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为什么孙中山先生会被推为革命运动的主要领袖

2024-04-17历史

1894年初,二十来岁的孙中山上书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方案。或许孙中山寂寂无闻,或许李鸿章无暇接见,孙的书信被冷待。此事被视为孙中山从倾向改革转变为投身革命的标记。

孙中山先生作为革命运动的主要领袖,对帝制的结束居功至伟。我们不妨从三个具体角度来聊聊孙中山先生的伟绩。

其一,建立革命组织。 1894年底,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起成立兴中会,次年于香港设立总部,并与辅仁文社合并,成员多为广东人。至1905年,兴中会联合华兴会和光复会,于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打破地区形式,凝聚分散的革命力量,成为全国性的革命团体,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其二,提出革命口号。孙中山在兴中会时期,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至同盟会时期,口号修订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其后在民报把口号整理为民族、民权、民生,成为三民主义的雏型。孙中山提倡民主政体,为革命订立清晰的目标,这些简明的口号有助民众对革命的理解与认同。

其三,发动武装起义。兴中会成立不久,孙中山以香港为后援地,发动广州起义,五年后又发动惠州起义,加上同盟会时期,孙中山先后于南方发动十次起义,其中以1911年初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最震撼,牺牲甚大。孙中山组织多次武装起义,虽然都是失败告终,但产生宣传效果,渐被国民所认同,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奠立基础。

当然,革命运动的成功,不能由孙中山先生一人独占功劳,而是众多革命领袖的努力的成果。除了孙中山与黄兴外,宋教仁、蔡元培、秋谨、徐锡麟、孙武等都功不可没。然而,孙中山作为公认的革命领袖,不是后世给予的虚荣,而是反映在当时革命派的表现里。

其一,同盟会成立时,黄兴推荐孙中山为首领,没有受到很大的异议;其二,一些不是由同盟会发动的起义,起事者也会高举孙中山的名义;其三,武昌起义后,革命派等候孙中山从外地回国主持大局。

孙中山先生在那个时代,是最具名气的革命领袖,除了他在领导革命的角色外,还有他的海外角色,这正是他较其他领袖更独特的贡献。孙中山在香港及美国接受教育,能以英语演讲及游说,加上1896的伦敦蒙难经历,孙中山被西方传媒报导而被广泛认识,成为革命的象征,有不可取替的重要性。

孙中山奔走于海外各地,足迹遍及欧美及东南亚,透过演讲及办报等,宣传革命,又为革命筹募经费,唤起华侨的支持,又招募志士,吸纳留学生加入革命行列,又积极争取列强对革命的谅解。这都成为革命活动的坚强后盾。

或许孙中山先生被指责只靠「一张嘴」,但他那份政治魅力,却真实地有助他凝聚不同革命力量,平衡各派利益,成为共同领袖。而且在关键时候,孙中山先生能放下个人利益,把权力交给袁世凯,以交换宣统退位,以和平手段完成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