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0年,粟裕收到一封毛泽东的绝密信,致使他未继续解放台湾

2024-01-04历史

台湾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缘,是中国第一大岛,同大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过去的。

三国时期称台湾为「夷洲」, 隋唐时期叫「流求」。

宋朝更是将台湾,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元、明两朝在台湾设巡检司。

明末时期,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1684年,清政府将台湾划到福建省,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

1811年,台湾人口达到190万人,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后丧权辱国,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中把台湾割让给了日本,台湾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

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退出台湾。

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

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所以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人民日报向全国进军的报道

然而,由于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导致中国人民解放军没有解放台湾。

其实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就已经积极准备解放台湾。

但是因为一件事情的发生,导致解放台湾战役未打响。

在此期间,粟裕收到了一份毛泽东的紧急电报,之后粟裕就停止了带军解放台湾的行动。

据毛主席的卫士回忆:1953年开始,毛泽东每年都要去海边,遥望大海说:「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毛泽东

那么国民党政府,为何要选择台湾作为最后的退守地?其中还有很多的历史原因。

在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后,蒋介石开始琢磨后路。

当时蒋介石选择了三个地方打算退守,分别是西南、海南、台湾。

蒋介石首先考虑的是大西南,因为这里北有秦岭,东有三峡,南有横断山脉,军事地理上易守难攻。

后来考虑的是隔着琼州海峡海南岛,他觉得依靠海域可以抵抗一阵,假如解放军攻至,也可以退居到菲律宾等地。

然而,最后这两个地方蒋介石都没有选中,原因是因为一个人的建议导致的,这个人就是张其昀。

张其昀

张其昀,从来不参与军事斗争,但是却对地理方面研究很深。

张其昀建议蒋介石退守台湾,因为台湾有五个优势。

台湾位于海洋之上,当时的解放军海军、空军力量不足,很难进入台湾攻打。

台湾气候利于种植农作物,可以自给自足,解决军队以及民众的吃饭问题。

台湾遗留有日本之前的工业设施,工业基础好,交通发达。

台湾紧邻太平洋航道,可以随时得到美国的支持和帮助。

台湾的居民由于交通不发达,所以当时他们和大陆的联系不紧密,有利于统治。

就这样,张其均的理由说服了蒋介石,最后他决定退居台湾。

1948年12月29日,蒋介石命令其亲信陈诚,担任台湾省政府主席。

1949年1月5日,陈诚进入台湾,先后担任台湾省警备区总司令、台湾省党部主委。

就这样,陈诚开始为蒋介石经营台湾,一人管理党、政、军三个方面的事务。

1949年元旦,蒋介石在中央社发文,呼吁请求「国共和谈」。

1月5日,蒋介石的请求谈判遭到了毛泽东的拒绝,并且党中央将蒋介石列为头号战犯。

蒋介石

1月10日,在蒋介石的授意下,时任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总裁的俞鸿钧,将库存的黄金、白银和美钞运往台湾。

另外,还有大批机器设备、布匹、23万件文物被抢运到了台湾。

蒋介石命令炸毁,搬不走或者是搬不动的水电站、发电厂等。

1949年4月20日、21日,在党中央的指示下,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摧毁了蒋介石布置的长江防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开国大典,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

后随着四川、重庆等地被解放,12月9日、10日,云南省主席卢汉、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先后宣布起义。

10日下午2时,在成都凤凰山机场,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二人乘坐飞机,逃往台湾。

当时得知消息的洪学智,将这个事情告知了叶剑英,提议将蒋介石座机打下来,叶剑英表示需要请示中共中央。

洪学智电知叶剑英:「先斩后奏,先打下来再说。」

叶剑英回复:「中央没有指示就不能这么干。」

由于中共中央一直没有下令,导致叶剑英不敢擅自行动。

于是,蒋介石逃过一劫,顺利地逃到了台湾。

蒋介石败逃台湾

早在1949年4月,解放军渡过长江以后,中共中央就已经在考虑解放台湾等事宜。

第三野战司令部依据台湾地形、国民党军兵力和布防的变化,提出了多个攻台作战初步方案。

上海解放之后,粟裕收到中央军委的指示,让他领导华东野战军对解放台湾做准备。他被任命为攻台总指挥,组织攻台战役。

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占领台湾】的电报

粟裕曾被称为「陆地之虎」,但是在面对台湾的时候,他看到了渡海作战的难度。

在一次作战会议上,粟裕提出:「隔海作战,使我们英雄无用武之地,陆地上可以以多胜少,但是在海上应该用技术。」

粟裕指出解放台湾,必须要在现代化的条件下,实现三军协同作战。

此后,粟裕开始重点研究海陆空三军,配合作战的新战法。

为了配合粟裕解放台湾,解放军海军和空军力量开始建立,分别由萧劲光、刘亚楼担任司令员。

粟裕将军

空军有歼击机团,装备米格-15和拉-11歼击机各30架;强击机团一个,装备伊尔-10强击机30架;轰炸机团一个,装备图-2轰炸机20架。

海军拥有各型舰艇92艘,舰炮309门,总共3.5万人。

毛泽东在苏联获得了三亿美元的贷款,其中的三分之一费用,用于购买海军舰艇和战机。

征调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份粮食作为军粮,共有60亿—70亿斤。

1949年6月,粟裕收到毛泽东的电报,毛泽东在电报中,明确提出解放台湾问题。

指示粟裕,解放台湾是「国内战争中最重要和最后一次战役」。

解放台湾的期限是:「1950年夏季全面解放台湾。」

粟裕和毛主席握手

在中央军委的指示下,粟裕率领65万大军,提前做好了解放台湾的准备。

粟裕准备从台湾西海岸和东海岸同时登陆,伞兵部队空降突击敌军指挥部。

粟裕一生中,用兵非常大胆,唯独解放台湾的时候十分谨慎,作战计划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却没有实施行动。

攻台战役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然而一件事情的突然发生,打乱了粟裕的所有的部署。

从1949年1月以后,5个月的时间,朝韩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共发生2000多起纠纷。

武装冲突最后不断升级,1950年6月25日朝韩双方大规模的冲突彻底爆发。

朝鲜战争爆发的第二天,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

抗美援朝战场

次日杜鲁门再次下达命令,要求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在台湾海峡巡查,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

杜鲁门的这个举动,把朝鲜战争的性质彻底改变了,变成了针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战争。

当时的中国东北地区,部署军队只有十几万人,东北地区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当时我国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选择出兵朝鲜,要么继续出兵台湾。

如果出兵台湾,那就是继续打解放战争,大军将要面临和国民党军进行海上作战,甚至和美军开战,这是新中国不愿意面对的局面。

再看当时的蒋介石,他在台湾立足未稳,十分害怕解放军攻打台湾。

1950年6月25日,蒋介石从儿子蒋经国口中获悉了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后,情不自禁发出感叹:「总算等来了,天赐良机。」

后来他在日记中写道:「天赐韩战,最应感谢上帝....美国仗义,不放弃远东,以转移整个局势也。」

朝鲜和中国一衣带水,朝鲜如果再次被美国入侵的话,中国将时时刻刻面临和美国对峙的局面。

所以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少数人的意见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毛泽东和周恩来

但是在政治局会议上,对于中国是否应该出兵朝鲜,很多人的态度出乎毛泽东的意料之外。

多数人都持反对态度,表示没有必要和美国战斗,只要派兵固守东北边境就可以了。

毛泽东评价当时的党内人士:「他们看不清局势,都害怕牺牲、害怕轰炸、害怕美国的飞机大炮、害怕把新中国的一点家底打光。」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在武器装备和经济皆落后于美国的情况下,所有人都不看好中国。

后来,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警告,越过「三八线」。派遣飞机多次轰炸了我国边境,中国的领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美军越过三八线

同时,没有人能保证,朝鲜半岛失陷后,美国是否会同台湾的国民党残部,对新中国形成两面夹击,所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势在必行。

后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根据形势的变化,最终决定,支持朝鲜人民,推迟解放台湾。将主要战略方向由东南转向东北。

后自1950年7月开始,中央军委解除了人民解放军准备解放台湾的任务,将军事斗争重点转移到抗美援朝战争的准备方面。

抗美援朝宣传现场

在毛泽东说服中央其他领导人的时候,针对大多数人对抗美援朝有无胜算的顾虑,毛泽东指出美军有一长三短。

一长是,钢铁多,飞机大炮多。

一短是美军在世界上的军事基地多,四处树敌,四处布防,兵源不够调配。

二短是远隔重洋,异地他乡作战。

三短是美军师出无名,因为侵略而战,士气十分低落。

事实证明,毛泽东这一战略分析是极为深刻、完全正确的。

既然已经决定抗美援朝,毛泽东首先考虑的是让粟裕回来统帅。

因为粟裕在解放台湾的备战中,已经深入研究过现代化战争的战术打法。

7月6日深夜,毛泽东给粟裕发了一份,署名「毛泽东」,而非「中央军委」的急电,要求粟裕尽快回京,接受新的重任。

在电报中,毛泽东表明了和美军作战的决心,侧面也表达出了毛泽东对粟裕的格外倚重。

毛泽东考虑到收复台湾,必然要和美军的第七舰队作战,但是中国当时还不具备海陆空作战的能力。

但是对于陆地交锋,毛泽东相信粟裕能够胜任这一重大的任务。

后来,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中共军委正式组建了东北边防军,做好了出国作战的准备。

东北边防军

在国防会议上,朱德、聂荣臻、罗荣桓、杨立三、萧华、萧劲光等人全部参加了会议。

会议决定,中国军队入朝参战:「改穿志愿军服装,使用志愿军旗帜」。

宣布粟裕担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

然而由于常年的过度劳累,粟裕此时身体状态不是太好。

先后患上了高血压、肠胃病和美尼尔氏综合症,经常头晕头痛。

早年粟裕又曾6次负伤,头颅内一直留有三块残碎弹片,直至去世火化时才被发现。

粟裕将军在战场上

为了解放台湾,粟裕殚精竭虑,旧病复发。

粟裕在得知毛泽东希望他担任抗美援朝总司令后,他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害怕无力担任。

因此,粟裕回电毛泽东,说明了病情,提请考虑另外的同志。

毛泽东赏识粟裕的军事指挥才干,仍然坚持要他去,推迟了粟裕回京的时间。

后来,毛泽东又亲笔拟稿致电粟裕:

「来电悉。有病应当休养可以缓来,但仍希望你于八月上旬能来京,那时如身体已好,则担任工作,如身体不好则继续休养。」

不久,毛泽东又指令陈毅向粟裕当面传达,明确要他担负抗美援朝作战指挥任务。

据史料记载,7月13日,中共中央先成立了东北战略司令部,从各个野战军部队抽调人马,组成东北边防军,作为准备应对朝鲜战争的战略方面军。

抗美援朝战场

毛泽东打算让粟裕担任东北边防军的司令员兼政委,还给他精心挑选了两个得力的军政副手。

一个是海军司令员的萧劲光、一个是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的副手、政治部副主任萧华。

毛泽东多次电令粟裕后,粟裕虽然有病在身,但是他依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粟裕说道:「如果毛主席一定要我去,我就不能推辞了,我还是要去。」

粟裕一边养病,一边研究抗美援朝作战计划。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但是粟裕的病情日益加重。他不得不向毛泽东请假治疗,力求尽快康复。

临行前,粟裕带病主持三野会议, 研究了朝鲜战争问题,并对其余各项大事作了必要的部署。

7月17日,粟裕前往青岛治疗的第三天,毛泽东再次致电粟裕:

「望他能在8月上旬,报告身体状况,如果身体痊愈,必须迅速回京接受新任务。」

此时,美军还没有越过「三八线」,到底由谁挂帅,依战争局势来看,还可以再等等。

在青岛,粟裕休养半个月后, 病情仍未见好。

8月1日,粟裕托罗瑞卿带信给毛泽东,报告自己的病情和心情。

「头晕头痛症并未见好转,文件书籍均不能阅读,每日只能看看报纸,且每次不能超过二十分钟。因新任务在即,而自己病症未见转好。心中甚是焦虑,以致愈加不能定心休息。」

8月8日,毛泽东给粟裕回信中写道:「病情仍重,甚为系念。批准给予较长的休息时间,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

9月15日,美军从朝鲜半岛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陆,朝军腹背受敌,战争局势变得十分严峻。

但是此时此刻,粟裕的病情依然很严重。

最后,毛泽东决定由西北野战军的司令员彭德怀挂帅,率东北边防军立即出征朝鲜。

抗美援朝时期的彭德怀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和美军进行了7个多月的较量。

美国提出希望能和中朝方面举行停战谈判,因为美军意识到长期和中朝人民作战有害无利。

反观中国人民志愿军,因为装备的差异,很难歼灭美军重装部队,所以中方也表示接受谈判。

1951年7月10日在「三八线」上的开城,举行第一次停战会议。

此后,中美双方没有再爆发大规模的军团战役,一直打打停停。

1953年7月, 中朝方和美军签署了停战协定,抗美援朝由此结束。

1958年2月14日, 粟裕、周恩来、陈毅等人一起组成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朝鲜访问。

周恩来访问朝鲜

粟裕虽然在抗美援朝未能挂帅,但在后来担任了撤回志愿军的执行者之一,参与慰问志愿军与部署撤军事宜。

3天后,周恩来、粟裕、陈毅等人,冒着鹅毛大雪去往了志愿军烈士陵园,向抗美援朝牺牲的烈士们敬献了花圈。

台湾永远是中国的领土,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他们都在盼望着祖国能够早日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