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当亲人遇害,作为一位大侠应该怎么做?看【史记】中郭解的做法

2023-12-24历史

酒桌上,关东大侠郭解的外甥,正在与人喝酒。

只见他连连让对方把酒干尽,对方不胜酒力,实在喝不下了,可是他却仗着郭解的势力,用起蛮来,硬逼着对方喝。

一方是一点也喝不下去,另一方是无论如何也要硬灌。

俗话说,「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呢!

郭解的外甥逼着人家硬灌酒,结果把人家逼急了。

对方情急之下,拔出刀,一下把他给刺死了。

随即,被逼灌酒、失手杀人的「倒霉蛋」也吓坏了,赶紧逃走了。

郭解的姐姐得知自己的儿子被杀,悲怒至极,无论如何也要抓到杀人者。

她找到弟弟郭解,对他说:

「你行侠仗义的名声那么大,有人杀了我的儿子、你的外甥,可凶手竟然抓不到!

今天就让天下人看看,我儿子不能入土为安,就是因为他舅舅不能替他报仇!」

随即,郭大姐故意不入殓埋葬,把儿子的尸体放在道路上,成心让郭解难堪。

郭解大侠面对姐姐的责难,不得不暗中使些手段,寻找杀死外甥的凶手。

各方压力之下,被逼得走投无路的凶手,只得无奈向郭解自首。

难得的是,郭解没有上来就直接报复凶手,而是让凶手将来龙去脉细细讲来。

听完之后,郭解说到 :「 你杀得没毛病,是自家外甥欺负人在前,理亏!

于是放走了凶手,随后将外甥的尸体收殓入葬。

众人听闻郭解对此事的处理方法,纷纷称赞郭解处事公允、讲义气,钦佩他在面对血亲之死时,仍旧能够保持是非之心。

从此郭解这大侠的名声越来越响,投靠归附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要说杀人凶手敢回来向郭解自首,这原因绝不不仅仅是被逼无奈,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应该是了解郭解为人的。

郭解是谁?

郭解是关东地区有名的大侠:

救人于危难之际,散金于困厄之中;

助人不求回报,甚至避免与被助者见面;

从关中迁往茂陵时,大家送行的钱积累起来过千万,可见他帮助过的人有多少,人们对他的拥戴有多深!

对于「郭解外甥被杀」这件事,如果从民间百姓的角度来看, 「公平、讲理、情义」 被放到了首位,这自然是令人拍手叫好的事情,郭解更是值得称颂的大侠。

但如果从官府朝廷的角度来看,郭解处理这事的方式,那可就成为危及社会稳定的「不安分」因素了。

首先 ,这事不管放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交由官府处理。

郭解的一番侠义行为,在朝廷看来,那就是 「私设廷堂、自成法律」 ,将朝廷置于何处?

其次 ,郭大侠身边难免会有亲友借势,为非作歹,豪横作恶的行为,就比如郭解外甥之所以被杀,就是因为强势欺负人嘛。

所以,对于朝廷而言,这些账大概率都是要归在郭大侠身上的。

最后 ,最要命的一点是,郭大侠身边还有一批处处暗中维护他的人,不管是曾经受过郭大侠帮衬的人,还是郭大侠的门客,都会「心系大侠」,常常私下为郭解报仇,而不让郭解本人知道。

而他们暗中相助的很多事情,往往都是通过不法手段,行「违法乱纪」之事,必然不能为朝廷所容。

维护郭解的人越多,归附郭解的人越多,对于朝廷来说,就是站在朝廷对立面的「黑恶势力」越猖獗!

每个人都期盼在遇到那道「过不去的坎儿」时,能够有人仗义相助,或许是仗义疏财,或许是舍命相救;

每个人也都期盼在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有人能够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不惜触碰势力集团的利益,甚至失去性命,也为自己主持一个公道。

大侠之所以为大侠,就是能够「 言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大侠郭解——这位史书记载中的最后一位大侠,最终恰恰是因为这些被自己救助过的人的「帮助」,因为自己的声名与影响力,而成为了朝廷不得不除的「 黑社会」大哥 ,大侠们也成为朝廷不能容忍的 地方黑恶势力

至此,大侠的踪迹,更多的只能是存在于故事小说之中;

大侠的时代,在现实中记载中,就此陨落!

太史公笔下的游侠

「侠」这个概念,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篇: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而真正被较为精细地勾勒出特征,则是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才出现: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太史公司马迁更是在文中一改其惯用写作风格,开篇即论述 何为游侠 ,以及自己 为什么给游侠单独作传 (用此书写方式的另一篇文章是【伯夷叔齐列传】)。

  • 何为游侠?
  • 「侠」,不是像「战国四公子」那样的人物,他们不是国君的亲属,不是凭借封地的收入和卿相的地位,有目的的招揽天下有才干的人才,使自己扬名于天下;

    「侠」,也不是地方上结党营私、彼此勾结的强宗豪族,他们不会利用钱财奴役贫困的百姓,也不会依仗权势欺凌孤立无助弱小的人,更不会放纵欲望、贪图享乐。

    「侠」,是说话守信用,办事一定要达到目的,答应了的事一定会真心实意去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解救他人的急难。

    「侠」,是在经历了生死存亡的考验后,却不夸耀自己的本事,羞于吹嘘自己的德行,对于自己帮助过的人,唯恐与之再见面。

    总之,在太史公的笔下,能够称之为「侠」,必然包括三个方面:

    「救人于厄,振人不赡」——舍己为人;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信守承诺;

    「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功成身退。

    从更宽泛地角度来说, 「侠」是一种身份,是一种精神。

    行侠,是在以一种无私无畏的精神行为、一种出资出力的付出行为,获得社会认同和道德荣誉,并且不以此为世俗间的获得性行为。

  • 为什么写游侠?
  • 蚕室之中,几条火舌从炭盆中伸出,忽高忽低地跳跃着,散发着猩红的光芒和微微暖气。

    可此时的司马迁,却周身冰凉,窜动的火舌没有让他感到温暖,反而加剧了他的恐惧。

    他闭上眼,仍旧能看到那把烧红的刀,缓缓靠近自己.......

    这把刀,阉割了他的尊严,但没有阉割掉一个史官发声的权利。


    正因为有这个经历,太史公在 「遭李陵之难,交游莫救,身受法困」 的急厄之时,无人为他发声,也没有缴纳足够的赎金,才让他受到对于男人来说是极大羞辱的宫刑。

    正因为有这个经历,在整部【史记】中,太史公对于「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都有深刻地描写与点评。

    正因为有这个经历,太史公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 救人于厄,振人不赡 」这种侠义精神的伟大与大侠存在的意义。

    同时 ,太史公亦是秉依着自己「尚气好侠」的个性,在【史记】中特辟【游侠列传】,为由游侠们发声。

    其次 ,太史公强调, 「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任何人都有急难之时,都需要在危难时刻有人「搭把手」。

    在这篇列传中,他深情地呼唤「赴士之厄困」的侠义精神,热情礼赞游侠舍己为人而不图回报的高尚情操。

    最后 ,太史公对于历史上,从未对这些德行高洁的游侠予以足够的重视表示不满,并以虚伪、狡黠、「与世浮沉而取其荣」的儒生作对比,对统治者最终向游侠们高举屠刀感到极其愤慨。

    侠的世界,并未消亡

    尽管在朝廷立场上,太史公承认游侠违反国家法律,有「 不轨于正义 」;

    但整篇列传太史公对于游侠的观点都是站在社会民间立场上的,在他的字里行间,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他对侠及侠义行为的深切呼唤。

    可以说在史书中,真正对游侠有正面讴歌的,只有太史公的【游侠列传】。

    【汉书】虽然对也记载了诸多游侠的故事,但大多非平民出身,且观点也已发生改变。

    而自【汉书】后,历代史家已经不再专门为游侠列传。

    【史记·游侠列传】,是太史公融入了自己道德理想的、讴歌布衣之侠的丰碑,也是太史公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史书中不再容不下「侠」的世界,并不意味着「侠」就此消失。

    尽管经过文、景、武三代,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摧或暗锄地剪除游侠,但各地行侠的人士并未销声匿迹。

    侠的人格是那般复杂,有时睚眦必报,有时以躯借交;

    侠的行为是那般豪爽,任性放纵疏放,甚至流于乖张。

    或许像太史公笔下所描述的那样极致的游侠精神已不纯粹,但「 「救人于厄,振人不赡」 却成为一种信仰,被那些有侠义之心的江湖人士所秉继传承。

    此篇为细读【史记·游侠列传】(上),如有兴趣可点击链接,观看细读【史记·游侠列传】(下)。

    ------------END-------------

    我是简秋,感谢您的阅读!

    更多精彩,请点击: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细说【史记】中800余字的冯唐故事

    「后来者居上」成语主人公,细读【史记】中汲黯的「直」与「拗」

    如果有人总在领导面前说你坏话,咋办?看看【史记】中袁盎的做法

    「飞将军」李广为何难封?除了「命运的捉弄」,还有这4点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