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抗美援朝战场上,彭老总如何运筹帷幄,赢得三国的一致认可

2024-02-04历史

1950年10月19日,鸭绿江畔细雨朦胧,一群年轻的战士正摩拳擦掌,随时准备跨过鸭绿江,他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兵团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四个军的战士,按照预定计划,这一天他们将在司令员彭老总的指挥下从中朝边境的安东、长甸河口、和辑安渡口三个方向秘密入朝,此次入朝参战,志愿军主要是为了配合朝鲜人民军共抗侵朝美军,并非志愿军的独角戏,因而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也必不可少,但这就涉及到了中朝军队战场指挥权的归属问题。

实际上,在入朝之前彭老总就已经与北朝鲜方面进行过多次交涉,在商议过程中,朝鲜劳动党中央常委内务相朴一禹转达了朝鲜方面的意见,他们的意见是既然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那么就应该以朝鲜人民军为主,中朝军队的指挥权自然也就归北朝鲜所有。

不过这个建议很快就被彭老总驳回,原因很简单,第一,自麦克阿瑟仁川登陆后,10万朝鲜人民军已经溃不成军,勉强凑到的3万残兵也都士气低迷,战斗意志低下,相比之下我军首批入朝的26万志愿军将士正斗志昂扬,让3万残兵指挥战场,彭老总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心。

第二,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军队,尽管大家都生在东亚,朝鲜人民军在此之前还协助过我国的解放战争,但人民军的打法和编制更类似于苏联军队,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大多数朝鲜人民军将领在授职前都有苏军服役的经历,他们的作战经验主要来源于苏联,所以身上会有深深的苏联烙印并不奇怪,受苏军的影响,人民军也非常执着于先进的武器装备,他们崇尚火力,主张在战场上大开大合,每次进攻前都要以T34坦克为主力,这种从苏联「引进」的作战方式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却无法驾驭志愿军,因为相较于火力压制,我军更依赖灵活的战术和高度的机动性,我们喜欢利用迂回、穿插等策略与敌人短兵相接,但这种作战方式朝鲜人民军并不能完全领会。

第三,彭老总对朝鲜将领的指挥能力没有足够的信心。众所周知,美军仁川登陆是朝鲜人民军一败涂地的关键所在,但其实在麦克阿瑟登陆之前,我国就已经对朝鲜方面发出警告,敌人有从仁川冒险登陆的充分可能,不过当时北朝鲜上下置若罔闻,还是一味的将主力压在釜山前线,这才使得美军顺利抄了后路,酿成了惨剧,考虑到这一点,彭老总无论如何也不能将指挥权交给北朝鲜,他必须要为几十万战士的生命负责。

由于双方意见不能达成一致,且入朝参战的志愿军人数越来越多,已经达到了几十万之巨,如此庞大的数量就连金日成自己也觉得由朝鲜来指挥不太现实,所以朝鲜方面在考虑再三后,提出双方指挥所合在一起,共同研究对敌策略,不搞统一指挥。尽管这个提议完美地避开了双方的分歧,但问题却依然存在,由于无法统一指挥,中朝两支军队在战场上多数时候都是各打各的,无法真正做到劲往一处使,还多次因此出现误伤事故。

比如第一次战役打响后,正奉命在博川围攻美军第24师的志愿军第39军半路遇到了向顺川挺进的人民军,因为志愿军才刚入朝不久,对朝鲜语不是很了解,导致朝鲜人民军误以为遇到了敌军,几句话不合就展开攻击阵型,志愿军数名士兵被误伤,而早已是强弩之末的美军第24师也因此逃过一劫,这样的意外事故到第二次战役时仍有发生,宋时轮的第九兵团预备队第26军也曾被人民军错认成美军,挨了对方一顿炮击。

考虑到这样继续打下去会出大问题,彭老总再一次向金日成提出作战时统一指挥权的归属问题,希望人民军总部能更靠近志愿军总部,但这个建议并没有得到金日成的认可,朝鲜方面只派出参谋担任通信联络,试图通过沟通交流减少误伤事故的发生频率,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隐患,我国领导人一方面积极与朝鲜方面交涉,建议中朝两军最高指挥官直接面谈,一方面请莫斯科方面出面对金日成进行适当的劝说,在1950年11月13日发给斯大林的电报中,毛主席这样说道:「希望金日成同志和什特科夫同志(苏联顾问)能常驻前方,负责制定军事政策,包括建军、作战、正面作战和敌后战场以及作战相关的许多现行政策,求得彼此意见一致,以利战争进行」。

我国的态度很明确,就是希望中朝两军能够勠力同心,发挥彼此的优势共抗侵朝美军,而有了第一次战役的胜利,斯大林对彭老总的指挥能力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相信中国军队有能力带领北朝鲜收复失地,这一点不应存在任何怀疑,在16日的回电中,斯大林主动提出同意由中国军队统一指挥战场,什特科夫和金日成不日将共赴志愿军司令部,一同商讨战场指挥问题,至此,困扰彭老总许久的指挥权归属问题得到了解决,双方经过协商后达成一致意见:中国同志为正,朝鲜同志为副。很快志愿军和人民军联合司令部成立,凡是在作战范围内的一切行动都归其指挥,彭老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金雄伟任副司令员,朴一禹为副政委。

实际上,朝鲜方面不肯与志愿军联合作战也并非是故意找事不愿配合,对于朝鲜人来说,他们刚刚摆脱日本的奴役,此刻要交出本国的军队指挥权,心里难免会有点芥蒂,涉及到国家主权问题,他们在民族感情上一时难以接受也情有可原,但此时侵略者已经打上门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中朝军队只有真正做到携手同心,才能真正让朝鲜摆脱被吞并的结局。

不过两军的指挥权虽然已经有了归属,但这并不代表双方的意见分歧得到了解决,对于是继续战斗还是原地休整的问题,中朝两军还是会经常发生争论,比如第二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被我军从鸭绿江一路驱逐至三八线附近,这毫无疑问是一场大胜仗,朝鲜方面和莫斯科方面都觉得应该乘胜追击,在敌军来不及调整之时,一举将其赶下海,结束这场战争,但彭老总却在此时下令鸣金收兵,所有人在三八线附近休整,计划等来年春天再进行下一轮的进攻。

听到志愿军停止进攻的消息后,金日成和什特科夫都极其不满,不断催促志愿军赶紧发动下一轮攻击,就算要休整,时间也不宜超过一个月,他们觉得打了胜仗却不乘胜追击,这是完全不能理解的事,但只有彭老总心里清楚,从入朝参战以后,志愿军一直在战场上四处歼敌,大大小小的战斗不断,此时我军的补给已经所剩无几,战士们的武器装备也都磨损严重急需更换,这一战虽然赢了,但其实我军也已经达到了临界点,无法再继续战斗,而敌军虽狼狈逃脱,可仍有几十万的兵力,他们绝不可能撤出朝鲜,后面的战斗必定是持久战,所以我军必须要尽快恢复元气,以备后续的战斗。

但限于朝鲜和莫斯科的压力,也为了粉碎美国「先停火后谈判」的阴谋,我国从政治局势的角度考虑,还是在一周后发起了第三次战役,解放了汉城,不过在发起第三次战役前,我军也做好了长期打算、稳步推进的规划,越过三八线即停止进攻,而这恰恰使我军避开了一场危机,因为此次攻克汉城之所以会如此顺利,一方面是因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另一方面也有李奇微刻意放弃的原因,此次战斗李奇微的军队受损并不严重,撤退时井然有序,离开汉城只是为了引导志愿军走入一个早已设计好的埋伏圈。

第三次战役再次胜利后,朝鲜和苏联方面不出意外地再一次催促发起第四次战役,并极力催促彭老总缩短志愿军休整时间,中朝两军就是否继续南进的问题再次发生争论,彭老总很清楚,此时的志愿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发起第三次战役时就已经很吃力了,如若继续战斗下去,迟早会出事,但朝鲜却一心想借中国的力量吞并韩国,完成朝鲜半岛的统一,鉴于朝鲜的固执,我国在商讨后做出指示,「如若朝方认为不必补充休整就可前进,亦可同意人民军前进击敌,并由朝鲜政府自己直接指挥」,我国的态度很明确,如果朝鲜不同意志愿军休整,可以单独行动,我们不会干涉,但志愿军也不会参与,一切由人民军自己来扛。

金日成深知人民军几斤几两,如果没有志愿军的参与,仅靠他们想要将美军赶下海并不现实,而此时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也听闻了此事,鉴于入朝后三次战役的大获全胜,斯大林对朝鲜和苏联顾问的瞎指挥行动进行了批评,并高度赞扬了彭老总的指挥能力,称赞其为「当代天才的军事家」,朝鲜和苏联顾问不得再干涉彭老总的用兵计划,一场南进之争就这样划上了句号。

尽管志愿军入朝后和朝鲜方面多次发生矛盾,但我国领导人总会以大智慧完美地将其化解,有分歧不可怕,问题在于要如何解决分歧,我们在应对残酷战争环境的同时,还能兼顾朝鲜同志的切身感受,这是难能可贵的,而这也让中朝两国的友谊变得更加日久弥新,在不断的磨合中,两国人民终于能真正做到并肩作战,最终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