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王黎之:53岁担任四川省委书记,曾提出要确保「三个一百万」

2024-04-28历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开始按照「四化」的标准选拔与培养干部,所谓的「四化」,指的是「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为了加快干部「四化」的推进速度,很多老一辈革命家大公无私,主动退出了领导岗位,把机会让给了更多的年轻人。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就是积极推进干部「四化」的老一辈革命家,他的名字叫王黎之。新中国成立后,王黎之曾担任四川省委书记、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那么,王黎之的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

王黎之出生于1921年,山东省冠县人。青少年时期的王黎之见证了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也见证了日本侵略者在家乡犯下的累累罪行。1938年,17岁的王黎之参加了革命工作,也是这一年,王黎之成为一名党员。

入党之后,王黎之主要活跃在山东,他广泛宣传我党的抗日方针与各项主张,积极发动群众,培养抗日骨干分子,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王黎之置生死于度外,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王黎之继续留在山东,参加了鲁西南战役。1947年,王黎之跟随大军挺进大别山,此后他留在大别山一带,从事根据地的建设。王黎之善于做群众工作,他密切联系群众,带领群众支援前线,不仅为我军提供了大量物资支持,而且还牵制了淮海战役的敌人,保障了淮海 役的胜利,进而促进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王黎之留在河南工作,致力于新生政权的巩固。1952年,年仅31岁的王黎之担任了信阳地委书记,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三个地委书记之一。1954年之后,王黎之又担任了洛阳市委书记、郑州市委第一书记等职务,尤其是在郑州工作期间,王黎之为郑州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也是在郑州工作期间,王黎之提出了要确保「三个一百万」。所谓的「三个一百万」,是他在1960年全市的一次干部会议上提出的,王黎之说:「当好这个第一书记,不难,每天三个一百万。」这「三个一百万」,分别是保障一百万斤粮食,一百万斤蔬菜,把一百万斤大粪清扫出市区。

也正是得益于王黎之浅显易懂的施政方针,在那段困难时期,郑州市群众的生活得到了充分的保障。1970年,王黎之被调到四川,在得知他即将到四川工作后,当地十几个群众主动找到王黎之,问他「不去四川中不中?」有的群众说着说着甚至流下了眼泪,极力挽留王黎之。

最终王黎之还是去了四川工作。1974年,53岁的王黎之担任了四川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继续投身四川的建设与发展当中,他也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狠抓秩序整顿工作,努力减小「四人帮」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

粉碎「四人帮」后,王黎之严格落实中央的干部政策,帮助过去受迫害的干部恢复名誉,并帮助他们重新复出工作。1982年,王黎之主动离开领导岗位,卸任四川省委书记,把机会让给了更多的年轻人。

在这之后,王黎之又担任了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他也充分发挥老干部的积极作用,为四川的改革开放献言献策,做力所能及的工作。1999年,王黎之离职休养,晚年他主要生活在成都,于2014年因病去世,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