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读书:芦珊【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书评

2024-01-16历史

本书特别适用于某机关、某单位开展网络舆情培训班时,所选择的培训教材,可以集中、批量式地先速成这么一批舆情工作人员,弄出似模似样的舆情报告。它主要是汇集了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的成果和经验,所以「那个味儿」浓一点是可以理解的。

这并不是一个很低的评价,相反,我认为这书很实用。毕竟网络舆情的培训教材主要以「实操实用」「即插即用」为目的,并不同于按部就班的教学。随便翻翻以「XX舆情学」「XX舆情教程」为名的书,百分之九十以上在第一章要讲「舆情」的十种八种定义,介绍舆情和舆论的区别,再讲讲学科基础和前景,以至于我看本书第一章【网络舆情的研究与发展】,只抓一个定义就够了,即:

「舆情是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原初表露,可以是一种零散的、非体系化的东西,也不需要得到多数人认同,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集合。舆论是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聚表现,是多数人形成的一致的共同意见,是单种意见的集合,即需要持有某种认识、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否则不能认为是一种舆论。」

像第一章第四节【网络舆情信息服务行业的规范】、第五节【党政机关舆情工作政策体系】,第二章第二节【网络舆情相关的政策法规】,第五章第三节【网络舆情应对思路及方法】、第四节【转型期热点领域的舆情应对】、第六章第二节【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预案】、第三节【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从题目上讲,就相对偏向于一种机关培训式的应用思路,和一些舆情书籍偏向社会和商业不尽一致。

本书既然以【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为名,「监测」和「研判」自然是重中之重。故此,最具实用和实操价值的部分集中于第三章【舆情监测预警和数据分析】、第四章【舆情报告写作】及第五章【舆情研判和应对】;至于第六章【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不是说没用,而是真有重大突发事件,指望这书来告诉你怎么做是无甚鸟用的,赶快打报告吧先……

第三章第二节【网络谣言和网络「水军」的辨别与监测】,给舆情工作新手提了个醒,不要为形形色色的信息所困惑;第三节【舆情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第四节【舆情数据分析的实际应用】,具体到了用什么样的图表来进行什么样的关系和趋势分析,使得初学者不用费心琢磨用什么方式进行可视化分析,堪称「傻瓜式「教学;而一些统计学抽样方法、信度效度评价、以及数据分类等,虽然简陋但极其实用。有不少舆情书籍,过多关注新闻学、传播学的内容和概念,对于统计学和数据可视化涉及不多——而偏偏这两者才是舆情分析实际中最重要的部分;

第四章第二节【常规舆情报告写作架构设计和方法】、第三节【非常规舆情报告写作架构设计和方法】,有一点标准化的意思,甚至对报告的封面、目录、正文的格式和内容做了一些说明规定,这让没有接触过舆情报告写作的人不至于「狗咬刺猬无从下嘴」,起码按部就班、照猫画虎地来出品一篇报告;

至于第五章……算了,反正以前说过很多了,主要就是一个「时、度、效」的问题。

然而,人员速成培训出来后,接下来的效果就是,要么在工作中继续深化学习,要么在毒打中汲取教训改进。我们培养一个基本合格的舆情工作人员,至少需要一年时间,从实操出发,面对庞大杂乱的信息数据,形形色色的分析报告,多种多样的技术工具,涉猎广泛的行业知识……指望一本书入门容易,不过在实际工作中,却是不断动态调整的。网络舆情工作,监测上手容易做好难,分析照搬容易有独立见解难,应对讲方法原则容易实际有效执行难。

而且,我希望你记住一句话:「在实践中,重大突发事件根据其危害程度往往决定该事件的主导处置层级以及问责层级。该特点可以较好的解释为什么在个别重大突发事件中,个别责任部门选择瞒报死亡人数、伤亡人数等重要指标,人为降低事件危害程度来减轻问责层级。」

政务如此,商务依然;今夜如此,夜夜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