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66年,有4位司令无人敢动,毛主席直言:一旦他们动了全军大乱

2024-01-10历史

1966年初,所有的一切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贺龙老总辞职后,林彪对外一直称病,老帅里面能临危受命的实在不多。

贺龙

于是,一向稳重的叶剑英便进入伟人的视线中,随后他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但进入夏天后,一切工作着实让叶帅像揣了个烫手山芋,身为军人的本能,他很想守住这块阵地,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从各个军区发来的告急电报,加急电话纷至沓来,他们都在请求叶帅的帮助,有些老战友甚至直接住到了叶帅家,因为住所有限,他们只能轮番睡觉,分批开饭。

暴风骤雨,横扫一切,形势越发紧张起来。

但是从头到尾,有4位军区司令却始终无人改动,这是因为毛主席曾经对他们的力保,那么他们是谁,又因何能在那场暴雨中屹立不倒?

疾风暴雨

1966年秋天,已是权威煊赫的林彪接连在各大场合公开表示,「要大升一批,大降一批」。

之后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运动的势头犹如脱缰的野马一般,直搅得天昏地暗。

往日纵横生死沙场,见惯血肉横飞的老将们也不由得,惴惴不安起来。

随着形势越来越严峻,他们别说正常的工作了,就是走在大路上,都要担心会不会遇到「飞来横祸」。

军区地方工作举步维艰,北京总部的叶帅也忙到焦头烂额,尽管叶帅拼尽全力,却也难挡事态的发展。

很快13个地方军区缩编为11个,除此之外军区的领导们在这场「疾风暴雨」中可谓是遭遇不同。

有些人是一夜之间陷入泥泞,有些人则受到了特别的保护,在各自的岗位上坚持了十几年,一直到毛主席决定大军区司令对调前。

他们分别是许世友、韩先楚、杨得志和陈锡联。

军中两」霸「

别有用心之人曾经公开表示过:

「军队有两」霸」,一个是许世友,另一个是韩先楚。」

先来说许世友,许将军绝对是属于粗中有细的精明之人。

他对毛主席是无比的忠诚,对于伟人的指示,纵然许世友跟其他将领们一样摸不着头脑,暂时难以理解时,他总会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说:

「毛主席的思路,步伐都太快了,不是我们不想跟,实在是跟不上。」

1956年时毛主席为首的中央领导人集体提倡火化,伟人带头签名,接着朱德、刘少奇等人是一个挨着一个,提笔签字,可轮到许世友时,他是连连摇头怎么也不肯署名。

不仅如此他还振振有词道:

「我跟着毛主席闹革命,活着的时候效忠毛主席,死了就埋在我老娘旁边尽孝。」

伟人闻言是大笑不已,于是倡议书上独独许世友没有签名。

在那场风波中,一向快人快语的许世友也变得异常谨慎,以前开会他演讲都不爱照着稿子念,往往几句话说得众人是哄堂大笑,气氛活跃,但运动开始后,他是照本宣科,一个字也不多说,一个字也不少说。

即便如此,别有用心之人还是诋毁他,事实上当年许世友还只是红四将领,因在老首长张国焘被批时有情绪,想要带队打游击被人发现后被关押起来。

毛主席知悉情况后,亲自到牢房看望他,一番话说得许世友是痛哭流涕,当即表示要效忠伟人。

虽然这件事情被有心之人以讹传讹,但机敏的许世友知道,此时唯有毛主席最了解事情的真相,也唯有毛主席能真正地保护他。

然而还没等许世友动身去北京,刚好在上海巡视的伟人就主动召见了他,对于二人在延安的那件事,毛主席轻描淡写道:

「许世友是第四方面军,张是首长,跟他也是自然,是我把他从(延安)监狱里找出来的。」

接着毛主席还专门吩咐人,用飞机将许世友接到上海。二人一见面许世友又孩子似地红了眼眶。

伟人心中一软,连忙安抚他的情绪:

「我很信任你许世友,信任南京军区。」

许世友上午到的上海,下午就受到伟人的接见,第二天一早他就起身回去,虽然匆匆一面,但这无疑是一个信号,许世友自此仿佛拿到了「金钟罩」。

而伟人在与许世友见面后不久,私下里曾说:

「许世友是个代表,他若是一动,其他军区的韩先楚、杨得志、陈锡联都要动。」

事实上伟人的确偏爱这种看似「大老粗」的将领,他曾听取工作人员汇报时说到:

「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朱元璋也不识几个大字。我们军队里也是老粗多,许世友,韩先楚,杨得志,陈锡联都没念过几天书,但解放战争他们与国民党将领对垒,结果是老粗战胜黄埔生。」

由此可见这4个人在毛主席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再来说二霸韩先楚,有人说韩先楚是「胆大包天」。

韩先楚

的确当年打仗的时候,他连上级的命令都敢无视,有一次韩先楚带领队伍走到定边城关时,侦察员报告城内有国民党的一个骑兵营。

韩先楚马上与先头部队研究计划,他们发现敌人骑兵营是不出击,不打枪,也不逃走,于是大家便决定攻城灭敌。

作战计划提交到彭德怀处,回复很快下来了「绕道前行」。

韩先楚思前想后,攻城可行性很高,机会又稍纵即逝,于是下令部队攻城,最后敌营被全歼,缴获物资战马百余匹。

有意思的是,事后彭德怀还发来了贺电,赞他们灵活机动。福州军区是1956年7月成立的,2个月后韩先楚就被派到了福州,做了军区大司令。

为了应对台海之间的紧张局势,他与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出了福州军区防御计划,并且韩先楚还是「炮击金门」的直接负责人。

当时这个「炮击金门」,不仅仅是简单的「打炮」问题,除了面对台湾的国民党,还涉及与美国的政治问题。

特别是在1962年,蜗居在台湾的国民党利用大陆自然灾害时期,疯狂叫嚣要反攻,他们不断派小股部队袭扰福建沿线,但韩先楚早就有所准备。

从1962年到1973年,在沿海地区共打退国民党进犯部队、潜伏特务近千余人。

并且针对福建经常受到台风侵扰的问题,他要求部队也要做好防御措施,因为事前准备得当,台风过后部队总能及时出动到地方进行抗险救灾,赢得了老百姓的一致赞誉。

而韩先楚本人也是深得毛主席欣赏,要知道早在全军首次评军衔时,按照韩先楚原本的资历,总部是将其拟定为中将,是伟人特别批示「韩有功,中晋上。」

而韩先楚在福州军区16年,也是不负毛主席所望,顺利完成任务。

不二人选

济南军区一成立,杨得志便成为司令员的不二人选,他身经百战,是长征路上的先行者,也上过朝鲜战场,在总参谋部工作过,杨得志无论资历、能力还是威望,不管在开国上将还是大军区司令中,都是排得上号的。

杨得志性格忠厚老实,为人低调。

红军长征那一年,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来到通渭小城,还是红一团团长的杨得志喜滋滋地跑到街上,买来特产「鸡大腿梨」准备招待,随后进城的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

毛主席见到「大鸡腿梨」后笑着说:

「这个梨可是好东西,你们有辣椒粉吗?」

众人皆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毛主席又对杨得志说:

「你也是湖南人,吃过辣椒粉拌梨吗?」

杨得志立即心领神会,马上跑去买辣椒粉了。随后喜欢吃辣的伟人便在梨子上撒了些辣椒粉,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干部下连队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已经是济南军区的杨得志是积极响应,带头报名,他是第一批下连队的司令员。

杨得志下连队后,绝对不是装装样子,他来到班里后为了和战士们打成一片,用了自己参加红军前的原名杨绍起。

杨得志跟其他战士们一样,每天学习摸爬滚打、土工作业训练等等。

有一回连队给战士们发武器,杨得志领取了一支自动步枪,但他还是习惯性用旧冲锋枪的动作,可怎么也拔不出枪梭,旁边人看他忙得一头汗,就帮助他分解。

谁知杨得志看了一遍就会了,大家不禁惊讶到他为何学得这么快,杨得志眨眨眼笑道:

「我可是上过战场的老兵了。」

旁人又发现他左手腕有子弹打伤的痕迹,便以为他是重新到连队学习的老兵,替他打抱不平,参军久了还要再锻炼。

没想到杨得志却是一脸认真说道:

「我脱离战士生活太久,现在部队变化很大,不学习怎么能进步。」

渐渐地机灵的战士们便觉得不对劲,大家早就听说过司令员下连当兵的消息,但却不知道具体是哪个连队哪个班,于是有心人就跑到营地俱乐部找首长合影。

大家越看照片越觉得就是班里的老兵。杨得志眼见「瞒不住」了,也索性坦白了身份,年轻的战士们都很兴奋,大家都觉得能和首长在一个营地里当兵,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杨得志也跟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之后无论他身处何地,总是与连队保持书信联系。与杨得志一样,在地方军区安如磐石的还有备受毛主席重视的陈锡联。

沈阳军区战略意义重大,它既囊括了大粮仓东北三省,又同朝鲜苏联接壤。因此沈阳军区成立后,就由征战朝鲜的志愿军司令员邓华担任司令员。

但是庐山会议后,邓华离开岗位,炮兵司令员陈锡联便接替了他的位置,这一干就是14年,沈阳军区一直是战备要区。

陈锡联上任时,中苏关系已经发生变化,边境地区事端不断,他为了尽快熟悉东北战区的情况,于是马上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战地勘察。

陈锡联依据军委的战略方针,集中力量搞重点方向的工程。

陈锡联

他通过实地察看,发现一线的守岛部队驻地分散,交通运输和通信联络都非常不便,于是不但增加了火力分队,还对通信、交通、后勤等问题进行改善。

这些工作很快就获得成效,1969年时,苏军侵入珍宝岛地区,陈锡联受命组织自卫反击战,他明确表示:

「这场战斗需要完全遵从国家战略方针,打不打,什么时候打,要打到什么程度,要坚决听从党中央的命令。」

实际作战中,双方兵力人数相差无几,但我方只有徒步的步兵和部分的炮工兵,既没有坦克车,装甲车也没有空军支援,虽然存在装备差异,但我军战士还是以灵活多变的战术,击退了敌人的入侵,捍卫了领土完整和中华民族的尊严。

最后

九一三事件后,毛主席开始重新审视过去发生的一切, 1972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由周恩来总理具体负责175名将军的恢复工作。

按照当时的规定,每一位将军都有一份材料,都要经过政治局会议商讨决定最终的去向,周总理在主持这样的会议上,常常不多说,但他一出口便直击要点,让别有用心之人哑口无言。

1973年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赞成叶剑英元帅的意见,将八大军区司令员进行对调,于是南京军区的许世友与广州军区的丁盛对调。

福州军区的韩先楚与兰州军区的皮定钧对调,济南军区的杨得志与武汉军区的曾思玉对调,沈阳军区的陈锡联与北京军区的李德生对调,而那些任职时间短的3个军区司令员则没有参与调动。

被调动的8大司令,在10天内都顺利完成了工作交接,不得不说这件事显示出毛主席是很懂得领导军队,可以说他老人家识才、用才的谋略艺术绝对到达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胆大包天」韩先楚:从篾匠成为开国上将】

中国军网 【杨得志:司令员率先下连当兵,不摆架子不怕吃苦】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许世友与毛泽东往事:毛泽东为他改名 多次点将立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