事可不能怪我,都是那个千人大会搞的。」

为此粟裕十分兴奋,认为这等于毛主席代表中央给自己平反。

只可惜,中共中央并未就此发出明确指示和决定,部分领导人对粟裕仍然是怀疑和不信任态度。

因为长期蒙受不白之冤,粟裕心情压抑,最后郁忿成疾,不得已在上海疗养。

此时,另一位大将陈赓也在上海疗养。

有一次二人交谈时,陈赓直言不讳地说道 :「粟裕啊,你可知中国历来有两大忌?第一就是功劳太大,能力过强:第二就是不会溜须拍马,你老兄全占,肯定要倒霉的。」

陈赓的这番话说到了粟裕的心坎里,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粟裕不认为自己坚守初心、党心就是错误的,他一直在等待自己平反的机会。

二、漫漫平反路

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下,20世纪70年代中期,离开军队已经快20年的粟裕恢复一线职务。

老将军不辞辛苦,顺着我国北方边陲转了一大圈,深入基层部队进行考察,为国家防务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出许多重要建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中共中央开始处理历史遗留的冤假错案。

已经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同志在会上明确提出 :「要了结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的这桩公案,那些‘反党集团’要为其进行平反,情况不一样,最后也要平反。」

得知这一消息后,粟裕于1979年夏赶往山东烟台,看望在此地工作疗养的叶剑英副主席,向他报告了自己要求平反的强烈愿望。

叶剑英当时就说:「这件事情必须解决,你亲自写个报告给中央,我回北京后与小平同志也说一下。」

1979年10月9日,粟裕写了申诉报告。

他将这份报告上报给中共中央华国锋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副主席。

后来经过多方打听,粟裕得知华国锋主席与邓小平同志等重要领导对自己平反一事持正面肯定的态度。

得知这个好消息后,粟裕回到家中与夫人楚青相对而泣。

因为这桩冤案已经过去20多年,一直压在粟裕和家人的心头。

1980年2月,粟裕与夫人楚青共同上门拜望聂荣臻副主席。

粟裕向聂荣臻汇报了自己向中央写了申诉报告,与叶剑英已批示总政办理的情况。

粟裕希望聂荣臻为这件事情说说好话,聂荣臻表示同意。

过了几天,粟裕亲自拜望徐向前元帅,向徐向前报告自己写申诉报告的事情。

徐向前也说:「这件事应该解决,能我帮忙的,我肯定会说话。」

1980年6月12日,粟裕前往上海,拜访正在上海处理工作的胡耀邦总书记。

粟裕向胡总书记报告了自己申诉的问题,胡耀邦回答:「这件事要解决一下,我找个机会在中央会议上提出来。」

到了1980年8月17日,时任军委纪委书记甘渭汉同志告诉粟裕 :「你平反的事情进行得不太顺利,总政党委讨论后认为这件事情涉及对军委扩大会议的评价问题,影响面过于大,要等到中央讨论后再做决定。」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粟裕认为得到华国锋、邓小平、叶剑英、胡耀邦、聂荣臻、徐向前、陈云等中央领导同意后,自己很快就能恢复名誉,万万没想到结果再次石沉大海。

粟裕深知自己平反的事情背后肯定有人横生枝节,进行阻挠,但老将军当时已无力过问。

1981年2月初,粟裕突发脑出血,此后频繁发作脑血栓,病情恶化速度非常快。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领导机构,陈丕显同志出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同年12月,粟裕的妻子楚青向陈丕显同志写了一封信,内容还是希望中共中央能为丈夫粟裕进行平反。

后来楚青还找到时任军委副主席杨尚昆,提出希望能在粟裕尚有正常思维的有生之年见到党的政策落实。

1982年12月,时任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到北京301医院看望粟裕,简单提及了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的事情。

1983年,杨尚昆去看望处于病痛折磨中的粟裕,希望等他好些再谈。

1984年2月5日,老将军粟裕没能等到昭雪的一天,带着遗憾离世。

粟裕病逝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讣告要着重正面写他的功绩和贡献。

但后来正式发布的讣告中,仍然没有提及1958年的冤案始末。

后来经过有关领导和粟裕夫人楚青的努力,1987年9月11日,军委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里「粟裕」条目下增补上一句:1958年在所谓反教条主义中受到错误批评。

这句话虽然还没有完全给粟裕进行平反,却是国家出版的刊物第一次指出粟裕当年受到批判是错误的。

1993年,南京军区原粟裕部下六位同志联名上书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要求对粟裕在1958年受到的错误批判进行平反。

1994年12月25日,即粟裕将军逝世十周年之际,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和张震联名发表一篇名为【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

这篇文章特别指出 :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批判,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标志着粟裕蒙冤一事得到了平反。

此时距离1958年已经过去了整整36年。

那为何粟裕平反这件事情已经经过国家领导人同意,却一直石沉大海?

原因不复杂,那就是1958年军委这场千人会议,牵扯面过宽。

说穿了,我们将这场军委扩大会议和日后的庐山会议以及「十年浩劫」串起来进行分析的话,在这一系列事件当中,不只粟裕一人蒙受不白之冤,还有许多比他官级大,职务高的干部领导受到错误对待。

假如中央军委当时要为粟裕进行平反,势必会影响到其他老同志的冤案错案。

按照华国锋同志的话说:一切冤假错案都得有个水到渠成的时间。

换言之,当把一批重要问题处理完,主要事情都盖棺定论,中央有关部门才更有缓和的余地为粟裕进行平反。

不然的话,为粟裕平反还要影响到其他老同志,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也可以算是为粟裕平反这件事情的背后,因为历史遗留的问题影响了某些人,或者他们的老部下进行阻碍。

正义不会缺席。

粟裕没有犯下这些错误,平反虽然来得太迟,却终于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既告慰了粟裕的英灵,也实现了许多干部群众多年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