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他一战吃掉蒋纬国第一快速纵队,歼灭整编74师功劳更大

2024-05-09历史

开国少将何以祥,便是因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而名扬四海的我军众多将领之一,他的英勇事迹在青史上熠熠生辉。

【歼灭蒋家王牌第一快速纵队】

在1947年新年前夕,蒋介石并未因新年的到来而感到新的希望。解放战争的激烈推进和国军接连的战败消息不断涌入他的办公室,让他倍感压力。

在4日的黎明,蒋纬国眉宇紧锁,手中紧握着一封电文,在蒋介石的书房外犹豫不决,思考着如何向蒋介石传达这个不利的消息。

事关重大,尽管内心有些犹豫,但他还是鼓足勇气敲响了蒋介石的大门。他把电报递给了对方,脸上露出了颓废的表情。然而,蒋介石却以冷静的态度接过了电报,开始仔细阅读其中的内容。

蒋纬国的泪水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情感。这支部队,是他倾注心血、精心打磨的杰作。他的哭泣,不仅仅是因为失去,更是因为对这片土地和这群战士的深深眷恋。

在抗战结束后,蒋纬国向蒋介石提出了一个战略建议。他认为在未来的战争中,速度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因此,他提议将全国的装甲部队整合成10个快速纵队,并配备最先进的铁甲战车和坦克,以便在战场上发挥突击作用。这一策略旨在利用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提高军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蒋介石对蒋纬国的建议表示高度支持,于是迅速组建了一支装备齐全、全副机械化的快速纵队。这支部队拥有战车、大炮和坦克等先进武器,总兵力达到了一万人。这样的精锐力量无疑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占据重要地位。

上月,第一快速纵队占领枣庄,他和妻子携带大量慰问品前往。但出人意料的是,这支部队在短短四个月内就被解放军彻底消灭,极大地挫伤了士气。

解放军战士们正忙于清理战场,陈毅则兴致勃勃地登上了一辆坦克,端坐在顶盖之上,用黑白相机记录下了这一瞬间。随后,他灵感涌现,即兴创作【鲁南大捷】一诗:「战车飞驰气势豪,凯旋自吹战鼓敲。鲁南泥泞难行路,坦克变作废铁抛。」

此刻,我军迅速启动了对第一快速纵队被俘人员的安抚工作,号召大家认清当前形势,积极融入人民的大家庭。许多官兵纷纷觉醒,摒弃旧有迷惘,毅然决然地投身到解放军的行列中,共同开创光明未来。

经过战斗,我军缴获了24辆坦克、475辆各式战车以及各类重炮和榴弹炮。凭借这些战利品,我军迅速组建了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华中野战军特种部队,展现了我军强大的战斗力和组织能力。

究竟是何方神圣率领部队将第一快速纵队一网打尽?答案揭晓,他就是山东军区第八师的英勇师长——何以祥。

鲁南战役一触即发,陈毅迅速召集何以祥,共同商讨如何有效应对快速纵队。他们紧密合作,制定周密计划,决心一举歼灭这股敌军力量。

祥子从陈毅那里争取到了1500公斤炸药,日夜苦练坦克战术。陈毅也要求各部队全力配合第八师进行围歼战。最终,第一快速纵队被逼入峄县的漏汁湖,坦克陷入沼泽,动弹不得,只得束手就擒。

【陈毅袖子里的小老虎】

何以祥,江西瑞金人,1930年投身工农红军,1933年光荣入党。他的经历,可谓别具一格,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投身红军之前,他曾是川军杨森麾下的一名小兵。岁月流转,他所属的部队被贺龙将军的英勇之师所收编,自此,他踏上了工农红军的征程,蜕变为一名坚韧不拔的红军战士,肩负起新的使命与荣耀。

何以祥晚年回忆道,当年在军阀部队的日子,若非贺老总伸出援手,我恐怕难逃厄运。而让我决心追随红军一生的,却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生病的经历。

刚踏入红军队伍不久,我便被严重的伤寒病魔缠身,头发尽落,生命垂危。然而,红军战友们并未离我而去,他们用担架承载着我,一路前行。对此,我深感愧疚,曾劝指导员放下我,但他们却坚定地守护着我,让我倍感温暖。

指导员坚定地对战友们表示:「红军绝不容许有人掉队。」随后,他迅速安排了最顶尖的药物和医生为我治疗,成功地将我从鬼门关前拽回。若是在川军,恐怕我早已命丧黄泉。

因此,我加入红军,仿佛获得了新生,我必将竭尽全力为红军而战。

祥子以坚毅不拔的勇气投身于红军的征程,他在生死之间锤炼自己的战斗意志,每一次冲锋陷阵,都是对红军忠诚的最好诠释。

在皂市之战的危急关头,他毅然跃出战壕,引领战友们冲锋陷阵。不幸中弹,命悬一线,历经生死劫难。康复后,因英勇无畏被授予班长之职,成为众人敬佩的战斗英雄。

瓦庙集战斗中,他英勇无畏,紧要关头,毅然抱起炸药包,冲破敌军的火力封锁。尽管胳膊骨折,腹部受伤,他仍顽强地扫除了冲锋路上的最后障碍。

贺龙在得知战报后,立即下令政治工作部门将何以祥提升为排长。这一决定体现了他的战略眼光和对人才的重视。通过此举,贺龙展示了对优秀军人的认可和提拔,也鼓舞了部队的士气。

在那场激烈的战斗中,身为连长的他,在冲锋陷阵的瞬间,小腿骨被子弹无情穿透。然而,他并未因此退缩,而是顽强地趴在地上,继续发号施令,引领战士们奋勇向前,展现出了无畏的英勇与坚韧的毅力。

因此,他的成长之路充满了生与死的较量,两次荣获贺龙元帅的嘉奖令便是其中的见证。这两次嘉奖不仅是对他英勇无畏的肯定,更是对他坚韧不拔精神的认可。

贺龙多次对部下夸赞何以祥:「别看现在他只是连长,但他那股勇猛劲儿,日后定能独当一面,成为我们信赖的得力干将。」长征结束时,何以祥果然不负众望,已晋升为团长。

1948年早春,何以祥将军肩负重任,出任第3兵团第3纵队司令员一职,肩负起领导与指挥的重任。他以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才能,为这支英勇的纵队注入了新的活力,引领他们迈向新的征程。

7月中旬,何以祥意外收到陈毅转来的电报,三位领导——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共同署名,究竟是何等事宜,竟劳动三位巨头联手致函。

陈毅和粟裕联名推荐何以祥给中央军委,盛赞他如硬骨般坚韧,擅长攻坚战。在收到3纵上报的攻坚经验后,三位领导特意批示,要求何以祥详细汇报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的攻坚战术经验。

后来,在朱老总的积极推动下,他的丰富经验被广为传播,影响深远。这一实践智慧的推广,不仅在全军范围内引发了深刻的反响,也推动了整体作战效能的提升。

红军时期至解放战争,何以祥率领的部队在华东野战军中以擅长攻坚、精通爆破而著称。这支部队中的每一个战士都擅长捆绑炸药,并掌握独特的爆破技巧。

他担任师长,指挥藤县之战,五分钟内东门即被炸开,经过一夜激战,歼灭敌军七千余众。攻打峄县城时,仅用十分钟便成功爆破进城,歼敌八千五百人,战绩辉煌,屡战屡胜,被誉为陈毅麾下的勇猛小老虎。

【歼灭整编74师功劳很大】

孟良崮战役,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覆灭,张灵甫阵亡,这一壮举在我军战史上熠熠生辉,尽展英勇无畏的战魂。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诸多观点指出,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如同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均出于保存自身实力的考量,而不愿伸出援手。

毫无疑问,这背后定有诸多缘由。然而,结合实地考察与军事历史资料的详尽记载,

当时,国民党诸多部队确实迅速出兵增援,且均以整师编制行动,速度亦非迟缓。然我军攻势凌厉,占领迅速,致使彼等未能及时赶上。故此,彼等虽有意驰援,却终未能如愿。

在众多增援部队中,与张灵甫关系最为紧密的无疑是胡琏率领的整编第11师,他们并肩作战,共同面对前方的挑战。

蒋介石为了拯救整编74师,紧急致电胡琏,命令他立即率领全师出动,不惜一切代价,争取时间与整编74师会合。这表明了他对这次救援行动的高度重视和紧迫性。

张灵甫陷入绝境,无计可施。当参谋带来胡琏整编11师即将驰援的消息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急切地在电话中向胡琏求助,声音带着哭腔:「老兄,务必尽快,兄弟的命悬在你手上了!」

虽然胡琏被视为张灵甫的潜在救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并未及时赶到,这使得胡琏无法成为张灵甫的救命稻草。

此刻,我军围点打援战术展现得精妙绝伦,整编11师竟被我军拦截在救援路上,遭遇重创。他们不仅未能成功解救整编74师,反而被我军歼灭了五千余人,可谓是自食其果。

那整编11师又遭遇何方的顽强阻击呢?答案无疑是何以祥所率领的部队,他们如钢铁长城般坚守阵地,为战斗的胜利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那时,胡琏的部队迅猛推进,倘若与其整编74师会合,当前的大好局面恐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粟裕深知拦截11师的战略意义,因此主动寻求华野参谋长陈士渠的协助,共商这场关键战役的指挥人选。

两人不谋而合地指出了何以祥的三纵。因此,陈士渠亲自上山拜访三纵司令部,传达粟裕的指示精神,并强调无论代价多大,都要坚决阻止胡琏的部队,胜败在此一役。

何以祥钟爱挑战,面对硬仗毫不退缩。华野首长对他寄予厚望,深信即便部队面临巨大困难,他也能圆满完成任务。因此,他毅然向陈士渠立下军令状,决心不负众望。

战斗异常惨烈,何以祥在弹尽粮绝之际,毅然拿起冲锋枪,率领参谋人员投入战斗,重组战力,即使胳膊连中两弹,仍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他率领的部队,如同坚不可摧的壁垒,牢牢插在整编74师与11师之间。最终,他成功将胡琏部队逼退至蒙阴以北,令其寸步难行。他的卓越指挥,为我军全歼整编74师立下赫赫战功,堪称功勋卓著。

【因为休养错过很多大仗】

何以祥将军,长年征战沙场,身上伤痕累累,疾病缠身。然而,在解放战场的艰难岁月中,他依旧肩负着重任,每日面对着繁重且艰巨的任务,毫不退缩,展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

1948年初,何以祥因身体状况多次晕厥,无法继续履职。华野基于其健康状况,将其调离三纵司令员岗位,安排其赴中央医院休养一年,以便恢复健康。他离职之际,养伤成为首要任务。

那一年,众多解放战争中的知名战役如火如荼地展开,诸如三大战役等,都成为了历史的注脚,标志着时代的转折。

华东野战军几次关键战役,他均未能参与,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个遗憾。

一年后,他休养归来,华东野战军已改编为第三野战军。因3纵新换了司令员,他未再回归原职,转而担任8兵团参谋长。幸运的是,他参与了渡江战役。

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全军大授衔时,华东野战军的多位纵队司令中,除了他获得少将衔外,其余均被授予中将以上军衔。这背后,是因为他在关键的一年选择了休养,错失了多场关键战役。这无疑成为了何以祥终身的遗憾。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何以祥的卓越战功,国家决定继续重用他,任命他为济南军区参谋长。随后,他又被选拔到军事学院战役系深造,以进一步提升军事才能。

1982年,何以祥卸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上海警备区司令员一职,后于1985年享受离休待遇。直至1994年,他在上海安详离世,享年高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