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40年八路军误判敌情,把日军王牌错当成伪军,意外将对方全歼

2023-12-30历史

1940年7月28日,天津蓟县的白草洼地区,一队全副武装的人马正疾驰在尘土飞扬的大路上。

滚滚狼烟中, 只见这些人整齐划一的身着日本军服,个个腰挎武器,骑着高头大马,手上还打着日军的军旗,耀武扬威的向着远处飞奔而去。

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就在不远处的山坡上,却有一双双隐秘的眼睛正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就在这支日军部队肆无忌惮的通过山沟附近时, 不知从哪里突然响起了一声枪声,紧接着,子弹,手榴弹便如同雨点般的从天而降,一时之间,爆炸声,呼喊声,嘶鸣声汇集在一起,难舍难分,回荡在这个小小的山沟里。

直到战斗结束后,山坡上的人才终于露出了真面目,原来,这竟是八路军的部队。

但是,看着眼前一地的尸体,八路军的指挥官却心有余悸, 因为直到刚才,他才发现自己误判了敌情,这支日军部队并不是他认为的伪军,而是日军的精锐部队!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那么,这名八路军指挥官是谁?他为何会误判敌情?日军的这这支王牌部队又有何来历?

误判敌情

1940年7月28日这天,冀东军分区的指挥部正在召开一场大会,然而就在会议进行到一半时,却被两个突然闯入的不速之客打断,这让在场的人无不大惊失色。

事情还要从几天前一场侦查活动开始讲起。

7月下旬的一天,冀东军分区的副司令员包森叫来了自己的警卫员高大章, 看着面前还尚未成年,一脸稚嫩的高大章,包森郑重其事的交给了他一个任务,那就是和老侦查员杨泽一起到蓟县县城去执行侦查任务。

听到要去执行任务,高大章既紧张又期待,怀着这种心情,一老一少踏上了前往县城的路。

不多时,乔装成「祖孙」的两人便来到城门口,三言两语就骗过了守城的日军,很轻松的进入了城内。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在县城侦查一天之后,他们并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情况,于是便准备回去,出于慎重起见,两人走之前还到附近的山上又眺望了一遍县城,以确保真的没有事情发生,而这一看,可就看出了问题。

只见青天白日下,一队身穿日军军服的小队正骑着高头大马,打着旗帜,向城外飞奔而去,更重要的是,他们前进的方向正是冀东根据地。

看到这幅场景,高大章与杨泽两人不敢耽搁,一路狂奔跑回了指挥部报信,而此时的指挥部内,包森正在与一众军政干部们开大会,看到突然破门而入的两人,在场的人无不吓了一大跳。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但当他们从两人口中得知,一队日军正在向这边进发时,表情又立刻严肃起来,会场的气氛一时间变得十分紧张。

在这一片紧张的气氛中,副司令包森却意外的淡定, 他认为,这一队日军根本就不是日本军队,而是打着日军旗号的伪军。

包森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判断, 一是因为根据情报显示,这附近根本就没有日本人的骑兵部队,最远的骑兵部队离这里也有200公里,且最近并没有行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二就是按高大章所说,这支部队只有几十人,而这,实在是不符合日军一向率众而出的习惯,通常情况下,也只有伪军才会有如此少的人数。

正是出于这种现实情况,包森才会做出这样合情合理的判断,只不过真实情况却并非他想的那样。

王牌部队

在得到两位侦查员带回的情报后,指挥部内顿时炸开了锅,大家围绕着是进攻还是撤退的问题争论不休。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就在一片争论声中,军分区副司令包森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那就是这支部队只是打着日本人旗号的伪军,并不是真正的日军。

基于这种判断,包森决定要狠狠的教训一番这支只有几十人的「伪军」,最终,这一意见得到了大多数同志的同意。

之后,包森便开始制定作战计划。尽管是伪军,包森也还是十分的小心谨慎,在与指挥部的各位军事干部商议之后,他将作战的地点选在了白草洼。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这里不仅是日军进犯冀东根据地的必经之所,同时还是一个极佳的作战场所。 白草洼地形险峻,位于两山之间,两边高峰耸立,沟底乱石丛生,不仅能够有效的限制骑兵的发挥,还十分的易守难攻,可以说是个打伏击的绝佳场所。

选定了地点之后,包森便将作战任务布置了下去,而他本人也赶到了前线战场,亲自参与指挥作战。

在白草洼两侧的山坡上,包森带领着数百号人隐藏在这里,等待着敌军前来,他们已经得到了情报,敌人眼下就在不远处的村子里休整,如果继续前进的话,一定会经过这个地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果不其然,这股「伪军」在沿途抢掠了多个村子之后, 当真直奔白草洼方向而来,没多长时间,就进入了八路军的视线。看到敌人终于上钩,大家内心激动不已,但就在这时,包森却发现了不同寻常之处。

这股「伪军」看起来虽然人数很少,只有几十人,但是他们的军容军貌却与伪军显著的不同,尤其是身上携带的武器和胯下骑乘的高头大马,一看便知,绝不是一般日军部队或者伪军所能配备的。

以上种种,都在告诉包森,这不是一支伪军,更不是普通的日军,他们碰上的是日军的精锐部队。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实际上,包森的这次判断完全正确,他最初以为的伪军队伍其实就是日军的精锐部队,并且这支精锐部队还来自日军的关东军。

关东军,一个长期驻扎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侵华部队, 在日军队伍中,日本关东军以武器装备精良,作战凶悍而闻名,是公认的最能打的部队,在其最猖獗的时期,连美国的军队也要让其三分,可见势力之强悍。

一般情况下,关东军只在东北地区活动,但是由于冀东根据地邻近东北,因此,时常也会有小股的关东军前来侵扰,而包森他们遇到的这支部队就是关东军中的精锐,有名的武岛骑兵中队。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这支部队除了具备关东军所拥有的一切特点外,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这个中队的士兵全部都是贵族出身,接受的也都是最优良的贵族教育,拥有一般士兵所不具备的军事素养,因此又被称为「贵族之花」。

尽管此时我军的人数多于敌军,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作为关东军精锐的武岛骑兵中队也不是废物,优良的武器装备和非同一般的军事素养也不容我军小觑。

果不其然,一进入白草洼,这群日军就明显感到了不对劲,他们先是派遣了一个侦察兵前往探路,接着又紧张的东张西望,止步不前。 而这一幕,是所有八路军战士以及包森都没有想到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在这万分紧要的关头,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再次摆到了包森的面前。

最终的胜利

尽管八路军已经布置好了圈套,但是狡猾的武岛骑兵队却迟迟不往里面跳,并且还派了侦察兵到山坡上去侦查。

此时,摆在包森和八路军战士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主动出击,但这样会直接惊动敌人,很可能导致他们逃之夭夭。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而另一条路就是静静的等待,期盼着不要被骑兵队的侦察兵发现,等待着他们进入包围圈,但这样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一旦被发现,同样也会惊动日军,让他们溜之大吉。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身为副司令的包森终于下定了决心,决定要主动出击,只听他大吼一声「打」,一发子弹顷刻间便出膛,将一个日军击落马下。

紧接着,雨点一样的手榴弹和子弹从天而降,狠狠的往日军身上招呼,在一阵火光冲天之后,原先还整齐划一的骑兵中队此时已经是人仰马翻,死伤惨重。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如果是普通的日军,此时应该已经是四处逃散了,但作为精锐的武岛骑兵队却立刻整理好了队形,一边有序的撤退一边组织还击。

看着敌人就要逃跑,作为指挥官的包森当机立断,命令部下带领人马去截住敌人撤退和前进的后路,来个「关门打狗」。

依靠着地形优势,八路军很快将敌人后退的道路封死,逃无可逃的日军在明白插翅难飞之后,疯狂的向我军发动了进攻。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凭借着优良的武器装备,日军的疯狂进攻一度给我军带来了伤亡,但无论再怎样挣扎,也改变不了他们覆灭的命运。

面对敌人的反扑,我军战士充分发挥了战斗精神,将日军大部消灭,只剩下了十几个人。

但就是这十几个人,却仍然负隅顽抗,他们找了一个山洞,一头钻在里面,想要用这种方式来苟延残喘,等待大部队的救援。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包森看出了他们的意图,于是便集中了所有火力,猛攻日军藏身的山洞,但由于山洞的阻挡,一直没能将敌军彻底消灭,眼看着夕阳西下,敌人却仍然在山洞中藏匿未出,包森也不禁急了起来。

只见他挽起袖子,操起机关枪,来到距离敌人不足两百米的地方指挥战斗, 在他的鼓舞下,战士们顶着敌军的火力,将手榴弹成功投入了日军藏身的山洞,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滚滚浓烟便从山洞中冒了出来,等到八路军战士们冲进去看时,发现敌人已经全部被消灭了。

战斗结束后,战士们开始打扫战场, 经过清点之后,发现现场的尸体共有七十余具,除了一个逃跑回去报信的和一个受伤装死的以外,其余敌人被我军全歼,这个号称「贵族之花」的关东军精锐部队在我军的英勇无畏下,最终成为了枪下亡魂。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而反观我军,不仅在这场战斗中缴获了日军的轻机枪和三八大盖枪,更是极大的挫败了日军的阴谋。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震慑了侵略者,同时也让包森在日军中威名远扬,很多日本士兵都对他恐惧不已,甚至将他作为赌咒发誓的誓词,称「如果口不应心,出门就遇上包森。」

值得一提的是,几十年后,日本还有一位老人专程前往中国祭拜早已去世的包森,此人正是在当年那场战斗中逃回去报信的士兵,名叫冢越正男。

在包森的墓前,已是白发老人的冢越正男低下了头,恭恭敬敬的献上了花圈,并写了一幅挽联,上联是「惊弓之鸟,漏网之鱼」,而下联则是「不死之人,拜谒包森」。

回首望去,那场战争早已经成为了过往,但今天的我们在聆听那段历史时,却总能被其中的人和事所折服、所感动,因为通过他们,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历史的一角,更能看到在国家危亡时,一个人对国家和民族无限的深情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