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不光游击战,还有运动战,毛泽东是如何指导抗日运动战的

2024-04-09历史

文/ 吴楚婴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抗日游击战成为敌后抗战的主要形式。日军不得不哀叹:八路军、新四军的游击战实在是太厉害!

无论是日军,还是中国军民,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人们,都认为八路军、新四军是游击战的高手,甚至把八路军、新四军称为游击战之父,靠着游击战打败了日军。尤其在一些影视剧中,一讲到八路军、新四军,就自然地与游击战联系在一起。

其实,八路军、新四军打败日军除了靠游击战外,还有另外一种重要的作战形式,即运动战,但人们很少提到。

1937 8 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提出对日作战的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包括在有利条件下集中消灭敌人兵团,以及向平原发展游击战争。之后,明确了: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关于对日游击战论述得比较多,对日游击战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著作之中。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对抗日运动战也有论述。在忻口战役中,国共两党军队对日军作战配合得比较好。战役结束后,参与指挥忻口会战的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到达延安,拜会毛泽东。毛泽东与他进行会谈,在讨论对日作战方法时,毛泽东谈到对日作战采用的方法之一是与日军打运动战。毛泽东还曾与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时指出:「现在八路军采用的战法,我们名之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后来他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著作第八章中,也专门论述了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但人们对毛泽东抗日运动战的思想了解得不是很多,一讲到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作战,就与游击战联系到了一起。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究竟进行了哪些运动战?怎样地开展运动战?毛泽东如何指导抗日运动战?

一、抗日运动战主要以正规军的游击作战方式表现出来

游击战和运动战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走,游是走,运动也是走,游击战和运动战都是在走中歼敌,在游动和运动中取胜。游击战与运动战又有着不同之处,主要有四点:一是游击战走的路程短,可以是走几里路。游的范围小一些,可以是在一个乡,甚至在一个村的范围内。运动战运动的路程长一些,可以「七百里驱十五日」。范围也大一些,可以忽南到乌江沿岸,可以忽北到长江南岸。二是游击战的参战部队少一些,往往以小部队,或非正规部队参加作战。运动战参加战斗的部队比游击战的部队要多一些,甚至多得多,多达 10 倍以上。三是游击战的部队是分散游击,有时出现多路游击,游击完了以后,又分散隐蔽起来,或做其它工作。而运动战的兵力是相对集中的,往往是集中优势兵力,而且大都是正规军,战斗结束后往往是休整训练,等待准备下一次的战斗。四是打击的对象和任务也不同,游击战往往是打击小股敌人,或骚扰运输队,或诱敌深入,或钳制一路敌人。而运动战打击的对象则是敌人的大股部队,有时是敌人其中的一股,但这一股也是有相当数量的。

游击战与运动战的相同与不同,只是相对而言,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形式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表现形式是有所不同的,与解放战争时期相比,更是有所差异的。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运动战,相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来讲,运动的路程要短一些,运动的范围也窄一些,集中使用的兵力也相对少一些。因为各抗日根据地都是在敌后建立的互相隔开的小块根据地,展开受到地域的限制,集中使用兵力也受到部队数量的限制。战斗方式往往是伏击、奇袭、夜袭等,战斗速战速决,并快速撤离战场。虽然受到一些限制,但是八路军、新四军仍然打了许多漂亮的运动战,只不过这些漂亮的运动战往往被人们称为游击战罢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军事大捷——平型关大捷,就是八路军对日军进行的一场运动战的大胜利。

◆第115师主力开赴平型关前线。

1937 9 月中下旬,沿平绥路向西推进的日军进入山西北部,占领天镇、广灵、大同。为配合国民党友军在山西对日军作战,八路军主动出击打击日军。此时八路军 115 师主力部署在晋东北,八路军总部指示 115 师从东面配合友军作战。怎样才能配合友军打击日军呢? 115 师师长林彪的脑子一直在盘算着。林彪对日军的进军情况不断地派人去侦察,加以分析和研究。他看到日军很骄横,没有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而且他有一个重大发现,即日军的后勤运输队在公路上大摇大摆地走动,没有派足够的部队护送,疏于防范。林彪决定首先从日军辎重运输队下手,在平型关设伏,给日军来一个迎头痛击,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 1937 9 24 日, 115 师主力冒雨由冉庄向平型关东北的白崖台前进,在小寨村至老爷庙公路附近山地设伏。 9 25 日晨,日军板垣师团第 21 旅团辎重部队进入 115 师伏击区。八路军利用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对日军突然发起猛烈攻击。八路军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对日军实行分割包围,战斗到最关键时刻,与日军进行白刃格斗。此次伏击战,我军歼敌 1000 多人,击毁敌汽车 100 余辆,缴获一批辎重和武器。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的信心。

平型关战斗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日军打的一场运动战,这次战斗集中八路军几倍于日军的兵力,利用有利地形对日军进行突然袭击,使日军措手不及,战斗结束后又及时撤出,积累了八路军在运动中歼敌的经验。随后 115 师与 129 师协同作战取得的歼敌 1000 多人的广阳伏击战,以及后来的八路军 120 师取得的歼敌 1000 多人的陈庄大捷,都是以八路军主力开展的对日作战的运动战,这些运动战主要是以游击作战的方式表现出来。正如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著作中所说:「现在许多地方的游击战争,例如五台山等处,是由正规军派出强大的支队去发展的。那里的作战虽然一般是游击战,但开始即包含了运动战的成分。随着战争的持久,这种成分将逐渐增加。」

二、抗日运动战最关键的是建立在「有利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

毛泽东「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这一战略方针,体现着最根本的一条是运动战必须是建立在条件有利的基础上。这些有利条件包括地形、地理位置、天气条件、兵力等各种因素,这些条件都具备了当然很好,但实际中往往不是所有的条件都好,着重要看的是总的条件或关键的条件对于我军来说是有利的话,则可以与日军打一场运动战。在实际对日军作战中,一些有利条件往往是靠八路军、新四军去创造,没有好的条件,经过自己主观的努力创造出好的条件,同样可以达到消灭日军的目的。如陈赓率部在神头岭伏击日军则是一个创造条件歼灭日军的典范。

1938 3 5 日, 129 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亲自来到 386 旅,与旅长陈赓商议,准备在邯(郸)长(治)公路的黎城、东阳关、涉县之间寻找敌人的弱点,伺机予以伏击。陈赓与刘邓首长商议后,决定采用「吸打援敌」的战术,制定了袭击黎城,吸引潞城的敌人来援,在潞河村地区埋伏歼灭援敌的作战方案。

◆陈赓

作战方案确定后,陈赓心里反复琢磨,把伏击战场究竟设在哪里为好。第二天上午,陈赓召开了团以上干部参加的战前准备会。参会人员不约而同地来研究分析地图,最后大家把目光都集中到了地图上标注的神头岭。从地图上看,神头岭确实是一个设伏的好地方,地图标识出那里有一条深沟,公路从沟底通过,公路两旁山势陡峭险要,既有利于隐藏,又有利于出击,大家都说把伏击地设在神头岭。陈赓问大家:「神头岭的地形有谁到实地看过?」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因为谁也没有到实地察看过。陈赓决定带大家亲自到神头岭实地察看一下再定。来到神头岭实地一看,大家都惊呆了。原来神头岭跟地图上大不一样,图上显示公路在沟底,公路两边有山梁,可现场实地是公路不在沟底,而是在山梁上。山梁宽一二百米,路的两边没有任何隐蔽物,仅有一些国民党军队残留的破旧工事。看到这一幕,很多同志认为,这样的地形根本不利于打伏击战。陈赓认真地察看地形,尤其对那些废弃的工事看得特别仔细。从神头岭实地察看回来后继续开会讨论,有的人默不作声,发言的也都是主张另外选择地方。最后陈赓站起来说:「我看,这一仗还是在神头岭打!」大家都愣住了。陈赓接着说:「一般来看,神头岭确实不是一个打伏击的好地方,我们这样认为,敌人肯定也会这样认为。地形不险要,敌人就会麻痹,这正是我们出其不意地伏击敌人的好地方。」他仔细分析给大家听:「打伏击嘛,要是有隐蔽迎敌的地形那是最好的,虽然那儿没有这些,但有国民党军队给我们留下的破旧工事,近的离公路几十米,远的也不过 100 来米,鬼子对这些东西早已司空见惯了。如果我们把部队提前隐蔽在工事里,敌人有可能发现不了。山梁狭窄,不利于我军展开,也不利于敌人展开。大家说说,在独木桥上打架谁更有利?」听到这里,大家心里都明白了。陈赓的部署是:在有破旧工事的公路一侧设伏,在公路的另一侧、离公路有一定距离的申家山,派 2 个营隐蔽在山中,战斗打响以后,让这 2 个营快速运动,绕过大沟,从另一侧攻击敌人,形成两面夹击之势,把日军堵在狭长的公路上,猛打猛揍。会后,陈赓要部队利用废弃的工事好好地伪装一下,要求让敌人根本看不出有一点伪装的痕迹。正如陈赓所料, 3 16 日, 769 团开始对黎城日军发动攻击,驻守在潞城的 1500 多日军果真出城去增援黎城。当潞城日军进入神头岭后,只注意远处的申家山,对脚下的「情况」一点也没有察觉。当日军全部进入伏击圈后,陈赓发出攻击命令。刹那间,平静的山梁变成了喷发的火山。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除 100 多日军逃回潞城之外, 1400 多日军被消灭,还俘虏 8 人,缴获长短枪 550 余支,八路军仅伤亡 240 余人。神头岭伏击战是典型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取得胜利的运动战。

作战的有利条件有时要创造,有时还要抓住,一些有利条件稍纵即逝,能否善于捕捉战机打一个漂亮的胜仗,是衡量一个军事指挥员指挥才能高低的重要标准。 1938 4 月进行的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是抗日战争时期最标准的运动战,可以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解放战争时期的运动战相媲美。

1938 4 月初,日军以第 108 师团主力,第 16 、第 20 、第 109 师团及酒井旅团各一部共 3 万余人,分九路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进行围攻,妄图消灭根据地的八路军。八路军在朱德总指挥和彭德怀副总指挥的统一指挥下,以八路军第 129 师一部兵力在地方游击队配合下,在内线牵制,消耗日军,以第 129 386 769 团和第 115 344 689 团由辽县以南东进至日军合击线外的涉县以北地区,伺机歼敌,其他各部队按预定部署阻击当面进攻的日军。

4 10 日前后,三路日军进入抗日根据地的腹地。由于抗日军民实行清室空野,日军一路上见不到一个人,也找不到粮食、鸡羊和水源。这些日军行进在荒凉的土地上,沉默寡言,毫无生气。 4 15 日黄昏,日军第 117 联队只好放弃武乡,连夜沿浊漳河向襄垣方向撤退。八路军 129 师师长刘伯承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命令第 129 师主力及第 115 344 旅的 689 团沿该河两岸平行追击,于 16 日拂晓将日军夹击于武乡以东长乐村地区,毙伤日军 1500 余人。此后各路日军纷纷撤退,八路军乘胜追击, 27 日、 28 日,第 115 344 旅和决死队第 1 纵队在屯留的张店及高平以西的町店,截击由长治向同蒲路南段撤退的日军第 108 师团,毙伤其 1000 余人。至此,日军对晋东南地区的九路围攻被彻底粉碎,此役共毙伤日军 4000 余人,收复县城 19 座。

在反九路围攻作战中,八路军采取了内线与外线,广泛的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方针,在运动中及时地发现并抓住了已被削弱的日军之一路,适时集中兵力,于运动中歼灭之。歼灭敌人的任务完成以后,又不贪战,立即撤出战斗,撤走部队,从而取得了击破敌之主要一路,震撼其他各路,粉碎敌人围攻的效果。

三、攻击敌后之敌后是抗日运动战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百团大战中及其以后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中,八路军、新四军抗日运动战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攻击敌后之敌后。从全国战场来看,国民党军队在正面与日军作战,八路军、新四军在敌人的后方作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但这些根据地与日伪军占领区呈现出犬牙交错的状态,是互相包围和反包围的,日军各占领区和据点又成为各抗日根据地的敌后之敌后了。当日伪军从占领区向根据地进攻时,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八路军、新四军以同样方法向敌占区进攻,尤其是攻击日军的核心地区或据点,从而达到粉碎日军进攻,并消灭日军的目的。具体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围魏救赵」战法在抗战中的运用

这种战法是当日伪军进攻抗日根据地核心地带,另一个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或新四军则乘日军主力外出之际,伺机进攻日伪军据点,摧毁日伪军的老巢。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任河大肃战役,就是典型的袭击敌后之敌后作战,也就是「围魏救赵」战法。

◆冀中八路军三克肃宁城。

百团大战进入第二阶段后,晋察冀军区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集中 8 个团、 3 个游击队、 2 个独立营等约 2 万人部队,组成左翼队、右翼队和预备队,攻打河北省的涞源与山西省的灵丘两城及附近的日军据点。当涞灵战役打得紧张激烈的时候,冀中平原的日军被抽调一部分向西支援涞源和灵丘的日军作战。此时留在冀中的日军大部分被束缚在重要的交通线上,日军腹地守备较为空虚。为策应涞灵战役,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政治委员程子华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予敌以有力打击。任丘、河间、大城和肃宁是冀中平原中心区域上的 4 个县,位于津浦铁路和大运河以西,平汉铁路和潴龙河东面,南靠沱河,北临大清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冀中军区集中 10 个营,共约 8500 人的兵力,对这四个地区的日伪军进行攻击,发起任河大肃战役。这次战役采取内线和外线部队密切配合,使日军顾此失彼,完全处于被动,在近 20 天的时间里,冀中军区的部队英勇作战 112 次,连续攻克东固贤、良村、西刘庄等 29 个日伪军据点,歼灭日伪军 1456 人,缴获迫击炮 1 门、轻重机枪 6 挺,破毁铁路 5 公里、公路 159 公里。任河大肃战役有力地牵制了日伪军的兵力,积极配合涞灵地区的八路军的作战,并同时打开了子牙河两岸地区及任河大肃中间地区的局面,缩小了敌占区,巩固与扩大了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

(二)要点争夺与敌进我进相结合

这种战法是当日军向抗日根据地中心腹地进攻,八路军、新四军一方面坚守根据地重要地点的斗争,另一方面用以牙还牙的方式,趁着日军向我中心地域进攻时,乘机向日伪据点进攻,从而打破日伪军的进攻,并不断开辟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1941 12 月上旬,日伪军重点进攻苏中新四军抗日根据地中心地点三仓和丰利,妄图寻歼苏中新四军和党政指挥机关。同时,对苏中区开始冬季全面大「扫荡」。为粉碎日伪军的阴谋,粟裕制定了要点争夺与敌进我进相结合的方针。当敌人进攻根据地的要点三仓和丰利时,栗裕派出一部分主力在广大民兵的配合下,阻止日伪军的进攻,与日伪军进行争夺。同时组织发动了十团大战,指挥第 1 旅、第 2 旅、第 3 旅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共 10 个团,在广大民兵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向日伪军守备薄弱的据点主动出击。北自东台,南达长江,西至泰州、兴化,东抵黄海,作战地域纵横跨达数百里,作战时间持续 1 个月,向日伪据点如皋、古溪、李堡、栟茶、舍西、二甲、掘港、双甸、岔河、临泽、时堡、福镇庙、王家营等处主动攻击,攻克掘港、临泽等日军据点,歼敌 500 多人。要点争夺与敌进我进相结合方针的实施,成功地粉碎了日伪军对苏中的「扫荡」和「蚕食」,三仓镇始终掌握在抗日军民手中。经过五昼夜的激战,日军虽然暂时占领了丰利,但付出了伤亡 800 多人的惨重代价,日军督战代表小野大山也被击毙。新四军通过向敌占区发动进攻,开辟和发展了广大新的抗日根据地。要点争夺与敌进我进相结合的方针,实际上是栗裕创造的游击战、阻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战法,辩证地解决了军事斗争与根据地建设的关系问题,成功地粉碎日伪军的「扫荡」与「蚕食」斗争,不仅坚守了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而且使根据地得到了发展。

◆华中抗日根据地军民积极开展反「扫荡」、反「清乡」作战。

(三)被毛泽东称为战略的「翻边」战术

「翻边」战术是由罗荣桓提出的对付山东日伪军「扫荡」和「蚕食」的一种战术,是把敌进我进原则与山东抗战实际相结合的另一种运动战的作战形式。当敌人「扫荡」时,在弄清敌人的动向后,趁敌人的包围圈尚未紧缩、尚有较大空隙时,选择敌之弱点,由根据地经边沿游击区,「翻」到敌人后方去,打乱敌之部署,粉碎敌之「扫荡」。

为什么要「翻边」?到 1941 年,在日伪军集中重兵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反复「扫荡」「蚕食」的情况下,山东抗日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时期。尤其是鲁南根据地被「蚕食」得只剩下「南北十几里,东西一枪穿」的狭长地带。由于敌后根据地地域变得越来越狭小,缺乏回旋余地。如果仍然照搬以前「敌进我退」的办法,那就没有地方可以退了,就很难突破敌人的包围。罗荣桓提出了「翻边」战术,当日伪军进行「扫荡」时,我军主力部队不是部署在根据地的腹部,而是部署在靠近一路敌人的根据地的边沿地区,便于较快地「翻」到敌人那里去;同样是为了便于「翻」,要靠近一路敌人,便于弄清这股敌人的状况,避免同敌人遭遇或被敌人合围。

罗荣桓利用「翻边」战术,取得了反「扫荡」和反「蚕食」的一系列胜利,罗荣桓指挥的郯城战斗的胜利,就是「翻边」战术的成功运用。 1943 1 月,日军第 32 师团师团长石井嘉穗中将由兖州至枣庄,指挥日伪军加紧对鲁南根据地进行「蚕食」,打通了从临沂经郯城到新安镇的公路,隔断了鲁南抗日根据地和滨海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并在临(沂)青(口)公路上的重要集镇醋大庄等地修筑碉堡,安扎据点,妄图打通临青公路,并修筑由临沂东南面的重沟至郯城的堡垒封锁线,以纵横分割滨海南部抗日根据地。 115 师教导 2 旅旅长曾国华、政委符竹庭认为,醋大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日军一旦在这里修筑了坚固的碉堡和据点,将对我滨海抗日根据地造成严重的威胁,于是就写信给 115 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建议拔除醋大庄据点,并要求把主攻任务交给他们。出乎曾国华、符竹庭两人的意料,陈光和罗荣桓交给他们的任务却是绕到日伪军的屁股后面,「翻边」去攻打日军据点郯城,卡断醋大庄等据点的日伪军的归路,并策应当时正在进行的冀鲁边、清河的反「扫荡」斗争。

曾国华、符竹庭接受任务后,派人侦察了郯城的敌情,发现郯城日军经营的工事十分坚固,易守难攻。但同时又发现日军兵力不多,只驻有日军一个小队,另加伪军约一个连。郯城北边离临沂日军据点、南边到陇海路上的新安镇日军据点都不过百里路程。郯城西面的马头镇也驻有一个小队日军。为了防止这些地方的日伪军前来增援,曾国华、符竹庭首先动员群众彻底破坏临(沂)新(安镇)公路,并派一个连的八路军监视马头镇的日军。

1 18 日夜,曾国华、符竹庭率领教导 2 旅通过一道道封锁线,直扑郯城。 19 日夜,总攻开始,八路军采用连续爆破,把日军一个个炮楼炸得横飞四起。经一天激战, 20 日夜八路军攻进郯城,全歼日军守军。临沂和新安镇的日军得悉郯城被攻,自感兵力单薄,加上道路不通,不敢前来援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同伙被八路军全歼。

郯城战斗中被俘的日军。

郯城战斗结束后,曾国华、符竹庭又乘胜率部打下郯城周围的马头镇等 18 个据点。在醋大庄等地修筑据点的日军看到后路被抄,被迫全部撤退。日军企图修筑纵横两道封锁线的计划彻底破产。

随后,「翻边」战术陆续推广到山东各个根据地。在胶东,从 1942 11 12 日起,日军集中 2 万人,采用拉网战术,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胶东军民运用「翻边」战术,机动灵活地挫败了日伪军的拉网「扫荡」,根据地建设也不断得到发展。

毛泽东充分肯定「翻边」战术:「敌人蚕食了,是面向根据地,还是背向根据地?罗荣桓的‘翻边’战术,不是战术,是战略。他掌握山东局面以后,敌人越‘蚕食’,根据地越扩大。」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