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三万红军被十万国军紧逼,战士想到渡江的方法,毛主席:军中神人

2024-01-13历史

三万红军被十万国军紧逼,战士想到渡江的方法,毛主席:军中神人

我们都熟知,遵义会议是毛主席一生中的关键时刻,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为红军后来走向胜利开创了新的篇章。然而,在抵达遵义之前,红军经历了一系列艰辛,其中湘江一战造成了惨重的伤亡,而渡乌江的过程更是千难万险,特别是在面临如何渡江的困境时。

正值危机关头时,一位战士提出了一个独特的主意,创造了一项世界奇迹,成功帮助红军渡过了乌江。后来,连毛主席自己都对此感到难以置信。

红军时期的毛主席

乌江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湘江呢?1934年10月,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受失败,为了摆脱蒋介石设下的天罗地网,党中央被迫进行转移,红军开始了艰难的长征。

当时红军尚未到达遵义,毛主席也不是红军的主要领导人。在以博古和李德为首的「三人团」的领导下,党中央未能清晰地认识形势,在指挥作战方面犯下了许多错误,导致红军在长征初期就陷入了不利的境地,尤其是湘江一战,蒋介石调动四十万兵力对红军进行围剿,使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湘江血流成河。

在突破国民党的第三道封锁线后,红军原本还有六万余人,但湘江一战后,仅余三万人左右。虽然敌军也有伤亡,但当时红军的人力和物力明显不敌国民党,形势十分严峻。

在这样的背景下,接下来的作战方针和即将面对的战役显得尤为关键,而强渡乌江的举措就在此时展开。

1935年1月1日,党中央在瓮安县猴场召开了会议,与会者各抒己见,商讨接下来的行动方向。

这时的李德和博古尚未认识到他们的战略错误,坚持让红军主力抵达乌江后,再沿红二军和红六军的路线与其会合。

然而,毛主席却指出蒋介石明显已经洞悉了博古和李德的意图,必然会在红军主力与另外两个军团之间布置兵力进行拦截。与此同时,红军背后还有国民党的薛岳率领的十万大军追击而来。若坚持与另外两个军团会合,红军必将陷入被包围的困境!

在最终的红军决策会议上,严厉批评了博古和李德的错误主张。会议决定红军不能按照原定计划前进,必须勇渡乌江,同时制定在川黔边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计划。刘伯承被任命为总参谋长,负责指挥乌江强渡的相关事宜。

这场会议在红军陷入危机时及时发起,挽救了仅存的三万余人,避免了走向错误道路。

然而,尽管会议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毛主席在会议结束后并没有心情愉快。红军虽然有了明确的计划,但接下来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如何成功渡过乌江?

当天晚上,猴场县风雪交加,毛主席独自站在门口,抽着闷烟,心头的忧虑如同寒风呼啸一般难以散去。

眼前仅剩的三万人是红军的最后力量,而乌江对岸肯定有国民党的军队,乌江自古以来就是一道天然屏障,仅凭红军有限的兵力是否能成功渡过呢?

尽管刚刚的会议通过了决议,纠正了博古和李德的错误,但也有人在会上表达了担忧。湘江战役已经让红军元气大伤,万一乌江成为下一个湘江,红军岂不是前功尽弃?

毛主席当时在党中还未处于领导地位,虽然心怀忧虑,却也无法改变现状,强渡乌江势在必行!

没有足够的材料和设备,如何在水流湍急的乌江架设浮桥呢?

任务既然下达,红军必须全力以赴执行,这一直是他们的铁律。刘伯承迅速发布攻占乌江的命令,红十三、红四、红一三个军团被指定为主攻力,工兵营则负责在乌江架桥,配合三大军团完成渡江任务。

深夜时分,猴场镇附近的工兵营营长王耀南接到了紧急命令:立即前往乌江边的江界河渡口!

乌江

王耀南并不清楚自己的具体任务是什么,但传达命令的战士强调任务紧急。他吹响了紧急集合的号角,整个营的工兵战士醒来后立即集结,跟随营长王耀南徒步赶往乌江边界,没有一个人提出疑问,也没有怨言。

红军一向奉行严明的纪律,工兵营的战士更是将任务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尽管他们不需要上前线与敌人交战,但他们的任务同样至关重要。在战争中,天时地利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工兵们的任务就是为整个部队创造有利的地理条件!

到达乌江后,王耀南才了解到自己的具体任务:在1月3日晚之前,必须成功架设能够支持主力部队渡江的浮桥!

尽管王耀南之前完成过多次工兵任务,战绩卓越,但面对这次任务,即便经验丰富的他也不禁倒抽一口凉气。要在湍急的乌江水流下成功架桥,着实不容易。

红军常年贫困,架桥的物资一直是个大问题,更加棘手的是,他们必须在1月3号之前完成桥梁的搭建,时间紧迫,仅有30多个小时,这几乎是一个地狱般困难的任务!

尽管面临巨大压力,王耀南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项任务,并开始着手制定计划。

他首先带着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工兵专家何涤宙前往乌江边进行勘察。当他们站在江边,眺望湍急的江水时,王耀南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何涤宙在仔细观察江水后直言不讳,根据他所了解的知识,乌江的流速已经超过每秒四米。权威机构的数据表明,只能在流速低于四米每秒的河面上架桥,而完成这个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

屋漏偏逢连夜雨,河水流速的问题尚未解决,王耀南又发现了其他难题:红军缺乏足够的架桥材料和设备。

原本想要利用周围的材料,然而国民党早就有所准备,在红军到达之前就焚毁了江边的所有船只。红军没有可用的材料,更糟糕的是,敌军还摧毁了十多个渡口,使红军渡江的难度增加。

薛岳率领的十万大军在身后追逐,乌江对岸还有王家烈带领的黔军守备森严。如果在接下来的30多个小时内不能成功渡过乌江,红军将陷入包围。

面临如此危急的局面,王耀南心急如焚。

然而,一位红军战士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主意,为创造世界奇迹提供了可能。

就在王耀南对湍急的江水感到无助的时候,一名名叫石长阶的工兵战士站到了他身边,声称自己有一个解决办法。

石长阶年轻貌美,看上去只有十八九岁,让王耀南有些怀疑,年轻人又怎么可能有高招呢?

然而,石长阶不负众望,他提出利用乌江附近丰富的竹资源,制作篾绳。经过浸水处理后,竹子更加坚韧,可以沿着篾绳铺设竹竿,构建一座简易的浮桥。

石长阶的建议让王耀南茅塞顿开,他进一步完善了这个想法,提出使用竹子制作竹筏,再将竹筏铺设在篾绳上,就能构成一座临时浮桥。

红军向来以果断行动著称,王耀南立即组织人手开始砍伐竹子。

石长阶被王耀南选中作为提议者,带领红军战士进山砍伐竹子。他告诉同志们,竹子分为公竹和母竹,砍伐时要选择公竹,将母竹留给当地百姓,以保持竹子的繁衍。

红军战士们多数来自贫苦家庭,深知百姓的艰辛生活,因此秉承王耀南的指示,只砍伐公竹,留下母竹供当地百姓使用。然而,王耀南发现红军短时间内无法完成所需竹子的砍伐任务,于是带着资金沿岸寻找助手。幸运的是,许多苦力纷纷前来协助,附近百姓听闻红军需要帮助也纷纷前来支援。

在众志成城的团结下,所需的竹子和材料于1月2日上午终于凑齐。王耀南指挥战士们将竹子制作成六十多个竹筏以及各种架桥配件。接着,他选择了一条宽度仅有350米的河段进行桥梁搭建。彭德怀司令还特地从红十三团中挑选了一千多名士兵前来助力。

当天,战士们将架桥所需的材料运到江边,开始了庞大的架桥工程。

敌军察觉到工兵营的活动,立即看出红军的意图。为了破坏红军的架桥计划,敌人立刻展开猛烈火力,上百挺机关枪火力全开,火舌肆虐,不停地扫射江边。子弹如雨般飞过,有的击中江水溅起水花,有的射中战友身体,鲜血染红江面。扛着竹筏的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倒下,但紧接着又有其他同志赶来,用生命继续架桥。

1935年1月,严寒的冬季,工兵营的战士们除了面对敌人的火力威胁,还得与冰冷的江水抗争。

据说在架桥过程中,很多同志一入水就被冻得手脚麻木,四肢僵硬,有些人甚至皮肤被冻裂,鲜血直流。

尽管如此,没有人选择退缩,大家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与此同时,红军主力积极展开攻击,吸引敌人的火力。

在众多勇士的抵挡下,一座以竹筏构建的桥悄然形成,缓缓延伸向对岸。一只突如其来的「神兵」从天而降,为工兵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事前,红军中享有「虎胆英雄」美誉的毛振华率领八名战士自愿承担突击任务。在1月1日,他们勇渡寒冷刺骨的江水,试图为架桥提供引导,但遗憾的是被敌人发现,绳索被击断,几人被迫撤退。然而,毛振华当晚再度发动攻势,借助竹筏成功渡江,并长时间隐匿在对岸。

天明时分,随着架桥行动的启动,毛振华率领四名战士如「神兵降临」,闯入敌人战壕,雷霆般的力量镇压了部分敌军火力,为工兵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与此同时,红一团中以「神炮手」著称的炮兵连长赵章成,在乌江边迅速建立土炮,抓住机会齐射数炮,成功摧毁了敌军多挺重机枪。趁机,红四团的突击队员勇往直前,与敌人激战。

炮火肆意释放之下,工兵营的架桥工作始终未曾停歇。为了稳固竹筏的铺设,石长阶毫不畏惧地冲上竹筏,站在上面工作。然而,这一举动却将他置身敌军枪口之下,混战中,一颗子弹穿透他的身体,他跌入水中,艰难地游回来,最后一丝力量紧紧支撑住竹筏。

在敌军火力的夹击下,众多战士以生命和坚强意志构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在这道「屏障」庇护下,一座由竹筏搭建的浮桥终于缓缓延伸至对岸。

当工兵部队的勇士们成功将浮桥巧妙地固定在乌江北岸,高举象征任务完成的巨大旗帜时,渡江的战士们欢呼雀跃。彭德怀司令带头冲上浮桥,数千名红军战士紧随其后,毫不畏死。他们成功借助这座浮桥渡过乌江,让黔军完全失去了战斗意志,溃不成军。

经过众多英勇战士的不懈努力,乌江终于被红军占领。那位最初提出架桥构想的战士石长阶,在将竹筏巧妙固定后,微微睁开眼睛,静静地目送同志们跨越乌江,然后永远地合上了眼帘……

可以说,红军能够成功渡过乌江,工兵部队在架桥任务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个架桥过程历时三十六个小时,创造了在乌江上首次架桥的壮举。

战斗结束后,中央领导包括毛主席和周恩来等于1月3日亲临乌江边。

他们踏着战士们用生命架起的桥梁,感受着颠簸的脚步。毛主席情不自禁地感叹:「太了不起了!我们的战士仅仅用竹筏就在湍急的乌江中架起这样一座桥梁,哪怕放到全世界也是一个奇迹,我们红军中有着众多不可思议的人物!」

是的,无论是执掌指挥权的刘伯承,还是冲在最前线的彭德怀,抑或是「神兵天降」的毛振华同志,他们都是具备坚不可摧意志的「不凡之人」。

而那位最初提出架桥构想,在渡江架桥中献出生命的战士石长阶,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我党的光荣史册上,永远值得后人崇敬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