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太平军为什么用尽各种办法,就是打不下长沙?

2024-02-29历史

太平军攻长沙之战,是一场精彩纷呈的对决。

其中,既有高手对决的神来之笔,也有「菜鸡互啄」的乌龙事件,更有脑洞大开的「神操作」。

此战中,清军多次犯下致命错误,其中不乏十分低级的错误;太平军用尽了各种办法,其中不乏经典操作,但最终,太平军到底打不下长沙。

这是怎么回事呢?

摇摇欲坠的长沙城

长沙城,历史悠久,自古为重镇名城。

然而,天下承平日久,大清历代官员不「保养」,因此城垣久不修缮,加之多年受到洪水破坏,因此,城池多处坍塌,「草潮门已无门,洞城不能关,城垛全无」。

太平军进入湖南后,骆秉章紧急修补,但是,临时抱佛脚,哪里来得及,后来直到太平军兵临城下,也只筑好城垛,其他地方只能抽段修补。

就兵力而言,此时,清军机动部队多与太平军在湘南地区周旋,长沙城内只有壮勇3200,城兵3000,城防非常薄弱!

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长沙又处于「交接空窗期」:前任巡抚骆秉章要调走了,新任不便过问军务,巡抚张亮基还没有赶到。

因此,太平军对此时长沙城防的判断是「烂城」、「比全州无足虑」,很容易打下来。

部署失误的清军

而且,清军守长沙,是以一个接着一个重大失误开局的。

1、误判太平军进军路线。

当时,咸丰君臣认为:太平军要攻长沙,应当是走大路:从衡阳方向过来。

因此,咸丰的部署,是让清军将重点放在堵击太平军走衡阳方向上。

熟悉湖南地理的朋友都知道,这是比较符合一般常理的判断。

不过,看起来,咸丰是忘了一件事:太平军,是广西杀出来的部队。自军兴以来,擅长在山地运动,非常擅长走山间小路。

2、想法虽好,但执行拉跨的「三道防线」。

大方向的判断失算了,但是,太平军不管走那条路来,总归是从南边过来,所以,对于长沙守军来说,重点是要加强南部外围防御就好!

当时,前任巡抚骆秉章不便过问军务,新任巡抚张亮基还没有到,咸丰帝遂紧急把前湖北巡抚罗绕典调来帮办军务。罗绕典一到,骆秉章就把城防重任交给他。如此,罗绕典成为实际领导人。

罗绕典对长沙防务,设立了「三道防线」。

这「三道防线」,看得还是比较准的,但执行却很拉跨。

(1)、长沙城城南50里「跳马涧」。

这个地方「两山相逼,中仅一路」,是太平军进军长沙的孔道,也是清军「堵口子」的好地方。

堵住这个地方,长沙可无忧!罗绕典决心在此「委员于关山筑碉堵御」,他眼光到底还是一板一眼的。

只是,罗绕典8月13日就到了长沙,拖了快一个月,直到9月8日才开始在这里施工。

(2)、金盆岭、石马铺。

城南7里的金盆岭,是著名古战场,「山势盘曲如盆」,比较险要,是「城南可营守处」。

而石马铺的赤冈岭,也是险要之处,护卫南门,且与金盆岭互为犄角,可相互支援。

因此,罗绕典在这两个地方,分别部署了1700余人、1000余人。

但是,这两支清军却都是素质很低劣的部队。

驻金盆岭的清军,驻屯期间无恶不作,借着抓奸细的名义扰乱乡里,掳掠百姓,百姓都盼望他们早点被歼灭。

至于驻扎石马铺的清军,则是陕兵,一则完全不适应湖南的气候、饮食,尤其是吃不惯米饭,一定要吃面食,战斗力、士气都很成问题;二则似乎还很托大,既不筑垒也不挖堑,似乎以为一战可以破敌。

(3)、南关外。

清军同样看出了城南防御的巨大隐患!

守城,关键是凭借城墙,以高打低。

但是,当时南关外,城南有许多高屋民房。

显然,太平军既可以利用这些民房作为接近城池的隐蔽处,甚至可以在此射击,对清军威胁极大!

所以,清军意识到,应当提前把这些高大房屋都拆了。

但是,这些高大房屋,都是当地乡绅的私产,乡绅反对下,初来乍到,只有帮办军务之权的罗绕典只好作罢。

如此,清军的防御部署,可谓漏洞百出,接连失误!

正确的部署,却是不能破城的原因

长沙的薄弱,被太平军看在眼里。

打下郴州后,西王萧朝贵提出:听说长沙城卑防疏,请给我数千兵,倍道袭之,唾手可得!

洪秀全、杨秀清同意了萧朝贵的建议,让萧朝贵率3000精兵,奔袭长沙!同时,洪秀全、杨秀清率领太平军大队继续在郴州扩军。

只派3000人去攻城?这是一个长期都有争议的部署,有朋友认为这是太平军轻敌,更有朋友认为这是杨秀清想趁机除掉萧朝贵。

其实,以数千精兵奔袭长沙,正是萧朝贵自己的建议;而洪杨的部署,在当时并非没有道理。

1、虽然长沙空虚,但以整个湖南论,清军的兵力依然处于优势。

如果太平军全师进军长沙,则清军大队同样一起走,太平军仍然是以少打多。

如此,作战实际上就变成了正面交战,不符合太平军用奇的特点,对太平军更为不利。

而如果以更大规模,比如万人规模参与奔袭,则洪杨本队的实力劣势更严重,十分危险!

2、湘南地区扩军形势良好。

当时,湘南地区的人民踊跃参加太平军,太平军的扩军形势非常好。

尤其是,当地多矿工,他们组成的「土营」,后来成为太平军的「攻城神器」。

所以,以主力留在郴州等地,发动群众,进行扩军,毫无疑问是必要的。

3、 奔袭的特点,决定了太平军不能将更大兵力参与。

萧朝贵奔袭长沙,走的是险要山路。

其间,有多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狭窄隘口。

一旦清军在任何一处隘口进行有力阻击,则太平军兵力再多,也难以施展。加之山地就地筹物资困难,形势将十分危险。

因此,奔袭本身是一件带有很大冒险性质的事情,以主力大队进行豪赌并不明智。

所以,从全局上来说:以3000擅长山地行军的精锐,间道而行,直接冲向大清在湖南的统治中心,如果奇袭得手,自然夺得长沙;即便不能得手,也能吸引清军紧急赴援,为太平军大队创造扩军及下一步运动的条件,同时,通过趁虚控制沿途及长沙周边险要,既为太平军大队的运动开路,又为太平军到时强攻长沙创造有利条件,这是务实的部署!

如果着眼于长沙一地,则这是太平军不能攻破长沙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着眼于全局,则这同样是太平军在攻不下长沙转移后,局势豁然开朗,形势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说回长沙。

带着比守城敌军少的部队去攻城,要一举而破,除非奇迹!

而萧朝贵,确实差点创造了奇迹!

萧朝贵精彩纷呈的奔袭

从郴州到长沙,共用了20天。除去在永兴、攸县休整,以扩军和获取物资外,600里山路,萧朝贵仅仅用了8天!

其间,有不少地方,都是雄关险要(如永兴附近),如果敌人分兵驻守,则太平军不可能通过。

但是,萧朝贵的出其不意,使太平军长驱600里,连克4县,「无一兵一勇与之面着」,出其不意就杀到了长沙!

而且,由于萧朝贵行动迅速、封锁消息,因此,清军对此居然一无所知!

当时,有人跑去长沙报告太平军过来,官府居然以为是间谍乱民散布耀眼,差点就把报信者给杀了!

而萧朝贵随即抓住时机,开始了攻长沙之战!

首先,长沙清军的第一道防线跳马涧,施工尚未完成,太平军就轻松歼灭该敌,突破!

由于太平军风驰电掣,清军筹集的「各处乡团、乡勇均闻风溃散」!

随即,萧朝贵马不停蹄开始对清军第二道防线开展攻势!

前面说到,驻石马铺的陕西兵好像很自大,而且,还不适应湖南的饮食。

次日晨,太平军以少数兵力去诱敌,自大的陕兵立刻放弃险要出击,进入太平军的伏击圈。

然而,陕兵看起来确实还是有一点自大的本钱,遭遇伏击仍然力战,战事僵持。

此时,萧朝贵又让人穿着清军衣服,伪装清军援军,骗过人生地不熟的陕兵,靠近后,立刻从后方猛攻其关键节点!

如此,陕兵崩溃,伤亡700余人,几乎全军覆灭!

太平军控制此处险要,缴获军粮、大小火炮、红粉(火药)、骡马等大量物资后,直逼长沙城南立营!

如此,清军的外围防御体系,全部崩溃!

萧朝贵,长途奔袭,抵达后不作停顿休整立刻投入进攻,并以「诱敌、设伏、假扮敌军」的战法,一气呵成,给城外清军来了一场速战速决的歼灭战,风驰电掣打掉敌人的外围防御体系,可谓精彩绝伦!

运气,总是奖赏勇敢者。

此时,萧朝贵获得了一个天赐良机!

意外机遇:转瞬即逝、功亏一篑

由于萧朝贵的奇袭风驰电掣,因此,长沙清军还完全没有反应过来外围防线就崩溃了,如此,则城中防御更是没有准备好!

就在太平军歼灭石马铺之敌时,长沙南门尚未关闭!

此时,一支太平军向城垣发动攻击!

突破城垣,似乎就在此时!

然而,这支太平军没有带向导,看错了「门」。

他们将城东南一处高楼看成城楼,猛扑过去!发现搞错了,再回头来攻,「返而南门塞,城中乘城分守定矣」,错失良机!

这时,太平军再以火炮掩护,猛攻南门,一度使「守椑者怯而不立」,但罗绕典让人「以布裹糠」,放置城头挡炮子,稳住了形势,清军遂稍定,击退了太平军。

如此,太平军奇袭得手的最佳机会,就此错过了!

以当时的惊险程度,倘若当时萧朝贵亲自坐镇指挥,或者让进攻部队配备向导(萧朝贵一路多用向导,但此时没有配备给这支攻城部队),或许情况会有不同。

萧朝贵在歼陕兵后,乘胜进军南门,主要精力用于将南关房屋、商店布署前沿阵地,为下一步攻城做准备,而这次机遇是部分太平军将士自发发展出来的,实属意料之外。

既然是意料之外,其实也不必责怪萧朝贵。

不过,既然萧朝贵立足于奇袭,立足于快,在外围大胜后,趁胜发展似乎比巩固外围更为重要。

看来,西王确有杰出军事才能,但缺了一点运气和经验。

缺乏经验,尚可积累。

但缺乏运气,无解。

由于缺乏运气,西王再没有积累经验的机会了。

意外损失:代价惨重

失此机会,萧朝贵只好强攻了。

不过,如前所说,萧朝贵兵力不多,不但无力围城,也没有资本强攻,他只有利用抢占的外围险要,构筑炮台,以火炮轰城。

上天是公平的,有时给意外的机遇,就可能给意外的打击。

在妙高峰布署炮兵阵地时,清军以炮轰之,萧朝贵不慎中弹重伤,当夜身亡。

有资料记载:当时,萧朝贵身穿鲜艳的衣服,过于显眼,因此被清军狙击。

其实,据察当时清军文件,在萧朝贵牺牲很多天后,清军都没有提到此事。

显然,清军也不知道建了此功,只是「意外」罢了。

萧朝贵死,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是非常大的。甚至有人说萧朝贵不死,未必有后来的天京事变,「王杀王」。

其实,似乎没有必要这般推测,太平天国的「王杀王」都是避免不了的。

总之,作为太平天国的三把手,长期打先锋的虎将,萧朝贵的死确实是太平天国的重大损失,但要说萧朝贵不死,就没有天京事变就过当了。

说回长沙,萧朝贵死,对攻长沙造成的消极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由此,攻城部队暂时没有直接破城的可能。

萧规曹随,重大失误

萧朝贵死后,曾水源暂时结过了攻城部队的指挥权。

显然,此时攻城部队已经没有直接破城的办法,只有控制重要据点,为大军到来后的行动打好基础。

曾水源指挥期间,自然是延续西王此前的布署,一板一眼,倒是中规中矩。

但是,战场形势变化很快,仅仅萧规曹随是不够的。

1、未迟缓敌入援效率。

此时,清军援军陆续抵达,但每股兵力都不多。

由于太平军没有围长沙,因此,不具备阻止敌援军进入长沙的条件。

但是,敌人分散而来,太平军有条件歼其一部。如果能够如此,敌人不敢单独入城,只有集结起一定规模才能入城,入援效率将大为降低。

但曾水源只是「连日负固不出」,没有对分散入援之敌进行打击,使敌人源源不断迅速入城。

2、未提前掌握占据交通要点。

萧朝贵进攻时,兵力不足,只能集中于南门一带。

但是,如果太平军大队抵达,就有条件对不同方向展开进攻。

因此,攻城太平军的作战任务自然要包括控制交通要点。

不过,曾水源只是萧规曹随,没有及时做出调整。

因此,太平军没有控制位置紧要的蔡公坟。

清军援军江忠源入城后,一眼看出蔡公坟的重要性,遂提前控制之。

由此,清军完全控制了长沙城南与城东的交通线(城西为湘江),使太平军隔绝于城南一隅。

后来,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后来也称:长沙不陷,实赖于此!

大军相持,太平军陷入被动。

不久,洪秀全、杨秀清率领大队赶来。

杨秀清观察形势,见蔡公坟未守,太平军虽大队抵达仍然施展不开,勃然大怒,扬言要处决曾水源等人。

怒是怒,事还是要办!
于是,太平军开始展开迅猛攻势。

太平军的重点,一是企图迂回攻击,在浏阳门外获取立足点,打通东路交通;二则是猛攻南门。

但是,洪杨大军抵达长沙,清军大队自然也抵达长沙。

此时,长沙清军绿营兵力就已经5万,加上城内外募得的壮勇、团练,号称10万,而太平军兵力约3-5万,太平军在兵力上处于劣势。

兵力不如人,而进攻正面狭窄,所以,即便太平军一度制造出险情,敌人也很快补上口子,太平军激战无果!

此时,太平军不但攻城难下,而且腹背受敌,局限于一地,连物资补获取都很困难,陷入被动!

此时,关键问题已不是太平军能不能拿下长沙,而是太平军会不会被困死在长沙城下了!

石达开的将略,为太平军扳回局势

为了摆脱被动,杨秀清令石达开渡过湘江,以水陆洲(橘子洲)为基地,在河西发展。

石达开率军由南湖港、朱张渡江,「分屯勒江河市屋」,首先控制了湘江两岸的重要渡口,然后,趁「河干水浅,让将士用」枯饼填塞,上盖木板「,搭建浮桥。

如此,太平军向西的通道已经打开!

随即,石达开迅速西进,控制了延扰、象鼻坝、龙回潭等处,」而洋湖晚稻正熟「,太平军控制了西岸重要的稻米产区,从而解决了粮源问题!

此后,清军向荣紧急布署,在左家龚倒象鼻嘴一线构筑了防线,阻止石达开的进一步发展,并多次对浮桥发动进攻。

此后,清军攻浮桥不能克,无法切断太平军东西联系,而石达开也无意将战线拉得太长,由此,双方在河西进入僵持。

由此,清军在河西取得了一定成果,限制了石达开的进一步发展,尤其使石达开无法占据高点岳麓山。这既在军事上有重大意义,在文化上更有意义:以太平军的作风,如果太平军进入岳麓山,几乎会没有任何悬念地毁掉岳麓书院。

当然,石达开在河西的拓展,开始使太平军既有了坚持打下去的物资基础,又有了退路,暂时摆脱了被动。

穴地攻城

有了坚持打下去的物资条件,太平军遂开始施展其精心准备的攻城之法:穴地攻击!

太平军对长沙进行了三次穴地攻击。

三次攻击,情节是惊心动魄的,留下了许多故事,包括左宗棠悬赏人投砖头的故事,都写得千钧一发,险象环生,但实际上,太平军的穴地攻城却是有惊无险。

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太平军穴地攻击战术的弱点:单纯依赖穴地攻击,没有多点攻击。

太平军每次都是在炸开的口子上投入兵力突破,而没有同时在其他方向进攻。

然而,太平军一次能炸开的口子当然也只能那么一点大。

所以,清军每每迅速反应,赶过来堵截,并把太平军驱走,稳住局势。

看来,当时太平军的穴地攻城战术尚很不成熟。

后来,太平军改善了穴地攻城战术,除组织对爆破点的突击外,还趁机对其他要点展开攻势。

比如,后来攻破南京,就是穴地爆破的点被敌人堵截,但其他方向进攻的太平军成功突破了。

转移

石达开开拓河西,使太平军有了粮源。可是,油、盐却很紧张。

而攻城久攻不克,而且看起来再打下去一时半会也看不到什么机会,再耗下去是不智的。

该转移了!

转移方向,就是从石达开所开辟的湘江西岸转移。

这时,清军为了把太平军包围在这里,下令所有的船只都远离,以降低太平军行动能力。

不过,当时已经是初冬,枯水,所以这个命令没有得到落实!

石达开遂紧急收集渔船,并搭建了第二座浮桥,大大提高了太平军的行动能力!

准备妥当后,太平军开始释放」烟雾弹「。

太平军让人假投降,提供假情报:太平军正挖地方,准备直通天心阁!

清军大惊,立刻穷搜地道!

如此,清军注意力完全被吸引!

当夜,「有旋风挟急雨」,但有月色可辨路,太平军遂紧急行动,「全股渡河」。

这里补充一点:太平军多出转战,其转移,最喜欢的就是微月夜。因为夜间行动不便,但走惯了夜路的太平军善于利用微月光辨路而走!

由此,在号称十万的清军眼皮子底下,太平军「消失」了。

一般来说,「倍则攻之,十则围之」,但太平军却在兵力、装备、各类物资皆弱于对手的情况下展开攻城,甚至取得过一些破城的机会。

这表明:军兴之初的太平军,确实有着勃勃的生机。

他们在战术上比对手更加灵活、大胆;他们在战略上也往往把敌人玩得团团转。

只是,当时,太平军的各种战术尚未成熟。

因此,千里奔袭,大胆而精彩,但既没有抓住天赐良机破城,也没有利用时间窗口控制住关键据点,结果明明先处战地,但大军到来后仍然陷入被动。

而穴地攻城,虽然在清军的严密监视下屡屡成功爆破,但是,配套的突击战术尚未成熟,因此,只是有惊无险,无法完成破城。

而清军在此战中的指挥,问题颇多,战略、战术上都很多失误。

但是,湖南人担当精神和霸蛮精神,则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太平军攻势尚盛,人心未稳之时,江忠源果断看出蔡公坟的重要性,亲自指挥,夺取要点。

而太平军屡屡制造出险情时,他们更是以霸蛮精神生生把太平军顶了回去!

19世纪50年代的仗,以这样的武器、战术打,确实很落后。

但是,灵活的头脑、敢担当的精神,霸蛮的气质,则表明:这个暂时落后的民族,仍然是充满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