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我国发现甲骨文之前初始文字的四个地方,最早的遗址距今有八千年

2024-02-28历史

甲骨文一开始就以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出现在世人面前。

而在它之前,有没有更古老更原始的文字?

答案是肯定的。

上世纪90年代,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高邮龙虬庄遗址进行了第4次发掘。

考古工作者在河边采集到一片黑陶盆口沿的残片,上面有8个类似文字的刻符。

刻文为两行,左行四个近似甲骨文,右行四个类似动物图形。

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敏考证指出,龙虬庄陶文这层遗址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0年左右。

而那个时期,对应着史书中记载的五帝时的尧舜时代。

下面这个图片就是陶片上发现的8个刻符,如今已成龙虬庄文化遗址的图标。

就我个人来说,确实是难以看懂其含义,只能粗略认为是非随意刻画,有目的的刻写。

要进一步证明它的文字属性,似乎是证据不足。

让我们再来看看同一时期,在山东滨州考古发现的丁公遗址,其中出土的「丁公陶文」(见下图)

和龙虬庄陶文刻符相比,它似乎是更具备了早期文化系统的文字雏形。

拿龙虬庄陶文与丁公陶文对比,会发现龙虬庄陶文似乎兼具后者风格,但是更加的抽象,也更加的难以辨认。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鹏飞认为:「龙虬庄陶文与丁公陶文应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与商甲骨文也有相似之处。」

可是龙虬庄陶文与丁公陶文目前都没有发现更多类似文字的刻符。

仅凭这少量的文物,难以认定它们是早于甲骨文的远古文字。

所以目前考古界倾向于先定义为具有文字含义的刻符,而非真正成熟的文字体系。

我们再来向上追溯,看看山东泰安的大汶口遗址又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经专家考证,大汶口遗址从公元前430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500年,这已经超越了三皇五帝时代。

在考古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刻划的符号,它们虽然处于图画的阶段,但有了类似文字的规则。

所有刻符大多刻在大口尊上,而且自1960年首次发现以来,陆陆续续又有了新的发现。

据统计,大汶口遗址共出土带有刻划符号的大口尊30多件,完整的器物有20多件。

于省吾、李学勤、高明、唐兰等学者研究过这些符号后,认为它们与中国最早的文字有密切联系,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早期的文字雏形。

特别是下面这个常见的图形,专家给出了不少解读,如「日月山」、「日火山」、「日鸟山」等等。

也有人认为这个符号是大汶口族群的族徽,象征着他们对太阳和山的崇拜。

可惜的是,上述刻符依旧是出土数量偏少,不足以对其系统性分析。

下面要介绍的是双墩刻符,指的是在安徽省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630多个刻划符号。

它们数量多而集中,是迄今为止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批与文字起源相关的资料。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双墩刻符在中国文字起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专家们发现,出土的绝大多数符号刻划在陶碗的外地圈足内,少数刻划在碗的腹部、豆座圈足内、坠底部等隐蔽部位。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现在还没有定论。

但双墩刻符中不少符号反复出现,使用频率高,明显是具有了记事性质和一定的表意功能。

有人甚至认为,双墩刻符对甲骨文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它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比甲骨文还要古老的文字。

更令人惊奇的是,双墩刻符距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

即便是我国的历史文明,按现在官方的最强说法也只有5000而已。

可这不是让人最欣喜的早期文字,因为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刻符距今接近8000千年。

它就是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龟甲等器物上的贾湖刻符,目前发现的数量有十七个左右。

从其笔画的形状来看,具有多笔组成的结构,应承载着刻写者想要表达的某种含义。

虽然至今无法完全破译刻符的含义,但学者们发现,它们和甲骨文间有着三个很紧密的联系。

一是皆以利器为书写工具刻在龟甲和骨器上。

二是都用来记载占卜内容,而不是叙事或记载某件实物。

最后一点是有着相同的造字原理,贾湖契刻是纯事理符号,而甲骨文中事理文字的数量相当多。

或许贾湖刻符可能只是传意,还不能把它们定义为真正的文字。

但我赞成考古学者张居中的论点:贾湖契刻文字与殷墟甲骨文在笔势、笔画组合等方面有着惊人相似,已经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可能是汉字的真正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