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抗战相持阶段,蒋介石几次想要发起反攻,为什么没开始就结束了?

2024-04-10历史

1938年武汉会战之后,中日双方正式迈入抗战相持阶段。因为日本不擅长消耗战,拉的战线过远,导致自身厌战情绪明显,所以开始退回最初防线。蒋介石看到敌军疲惫不堪,想要主动发起反击,给日军致命一击,无奈错估了战情形势,最终一无所获。为什么蒋介石多次发动反攻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呢?到底是因为什么造成了这一现象?

在武汉、广州两场战役打完之后,国民政府以及日本大本营十分清醒地意识到了一个事实,中日战争一定会演变成耗时很长的局面。因为这个新的战争意识形态,中日双方对自身战略发展都做了新的调整,日本停止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准备将主力部队用于巩固已占领区域,尽最大力程度消灭中国敌后游击部队,掠夺资源,正式展开以战养战,应对持久性的战争。

为了迫使国民政府屈服,日本甚至还打起了截断中国在国际上的补给线的念头。1939年,仅一年时间,我国的海南岛、潮汕以及桂南地区都相继被日本占领,对方致力于进一步加强对华南沿海地区的封锁。除此之外,日本甚至还肆意玩弄外交、政治,企图招降国民政府。

对于日本这样的大动作,国民党当然不会无动于衷。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召开之后,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就做了新的战区指挥系统调整,设立了苏鲁、冀察两个战区,专门成立了战地党政委员会,对敌后游击战展示出前所未有的重视。

对于 国民政府 而言,1939年是十分特殊的一年,这个年头代表战局开始趋于乐观。

第一,日本不再像之前一样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在正面战场上缓解了不少军事压力,除去在占领南昌以及南宁时,日本的军事作战意图比较明显,之后不管是第一长沙会战还是随枣会战,实行的都是攻势防御政策,也就是小限度的进攻之后,就迅速回防原地,战斗姿态比较消极。

第二,国际形势风云突变,欧洲频发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有共同的趋向。

第三,这一年农业收成很好,整个国民经济非常稳定。所以,自从1939年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发起春季攻势开始,之后就在不停地做战略反攻,以尝试扭转抗日战局,改变以往的被动局面。

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后,蒋介石准备发动冬季攻势,在第二次军事会议上盲目乐观道:「我们的战略,应该是见到敌人的破绽、见到敌人厌战怕战不敢前进的时候,我们就应该采取攻势,决然攻击前进。所以我们今后的战略运用和官兵心理,一定要彻底转变过来,要开始反守为攻,转静为动,积极采取攻势。」

同年11月,为了将重要据点夺回,蒋介石在全国范围内下达了反攻命令,这场作战声势浩大,然而结果却令所有人倍感失望,仅有傅作义的战队攻入了绥西小城,收复了五原。

因为结果实在太过尴尬,蒋介石就把这次作战失败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将领,说道:「此次冬季攻势的失败,最大的一个原因,即由于前方部队逐渐使用兵力,而且集中权力攻击,以致没有一个县城被我们打下来。」

冬季攻势失败,无奈老蒋只能安排军令部第一师重归「守势作战」战略。尽管老蒋不死心,仍在找可乘之机,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日军的报复率先而来了。

1940年6月17日,日本攻占四川门户宜昌,之后随即撤离至距宜昌10公里的土门垭,国军乘势收复宜昌,仅10个小时不到,日军掉头而来,重新又攻陷了宜昌,这一系列的操作,只是因为日本内部主张确保宜昌的呼声逐渐升高。

攻占宜昌之后,日军肆意轰炸西南大后方的频率开始逐步增加,这一时间,军令部又下达了新的命令:「国军目前应以一部维持现在态势,巩固并确保长沙、西安要点之目的,抽调适宜控置,并充分运用游击部队在敌后扩大扰袭,不断牵制消耗敌人。」

1941年3月,国军第19集团军主力位于江西上高地区,日本派遣日军第33、34师团、独立混成第20旅团企图分三路合围国军,趁机改善两军对峙局面,这场会战被国军称之为「上高会战」,日本则将其命名为「锦江作战」或「鄱阳扫荡战」。由于占据地形优势,再加上第19集团军已经有了多年作战经验,所以他们采用「诱之于分宜、上高、宜丰以东地区,反击而歼灭之」的作战计划,成功将日军悉数歼灭。

此次战役获胜之后,国军将士们士气大为提升,军令部随之拟定新的「攻势作战计划」:国军以收复宜沙之目的,应依第三战区遮断长江、第九战区攻占岳阳、第五战区切断襄河东岸宜沙敌人后方,以第五、六战区主力及本会整训部队,保持于襄河西岸,包围襄河以西地区敌人而歼灭之。第一、第二、第八战区,应以主力各向其当面向新道清路、晋南三角地带及包绥敌人攻击,策应长江方面之作战。攻势准备,应于6月中旬完成,攻势开始时期,待命实施。

1941年6月,日本再次入侵长沙,同年9月长沙会战正式爆发,陈诚的第六战区为了策应长沙作战,准备发动对宜昌的反攻。10月3日夜,陈诚所率的第六战区江防军主力完成了对宜昌的包围,命令部下不惜一切代价猛攻敌军。接连战斗持续6天以后,宜昌外围东郊慈云寺、东山寺等重要据点都被国军占领,一度有三个突击营攻入了宜昌城内。此时日军第13师团师团长内山英太郎已经拟好了最后一电,准备直接自裁以告慰日本天皇。然而,胜利前夕之际,日本又搞起了自己的「毒炸弹」,30余架毒气炸弹从天而降,直接使得突击部队死伤惨重,之后陈诚部队不得已全部撤至城外。

本来陈诚还想调整之后再次攻击,但是进犯长沙的日军已经撤退,准备与宜昌内的守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围歼陈诚的江防军,所以军委会下令命第六战区停止进攻,恢复守势。

10月14日,宜昌反攻战正式结束。后来陈诚还感慨道:「 这次作战,在策应长沙会战的任务上,可谓已圆满达成 。但在反攻宜昌的目的上,却造成一个功败垂成的结果,未免使人扼腕。我们以半个月的时间,不能拿下一个宜昌城,缺点大者如:官兵习惯于防守,一旦转为攻击,多数动作,均欠切实,以致遗失战机;各部队长顾虑士兵牺牲太大,补充不易,不敢放胆攻击;部队编制不健全,每团实战人员仅400余人,头重脚轻,不适于作战。」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再次想要发动攻势,于是拟定了「各战区目前之急务」,第一次提出了国民党全盘反攻计划,遗憾的是,后来仍旧没有得到落实。

次年3月,军令部出台了「国军夏季攻势作战方针」,在会议上,军令部与军委会意见相左,计划不得已再次告终。

5月,受日军发动的「浙赣作战」以及远征军入缅失败所影响,宜昌和岳阳均没有展开任何行动,于是军令部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将「夏季攻势作战」改为了「秋季攻势作战」,坚定认为8月初一定开始执行反攻任务。可惜不到7月底,蒋介石又有了新的动作,说是保卫长沙、曲江和衡阳的防守计划,应该积极准备,要调第三战区主力部队回防粤汉路。

之后,也不知道蒋介石从哪里得到的消息,日本要进攻苏联,于是作战厅顺势将秋季作战计划提前了,正式提出:「国军以确保长沙、曲江、衡阳,巩固华南交通枢纽之目的,依湘北、粤北既设阵地及赣江下游两岸地区,迟滞消耗敌人,最后在长沙、曲江及赣西山地与敌决战,求主决战于长沙方面,先击破湘北方面之敌,决战时期预期在8月下旬以后。」规定「秋季攻势」发动的前提是日本进攻苏联。不过较为可惜的是,苏联并未受到围攻,于是该计划再次被延后了。

哪怕曾经蒋介石致电过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说过:「预计于本年秋季发动全面攻势,指向重点于华中方面,依各战区之协力,歼灭襄西及湘北之敌,夺回宜昌、岳阳。」仍旧未能改变现状。

从抗战对持的整个阶段来看,国民党相较于日本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局面,现状还是十分困难,在没有任何援军帮助的情况下,国军近五年的攻势作战计划都没有顺利得到实施,不管是军委会、军令部亦或是蒋介石本人,都只能原地「叹息」。

1945年,在滇西、缅北反攻正式胜利之后,国民正面战场的形势才得到改善,基于此攻势作战才有了比较光明的前景。

虽说蒋介石发动反攻作战计划没有得到实施,是因为受到了诸多因素影响,但其实,还是因为蒋介石本人抗战意识不够坚定,像是我们的毛主席就从未允许过这样的事情发生,一经对此,差距还是比较明显,历史需要被铭记,也需要有人道清,希望中国越走越强,在世界占有越来越高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