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被大明忽悠瘸的俺答:封山寨版的王爵也就算了,连金印都偷工换料

2024-04-13历史

大明万历三年(1575年)三月初八,山西行都司,阳和城(今山西省阳高县)。

宣大总督署衙当中,蒙古「顺义王」俺答派出的使者正在与总督郑洛交涉:

「之前赐下的说是金印,只用了三年却露出铜,我王很生气,这次带过来缴还,请换成金的!」

蒙古使者一边说着,一边呈上了金印——哦,不对,现在应该说是铜印。

仔细看就能发现:原本应该是金灿灿的大印,可能是俺答盘得太勤快了,骆钮处已经斑驳脱落,露出了里面的黄铜——好家伙,原来是黄铜镀金的。

宣大总督郑洛低头看时也是一脸便秘,但在抬起头时,却闪电般的恢复肃然,道:「尔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世间并无足金铸印。言金印者,仅是显其贵重。」

郑洛一边说着,一边解下腰间金带,道:「吾为三镇总督,按制乃腰系金带,以示尊贵,然实为铜也!尔等回与顺义王说,切勿再言,为天下笑!」

那蒙古使者摸了摸金带,发现果然是铜的,然后唯唯诺诺,口称「告罪」……

这个事儿,就揭篇儿了。

然而,这其实却是宣大总督白马非马的诡辩。蒙古汉子没见识,被忽悠之后就信以为真了。

而这,仅仅是俺答封贡前后被忽悠无数次中的一次而已!

01

「俺答封贡」是大明中期办成的一件大事,即在隆庆年间,由高拱与张居正等阁臣进行策划,与蒙古鞑靼部结束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敌对状态。

「俺答封贡」是由两个内容构成:「封」即「封王」,贡即「通贡」。

「通贡」是在北方边境开放11处边市,以供双方交易货物,属于经贸合作往来。

「封王」是册封蒙古鞑靼首领孛儿只斤·俺答为「顺义王」。

这个「顺义王」属于外藩王爵。

实际大明王朝曾经的藩属国还是挺多的,包括朝鲜、安南、占城、暹罗、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真腊、琉球、三佛齐、古里、勃泥、古麻剌。

当然,这其中真正能够被大明王朝辐射掌控的藩属国还不到三分之一,大部分都只是一个名分,甚至日本在永乐年间也曾被纳入大明王朝的藩属体系。

对于这些藩属国的国王,按照礼制都需要赐下王印。

在大明朝,亲王一级的王印是「龟钮金印」,郡王一级的王印是「龟钮镀金银印」。

之所以用「龟钮」,是因为上古时期以龟甲祭祀与占卜,可直接影响到君王的决策,是权力系统的象征,所以从汉代开始王印以及高等级官印都是用龟钮。

大明朝对这些藩属国的国王所赐王印,是比照亲王与郡王分成两个规格,其中朝鲜、日本属于近水楼台,都被赐下龟钮金印,默认为亲王规格。

其他各藩属国都是镀金银印,默认为郡王规格。

而且这些还不是「龟钮」,而是「驼钮」,这也是沿袭汉朝对蛮夷首领赐印的传统:蛮赐「驼钮」,夷赐「蛇钮」。

很写实。

02

在「俺答封贡」当中,给俺答册封的「顺义王」其实是属于不伦不类的名号。

大明朝对其他藩属国的国王称谓都是「朝鲜国王」、「占城国王」,如果以此类推,俺答应该是「蒙古国王」,退而求其次,那也应该是「鞑靼国王」。

「顺义王」的称号纯粹是欺负俺答没文化,既不是藩属国的王爵称呼,也不是本朝亲王或者是郡王的称呼——大明亲王是「单字地名+王」,比如辽王、荆王、燕王、鲁王,郡王是「双字地名+王」,比如中山王、靖江王、高平王、巴陵王。

俺答不懂,只以为带有「王」字就很牛八,咧着大嘴接受了。

更更过分的是,大明朝在隆庆五年(1571)册封俺答之后,并未赐下王印。

俺答因为根本不知道有「赐下王印」这道手续,所以也没索要。

一直到了两年之后,隆庆皇帝驾崩,万历皇帝继位,各个藩属国都派遣使者前往北京参加大典,并上国书。

这时候蒙古人才发现:别个的国书都有鲜红的王印,怎么就咱的是光秃秃?

尴尬极了——差不多等同于春晚上的小尼。

于是,使者回去就马上提醒俺答:「我的王啊,别光顾着和三娘子高乐,咱得去南边要一坨金灿灿的好宝贝呵!」

03

大明朝廷接到俺答的申请之后,知道没法糊弄了。

而且这时候新皇刚刚登基,高拱与张居正在内阁斗法进入关键期,北方求稳,于是为了安抚俺答,赐下了一枚金印——表面看似乎是亲王规格。

但是在印钮上却虚晃一枪:使用的不是「龟钮」,而是「驼钮」——藩属国中的郡王规格。

所以顺义王俺答这个王印的形制,属于薛定谔状态,亲王与郡王傻傻说不清。

在材质上更是扯淡——仅在外面镀金,内里用的黄铜。

文中开头宣大总督郑洛根本就是在忽悠人:亲王的金印,从内到外,是纯纯的黄金材质;即使是郡王的镀金银印,那也是表面镀金,内里是白银材质。

所以说,只要是王印,就没有黄铜的说法。

俺答获得的就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的「驼钮镀金黄铜」,荒谬至极。

但是俺答不知情,还以为是好东西,终日把玩,恨不得每天睡觉都搂着。

然后盘了几年之后,露馅了——把外面的镀金盘掉了,露出里面的黄铜。

大明朝也懵逼了——谁能想到,这东西还会有人每天盘哪……

幸亏宣大总督郑洛有急智,一番忽悠之后,蒙古人信以为真了。

04

俺答的爵位是「顺义王」,实际还有一个官职,即担任鞑靼部左都督,其弟昆都力哈、长子黄台吉担任都督同知,其他部众还有一堆指挥使、指挥同知等官职。

这些官职按照正常来说,应该是有俸禄的。

俺答这帮人开始时候并未意识到,后来终于在万历四年(1576年)三月想起来了这件事,于是再次派出使者前往宣大总督署衙,找郑洛交涉,索要俸禄。

郑洛再次祭出忽悠大法:「大明朝官员俸禄都是由所管地方提供,比如大同之地的文武官员,俸禄是由大同当地军民提供。你们顺义王管辖的是北地,有放牧的、有种田的,自然你们的俸禄就应该是北地之人提供。」

这一顿忽悠诡辩,俺答的使者招架不住,再次唯唯诺诺的「告罪」而回。

到了万历五年(1578年),俺答叕派来使者找到宣大总督郑洛。

这次是求升官的。

俺答认为:既然大明朝的官职是可以往上升的,那么自己这个左都督是不是也可以升官?」

郑洛对使者道:「大明朝的职位,王爵的名号已是极品,职位也就不重要了。比如本官担任的总督,再升就是兵部尚书;顺义王这个左都督,再升就是大都督,这是要军功的,比如辽东的李成梁,杀蒙古土蛮无算,现职亦不过都督同知。」

郑洛顿了顿,又似笑非笑的道:「再有戚大帅,现职也只是左都督。且回去告诉顺义王,升官要有军功,现在太平无事,守住王爵即可,切勿再谈升官之事!」

俺答的使者听到戚继光的名字,马上想起来了之前蒙古朵颜部董忽力在蓟州的遭遇,脖子不自觉的缩了缩:

「叩首吐舌去」 。

这等威武雄壮的套马汉子,其实也是会卖萌的。

那吐舌头的样子,还怪好看的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