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为何陈毅能成为第三野战军的灵魂人物:大智大勇,能力不可替代

2023-12-13历史

导读

  • 陈毅长期担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靠的不仅仅是他的深厚资历;

  • 能文能武,懂统战,擅外交,陈毅是第三野战军核心的灵魂人物;

  • 破局造局,借势借力,从绝境中化被动为主动,这是陈毅最厉害之处;

  • 战略眼光高远,着眼于大处谋篇布局,陈毅有三分主席之风。

  • 自古时势造英雄,更是英雄造时势,为何陈毅在第三野战军中的地位不可替代,且让本文为您简要回顾。

    一、陈毅有资历,但不仅仅靠资历

    在开国十大元帅中,陈毅的资历是相对比较深的一位,他是1923年的老党员,十大元帅中入党时间排第三。

    1925年英国军舰炮轰万县,酿成「万县惨案」,是陈毅和朱老总二人力主杨森进行反击,最后川军开炮击伤两艘英舰,迫使英舰狼狈逃跑。

    1927年南昌起义时,他是25师73团政治指导员,妥妥的正团级干部,其实陈毅是因为交通耽搁来晚了,否则他可能就是25师的政治指导员。

    南昌起义失败后,朱老总率3000人马在三河坝阻击国民党钱大钧部两万之众,双方整整激战两天,国民党军屡次进攻均被打退,起义军也伤亡惨重。

    这时,陈毅果断向朱德建议撤出战斗,他说:

    起义部队大部分是黄埔毕业生,经历过北伐考验的革命种子,是今后发展武装的本钱,如果打光了,这支部队将彻底溃败,我们将要重新搞一次南昌起义!

    朱老总接受了陈毅的建议,命令部队迅速撤退,结果撤离后一个小时国民党军队就发动总攻,把原来起义军驻守的阵地炸成一片火海。

    三河坝战斗之后,部队只剩下800多人,陈毅是唯一留下的团级政工干部。最后起义军在天心圩集结整编,是陈毅和王尔琢协助朱老总把只剩下不到600人的起义军余部拉到宜章县境内。

    在天心圩的时候,有300多人自愿领了路费离队,当时陈毅动员了73团一位连长留下,那个连长的名字叫做林彪。

    1928年1月,陈毅辅佐朱老总发动湘南起义取得胜利,队伍又发展到3000多人,随后,他们带领部队一路转战来到井冈山,与毛主席率领的秋收起义队伍会师。

    多年后井冈山的老战士,曾经作为淮海战役五前委之一的谭震林同志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感慨地说:

    秋收起义部队很弱小,如果没有南昌起义部队的力量,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是否能坚持下来很难说,南昌起义部队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与朱总司令、陈毅同志的作用分不开。

    当时,朱老总是红四军军长,毛主席是军党代表兼红十一师师长,陈毅是红十二师师长。

    在井冈山时期,陈毅作为主要军事干部随同毛主席、朱总司令南征北战,特别是在确立毛主席在红四军领导地位的古田会议前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929年担任红22军军长开始,陈毅就是军级指挥员,那时候徐帅还是副军长,林彪还是红四军1纵队司令员(相当于师长),只有贺老总(红二军)和彭老总(红五军)是军长。

    因1934年8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负重伤,右胯骨粉碎性骨折,陈毅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分局委员、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在红军开始长征后留在苏区领导斗争。

    在南方的三年游击战争中,陈毅带领的红军游击队始终坚持与数十倍于自己的敌军进行武装斗争,绝大部分同志先后牺牲,其中的艰难危险完全可以用「十死无生」来形容。

    陈毅多次被围,多次做好了牺牲准备,但最终都奇迹般地幸免于难,直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达成,他于1938年1月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相当于师)支队长。

    当时新四军共有四个支队,另外三个支队的司令员分别是张鼎丞、张云逸和高敬亭,陈毅的一支队兵力第二多(有近2400人),仅次于四支队。

    可以说,陈毅是当时新四军系统中党龄最长,级别最高,从事革命斗争历史最久的干部,因此他在「皖南事变」之后接任新四军军长,从资历上来说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仅仅有资历是不能够胜任领导职务的,资历也绝非我党任用人才的首要标准。

    1938年7月1日,陈毅亲自指挥第一支队第二团夜袭并火烧了京(南京)沪铁路的日军据点新丰车站,全歼守敌日寇一个小队,新四军伤亡10人。

    新丰站就在距离镇江只有20公里的丹阳市新丰镇,新四军把新丰站烧毁,导致京沪铁路交通中断,大批物资付之一炬,无异于从鬼子的嘴里拔了一颗牙去。

    新丰站遭袭使南京的日寇大为震惊,这也是敌人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地盘上新四军的存在。随后,陈毅根据当时的敌我形势做出了一支队渡江北上发展的决策。

    长江以南敌情复杂,位于上海和南京两个敌人重兵布防的城市之间,可供周旋的空间太小,而一旦渡江新四军便可如龙脱浅水,虎出樊笼,从此纵横于长江两岸,不可复制矣!

    当然,长江以北的局势并不比江南明朗,日寇和伪军以及国民党顽固派的势力遍布,对于新四军而言当然是巨大威胁,但对于陈毅而言,这更是新四军能够实现发展的机会。

    1938年10月,陈毅冒着巨大的风险,只带少数几个警卫战士到长江边侦查拟定渡江方案,最终确定扬中为新四军渡江的第一个落脚点。

    1939年初,陈毅带领的新四军一举收复扬中,进占江都,随后确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事实证明,北渡长江成为新四军一支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战略决策。

    二、破局和造局:陈毅的大智与大勇

    在初战告捷的同时,新四军正式开始直面江北的复杂局面:

    1、从1939年春开始,苏北的日寇恢复大举进攻,接连攻占海州、淮安、盐城等重镇,形式上控制了整个苏北;

    2、苏北的其他区域,特别是农村地区是国民党江苏省主席、苏鲁战区副司令韩德勤的地盘,韩德勤在抗战之初表现积极,但自从蒋介石发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以来,逐渐转向消极抗日,反倒与新四军摩擦不止;

    3、此时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已经正式接受日寇的诱降抵达上海,并筹划成立伪「国民政府」,对位于敌后的国民党势力的心态造成一定影响;

    4、苏北的地方实力派,以控制泰州一带的李明扬、李长江所部为代表,名义上接受韩德勤的指挥,实际上是骑墙派,在国民党和日军的斗争中持观望态度,同时对新四军疑惧和防范;

    然而,李明扬是参加过同盟会的辛亥革命前辈,他对中山先生创立起来的民国有感情,是不会投降日本人的。

    5、苏北仍有大批开明士绅和爱国进步人士,这些人讲究民族气节,对日寇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思想上倾向抗日,用陈毅的话说:「苏北读线装书的老秀才受张勋影响大,讲究气节正统,尚不食民国之粟,何论倭寇?」;

    这些人自身具备一定的实力,也代表了当时苏北地区的普遍民意,即使是韩德勤、李明扬等人也要让其三分,他们是完全可以争取和合作的。

    此时苏北的局势呈现出各方一致针对新四军这个「外来户」,但却非常微妙的情况:

    对日寇来说,他们希望新四军和国民党相互吞并,打个两败俱伤,对韩德勤而言,则期待新四军和地方实力派大打一场,他则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从地方实力派角度,最好把新四军这股力量引到日寇和国民党的地头,有利于自身保存实力;

    对陈毅和新四军来说,这摆明了是一个天下围攻的死局,但却暗含生机,各方势力一环扣一环,谁也不想先动手。

    陈毅对苏北的敌我情况可谓洞若观火,谁可以团结,谁必须防范,心中自有一本明账。在看穿这个连环扣之后,陈毅开始出手破局了。

    破局的关键是「联李(明扬、长江)」。

    1939年5月,陈毅派叶飞东进江阴,新四军摧毁了浒墅关的日军补给站,前锋一直打到日寇的虹桥飞机场,使得江南震动,「新四军是真抗日」的说法四处传播,对爱国人士思想触动很大。

    不久之后,陈毅轻车简从拜访了驻扎在泰州的「二李」。李明扬、李长江见新四军的「大官」只带了几个人来访,并无敌意,震惊之余,对陈毅的胆略也暗自佩服。

    陈毅开诚布公地告诉李长江,他拜访泰州就是为了与「二李」合作,共同抗日的,但李长江一担心新四军底细不明,二忌惮韩德勤趁机做文章,只是打着哈哈不肯表态。

    不久之后,陈毅竟收到了李明扬打来的电报,请求新四军「帮忙」从皖南护送一批弹药,他立即意识到皖南距离苏北路途遥远,「二李」既担心弹药半路落入新四军之手,又怕弹药被日军拦截,故干脆以此为机会试探新四军合作的态度。

    新四军既要与自己合作,就不能不协助保证弹药的安全,这步棋一箭双雕,李明扬,高手啊!

    陈毅微微一笑,当即回复:新四军愿意配合贵军保障弹药的安全!并亲自安排部队一路保护二李的弹药。

    1939年年底,当陈毅第二次拜访泰州时,「二李」的态度明显热情多了,更为难得的是,李明扬不久之后还专程到一支队司令部驻地吴家桥回访,以示合作诚意。

    李明扬老谋深算,也是个地方豪杰,之所以表态如此积极,无非是想借助新四军的力量对付韩德勤和日本人,新四军和「二李」各取所需,关系走近了一步。

    就在双方日渐接近时,一件各方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1940年2月底,国民党泗县县长兼「第五战区第五游击司令」盛子瑾因为担心「友军」吞并,率部3000余人投奔李明扬,结果半路被新四军包围缴械。

    其实这也不能怪新四军,当时苏北局势太乱,敌军友军身份随时在变,自己的根据地突然跑过来几千人,还带着真家伙,谁也不会不紧张。

    虽然陈毅调查清楚之后立即放行了盛子瑾的部队,但就是这么一件事,使得「二李」对新四军心生芥蒂。

    一直忧虑新四军和「二李」越走越近的韩德勤闻讯欣喜若狂,立即在3月初部署大军围攻新四军淮南路东根据地的中心半塔集,企图把新四军第五支队机关一举消灭。

    这时,国民党安徽省主席李品仙的军队已经与新四军大打出手,韩德勤又来背后捅一刀,形势十分危急。

    为了稳定后方,陈毅不惜以身犯险,三进泰州城!

    李明扬,李长江见陈毅在这样敏感的时候还亲自造访,相信新四军并不是有意和自己为难,加之陈毅说明新四军的主要方向是北上,反而有利于「二李」巩固地盘,二人放心之余,当即表示不会听信韩德勤的挑拨与新四军为敌。

    「二李」被争取过来之后,韩德勤的地位就日渐孤立,破局的第二步「孤韩」也就走得水到渠成。

    三、军政全才:陈毅的战略眼光非常人能及

    可笑韩德勤犹不自知,在新四军江南部队陆续过江之后即大举调动所部26个团3万余人,向黄桥、分界一带的新四军发动所谓的「五路围攻」。

    其中,韩德勤的嫡系部队89军从海安南下为一路,李明扬所部从泰州出发为一路,陈泰运税警总团从曲塘出发为一路,高桥方向的独6旅为一路,5个保安旅从磨头镇方向出发为一路。

    与此同时,泰兴方向的日伪军也蠢蠢欲动,想趁新四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地方武装混战之机捞一把。

    当时,新四军在黄桥的兵力只有7000多人,敌我之比为4:1,但时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正、副指挥的陈毅、粟裕心中却早有准备,一套神操作把韩德勤安排得明明白白。

    1940年9月初,韩部攻势还未完全展开,新四军就直奔姜堰,敲掉了韩德勤2个保安团,更让韩德勤气愤的是,新四军居然把姜堰转手让给了李明扬、李长江!

    这下,与二李都在第一线的陈泰运心里更是清楚,二李和新四军是不可能动真格的,韩德勤把自己摆在他的部队前面,就是想让自己送死当炮灰。

    没想到,新四军转手就把从姜堰缴的韩德勤部的枪支弹药送到了陈泰运门前,陈泰运收下武器弹药,笑得满脸生花,对新四军来使承诺将按兵不动,看韩德勤这个老小子的好戏。

    李、陈各自作壁上观,这使得从南边出发的保安旅暗暗叫苦,刚和新四军交手就掉头退回磨头镇龟缩不动了。

    于是,韩德勤苦心策划的五路围攻成了他自己唱的独角戏。

    10月初,89军、独立第6旅等部向黄桥猛烈进攻,被粟裕为前敌总指挥的新四军3个纵队打得落花流水,韩德勤惨淡经营多年的看家老本,在黄桥之战中赔了个精光。

    日伪军还没有来得及行动,黄桥的战斗就已经结束,走到半路只得悻悻然鸣金收兵。

    黄桥之战新四军以7000人歼敌1.1万余人,乘胜直下盐城、海安、东台、阜宁,苏北局势为之一新,不要说韩德勤,就连蒋介石都没有看明白新四军是如何反败为胜的。

    这时,韩德勤只带着几千残兵败将狼狈逃窜到兴化,如果新四军乘机尾追,韩德勤只能举手投降,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新四军却派来了代表,提出双方和平共处,共抗日寇。

    明明是碗里的肉,陈毅却放着不吃,这让许多人看不明白。

    因为陈毅深刻地知道,军事只是政治的一种手段,打韩德勤最终还是为了走抗日的第三步棋,如果把韩德勤消灭了,不仅会引发鲁南、皖东的国民党顽固派连锁反应,更会使得苏北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统战局面遭到破坏。

    此时他所担心的是另一件大事,即皖南的新四军总部即将北上过江。

    11月,陈毅与粟裕联名建议中央,提出暂不打韩德勤,待叶挺的总部过江之后成立华中指挥部统一指挥作战,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对皖东的蚕食和进攻。

    中共中央同意这一意见,并预先在东台成立了新四军华中指挥部,由陈毅在叶挺到来之前代总指挥。然而,还没有等这一战略部署实现,1941年1月初,国民党悍然发动了震惊全国的「皖南事变」,扣押了叶挺。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对新四军实施南北夹击,情况再次严峻起来。

    此时中央军委决定以陈毅代理新四军军长,颇有「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意思。

    1941年2-3月,陈毅率部连续挫败国民党军及日伪军的进攻,消灭了公开投靠日军的李长江所部,使得一度动摇的抗日局面再次稳定下来。

    此时,陈毅以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提出:为了坚持抗战,新四军的主要工作重点在于占据农村,持续壮大自己的力量,而不应计较城镇的一时得失。

    这是对毛主席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路线的再一次发扬光大。

    1941年2月底,陈毅与政委刘少奇经协商决定将新四军各部整编为7个师及一个独立旅,此时各师的主要负责同志为:

    一师师长粟裕(开国大将)、二师师长张云逸(开国大将)、三师师长黄克诚(开国大将)、四师师长彭雪枫(1944年牺牲,继任者张爱萍开国上将);

    五师师长李先念(后任国家主席)、六师师长谭震林(后任国务院副总理)、七师师长张鼎丞(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这三位本来也是计划授予大将军衔的。

    此外,还有一个独立旅,旅长就是后来带出著名的「万岁军」38军的开国中将梁兴初。

    在开国少将都是百战英雄的革命年代,能够统率这么一批能人、狠人,光有资历,没有能力是不可能的!

    而此时的新四军已经从1938年初建时的万人出头发展到十余万大军!

    鉴于新四军总部目标过大,容易成为敌人「扫荡」的重点目标,1941年8月,陈毅提出新四军军部大幅缩编,从6000人减到不足千人,七个师各自承担发展根据地的任务。

    随后,日伪军对新四军总部实施了多次「围剿」,却始终未能抓住总部机关,就在陈毅带着军部跟敌人在苏北皖东大兜圈子的同时,七个师的新四军在大江南北迅猛发展。

    历史再一次证明,这一战略部署实在是高明!

    一师建立了苏中抗日根据地,下辖18个县,人口800多万;二师建立了淮南抗日根据地,人口300多万;

    三师发展巩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下辖20个县,四师建立连接豫皖苏三省的淮北抗日根据地,下辖46个县;

    五师建立鄂豫皖抗日根据地,下辖39个县,人口超千万,六师建立苏南抗日根据地,下辖14个县,人口220余万。七师建立皖江抗日根据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在七大根据地中富甲一方。

    日伪军悲哀地发现,他们的部队根本出不了县城,新四军二师干脆大摇大摆把师部放在南京江对岸的来安县城,从此津浦铁路能否通车要看「四爷」的脸色,而日寇竟然无可奈何。

    在最「富裕」的皖江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七师的官兵每月发军饷10元,主食大米,另发零用钱、月发1支牙膏、3条香烟,全师的军装都是用进口龙头细布缝制,武器装备一水的日械……

    当时的老百姓说,「新四军留着长头发,看起来像学生兵,带着丝绸被,看起来像少爷兵」,一打仗武器装备亮出来,八路军老大哥都比不上!

    正因为有了抗战后期新四军的大发展,黄克诚大将才能和山东军区合兵11万北上闯关东,三年时间解放全东北,奠定全中国的解放事业。

    而陈毅、粟裕的山东、华中野战军从一开始就拥有超过30万的兵力,后来的华野兵力一度居全国各军首位,这与新四军时期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四、结语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渡长江。4月23日,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的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所属第35军解放南京。

    一向幽默的陈毅信步走进南京「总统府」,拿起「总统」办公室的电话向在北平的毛主席报告解放南京的胜利消息。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粟裕大将在晚年接受采访时深情地回忆说:「那个时候大家听到他(陈毅)讲,虽然我们打了败仗、打了大败仗,可是他一讲的时候呢,不是大家愁眉苦脸了,大家有了笑容了,部队都有了笑容。」

    陈毅是统领大军、谋划全篇的帅才,这也是新四军、华东野战军以及日后的第三野战军之所以能所向披靡,为新中国成立立下不世之勋的关键。

    向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陈毅元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