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中苏首次水战爆发,苏军秒杀东北海军,为何栽在这艘小炮艇上?

2024-04-27历史

1929年,隶属张学良管辖的中国东北海军与苏联海军在东北三江口上相遇,大战一触即发。这是中国自甲午海战以后的首次海上对外用兵,也是历史上中、苏之间唯一一次的海军对垒。这场战争的结果,不仅让人感到意外,甚至深刻影响了后来东北的结局。那么,这场水上之战的结果究竟如何?它又最终将东北带往何处?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寻中苏三江口水战,以及它背后的影响和秘密。

1929年中苏之间的三江口冲突,虽然爆发于水上。然而,这一起矛盾的初始,却源自于陆地上的铁路。自中国进入近代以来,东北三省便在内外因作用的双重影响下,成为了当时华夏大地最先迈入工业化的地区之一,而将初步踏入工业化的东三省相连接起来的,便是贯穿于东北茫茫平原之上的铁路。自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便开始执掌三省大局的张学良,在儿时便受老师郭松林的教诲:「谁掌握了东北的铁路,谁就掌握了东北三省的命脉。」

那当时的东北铁路网,究竟是由谁来掌控呢?在1896年签署的【中俄密约】条款中规定:俄罗斯在大清国东北享有修筑铁路的特权,这便是近代东北铁路网的雏形,当时又被称之为「清东铁路」。而在1905年爆发的日俄战争结束后,获胜的日本便从俄罗斯那里攫取了长春以南的铁路主权,称为「南满铁路」,而长春以北的铁路则改称为「中东铁路」。即便大清国在1912年便宣告土崩瓦解,但凭借坚船利炮的俄、日两国却依然把持着特权直至张学良上台的1928年。

在张学良执掌东北大权后,面临的处境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内忧外患」。在东北军内部,杨宇霆、常荫槐等拥权自重,对少帅宝座虎视眈眈;而在东北军外部,则有和张学良的「拜把兄弟」蒋介石变着法子想削藩张学良,同时南、北各有日本、苏联虎视眈眈。正如孙中山曾评价东北的处境:「夹于红、白两帝国之间。」而年仅27岁就执政东北的张学良,迫切需要一个机会,来在东北军内部立威。

而这个「立威」的机会,正是当时由苏联把控多年的中东铁路。如果张学良能够指挥东北军,拿下中东铁路,那么张学良不仅将成为指挥东北军打下胜仗的领袖,更能成为一雪国耻的民族英雄人物。

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都有所了解,苏联是曾经将纳粹德国的钢铁洪流都逆推到柏林的存在,更是后面近一个世纪可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而当时的张学良不过是执掌东北三省的军阀而已,哪里来得和苏联抗衡的自信?这是因为,张学良从当时东北军中支持他的少壮派们得来了重要的消息:当时苏联的乌克兰爆发了大规模的饥荒。因此,他断定苏联并不会在此时抽出手来,横跨西伯利亚应对中东路。

但是,预判苏联会不会出手并不能证明张学良在开战之前对苏联的低估。为了防止苏联出兵,他还留了一手,那便是和刚拜过把子的蒋介石进行联系:表示希望在东北军收回中东路时,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也能够给予一定的支持,而蒋介石则痛快地满口答应。但实际上,此时的蒋介石对收回中东路并不感兴趣,反而更想让张学良在和苏联的碰撞中伤筋动骨,这样一来张学良必然会在后面更听命于自己这个名义上的「领袖」。在后面战事的发展中,我们也确实能够看到:蒋介石向张学良提供了除实际帮助以外的一切支持。

1929年7月10日,张学良在多次与苏联方面交涉未果后,下令查封苏联公司,并将管理中东铁路的苏联官员全部免职。此外,东北军警还逮捕了苏联200余名和中东铁路有关的公民,「中东路」事件由此爆发。

在解散苏联对中东路的管理机构,并逮捕苏联相关人员之后,东北军完成了对中东铁路的实际掌控。而在随后的一个月,苏联只是做出了除实际军事行动以外的一切抗议,这让张学良感到得意洋洋:昔日里一言不合就是干的毛子,如今看来也不过如此。

但是,令张学良未曾想到的是:苏联沉默一个月的时间,不过是暴风雨前最后的一丝平静。

在中东路被东北军收回的27天后,苏联宣布成立特别远东集团军,处理中东路事件,由曾在黄埔军校担任教授的布柳赫尔亲自挂帅。布柳赫尔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加伦」,是出了名的中国通。在得到了加伦挂帅消息后的张学良,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而加伦所带来的军队,则更令张学良感到惊讶——陆军上,加伦带了3个步兵师,1个骑兵营外加1个布里亚特蒙古独立骑兵营;在海军上,共抽调14艘炮舰,外加1个扫雷舰分队和1个海军陆战营,总共号称有3万人之众。

而当时东北军能抽调的兵力,究竟有多少人呢?答案是27万人。但是,除去提防蒋介石、日本人的东北军部队,张学良当时能用来应付苏联人的部队不过10万人,这点恐怕还不够给武装到牙齿的苏联军队塞牙缝。但是,眼看着苏联都打到家门口了,张学良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之前说好给予张学良援助的蒋介石,在这时候究竟哪儿去了?实际上,蒋介石除了宣布口头支持「张学良」外,并没有给予他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这让张学良心如死灰:他知道,虽然战争刚刚开始,但结局却早已注定。1929年10月12日,苏联以40余辆坦克、800余名骑兵、3000余名步兵,和9艘舰艇,水陆并进向佳木斯同江市发起进攻。

放眼地图,我们会发现同江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恰巧位于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交汇之处。三江围绕东北平原构成一个「T」字形,而同江则恰恰位于T字的正中央。若苏军拿下同江,进可顺流而下,拿下三江交汇以南的全部东北土地;退可通过水路运输,保障以伯力为起始点,进攻到东三省腹地的补给线。

为了拿下这一的据点,苏军仅在水上就出动了「斯维尔德洛夫」号、「中山」号、「红色东方」号「红旗」号、「无产者」号五艘炮舰,4艘武装运输船。其中,火力最猛烈的中山号、红色东方号炮舰,共载有20门舰炮,最大口径为120毫米。而斯维尔德洛夫号虽然在舰炮数量上不如上两艘炮舰,但最大口径的火炮有152毫米。

苏联虽然是大兵压境,但是东北军却也并不是无备而来:当时指挥东北海军的沈鸿烈,曾在日本海军学校留学深造,并且是杨宇霆的老相好。在他的一手操办下,东北海军从无到有,共积攒了20多艘舰炮,总吨位达到1万8000以上,纸面数据仅次于蒋介石的嫡系海军部队。为了抵御苏联海军的入侵,沈鸿烈煞费苦心在同江、富锦、桦川等沿江地带部署了足足三道防线,防线以铁索、水雷共同构成,另有东北海军、武装商船进行协助,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迟滞苏联军队的攻势。

但即便做出如此精心部署,沈鸿烈却依然担心东北海军部队不是苏军的对手:原因在于,东北海军虽名义上有20多艘军舰,但实际上只有8艘是有战斗力的。而身经百战,最具有战斗力的「江亨」号,只装配有6门舰炮,外加4挺机关枪,火炮最大口径仅为120毫米的阿姆斯特朗炮。

然而,虽然两军之间实力悬殊,但事到如今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1929年10月12日6时12分,苏联海军「红色东方」号率先向同江江岸要塞实施炮击,而其他苏联舰艇亦尾随其后,对东北军的江防舰队实行打击。而东北海军方面后发者受制于人,旗舰「利捷」号在听到苏军舰炮声响之后,才发出信号,对苏联海军进行还击。但还未等「利捷」号准备全面反击,苏联海军中配备舰炮最少的斯维尔德洛夫号就对「利捷」号进行一次齐射,让「利捷」号的四名炮手和上士陈岱祥被当场炸飞,身首异处。

但是,在失去了旗舰之后的东北海军官兵们依然在坚持战斗,纷纷用步枪、手榴弹等轻武器与苏联坚船利炮的海军舰队进行搏斗,以血肉之躯抵御钢铁,尽管他们其中有些人深知,继续打下去就意味着血染沙场。同时,残存的东北军舰队依然在用自己仅有的舰炮,对苏联海军进行全力进攻。其中,东北海军的「东乙」号瞅准此前击中东北军炮舰的「斯维尔德洛夫」号,进行还击。虽然「东乙」号发射出的炮弹因为「斯维尔德洛夫」号皮糙肉厚的装甲,并未对其船体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是在船上操控舰炮的苏联士兵却被「东乙」号的火炮炸得够呛,其中有一个炮台的苏联士兵在「东乙」号的打击下无人生还。

苏联海军在见识到「东乙」号的厉害后,迅速叫来空军进行火力支援。没过多久,18架苏军战机便从同江上空掠过,朝「东乙」号身边投掷下如同雨点般的炸弹,「东乙」号周围水花、尘土四起,但「东乙」号却因小巧的身躯竟毫发无伤。但是,和「东乙」号鏖战许久的苏联海军,也终于发现了「东乙」号的弱点:那就是此前能够巧妙避开苏军海、空炸弹的「东乙」,竟然是靠着另一艘在战场上不起眼的军舰:「江安」号拖拽行动的。这就意味着,苏军只要打掉「江安」号,「东乙」就立马会变成在战场上不能移动的活靶子。在苏联海军指挥官做出这样的判断后,苏军舰队便朝「江安」号火力全开。其中,苏军舰队里火炮最多的「中山」号朝「江安」号万弹齐发,击中「江安」号锅炉,「江安」号立马便被锅炉爆炸的冲击波炸成两截,而靠着「江安」拖拽的「东乙」则彻底失去了行动能力。

在唯一能和苏军打得有来有回的「东乙号」失去行动能力后,标志着三江口之上的东北海军彻底失去了反败为胜的机会。没过多久,苏联海军便相继炸毁「江泰」号,而东乙号官兵不愿让着一艘船做了苏军的俘虏,于是便炸沉了东乙,在大战之后幸存的官兵纷纷向第二道防线富锦方向撤退,苏军则穷追不舍。听到「东乙」号自沉,同江防线被苏军攻克的沈鸿烈万分悲痛:他的悲痛,不仅在于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东北海军如今惨淡收场,更在于他已经在这一场战斗中看到了中东路事件即将走来的结局。

最终,三江口水战以损失官兵900余名,东北海军彻底失去战斗力而结束。据东北军的报告称,苏军在此战中伤亡700余名左右,但苏军却在战后并未给出己方的伤亡数据。但是,在苏军攻克沈鸿烈设下的第三道防线,桦川防线时,声称此战有300余名东北军阵亡,数千人被俘,而苏军阵亡3人,受伤11人。在苏军攻克桦川防线,顺江向西南直逼哈尔滨时,张学良不得不在1929年11月开始对苏谈判,并在11月22日达成协定,继续承认苏联在中东路的利益。

在三江口水战结束后,张学良不仅没能稳固自身在东北军中的地位,威望反而因中东路事件变得动摇,这也让他对一心想要「削藩」的蒋介石心存戒备。而这最终导致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际,张学良应对日军的态度。但是,历史往往是具有戏剧性的:为苏联夺取中东路事件胜利的指挥官加伦,在回国之后便遭到了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清洗」,被挖去一只眼睛含恨死在狱中;而在三江口水战结束五年后的张学良,则在西安事变中囚禁了蒋介石,逼迫蒋介石答应了抗日的要求。

虽然中东路事件下,三江口水战的东北军败于苏军,但是他们不畏强敌,守卫疆土的英勇却如甲午海战中的海员一样值得称赞。然而,东北军作战英雄顽强,却依然不能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领导他们的将军,本身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局限性的军阀。收复中东路与其说是张学良年少时的一腔热血,不如说这是他是基于具有局限性的历史视野,在对国内外局势进行错误判断下做出的贸然决定。1952年,苏联正式向中国移交中东铁路;2008年,俄罗斯向中国移交在中东路事件期间占据的半个黑瞎子岛。2018年,中东铁路正式入选中国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在这片火车轰鸣的铁路里,依稀听到它曾经历过的民族兴衰与荣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