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胡琏晚年难言之隐

2024-01-15历史

我们在解放战争中最大的遗憾之一是未能生擒胡琏。王耀武在济南战役中败北,被生擒,而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同样不敌而被俘。即使相对于王耀武和杜聿明,才华稍逊的土木系大将黄维也无法逃脱这样的命运。与此同时,粟裕的华野击毙了邱清泉、黄百韬、张灵甫等国军悍将,但胡琏却一次又一次地逃脱。

比如,在南麻战役中,曾生擒过王耀武的许世友在得知胡琏逃脱后怒斥:「胡琏这只狡猾的狐狸,下次我一定要让他碎尸万段……」(出自丁炳生【第三野战军征战记】)。在双堆集战役后,杨勇也表示:「我们宁愿俘虏一个胡琏,也不愿俘虏十个黄维!可惜让胡琏给跑掉了。」。胡琏的逃脱让他成为解放军最引人注目的对手之一,甚至被认为超越了上级黄维,与王耀武和杜聿明不相上下。

然而,胡琏又是如何看待我们呢?尤其是他的那些对手呢?这堪称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毕竟,对于任何事物,多角度观察和分析下,才能得到客观认识。据说,胡琏最怕——或者说最忌惮的我方名将是刘伯承。他的这点认识,跟白崇禧是一致的。即,胡琏认为刘伯承是最可怕和难以对付的。因为胡琏也像张灵甫一样骄横过,然而被刘伯承当头打得清醒过来。

那是1946年10月,胡琏率领整编11师(十八军),邱清泉统领第五军,两支国军王牌精锐进犯鲁西南。在大别山战役爆发之前,刘邓大军的实力并不容小觑。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的刘伯承下令二纵牵制和阻击邱清泉,同时围歼胡琏的三纵、六纵和七纵部队,引发了巨野的「张凤集大战」。在这场战斗中,胡琏的第三十二团三千多人被围困在张凤集(又名章缝集)。

面对困境,胡琏请求邱清泉增援,但由于邱清泉自身受挫无法及时支援,导致胡琏对他怀恨在心。最终,胡琏在绝对劣势下,仅使得200余人成功逃脱,同时丢失大量轻重火器,例如山炮、野炮和迫击炮,都落入解放军手中。这场战斗让胡琏意识到刘伯承的强大,使得他后来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不愿执行白崇禧的命令,错失了绝佳战机。

白崇禧对此感到困惑,无法理解为何胡琏不抓住这样的机会,甚至怀疑蒋介石在背后搞鬼。然而,事实上,胡琏已经被刘伯承的威胁震慑,产生了心理阴影,这一点并非臆测,而是有确凿证据支持。在南麻战役后,胡琏曾对蒋介石做出了如下分析。胡琏对粟裕的战绩有所误解,但在后来的生活中,他在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项重大成果,正是他通过大量资料研究,重新审视了粟裕等共军指挥官的作战经历和战绩。在这一过程中,他重新评估了粟裕等人的军事才能,并对其作出了新的理解和评价。胡琏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和研究,深入探讨了这些共军指挥官的战略决策、战术部署和战斗表现,最终得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和结论,这对于当时的军事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当年的华东共军实际军事主帅竟然是粟裕,而不是陈毅,这一事实让胡琏备感震惊。尽管看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深入了解当时的背景和情况后,这一点才变得合情合理。胡琏和许多其他国军高级将领直到去世也没有意识到,在淮海战役中,实际的军事主帅竟是粟裕。据胡琏之子胡之光回忆,他的父亲在台湾著书立说,虽然有不少史料保存下来,但胡琏从未敢提及双堆集和粟裕。

直到临终前,他长叹道:「土木不及一粟。」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打了一辈子仗之后,享受了一下后却突然发现这么多年来自己竟然连真正的对手都没搞明白是谁。因此,这既是无奈,也是不甘。无奈之处在于,最终承认自己确实打不过对手;而不甘之处则在于,如果早就知道对手是粟裕,或许就不会输得那么难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