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5年周恩来见到初恋女友,轻声问道:多年不见,愿回北京工作吗

2024-03-02历史

"多年未见,你愿意回北京工作吗?" 周总理亲切地询问着对面的女同志,她的名字叫张若名,是总理的初恋女友。

在那次接见中,张若名知道总理的心意,尽管他们各自有了家庭,但他们仍然保持深厚的战友情谊。那么,当多年后的再次相遇,面对总理的邀请,张若名会如何回答呢?他们的故事又将如何展开?

1902年,张若名诞生于河北省清苑县的富豪地主家庭,虽然父亲读书多,但他从不因她是女婴而区别对待,反而精心照料,从小给她提供了良好的教育。

童年的张若名思想积极,总是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聪明伶俐的张若名十四岁就考入了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这里,她就像一条小鱼游进大海,贪婪地吸取着新知识。

在这里,她还认识了一位一生的朋友——邓颖超。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张若名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因为表现突出,很快成为了同学们的支柱。

她参与组织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并被推选为评议部长。

张若名的父亲对女儿的政治参与深感不满,多次要求她放弃学业回家,但张若名坚持自己的思想独立和坚定意志,五次赴京请愿,十一次天津请愿,半年狱中斗争,从未屈服于封建思想的压迫。

在这场与北洋政府的斗争中,她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包括日后成为她男友的周恩来。经过同志们的积极营救,迫于压力,当局释放了包括张若名和周恩来在内的爱国学生,他们最终得以返回天津。

张若名的坚持和勇敢,让人深深感受到思想自由的重要性,也让人敬佩她的坚定信念和勇气。

他们一同汲取经验,张若名和周恩来决定:组织学生代表和骨干,创建一个新的革命组织——「觉悟社」。一周后,「觉悟社」在天津正式成立。

社员们积极参与演讲、讨论马克思主义新思潮,推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为了隐匿身份,逃避敌人追捕,社员们决定通过抽签来决定自己的代号。

加入觉悟社时,张若名的代号是36,化名「衫六」。周恩来抽到5号,化名「伍豪」,这也是他笔名「伍豪」的由来。

在【觉悟】创号刊上,张若名以「衫六」的笔名发表了【‘急先锋’的女子】一文,强调了女子的解放需要靠自身的努力,去打破世人对女子的固有偏见。

张若名倡导男女职业平等,鼓励女性自我解放,开创了中国女权运动的新篇章。她坚信「少数人的革命精神可以为多数人创造解放生活」。

1920年,为了周恩来等人的安全,觉悟社决定派他们赴法留学,其中包括张若名。在刘崇佑等进步人士的帮助下,张若名和周恩来等人乘坐「波尔多斯」号邮轮从上海出发,开始了为期11年的旅法生活。

1921年,一个孕育着历史变革的年份。在法国,年轻的周恩来沉浸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他的思想也随之转变。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和张若名共同奋斗,彼此间的情感也在悄然滋长。他们彼此欣赏对方的理想与活力,最终,幸运的他们在彼此心中找到了归属。

他们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开启了一段深情的历程。

周恩来和张若名曾经被周围的同学看作是一对恩爱的情侣,他们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他们相互勉励、相互照顾。

然而,这对备受羡慕的恋人最终却没有走到一起。这是因为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消息让他们激动不已,他们第一时间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开始了各自的革命事业。

周恩来负责驻欧洲支部的工作,而张若名也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尽管他们不能再一起,但他们的爱情和理想仍然激励着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不息。

张若名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凭借其聪明才智和广泛阅读,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她的出身问题,她遭遇了一些困难。

经过长时间的内心挣扎,她最终决定退出党组织,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虽然周恩来曾鼓励她坚持下去,但最终无法改变她的决定。

她的这个决定与周恩来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分歧,这个分歧使得周恩来忍痛结束了他们的感情。

"一旦投身革命,即使遭受无尽的委屈和风险,也要坚定不移地斗争,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周恩来和张若名的爱情深深影响了他,促使他形成了以共同理想为基石的爱情观。

只有有着共同理想的恋人才能相互激励,共同在奋斗的道路上追求幸福,就像马克思和他的妻子燕妮那样,让人羡慕不已。

此时,他想起了在遥远祖国的那位可爱而热情的少女——邓颖超。"

1923年春天,刚度过20岁生日的邓颖超收到一封国外寄来的信。她打开信封,发现是一张明信片,上面画着法国海边沙滩上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景色。

在明信片背面,是她无比熟悉的周恩来笔迹:「奔向自由自在的春天!打破束缚,勇敢前进!」聪明的小姑娘邓颖超一看就知道周恩来想表达的意思。

她有些慌张地左顾右盼,当周围的亲人在调侃催促时,她的脸突然红了。

邓颖超在回忆起昔日的周恩来时,想到了他曾经意气风发地宣称自己是「独身主义」者,决心为共产主义的理想奋斗终身。

同时,她也想到了那个曾经和周恩来一起赴法留学的张若名姐姐,他们俩在同学眼中非常相配。然而,这些思绪让她对周恩来的想法产生了疑虑。

于是,邓颖超向周恩来询问了组织工作上的意见,并向他表达了她的疑虑。然而,周恩来很快便回了信,表示经过这几年的学习与工作的磨练,他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

他向往像马克思和燕妮那样,有一位革命的伴侣,在革命生涯中互相鼓励,互相扶持。而且他还表示,他遇到的女生中,没有谁能像邓颖超那样勇敢、坚定。

周恩来热切地希望与小超建立革命友谊,在未来的日子里并肩作战、共同进步。邓颖超被周恩来那英姿飒爽、充满理想和责任感的形象所吸引,欣然接受了他。

于是,他们开始了长达50年的革命爱情。

我们再次聚焦于张若名的故事。在与周恩来分别后,张若名离开巴黎,搬到了离里昂大学较近的一所天主教女子中学公寓。

在那里,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尤其专注于法国文学,并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同时,她的同乡郭隆真也从巴黎来到了里昂,并在这里结识了自己的同乡杨堃。

在异国他乡,这几位年轻人彼此照应,相互帮助。1927年,张若名以优异的成绩从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考入了著名的里昂中法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留法女博士。

值得一提的是,张若名和杨堃不仅在同一所大学学习,而且都在攻读博士学位,他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因此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

1930年,张若名与杨堃在中法大学礼堂喜结连理。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二人在1931年回到祖国,在北平中法大学文学院任教。

然而,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夫妇二人坚守初心,决不在日伪统治下妥协。他们在家赋闲,默默为国家的复兴做出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若名夫妇重返中法大学工作。他们因其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受到了蒋介石的接见。然而,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坚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不会出卖国家利益来换取个人利益。

在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张若名与丈夫杨堃决定离开北平中法大学,前往云南大学任教。这除了校长的邀请外,也许还有其他原因。

毕竟,张若名的前男友周恩来将要进入北平城,与她见面或不见面都可能让她感到尴尬。因此,他们决定前往云南。

1955年4月,周总理在赴印尼参加亚非会议途经昆明时,想起了他在云南大学任教的老朋友,并邀请他们共进午餐。

在一场温馨的交谈中,昔日的同窗好友们怀念起他们年轻时领导学生运动的那段热血时光。他们面对北洋政府的压制毫不退缩,以坚定的信念勇敢斗争,这段经历使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

虽然他们曾一同在监狱中度过,但他们的斗志依旧高昂。他们还回忆起在法国留学的那些年,那是他们生活充实而快乐的日子。

谈话最后,周总理诚挚地邀请这对夫妇回到北京工作,但张若名夫妇婉言谢绝了周总理的邀请。他们无法预知这竟然是他们最后一次的见面。

1958年,张若名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56岁。

张若名的一生犹如一部壮丽的史诗,早年她投身革命,领导五四运动、创办觉悟社,为中国革命事业注入强大的力量。

后来在工作中,她凭借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文学才能,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甚至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视为知己。

张若名的革命理论和学术成就,即使在今日仍熠熠生辉。让我们接过革命先辈的旗帜,共同努力,建设我们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