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刘备临终前,将儿子和江山托于诸葛亮,屏风后是否埋伏了刀斧手?

2024-04-10历史

公元223年,自知大限将至的蜀汉之主刘备,在临终前急召诸葛亮和李严见驾,含泪向二人交代托孤大事。

据【三国志】记载,创业未半的刘备拉着诸葛亮的手泣曰:「先生的才能比曹丕强十倍有余,必定能治理好国家。刘禅有能力你就辅佐他,反之可以取而代之。」

此言一出,原本悲伤不已的场面,似乎增添了一丝令人不寒而栗之感。刘备固然十分信任诸葛亮,但也没达到把江山拱手相让的地步。

诸葛亮闻听此言后大哭道:「臣一定会忠心耿耿、竭尽全力辅佐后主,不敢有丝毫僭越之心!」

刘备听完之后点了点头,又对刘禅说道:「你要像对待我一样对待丞相,不可怠慢!」

很多读者在看完【三国演义】后,对白帝城托孤的印象都十分深刻。不过在感动之余,却不禁被吓出了一身冷汗。

不可否认的是,刘备有试探诸葛亮忠心的意图,甚至还可能提前埋伏了刀斧手。一旦诸葛亮有丝毫不臣之心,那么势必会血溅当场。

白帝城托孤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是不怀好意的试探,还是真情流露呢?想必,只有站在刘备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夷陵之战,出师未捷

公元221年,蜀汉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刘备之所以执意攻打孙权,表面上是为了夺回荆州并为关羽报仇。

实则背后的真实意图,则是为了增强蜀汉内部的凝聚力,继而鼓舞士气、加强统治,最终实现重振国威的目的。

但却因为刘备过于轻敌,低估了陆逊和孙权的实力,并采取了错误的连营战术,继而被陆逊以火攻计谋打败。

夷陵之败让刘备一蹶不振,对蜀汉也造成了难以挽回的重创。在内忧外患之际,刘备因急火攻心一病不起,所以才有了「白帝城托孤」的经典桥段。

感人至深的白帝城托孤,曾让无数读者为之落泪,一方面是因为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一心、共创大业;另一方面则是诸葛亮对刘备忠心不二,表现出了人臣的气节。

出身草莽,逆袭翻盘

按照正常思维逻辑来看,任何一位君王都希望江山永固、世代相传,否则秦始皇也不会自称为「始皇」。

刘备身为从底层打拼上来的蜀汉之主,自然视权力和江山如生命。更何况他还是一个,善于收买人心的权谋高手。

纵观刘备的一生,几乎都充斥着各种尔虞我诈,不然他也不可能从草根逆袭为刘皇叔。其实,刘备头上顶着的皇叔称号,也只不过是一个虚名而已。

毕竟,当时正是汉献帝需要积聚力量之时,而刘备因为剿灭黄巾军立下了赫赫战功,外加他的确是中山王刘胜后裔,所以才会乘势而上。

至于刘备之所以会轮到贩履为生,皆因为「推恩令」所赐。但英雄不问出身,尤其是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只要有能力和胆识,就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正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刘备和张飞本是涿州同乡,只不过一个是财大气粗的屠户,一个是在集市上贩卖草鞋的小贩。

而关羽原是山西运城人,后因遭遇不公正对待,为了避难才来到涿州。为了生活不得不放下尊严,在集市上以贩卖绿豆为生。

彼时,创业三兄弟的生活尚未有任何交集。直到关羽私自分了张飞的猪肉,并在集市上大打出手之时,看似文弱的刘备却用惊人的臂力,将他们二人分开。

此后,意气相投的三人,在张飞家后院的桃园结义,这便是令后世津津乐道的「桃园三结义」。自此开始,蜀汉创业集团已经初步形成。

核心成员到位之后,还差一位可以令刘备问鼎权力巅峰的谋臣,而这个人非诸葛亮莫属。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

未出茅庐定三分天下

诸葛亮在后世的心目中,堪称一位集智慧和美貌于一身的完人。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外貌做过精辟描写:「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也就是说诸葛亮是一位身高184左右,长相非常帅气又儒雅之人,当时的人都对他报以深深的仰慕之情。

不过胸怀大才的诸葛亮,却一直耕读于南阳。彼时,他和当时名扬天下的谋士庞统,并称为「卧龙凤雏」。

【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也就是司马徽,曾对刘备说过一句十分经典的话:「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于是,刘关张三人不辞辛劳三顾茅庐,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所感动,决定出山助蜀汉一臂之力。

一个求贤若渴,一个幸遇明主,彼此之间一拍即合。期间,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东汉末年的形势,并为三分天下定了重要基调。

此后,二人的对话被辑录成册,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认为:「天下形势波谲云诡,主公要想立足于乱世,必须先夺下荆州然后再取益州。」

刘备对诸葛亮的分析深以为然,而诸葛亮接下来的话,更让刘备茅塞顿开:「主公,只有将荆、益二州收入囊中,才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后才能图取中原。」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十分深远,并且十分契合刘备的战略构想。他以汉室宗族为名,身边不断聚集知名谋士和武将,为的就是有朝一日重兴汉室。

君臣一心,图取天下

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显而易见,无论是三顾矛盾请其出山,还是后来的一系列较大的军事行动,以及内政方面的治理等,可以说皆出自于诸葛亮之手。

即便刘备身边曾有多个谋士,其中不乏庞统、法正、徐庶等人,但他对诸葛亮仍然推崇备至。每临大事都离不开孔明先生的辅佐,这样他才能安心。

而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即便相比于关、张二人来讲,他是后加入蜀汉集团的谋士,但无论地位还是官职却都在二人之上。

即便刚开始的时候,关、张等蜀汉旧集团势力,对诸葛亮的到来颇有微词,甚至还曾多次违背他的将令,但最终却都被诸葛亮的才能所折服。

其实,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和影响力,皆有赖于刘备对他的尊重和信任。可以毫不讳言地说,刘备和诸葛亮二人其实是相互成就。

而诸葛亮也从未忘记刘备对他的赏识之情,正所谓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伯乐不常有。

诸葛亮纵有大才,但如果没有刘备的信任和支持,恐怕也很难发挥出重要作用。有鉴于此,刘备和诸葛亮堪称封建君臣之典范。

所以,刘备在临终之前,才会火速召回诸葛亮,并让他成为了首选托孤大臣,其次才是李严等人。

试想一下,能把蜀汉和年幼的刘禅,全都托付给诸葛亮这样一个外人,就足以表达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极大信任。

至于一些习惯于阴谋论的人,认为刘备托孤诸葛亮,实则是因为蜀汉在经历了夷陵之败后,早已经出现了大权旁落的情况,殊不知这就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出于无奈,危机四伏

在蜀汉元气大伤之际,诸葛亮无疑是蜀汉的定海神针,这一点不仅刘备十分清楚,蜀汉的其他权力集团也同样明白。

夷陵大战蜀汉溃败,内部矛盾骤然激增,益州本土势力开始蠢蠢欲动,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唯有诸葛亮大权独揽,才能震慑那些想要取而代之的势力集团。

相比于诸葛亮而言,李严、魏延、赵云等人,无论是才能还是智慧,都远不及诸葛亮的十分之一,这样说绝无夸张成分。

面对眼前的烂摊子,刘备深知如果不信任诸葛亮,或者说不托孤于他,那么他耗尽毕生心血创建的蜀汉,将会在他闭眼后分崩离析。

与其自取灭亡,还不如让诸葛亮代刘禅理政,既可以让蠢蠢欲动的反对势力偃旗息鼓,也可以确保将来刘禅能高枕无忧。

对于深谋远虑的刘备而言,托孤于诸葛亮才是他做出的最合理的选择,即便这其中有很多无奈和担忧,但绝不会涉及到所谓的埋伏刀斧手,并借此去试探诸葛亮。

除非刘备当时病糊涂了,否则这种没有意义的试探,简直就是在玩火自焚。一旦诸葛亮被冤杀,那么蜀汉就会乱作一团,继而就会不攻自破。

当然,诸葛亮也肯定不会辜负刘备的临终嘱托。事实证明,刘备看人、识人的水平非常高,他不仅选对了人,而且也让刘禅多做了41年皇位。

结语

很多人都愿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历史,并将人性中的恶发挥得淋漓尽致。殊不知在那个信义和忠诚高于生命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十分纯粹。

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所以他才会为刘禅和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也是天长地久的积累,以及对他人品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