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曾国藩给弟弟曾国荃一个肥差,弟弟曾国荃不干,李鸿章:我去

2024-04-24历史

咸丰1861年,太平军攻打上海,上海危在旦夕,曾国藩欣喜万分,便派弟弟曾国荃去。谁知弟弟不领情说,你让别人去吧。他的徒弟李鸿章不怕死地说:师傅,我去,我去。

1861年,正驻守于安庆的曾国藩,收到了一封求救信。写信的人正是户部主事钱鼎铭。受到上海官绅的委托,钱鼎铭希望曾国藩可以火速出兵,解除上海的燃眉之急。

那么此时的上海发生了何事呢?

原来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正率领着太平军攻打上海。太平天国自1955年定都南京后就在盘算着拓展出海口,和清军争夺制水权、开展海上贸易。所以对于上海,他们势在必得。

面对来势汹汹的太平军,上海官绅惊惧不已,只得向曾国藩求救。为了让曾国藩出兵,他们还开出了十分丰厚的条件:如若曾国藩鼎力相助,以后每个月都会接济湘军十万两军饷。

曾国藩当即答应下来,并命令他的亲弟弟曾国荃率兵支援。可曾国荃却有自己的盘算:这上海,去不得。曾国荃认为,眼下太平军已经攻下了江苏和浙江的多地,孤零零位于东面的上海迟早也要被太平军收入囊中,自己这一去,不是送死吗?更何况,他更愿意在西面与太平军作战,一举捣毁太平天国的天京老巢,才是真正的大功一件。

说起来曾国荃在军事政务上的才华,并不逊色于曾国藩。两兄弟各有各的优势,曾国藩擅长稳扎稳打,曾国荃则擅长出其不意。早些时候太平军攻打江西的时候,曾国藩就因为几次不敌、败下阵来,还被朝廷责怪「无能」。还是曾国荃想出了「挖掘战法」,即在城周围挖掘战壕,将太平军围困在城中,消耗殆尽。

在攻打安庆的时候,曾国藩再次采用曾国荃的战术,借着兵力充足的优势,在安庆城周围挖出了规模十分宏大的战壕。在旷日持久的围困中,太平军完全丧失了斗志,被湘军一举歼灭。也正是靠着这一战,曾国荃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被咸丰皇帝称赞为「伟勇巴图鲁」。在满清的封号中,巴图鲁的意思就是英雄和勇士。

可无论如何骁勇善战,如今面对着出兵上海的命令,曾国荃还是选择了退缩。曾国藩见弟弟不愿领命,只得另想它法。可是这件事十分棘手,非寻常人可以胜任。正当他发愁率兵人选的时候,一个人主动站了出来,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此时的李鸿章还没有什么建树,只是曾国藩的徒弟和下属。见曾国荃不愿前往上海,急于建功立业的李鸿章表示,他愿意替老师分忧。就这样,李鸿章带领着新组建的淮军踏上了征程,这也是淮军出世,并在日后不断打响名气的开端。

在李鸿章的支援下,太平军很快退败。淮军不仅得到了精锐的武器补给,还拥有了大量的军饷支持。而反观曾国藩兄弟的情况,就远远不及李鸿章了。曾国荃以为可以通过捣毁天京得到朝廷厚赏,却没想到朝廷不仅没有嘉奖,还对其起了戒备之心,对湘军各种排挤和打压。

在之后的岁月里,李鸿章的仕途可谓平步青云,成为「晚清四大重臣」之一。太平天国的覆灭,让李鸿章崭露头角,成为朝廷重臣。到了后期,慈禧太后当权,李鸿章又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倚重信任,成为和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人物。

后世对于曾国藩其人以及他的一生,是充满争议的。有人认为他是忠君爱国之臣,在创办淮军和洋务运动上面,有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也有人认为他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是历史的罪人。总的来说,李鸿章是个有着两面性的人,既有功绩也有过失,无法一概而论。

结语:梁启超曾说过,他敬重李鸿章的才华,但却悲痛李鸿章的境遇。也许在历史的洪流下,个人的选择都是不由自主的。就在签订【辛丑条约】后,李鸿章在悲痛屈辱的情绪下,出现了大口吐血的情况,并在不久之后就病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