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49年,傅作义决定起义,手下2个兵团司令坚决要走,下场如何?

2024-01-19历史

1949年1月21日,经过数月的艰苦谈判,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终于下定决心。他召集麾下高级将领,正式宣布北平城内的国民党军接受和平改编,并颁布了【关于全部守城部队开出城外听候改编的通告】。

第2天,傅作义率领驻扎在北平城内的20余万国民党军队撤离城区,开始在指定地点接受改编。

当时,在北平的国民党军队为:一个华北「剿总」总部,两个兵团部,8个军部以及22个师。

根据达成的和平改编方案,国民党华北「剿总」第四兵团、第九兵团以及八个军部全部结束,所属工作人员和直属队编入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和各兵团部及军部,而人数最多的22个师,则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独立师。

9天后,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正式入城仪式,这也意味着北平宣告和平解放,至此,平津战役彻底宣布告终。国民党在北平的60多万大军,除了5万余从塘沽以海陆难逃之外,全部被消灭或起义。

作为杂牌军将领,傅作义是如何坐上国民党「华北王」宝座的?

1948年1月,因为华北战局不利,尤其是清风店战役和石家庄战役后,国民党在华北地区的兵力和地盘几乎被解放区包围。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由于无人可用,蒋介石不得不起用杂牌军将领出身,却以善战著称的傅作义。

然而,傅作义担任华北剿总总司令之前,他的地盘只有绥远和察哈尔两地,其麾下的嫡系部队即便经过多次扩充,也只有三个军、两个师、两个骑兵旅约20余万兵力。

也就是说,华北国民党40余万兵力,都是蒋介石嫡系的中央军。这从华北剿总辖有的4个兵团司令也可以看得出来。当时,傅作义麾下的4个兵团之中,除了孙兰峰兵团是傅作义的嫡系之外,其他李文兵团、石觉兵团和侯如镜兵团,都是典型的中央军。

众所周知,虽然都是国民党军队,但是,在国民党军队之中存在严重的鄙视链,嫡系和杂牌儿军的待遇、权力截然不同。嫡系中央军看不起杂牌军,中央军将领不听杂牌军将领的指挥,更是早已司空见惯。

也因此,纵然战功赫赫,但是由于并非黄埔军校出身,也不是蒋介石的老乡,傅作义对其麾下的40多万中央军的指挥,其实一直并不那么如意。

而且,蒋介石对于傅作义也从来没有100%信任。事实上,在不得不将傅作义任命为华北「剿总」总司令的同时,蒋介石还派来他的「监军」,担任华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北平警备区司令的陈继承。

至于遍布华北的国民党特务组织,蒋介石越过傅作义对华北的中央军进行微操,更是家常便饭。

所以,当张家口和天津接连被解放军攻克,傅作义嫡系部队大部被歼灭之后。进一步倾向于和平解决平津问题、试图率部起义的傅作义,最为担心的,就是其麾下占据多数的国民党中央军反对这一方案,甚至发动武装叛乱。

不得不说,作为一个军阀,蒋介石对于麾下部队的控制确实有独到之处,他已经达到了民国所有军阀的巅峰。蒋介石以黄埔军校师生为根基,一直牢牢控制着麾下的中央军。

而且这种掌控,也经历过多次严峻的考验。蒋介石在民国时期的三次下野,之所以能够一次次扮演「王者归来」,所凭借的,正是麾下这支始终忠诚于他的中央军。

而掌握这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最关键的,当然是以黄埔师生出身的中央军高级将领们。所以,相比于朝三暮四、有奶便是娘的其他军阀将领,蒋介石麾下的黄埔将领,对于他的忠诚是有目共睹的。

对于这一点,傅作义自然也心知肚明。也因此,无论是在和平谈判时期还是决定起义之后,傅作义最为担心的就是麾下的蒋介石嫡系中央军的异动。

所以,1949年1月21日,与解放军达成协议之后,傅作义在中南海居仁堂专门召开了驻北平军师长以上的军官会议。

而召开会议的目的也很简单,一个是向这些高级将领们宣布他和平起义的决定,另一个,则是防止出现国民党中央军将领可能出现的异动。为此,傅作义还专门命令自己的嫡系部队独立311师全师处于戒备状态,时刻待命。

不过,由于此时傅作义的嫡系部队大部在张家口等地被歼灭,虽然已经重建。但是,相较于在北平的中央军,傅作义的嫡系将领还是太少。

所以当时参会的,除了华北总部的李世杰、王克俊等高级军官之外,大部分是李文兵团和石觉兵团的军师长们。

会议开始后,傅作义很快让王克俊宣读了与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达成的【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并让大家发表意见。

对于这个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傅作义的嫡系将领们早已被私下告知,而且,他们也决定听从老长官的指挥,对于起义自然没有异议。然而,石觉和李文等国民党中央军出身的高级将领,却是第1次听到这样的协议。

听说要和平起义,投靠共产党,他们大惊失色。而且,作为蒋介石的亲信,李文石觉们也心有不甘。但是,由于此时人在傅作义的屋檐下,再加上他们面临的局面,确实毫无胜算:外有解放军的百万大军,内有傅作义掌握大权,想要采取行动毫无胜利的希望。

在这种情况之下,李文和石觉向傅作义提出,希望能放他们走。两人对傅作义表示:

对于这个和平协议完全拥护,我们的部属也服从执行。就是我们和蒋委员长有着师生的特殊关系,不能留在这里执行,请总司令允许我们各带几个必要的师长飞回南京。

傅作义的回复是:可以允许,但不得影响部队对协议的执行。你们要带谁走,连同你们两位离职后代理人都是谁,请你们当场指定,不要影响部队的安定。

随后,北平20余万大军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纷纷表示同意协议。这才有了之后大军开出北平,到城外接受和平改编的一幕出现。

其实,傅作义之所以同意石觉、李文离开北平,除了为了减少和平起义的阻力,顾及蒋介石的香火情之外,事先也得到了解放军的同意。

当然,这种同意是有条件的:他们可以走,但部队和武器不能运走,如要派飞机运走部队和武器,我军将以重炮相击。

所以最终,华北的蒋介石中央军高级将领先后离开的除了两个兵团司令李文和石觉之外,只有袁朴、冯龙、陈鞠旅、周世寅等寥寥数人。

而除了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之外,一同离开的还有国民党军统北平站前站长王蒲臣、北平警备司令部稽查处处长毛惕元,军统北平支台台长严守仁等人。

那么,除了坚决要走的李文和石觉之外,傅作义麾下的另两名兵团司令,是怎么选择的呢?

担任国民党第十一兵团中将司令官的孙兰峰,原本是傅作义最信任的嫡系。按道理,他本应该会和傅作义步调一致才对。

然而,由于当时孙兰峰率部在张家口驻守,最终,在张家口战役傅作义嫡系大部被歼灭之后,孙兰峰逃到了绥远。因此,这次北平起义没有了孙兰峰什么事儿。

当然,几个月后,1949年9月,在傅作义的劝说之下,孙兰峰和董其武等人一起宣布在归绥起义。比傅作义晚了半年多加入新中国的怀抱。

而担任国民党十七兵团司令官的侯镜如情况最为特殊。毕业于黄埔一期的侯镜如原本是蒋介石最为重用和信任的天子门生,不过,侯镜如与他的同学徐向前一样,在黄埔军校时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后来虽然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并在国民党内一路高升。但是,侯镜如比之其他顽固的国民党军官截然不同。再加上他一直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所以,侯镜如也最终选择了率部起义。

那么,坚决要走的李文和石觉,最终下场如何呢?

李文和侯镜如一样,都是大名鼎鼎的黄埔一期生。虽然他的名声比之他的同学胡宗南、关麟征、宋希濂、杜聿明、陈明仁等人相距甚远,比之解放军这边的徐向前、陈赓等人更是相距悬殊。

但是,如果单纯对蒋介石的忠心的话,李文却并不逊色。所以,平津战役傅作义决定起义时,李文不但坚决要走,而且还想尽办法替蒋介石多攒一些家当。

当时,决定离开的李文不但痛哭流涕,还召集蒋系中央军人员开会,在中央军每个师抽调了50挺轻机枪,整整装了4架飞机飞往南京。

看到末路之时部下依然如此忠心,相信蒋介石还是颇为欣慰的。所以,虽然几乎只身回来,蒋介石对于李文的信任也没有减少多少,蒋介石将其任命为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五兵团司令官,李文开始到他的同学胡宗南的麾下。

然而,此时的胡宗南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因此,李文的屁股还没在西安坐热,就被彭德怀元帅的第一野战军打的落花流水,李文率领第五兵团一路溃退,逃到了四川。

而四川也成为李文带兵的终点,李文所部在四川被解放军包围。这一次,再没有蒋介石派的飞机能够接他。所以,绝望之际,李文不得不与解放军第十二军谈判。

当然,这一次,他没有了起义的机会,只能率部投诚。投诚后,李文也进入西南军政大学高研班学习。

但是,在高研班中里面,李文却并不安分。也许是心有不甘,也许对蒋介石念念不忘,1950年1月,新中国成立之后,李文偷偷离开大陆,最终去往台湾。

但是这一次,蒋介石对李文不再有之前的信任。他不但彻底没有了军兵权,而且生活比之当兵团司令时也相差悬殊。当时,李文只有一个有职无权的台湾当局国防部高级参谋的职务。就这样,李文在台湾郁郁度过了晚年,1977年,李文在台北病逝。

与第四兵团司令官李文不同,石觉的晚年要比他好很多。石觉是李文的师弟,毕业于黄埔军校第3期。

平津战役后期乘飞机离开北平之后,如同李文一样,对于这个患难之际依然不离不弃的部下,蒋介石仍给予重用,将其任命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淞沪防卫司令部司令,成为汤恩伯的副手。

上海被解放军攻克之后,石觉则率残部退往舟山群岛。新中国成立之初,舟山群岛一度是蒋介石的重点布防部位。因此,担任舟山群岛防卫司令兼浙江省主席的石觉,麾下兵力一度高达12万。

所以一时间,在败逃台湾后只剩下残兵败将的国民党军队之中,石觉堪称位高权重。不过很快,随着解放军对于舟山群岛的进攻,不敌之下,石觉不得带领麾下的12万人撤往台湾。

也许是因为没有像李文一样曾向解放军投诚,所以退到台湾岛后,石觉依然在国民党军内任职。他先后担任台湾防卫总部副总司令兼北部防守区司令、金门防卫司令官等职务,甚至还被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

石觉的下场也比李文强上许多。1959年时,他曾担任了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总司令。也可能是晚年混的比较好,所以,石觉去世的时间也比李文完了9年,1986年,78岁的石觉在台北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