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志愿军回国,如何安置杨勇建议,中央同意

2024-02-07历史

志愿军回国,如何安置?杨勇建议,中央同意。

在1958年1月的一个深夜,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总司令杨勇将军仍在办公室中繁忙工作。此时,距离中国志愿军入朝已有八年,但战争结束已经五年了。

然而,仍有许多中国志愿军依据中央的命令在朝鲜的土地上坚守,以保护朝鲜人民的安全,防止美军再次侵袭。

在1957年11月,朝鲜领袖金日成与毛主席在莫斯科就撤军问题达成了共识。中国承诺在1958年三月开始正式撤军,并在当年内完成全部撤军工作,将朝鲜移交给朝鲜人民军。

对于已经在国外服役多年的杨勇将军而言,看到他的士兵们能够返回家乡,远离战争,应该是一件好事。然而,杨勇将军却为此事苦恼不已。

因为他明白,虽然撤军容易,但安军却是一件难事。那么,这数以十万计的人民志愿军回国后应该怎样安置,成为了困扰杨勇将军多日的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杨勇将军在纸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建议。那么,这份建议是否会得到中央的认可呢?

1950年10月,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卫东北部边境安全,支援朝鲜,跨过鸭绿江,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

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我们成功地压制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并最终与美国签订了停战协议,实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帮助朝鲜人民重新找回了他们的家园。

这个历史事件,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朝鲜战争虽然在当时签署停战协议后停止了战火,但实际上,直到今天,仍未真正结束。因为中、美、朝几方签署的只是停战协议,而非和平条约,朝、韩两国之间的38线也只是一条军事缓冲线,而非国界线,因此,朝鲜半岛仍处于战争状态。

当时,几方签署停战协议后,中国和美国都没有选择立即撤军,因为谁也无法预测战争是否会再次爆发。所以,130多万的志愿军士兵在战争结束后的五年里,一直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准备随时应对可能的战事。

在这五年里,他们完成了中国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坚守着毛主席「爱护朝鲜一山一树一草一米,不拿朝鲜人民的一针一线」的指示,展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和决心。

他们在朝鲜全力支援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维护社会治安,与朝鲜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中朝两国友谊的伟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越南战争的爆发,美国亚洲战略转移,中朝双方看到了撤军的可能性。1957年11月,毛泽东和金日成在苏联莫斯科会晤,商讨撤军事宜,最终达成一致: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在1958年内全部撤离。

驻朝志愿军的撤军事宜正式被提上日程。

在杨勇将军确定撤军事宜后,中央向其所在的朝鲜驻军部队发出指示,要求做好撤军准备并将工作交给总参作战部和志愿军总部。

结果,组织撤军的工作便落在了中共开国上将「三杨」之一的杨勇肩上。杨勇自十几岁起便跟随工农红军长征,后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都表现出色。

杨勇将军虽在1953年4月才加入朝鲜战争,但他的功绩并不逊于邓华、解方、彭德怀等知名将领。在朝鲜战场上,他成功组织了志愿军夏季攻势的前两次进攻,并获得了重大胜利。

在金城战役中,他卓越的指挥使得志愿军再次取得决定性胜利,俘虏了南朝鲜「王牌」首都师副师长,对朝鲜战场的战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后续迫使美国停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杨勇将军,朝鲜停留时间最长的中国将军之一,深受志愿军士兵的爱戴。他不仅在指挥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方面表现出色,而且在朝鲜人民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因此,对于撤军中的各项事宜,杨勇将军具有独特的见解,并能提出有效的建议,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1958年1月28日,撤军命令已经下达,但驻朝志愿军总部对于志愿军回国后的安置问题却毫无头绪。

这时候,彭德怀元帅作为中国国防部长,也为这一问题感到忧虑。

杨勇将军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将自己的想法整理成报告,提交给了彭德怀元帅。当彭德怀收到这份报告时,他感到非常兴奋,并立刻开始阅读。

看完报告后,他高度赞扬了杨勇的建议。在报告中,杨勇详细地提出了志愿军回国后的驻守位置和直属机关的处理建议。

在讨论志愿军撤军的问题时,杨勇强调了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扩大撤军的政治影响和观察「联合国军」的反应。

杨勇将军在对志愿军的战略调整上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为了应对可能的美军反扑,建议在三月中旬将战斗一线的16军和23军撤走,同时密切关注美军动态。

如果需要,二线部队将迅速增援一线。如果没有反扑迹象,就将三线部队撤回,二线部队负责后援,并继续观察美军动态。

其次,在志愿军的安置问题上,他建议将首批撤离的部队部署在东北地区,并在长春设立新的军区,专门安置撤回的16军和23军,以利用东北的地理优势,保护我国东北和朝鲜。

同时,新军区与武汉军区合并,形成一个流动指挥机构,以随时应对特殊情况。

彭德怀对杨勇提出的报告表示赞同,并将其转交给毛主席。毛主席在看过报告后没有明确表态,只是批示「推彭德怀同志。

此件看过」。这意味着中央同意了杨勇的建议,但具体的细节还需要进一步商议。同时,总参谋长粟裕也提出了关于志愿军撤军方案和回国后部署的报告。

令人惊讶的是,粟裕将军和杨勇将军在撤军意见上达成了惊人的共识,只有几处微小的分歧。中央军委于2月13日召开第143次军委会议,专门讨论研究志愿军的撤军安置与部署。

在会议上,与会的将军和元帅们结合了两位将军在各自方案中的优点和缺点,制定了撤军和安置活动的总计划。在这项计划中,杨勇将军的第一条建议,即将一批撤回的部队安排在东北地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这不仅能够迅速扩大志愿军撤军的国际影响力,还能监控敌人的动态,最后撤出中间的部队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在撤回部队的讨论中,出现了关于粟裕将军和杨勇将军方案的争议。粟裕将军建议将第二批次撤退的部队安排在华北地区,最后撤退的部队则安排在华中和四川地区,以此向南方拓展志愿军部队的安置区域。

杨勇将军认为粟裕将军的方案更合理,同意采用。会议最终采纳了两人的建议,将方案结合在一起,一致通过。此外,彭德怀元帅补充说,如果战争开始,第一线兵力过于密集,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兵力配置上应该纵深分散一些,一处兵力不宜过于集中。在撤退方案上,应力求均衡,尽量避免对任何一个军区的后勤造成压力,以保证撤退效果。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决策,志愿军将按照「先前沿、再西海岸、后中间」的顺序进行撤军。这项决定得到了粟裕将军和杨勇将军的支持,并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批准。

撤军行动已经开始!1958年2月15日,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进行会议。中朝双方按照计划开始商议撤军事宜。

在这次会议中,周恩来总理向朝方政府通报了中方的撤军部署计划。他明确表示,即使志愿军撤退后,东北平原有四个军,我们仍然可以随时增加两个军,以应对任何可能出现的战事。

尽管可能性不大,但朝鲜政府对与美国的战争仍然心存恐惧,特别是在没有中国支持和保证的情况下。然而,中国明确表示,即使美国重新发动攻击,中国人民志愿军也将在第一时间重返朝鲜。

周总理的话给朝鲜政府带来了信心。因此,朝鲜同意了中国撤军的提议,并与中方共同发表撤军联合声明,这标志着撤军计划正式从幕后走上台前。

虽然志愿军总参谋部的撤军计划已经准备了很久,但由于特殊时期的保密措施,许多驻守朝鲜的战士直到中朝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后才知道他们将返回中国。

在远离家乡的异国他乡奋斗了八年,这群士兵们心中涌动起无尽的情感。有人满心欢喜,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如同泉水般涌现;有人心生悲伤,他在朝鲜结交了深厚的友谊,然而突如其来的分别,带来的却是无尽的伤感。

在这群志愿军战士中,迷茫是他们共同的情绪,他们还不知道回国后会走向何方,心中充满了不确定。有人希望去城市,有人渴望回到家乡,有人则因为惧怕朝鲜冬天的寒冷,向往南方的温暖。

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央军委决定在撤军前,对所有志愿军进行思想教育,以确保撤军计划的顺利进行。

在一次志愿军欢迎会议上,粟裕将军率先站出来表示:「最近也听到反映:志愿军几个军调回国有的不愿意驻东北,最好驻到关内,最好驻到中原地区不冷不热的地方,这是不应该的。

我们的军队,只有经常地锻炼,能够吃苦耐劳,这样才能在任何困难条件下进行作战,战胜敌人。」后来,各部队战士经过思想教育之后,各种困惑、迷茫、复杂情绪全都烟消云散,撤军计划得以正常进行。

1958年3月5日,伴随着朝鲜人民的欢送声,按照计划,来自第23军(原华野四纵)、16军(原中野一纵)共6个师及部分炮兵、坦克、工程兵、汽车部队与领导机关的志愿军将士们坐上了第一辆前往中国东北的列车。

回国后,他们将被编入沈阳军区,分别驻守在祖国的黑龙江和辽宁,继续肩负着自己志愿军的任务,为中国边境和朝鲜人民的安全,奋斗终生。

而在第一批次撤回了国内的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下设的各军团士兵,则按原计划安排到国内。而19兵团的各机关与指挥部、后勤分部则要执行一个隐秘而伟大的任务:前往祖国西北的戈壁滩上,指挥十万余施工部队,开展绝密的0029导弹试验场工程、0673核武器试验场工程和0674核武器储备库工程等重要工程的建设。

同年7、8月,第二批撤离的人民志愿军第54军(原东野七、八纵),也乘上了回国的列车,并归建成都军区,驻防四川重庆,为川渝地区的建设和生产工作作出巨大贡献。

人民志愿军第21军(原华野二纵),归建北京军区,驻防山西大同,拱卫首都的安全,护卫中国的西北。 1958年9月25日,第1军(原西野一纵)作为【联合公报】发布后最后一批撤离部队回到祖国,其归建武汉军区,驻防河南开封,为河南地区的战略安全与工农业生产建设留下了血与汗。

抗美援朝,战士们渐行渐远。人民志愿军总部的诸位将军与领导,包括杨勇将军,仍坚守在朝鲜。直至10月22日,他们一同坐上了回国的列车。

当列车驶出朝鲜的那一刻,意味着中国志愿军将彻底撤离。朝鲜民众在欢送中泣不成声,杨勇将军内心复杂。但随着火车的缓缓开动,他心中对归国的喜悦逐渐取代了一切。

为了欢迎志愿军战士们回国,吉林政府在鸭绿江的另一侧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凯旋门,等待着他们的归来。

为了迎接归来的志愿军,安东站早已挤满了热情的民众和期待的志愿军家属,其中包括杨勇将军的妻子和儿子。列车一停靠在火车站,杨勇将军的儿子北北便骑在警卫员的头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父亲的列车,等待他的归来。

看到儿子的那一刻,杨勇将军露出了父亲般的笑容,仿佛所有的疲惫都在这一刻消散。对于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看到家人的安康,这也是抗美援朝的真正意义所在。

尽管有些人永远回不来了,但他们的付出和奉献并未被遗忘。志愿军回国后的第四天,也就是10月30号,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一次联席会议,听杨勇将军讲述他八年的志愿军工作经验。

在报告中,杨勇将军特别提到了朝鲜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每当说到那里,他的情绪总是难以抑制,甚至有人在现场落泪。

尽管撤军行动已经结束,但有些人却永远地安眠在了异国他乡,这其中甚至还包括了人民领袖的儿子。他们是光荣的,伟大的,将永远活在所有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心中。

他们是新中国的强大标志,是无需撤军和安置的志愿军,是新中国永恒的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