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战国策】:为领导背锅是福是祸?

2023-12-09历史

战国时期,东周国君 昭文君 把相国 工师籍 换成了 吕仓, 但是这位新上任的相国 吕仓 品行不端,受到了很多人的不满。而前任相国 工师籍 人缘好,替他说话的人很多。许多大臣们就想要把吕仓赶下台把工师籍换回来。

吕仓一看,这可不行。刚刚到手的富贵权势怎么能这么快就拱手让人呢?于是吕仓就派遣了一位能言善辩的说客向周君进言,但是工师籍也不傻,他担心这位说客会诋毁自己。所以提前告诉周君说:「来人虽然是个机辩之士,但是他的话却不可以完全相信因为他喜欢诋毁别人。」

我们姑且就将吕仓派来的人称为 说客甲 吧(战国策里并未给出明确记载),说客甲见到周君以后,周君摆出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告诉说客甲,自己因为宰相的任命问题很犯难。鉴于工师籍的好名声,大臣和百姓们都对自己任命的很不满。周君很困惑,自己是不是任命错了呢,毕竟一国宰相是非常重要的职位。

说客甲 听了周君的困惑之后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表示「 古往今来国家的决策会有人赞同有人支持,真正的忠臣只会让百姓们的批评不满落到自己身上,让赞颂的声音落到君主身上。 」接着说客甲还举出了两个例子,一是宋平公占用百姓农忙的时间为自己修筑宫殿,百姓不满。宋平公的宰相子罕就辞去了相国的职位,专门去鞭笞监督百姓干活儿。人们不再咒骂宋平公而是对子罕怨声载道;另一个是著名的贤相 管仲 ,齐桓公为了享乐在王宫里开设集市,招来百余位歌妓,国民都很不满。这个时候管仲就设立金库,人们的焦点就全转移到管仲身上了,受批评的也就成了管仲。

更何况之前的春秋史书里,不少大臣弑君的原因不都是因为臣子贤名远播受人拥戴而野心肆起吗?听完这番话的周君完全被说服了,由此吕仓保住了相国之位,素有贤名的工师籍却被疏远了。

贤相管仲

分析见解: 我们来看这件事的背后分析,不得不承认吕仓找来的说客甲实在是个聪明人。在他的话术里表达的第一个观点就是「 忠臣令诽在己誉在君 」接着又举出管仲等人的例子,又拿工师籍最突出的优点「贤名远播」来作为他最大的缺点进行攻击,一套操作行云流水把周君给忽悠住了。

仔细想一下,这种为领导背锅的行为在后续的历史上也是屡试不爽的,宋有秦桧、明有严嵩、清有和珅,都因此得到了君主的宠信在活着的时候拥有了滔天的权势富贵。但是死后也背负了千古骂名,那为什么有名的管仲也要做这样的事呢?因为他会做人,没有一个领导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受到他人批评。而懂得取悦领导的管仲把锅甩到自己身上,自然可以得到赏识平步青云了。

而说客甲能够成功,除了利用这一点还做对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 高举旗帜,为自己的意图赋予高大上的意义。 要知道在说客甲和周君见面之前,工师籍就已经进行了一次预判,提前告诉周君自己会被诋毁。没想到说客甲完全没按套路出牌,他并没有为吕仓求情,也没有明着诋毁工师籍。而是从周君的角度出发去论述臣子的 ,表面上是为了国君实际上却是为了吕仓。 毕竟做人做事最忌讳被人看穿企图,在周君的角度来看说客甲的话就是对自己有利的,所以轻而易举地相信了他 。拥有一面鲜明的旗帜,做事的确会更容易。

但是在最后,我们都要明白管仲有贤名不只是因为会取悦领导,而是因为他有才能让齐国国富民强。可是没有君主的喜爱,他又是否能够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呢?这就不好说了。

关注老韩,了解更多历史故事里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