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八路军帽子上的两粒扣,有什么用处吗?了解以后直呼太高明了

2024-03-03历史

八路军帽子上的两粒扣,有什么用处吗?了解以后直呼太高明了

「这军帽上的钮扣有何作用呢?」在游览战役展览馆时,我们常常对八路军战士所戴的帽子上的钮扣产生疑问。

展览馆里经常陈列着战士们的军服,其中包括军帽。

虽然由于战争年代的不同,八路军的军服可能在款式和颜色上有所变化。

但是,他们的帽子外观都非常相似,大多数都在前额中心上下排列着两颗钮扣,这也成为我军军服的一种标志性特征。

那么,这两颗钮扣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对于八路军来说,它们还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军装的设计牵涉到多个方面,需要考虑周密。每一个军人身上的装备都有着重要的实用意义,即使是最微小的细节,例如扣子,也必须在实战中经受过考验,才能被长期采用。

军帽的设计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

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势力入侵,清政府衰败堕落,国家危机四伏,民不聊生。

1912年,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中国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先驱,曾提出「三民主义」的同盟会与其他政团合并,共同组成了国民党。

孙中山先生以整顿党务为目标,着眼于思想革命,以挽救国家危局。

初期,国民党军队并未形成统一的军服标准,装备也不规范。直到北伐战争结束后,南京部队纷纷改良军服,采用了新式军帽。

在那个时候,军帽的设计虽然已经加入了纽扣,但是它们位于帽顶,与后来八路军采用的帽顶前方的纽扣设计有着明显的差异。

经历了北伐战争后,为了让军人们在严寒的冬天能够保暖,一种能够保护头部和颈部免受冻伤的军帽应运而生。

这种军帽的设计独具特色,帽围位于帽顶,当纽扣解开时,帽围可以轻松地向下延伸至颈部,提供额外保暖,这对于夜间作战尤为重要。

这一设计灵感不仅仅源自内部,还受到了其他国家军队帽子的启发,经过改良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当时,国军与德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从中借鉴了德国山地帽的设计,特别是加入了保暖帽围,使得这种军帽更加实用。

在北伐结束后,国民党内部的一些领袖开始改变他们对国共合作的立场。随后,在蒋介石和汪精卫的领导下,他们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倡导「剿共」,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1927年,我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标志着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开始,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

各地党组织建立了多支工农革命军和游击队,直到1928年,中共中央将各地工农革命军统一称为「红军」,两年后正式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

在成立初期,红军面临着诸多困难,特别是物资匮乏的问题。战士们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吃饱穿暖,但由于物资短缺,很难实现服装的统一配置。

1928年一月,我军在苏州地区与国民党地方部队进行了一场正面对战,这些部队是奉命进入苏区「剿匪」的。在这次战斗中,我军缴获了敌人数十担的布匹。

这批缴获的物资让红军得以在江西宁岗县建立了第一个自己的服装厂。

然而,由于物资稀少,军服的生产数量也不多,只有极少数的红军战士能够佩戴上军帽。

初期确定的帽型是一种大八角帽,模仿列宁帽的样式,上面缀有一颗红星。

然而,这种八角帽的帽型太大,不符合中国人的脸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长征初期,红军开始戴上了帽型缩小后的小八角帽。

1931年,九一八事变震撼了中外,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中国东北,其野心昭然若揭。

在国家面临内外交困的危机时刻,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势在必行。然而,由于蒋介石坚持着「内忧外患,外患必先平」政策,执意对红军进行围剿。

红军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后,被迫开始了著名的万里长征。他们身穿破旧的衣衫,在风雪交加的艰难道路上前行,但头顶上都戴着一顶小小的八角帽,上面闪烁着鲜红的星星。

这些帽子如同明亮的火把,为每个前行者提供了前进的力量和信念。

在长征的路上,他们面对着重重困难和险阻,但多数小八角帽都是由当地的民众和队伍中的同志自行制作而成。

1937年,日本军队入侵上海,威胁在三个月内摧毁中国。面临国难,中国陷入危机四伏的境地,抵抗日本侵略势在必行。共产党作出决策,再次与国民党合作,共同奋起抗击日寇,誓言保卫家园。

卢沟桥事变于当年7月7日爆发,标志着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拉开了帷幕,中华民族迎来了一场全面的抗战。在前所未有的危机下,国共两党再度团结一致。中国工农红军主动改编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八路军,同时国民革命军陆军也新设了第四军,后来被称为新四军。

因此,中国工农红军在形式上以「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编制重新组建,与国民党展开密切合作。国共两党最终构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共同抵御侵略者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国共统一之后,由于人口众多且地域复杂,八路军的军装色调呈现出相当的混杂。

大多数军装的颜色仍然保持在草木灰色或者蓝色,部分人则得到了国军供给,穿着仿德国的灰色军装。

由于军装上的难以统一,国民党颁布了一项规定,规范了军帽的设计。

国民政府颁发的军帽样式为直筒圆顶帽,带有标志性的青天白日十二角星帽徽,并在前方搭配两颗扣子。

在一些紧急情况下,蒋介石承诺公开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并且保证不歧视纳入政府军的共产党军队,在后勤补给上采用与其他部队相同的标准。

然而,工农红军对此持有异议,认为与国民党军队打了那么多年,现在却要放弃自己的红星,戴上「敌人」的青天白日十二角星,是一种「叛变」。

刚刚融入国民党的工农红军中,有一些人感到不满,甚至有人考虑离开。

现在,在国共合作早期的照片中,我们仍然能够发现一小部分红军战士的帽子上没有青天白日帽徽——他们不承认这个徽章,自行摘除了它。

红军战士明显表露出的反抗情绪让中央领导感到头疼不已。在九月份的120师誓师大会上,贺龙发表了一场公开讲话。

「红军改编、更换装备并非是轻率的决定!我们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共同对抗日本帝国主义!」

「摘下红星并非要丢掉红星!红星将永远镶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各级领导均发表了真诚的动员讲话,使得战士们逐渐理解了「改编」的真实涵义,化解了抵触情绪。为了捍卫家园,他们齐心协力地戴上了代表共同目标的军帽,那饰有「青天白日」徽章的军帽。

然而,随着战争范围的不断扩大,军需物资的供给逐渐减少。由于国共矛盾的加剧,八路军距离国民党统治地区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蒋介石示意国民政府不再按照原先的承诺发放粮饷,给八路军开了一张空头支票。

因此,为了维持军帽上的「青天白日」帽徽,八路军不得不使用专门的珐琅材质。然而,由于地理距离的增加,这变得越来越困难。军帽上的「青天白日」帽徽逐渐消失,只留下两个纽扣。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9千余人奉命北上黄河,却在皖南茂林地区遭到国军8万人的突袭。新四军奋力抵抗,进行了七天七夜的激战,但付出了巨大牺牲。

事变后,新四军竟被蒋介石指控为「叛变」,导致新四军战士与蒋介石彻底决裂。一些战士率先摘下帽子上的徽章,表明自己的立场,紧接着,所有战士都摘下了军帽上的「青天白日」帽徽。

皖南事变让八路军看清了国民党的真实面目,开始依靠自身力量扩军,在基层设立独立部队和游击武装。与此同时,国民党停止全面发放军费和后勤补给。到了1946年,蒋介石完全放弃「和平建国」。

国民党开始采取武力手段解决问题,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八路军总部发布正式通告,全军摘下「青天白日」帽徽。

此后,军帽上的「两粒纽扣」正式成为红军的标志。就像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属于八路军扩编后的一部分,他们的军帽上不再有「青天白日」帽徽,只留下简单的两颗纽扣。

在那个充满战火的年代,资源匮乏,国内生产水平相对滞后。军队迫切需要实用且适应冬夏的军帽,以因应极端环境下的作战需求。

初期的抗日战争,北方承受更大压力,尤其是八路军在崎岖的农村据点展开游击战,夜间作战频繁。在这恶劣的条件下,军帽的设计显得尤为关键,要求耐用保暖,能够适应气温的变化和深山的作战环境。

为了应对不同季节的需求,红军巧妙设计了一款可灵活翻动的帽耳。在寒冷的冬季,帽耳可以放下来提供额外取暖,而在炎热的夏季,可以轻松上翻以方便行动。两颗纽扣的设计使帽耳能够稳固地固定在前额,确保在激烈的战斗中不会轻易脱落。

这一设计不仅能够减少军帽的磨损,而且在战场上能够为战士的耳朵提供有效保护,防止飞沙进入。对于炮火轰鸣,帽耳也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防护。红军的这一创新,完美迎合了当时军队在极端条件下的多重需求。

那时的八路军纽扣不仅仅是实用的设计,更成为他们的象征,见证了那段沉重的历史。如今,中国人民过上了安宁富足的生活,解放军的军装也发生了变化,但那两颗纽扣的形象一直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犹如启蒙的星辰,为我们的现在投下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