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抗美援朝志愿军伤亡36万,值吗?毛泽东和周世钊的谈话里藏有答案

2024-01-26历史

抗美援朝志愿军伤亡36万,值吗?毛泽东和周世钊的谈话里藏有答案

毛泽东当初决定抗美援朝,曾用「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一经典表述,被认为揭示了他的真正决断。然而,这一决断的深层内涵,却有许多人未能深刻理解。

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者甚至因毛泽东这句话中的「打」字,曲解为中国对外发动的侵略战争,甚至主张抗美援朝的得失不成比例。这类言论者多半缺乏对毛泽东思想的深入理解。

毛泽东首次提及「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是在与周世钊进行的谈话中。当时已是1950年10月,朝鲜战争已经进行了三个多月,美国正式介入战争也已经过去三个多月。这一时刻,毛泽东的决断意味着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坚定支持。

当时中美关系紧张,美国在武装干涉朝鲜战争的同时,还让其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扰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领土台湾。

在毛泽东与周世钊谈论朝鲜战争时,战火已蔓延至鸭绿江边,成为中国和朝鲜的分界线。这一时刻,毛泽东及全体中国人都有理由担心战火可能延烧至中国领土。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大外交】中明确表示:「毛泽东有理由认为,如果他不在朝鲜阻挡美国,他或许将会在中国领土上和美国交战;最起码,他没有得到理由去做出相反的结论。」

然而,基辛格似乎忽略了另一个事实:在毛泽东提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之前的1950年8月,侵朝美国空军已经开始频繁侵入中国东北领空,狂轰边境城镇和乡村。丹东市成为其中一个遭受轰炸的城镇,这一事实进一步印证了毛泽东的担忧。

综上所述,抗美援朝的本质已然显露:虽然是抗击美军,但保卫的是中国。这一立场的背后有三个明确的理由。

首先,当时美国实际已经对中国东北进行了入侵,美国空军三次侵入中国东北,造成33人受伤,7人死亡。在帝国主义已经侵略你的情况下,不做出回应,后果将会极其严重,这一点在历史中已得到证实。

其次,朝鲜战争结束后,苏联提出一个计划:让朝鲜在中国东北建立流亡政府,并将其残余部队撤至东北休整。虽然言辞轻描淡写,实际上等同于将战火无声地引向中国东北。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将有借口派大规模远东军队进入东北,援助中国作战。

毛泽东极为聪明,他不会忘记1945年斯大林以对日作战为名义,出兵东北迫使蒋介石签署了损害中国主权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正因为这个「城下之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率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历经两个多月的艰难谈判,才废除了这一不平等条约。

毛泽东深知,若苏联再次出兵东北,无论战争胜败如何,中国都难以确保对东北的主权不受威胁。

毛泽东认定,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将战火阻止在国门之外。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中国才能保卫自身。

第三,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介入朝鲜战争是为了在中国头上插一把刀。毛泽东在与周世钊的谈话中,精准地揭示了美国介入朝鲜战争的真实意图。他说:

「美帝国主义要在我们头上插三把尖刀,一把从朝鲜插在我国头上,一把从台湾插在我国腰上,一把从越南插在我们脚上。一旦发生变故,它就会从三个方向进攻我们,我们将会陷入被动。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让它实现其如意算盘。」

如果美国这把刀成功插在中国头上,中国将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因此,抗美援朝已不仅仅是一种选择,而是必然的行动。

毛主席当时向正在苏联访问的周恩来发出了一封电报,其中详细阐述了中国必须参与朝鲜战争的原因。他表示:

「我们认为应该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而且要早参战,如果等朝鲜彻底垮了,中国再想出兵就没有理由了,也没有机会了,而只能做在中国境内迎战美军的准备了。」

这份电报背后的思路是:「当最坏的情况已经无法避免时,就要用底线思维考虑,尽快主动出击。」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庄严发布了抗美援朝的命令。

关于毛泽东做出抗美援朝决定的艰难抉择,彭德怀曾做过这样的评价,他说:

「这个决心不容易下,这不仅要有非凡的胆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对复杂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断力。历史进程证明了毛泽东的英明正确。」

那么,毛泽东做出抗美援朝决定究竟有多么不容易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询问毛泽东在做这个决定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事实上,毛泽东做出这一决定时最大的压力来自于中美两国巨大的实力差距。

当时的美国是一家先进的工业化国家,而中国则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数据显示,1950年美国的钢铁产量达到了8000多万吨,是中国的上百倍,而美国的工农业产值高达3000亿美元,是中国的30倍。更为关键的是,美国拥有当时最先进、最顶级的武器,包括原子弹。

在得知中国军队可能与美国作战的消息时,日本人直接讽刺中国说「中国军队无疑是自寻死路」。甚至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的国民党战犯,在得知此消息后表示:中国军队实在是自不量力。

由于中美两国实力悬殊,本国将领们对抗美援朝持有反对意见。当毛泽东询问林彪对抗美援朝的看法时,林彪小心翼翼地问毛泽东:「这样会有什么后果。」当毛泽东详细说明一切,并提出让林彪率领军队入朝时,林彪却以「身体状况不佳,力不从心」为由「拒绝了」。

幸运的是,当毛泽东将入朝参战的任务交给了彭德怀时,他对毛泽东坚持抗美援朝的决定表示了极大的支持。在会上,彭德怀坦言:「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败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果美军部署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1950年10月19日,即毛泽东发布抗美援朝命令的11天后,第一批志愿军26万人在彭德怀的率领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越鸭绿江,奔赴朝鲜参战。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作为第一批志愿军的一名战士也参与其中。

抗美援朝战争历时2年零9个月,中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将美联合国军逼至三八线以南。根据【解放日报】报道,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计参战290余万人次,毙伤俘敌71万余人,志愿军自身伤亡36万余人。这场战争以中朝人民的胜利和美国的失败而结束。

1953年7月27日,彭德怀与时任「联合国军」司令的克拉克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在签字后,彭德怀感慨地说:

「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自此,毛泽东「打得一拳开」的战略构想得以实现,抗美援朝被称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关于抗美援朝是否做到了「免得百拳来」,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抗美援朝后的70多年里,中国一直保持和平。这段和平时期保障了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使中国在2010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抗美援朝的意义在于,国外学者的观点能最清晰地阐明这一问题。美国学者沃尔特·G·赫姆斯在【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停战谈到的帐笼和战斗前线】一书中对抗美援朝进行了评价,他写道:

「另一个在战争中提高了地位的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为一个可怕的敌人,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

美国的战争研究者莫里斯·艾泽曼在【战争中的美国丛书·朝鲜战争】中多次强调:美国在朝鲜战争之后,患上了‘朝鲜战争综合症’,他说:「为了对付这种‘朝鲜战争综合症’,约翰·F·肯尼迪鼓励美国军队发展反游击战战术,以帮助那些‘被包围的’反共国家。」

另一位美国学者贝文·亚历山大在【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一书中,也提到了「朝鲜战争综合征」,他在第63章「朝鲜战争的长期阴影」中这样解释中国能在朝鲜战争中给美国留下阴影的原因,他说:

「最令人感到沮丧的是,红色中国人用少得可怜的武器和令人发笑的原始补给系统,居然遏制住了拥有大量现代技术、先进工业和尖端武器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

回顾抗美援朝70年后,我们可以确定:正是这场战争为我们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战后,无数美国专家感慨:朝鲜一战,毛泽东高瞻远瞩,这一战,‘打消’了新中国的后患。

毋庸置疑,这场战争彰显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为世界留下了「中国能打硬仗」的深刻印象。

朝鲜战争结束后不到半年,世界各国不得不以一种崭新的视角审视新中国的地位。我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随后以大国的身份参与了万隆会议。多年之后,我国成功重返联合国。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出席标志着中国打开了与亚非国家广泛交往的大门。

中国在国际上逐渐获得认可,掌握话语权的起点正是抗美援朝。这进一步证明了毛泽东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是一项极其伟大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