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淮海大战40年后邓小平回忆:毛主席亲自交代「我把指挥交给你」

2023-12-16历史

序章:刘邓大军枪出如龙

1948年11月初,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47万余人,从而在数量上改变了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少于国民党军的态势。

就在辽沈战役打响后不久的1948年9月25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即致电中央军委,提出: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按照华东野战军的计划,原拟歼灭位于徐州以东的国民党第9绥靖区(司令官李延年)、第7兵团(司令官黄百韬),为下一步攻取徐州提供有利条件。

此时,已经在济南战役中赢得胜利的华野虽然有一定的消耗,但粟裕麾下有16个纵队,4个独立旅,兵力超40万人,面对黄百韬、李延年的十余万人有很大胜算。

因此,在淮海战役结束后华野仅休息了一个多月,即于11月初开始全军南下,向徐州方向迅速移动。

不料国民党军虽然搞不清楚华野的真实意图,但由于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在济南战役之后早已成了惊弓之鸟,他生怕成为下一个王耀武,即于华野向南出击的同时命令各兵团向徐州靠拢。

在刘峙的安排下,海州、新安镇的李延年、黄百韬西撤徐州,命令李弥驻扎徐州以东,邱清泉驻扎徐州以西,并命令在宿县的孙元良兵团北上徐州。

经过他的一通胡乱操作,各路国民党军纷纷向徐州靠拢,等到华野在11月8日借张克侠、何基沣起义之机通过第三绥靖区的防线时,却突然发现作战目标黄百韬兵团已经开始收缩。

华野随即主动追击,至10日在大运河东岸追上黄百韬殿后的部队并展开血战,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战斗就是在这样双方都未预料到的情形下展开了。

由于徐州古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又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在南京的蒋介石企图趁此机会歼灭华野主力,一举扭转其在战争中的不利局面,便于11月6日调动原属华中「剿匪」总司令部的第12兵团东援徐州。

此时,在以徐州为核心的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军队总兵力已达70万之众,成为解放战争以来国民党军从未有过的重兵集团。

远在西柏坡的毛主席密切关注着淮海战场的形势,当发现属于蒋介石的国民党嫡系部队主力已经基本集结在徐州附近之后,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消灭蒋介石主力,加快全国解放的难得机会。

蒋介石打出了底牌黄维兵团,毛主席也有他的底牌: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刚刚解放郑州、开封的中原野战军。

宿县(今宿州市)位于津浦铁路徐(州)蚌(埠)段之间,是徐州「剿总」通向京、沪的门户和重要的补给基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由于陇海路此时已被粟裕的华野切断,津浦铁路徐蚌段即成为徐州「剿总」与南京唯一的陆上通道,在刘峙的乱指挥下,原先驻防宿县的孙元良兵团北调,宿县之守军只剩一万多人。

11月16日,中原野战军经过一个晚上的激战解放了宿县,长达千里的津浦铁路南段随即被解放军掐断百余公里,如同一条死蛇。

刘邓大军从大别山出来加入淮海战场,第一仗就枪出如龙,挑断了国民党军的生命线。

这可急坏了在南京的蒋介石,他深知宿县失守将把国民党军带上绝路,急令黄维、刘汝明、李延年三个兵团的25万兵力从南面、西面向宿县包抄夹击,试图重新夺回宿县。

这一天,对于淮海战役的全局而言发生了另外一件大事:中央军委决定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统筹华东、中原区事宜。

随后毛主席给总前委致电: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

由此可见,毛主席已经下定了将国民党嫡系部队主力歼灭于淮河以北的决心。

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五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个个都是不世出的英雄豪杰。

陈老总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刘帅时任中原局常委、中原野战军司令员,二人的职务基本平级。

粟裕大将时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实际是副司令员),谭震林时任华东野战军副政委,二人的职务也是基本平级。

而当时总前委中职务最高的是时任中共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局常委、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的邓小平。

淮海战役结束40年后的1989年11月,已经是耄耋老人的邓小平在会见编写第二野战军战史的老同志时感慨地说:

「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自交代给我的。」

毛主席在电报中对总前委的职能是这样指示的:「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什么是「临机处置一切」,那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以不向中央军委请示,直接决定几十万大军的进退攻守。

可以说,毛主席是把淮海战场60多万解放军指战员、500多万支前民工、整个淮海战役的前途,乃至人民解放战争的前途交到了总前委,交到了邓小平的肩上。

一、「我们决心先打黄维」

11月16日,黄维的第12兵团开始向宿县推进。此时粟裕指挥的华野主力仍然在碾庄围歼负隅顽抗的黄百韬兵团,战斗十分惨烈。

当时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指挥部就设在宿县临焕文昌宫,在总前委的刘伯承、邓小平和陈毅十分清楚,现在要阻击并包围气势汹汹的黄维兵团只能靠中原野战军自己了。

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不要后方,不要补给,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为了摆脱国民党几十万人马的围追堵截,在过黄泛区时把重装备丢得干干净净。

后来小平同志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

「整个解放战争最困难的是挑这个担子,是挑的重担啊。不是说消灭敌人九个半旅是挑了重担,主要的是撇开一切困难,坚决地挺进一千里,挑的就是这个重担。」

可不要小看这一千里,正是由于刘邓大军南进一千里,把解放战争的战场从解放区引到了敌占区,从黄河南推到了长江。

大别山区南临武汉,东迫南京,是蒋介石的心腹重地,刘邓大军攻入大别山,相当于在国民政府整个摇摇欲坠的统治上猛踢了一脚,因此,这一战略进攻行动才被称为解放战争的伟大转折点。

但大别山区物产贫瘠,人民生活十分艰难,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和白崇禧33个旅周旋了大半年时间,重武器也没有缴获多少,1948年8月出山时火炮和炮弹少得可怜。

解放后,时任中野参谋长的李达上将回忆说:「当时中野弹药亟待补充,野炮只4纵(陈赓兵团)有2门,山炮共43门,炮弹200余发,步兵炮4门,炮弹十余发,迫击炮207门,平均每门一发多炮弹」。

炮弹紧缺这也罢了,更严重的是「步马枪,轻重机枪的弹药不足一个基数」,像这样的家底,基本上打一仗就用光了,虽然弹药粮草正通过庞大的支前队伍逐步补充上来,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11月15日,黄维兵团的位置在阜阳,距离宿县约140公里,刘汝明兵团的位置在固镇,距宿县仅50公里,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部基本呈齐头并进之势,企图夹击宿县。

向宿县推进的黄维兵团有4个军10个师,外加一个快速纵队,共10万余人,兵团装备有榴弹炮、野炮、山炮130多门,轻型坦克20多辆,特别是其所属第18军是国民党王牌部队,战斗力很强。

第18军于解放战争初期在军长胡琏指挥下先后和刘邓大军、陈粟大军交手,除了1946年10月在章逢集「龙凤之战」中被刘邓吃掉了一个整团以外,几乎没有吃过大亏,堪称难缠的对手。

为了对付黄维,刘邓一共出动了7个纵队,2个旅,12万人,从兵力上来看比黄维略多一些,但装备上光黄维一个军就甩中野一整条街。

与此同时,刘邓用于阻击李延年、刘汝明的部队只有9纵(秦基伟)、豫皖苏独立旅,两个团,兵力合计不超过4万人,是的的确确的兵行险着。

好在李、刘二人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原则,进攻并不积极,否则秦基伟是无论如何也挡不住的。

如果挡不住黄维,那么在固镇观望的刘汝明、李延年两个兵团15万人马为了抢功劳就会立即反扑宿县,那时就是中野独战对方三个兵团,战局将更加不利,不要说宿县保不住,还会影响华野歼灭黄百韬的行动。

就在这样的严峻情况下,11月19日,邓小平、刘伯承、陈毅三人电告中央军委「我们决心先打黄维」。

2500多年前的【左传】写道:「夫战,勇气也」,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刘邓大军当年就不会南下大别山,更不可能横刀立马,拦在如同一股铁流的黄维兵团面前!

为了打好阻击并围歼黄维这一仗,邓小平向参战的各纵队司令员、政委下达命令:这是淮海战役承先启后的关键,要以不惜倾家荡产,「烧铺草」的精神奋勇作战,坚决打好这一仗!

所谓「烧铺草」,就是人死之后把他生前睡过的铺草烧掉,翻译过来就是「不要命」。面对黄维,中野各部队果然打出了不要命的气势。

从11月16日到11月23日,黄维兵团连续遭到杨勇的中野1纵阻击,7天只走了120公里,到了距离宿县只有20多公里的南坪集就再也走不动了。

天知道那些只有手榴弹和步枪的战士是怎么拖住黄维的摩托化部队的,为了阻住黄维,杨勇麾下3个旅的旅长全上了一线,从涡河到浍河,河水为之流赤。

11月23、24日,只有5000余人的4纵11旅在南坪集愣是顶着黄维兵团的近十万大军打了两天,黄兵团在空军轰炸机的掩护下,向11旅阵地不分昼夜地猛攻,但陈赓手下的部队寸土不让。

24日,黄兵团第18军以为11旅撤退,从南坪集渡过浍河之后才发现陷入了中野的袋型包围圈,又慌忙南撤,刘邓趁着敌人阵脚大乱,命令7个纵队全部出击,经过一个晚上的混战,到25日早上将黄维包围在忠义集、双堆集一带。

在淮海战役总前委三位常委中,刘伯承司令员1892年生,时年已经56岁,陈老总1901年生,时年47岁,战役的总体部署由三常委确定后,组织实施与前敌指挥的大量日常工作都由邓小平负责。

同时,由于总前委五人不能经常碰面开会,邓小平经常口拟电报、或通过电话同东线的粟裕、谭震林二位指挥员磋商决定战役部署。

战役过程中,由于刘帅年纪大、身体也不好,邓小平与陈老总两票对一票表决「刘伯承一般不参加值夜班,在特殊情况时可将其叫醒一起商量」。

此后总前委夜间值班经常由陈老总和44岁的邓小平负责,但邓小平深感总前委责任重大,轮到他休息时也常常不上床,而是点着烟和陈毅研究战役部署,前线的攻防情况各纵队常向他实时汇报,而他也当机立断,毫不拖延。

除此之外,中野副政委邓子恢、参谋长李达负责的支前和后勤保障工作亦由邓小平亲自过问,而数十万大军的粮弹补给、伤员救护、新兵补充等工作竟能处理得井然有序,足见邓小平精力过人,思维敏锐。

淮海战役结束后,一向注重仪表,定期刮胡子的邓小平竟然胡子拉碴,乍一看似乎老了好几岁。

二、「就算中原野战军全部打光了也是值得的!」

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在碾庄被全部歼灭,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歼击目标如何确定成了关键问题。

一开始中央军委命令华野吸引邱清泉、李弥兵团东进,寻机歼其四五个师,尔后视情况围歼邱、李,或攻取徐州,或打黄维。

但因邱、李兵团在黄百韬被歼后不敢贸然东进,始终背靠徐州,我军无法将其退路切断,因此在徐州方向作战的机会并不成熟。

11月23日,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经过缜密考虑,及时给毛主席发电,同时抄送华野,提出「现在歼击黄维时机甚好,如果中央军委批准,我们即照此实行」。

11月24日,中央军委向总前委复电:完全同意先打黄维,望粟(裕)、陈(士榘)、张(震)遵刘邓陈部署,派出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情况紧急实际,一切由刘邓陈临机处置,不必请示。

这是淮海开战以来毛主席第二次授予邓小平为首的总前委三常委以临机决断的全权。

从11月27日开始,发觉陷入重围的黄维焦躁不已,以4个主力师为第一梯队,在飞机和坦克大炮的掩护下向王近山的6纵和陕南12旅阵地发起疯狂进攻,试图突围。

在陕南12旅35团1营坚守的小李庄阵地,敌人连续发起12次冲锋均被打退,遗弃尸体1000多具,该营上下200多人最后也只剩了40多。

28日,18军又出动一个师,以12辆坦克为前锋向6纵17旅马小庄阵地反扑,敌军发射炮弹数千发,将17旅50团的前沿阵地炸成一片废墟,我军的地堡和防御工事全被摧毁,阵地岌岌可危。

危急时刻,17旅49团、51团派来的援兵从斜刺里杀到,总算把18军又堵了回去,但17旅伤亡严重。

为了堵住黄维兵团,中野已经使出了吃奶的力气,邓小平在看过27、28日的战报后总结说:阻止敌人每一次的出击,我们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对付敌步、炮、空、坦克的联合进攻,实属艰苦。

见立即突围无望,黄维遂改变策略,从11月29日开始采取环形防御策略,固守待援,他把所有的汽车装满土,和打坏的坦克一起排成一字长蛇阵,构成如城墙一样的防御工事。

同时,敌人每天仍抽调1-3个团的兵力,在坦克和火炮支援下向中野阵地突击。

缺乏重武器的中野只能采取土工迫近作业,逐村争夺的办法,一点一点地蚕食黄维的阵地,并利用敌人反扑的时机消灭黄维的有生力量。

12月2日,黄维兵团的阵地被压缩到以双堆集为核心,纵横不过5公里的「死亡圈」中,但敌人兵力、火力集中,后面的攻坚难度顿增。

期间,我军研发使用的「没良心炮」等破坏性极强的武器,对黄维兵团造成了巨大威慑。

黄维被围之后,蒋介石再次命令固镇的李延年、刘汝明向只有40公里之遥的双堆集靠拢,同时又从武汉紧急抽调2个军日夜兼程,企图再给中野来一次「三面夹击」。

前一天的12月1日,杜聿明已经率领近30万残兵败将从徐州撤逃,如果他们向黄维靠拢,势必给中野造成巨大压力。

为了粉碎蒋介石的图谋,总前委遂决定尽快消灭黄维,尔后再集中力量消灭杜聿明。

12月5日,李达将我方侦察获得的一份敌人最新动向交给了刘、邓、陈:谍知杜聿明4日午决不顾状况如何恶劣,采逐次闪进战法,装甲车掩护部队向东楔形突进以与黄维会师,并要求李延年向北积极行动。

已经没有时间了!12月5日,总前委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决定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

按照部署,陈赓、谢富治指挥中野4、9、11纵及豫皖苏独立旅,华野炮兵一部为东集团,陈锡联指挥华野13纵、中野1、3纵为西集团,王近山、杜义德指挥中野6纵、华野7纵和陕南12旅为南集团,向黄维发动三面夹击!

12月6日下午,各路部队开始总攻,逐步压缩敌阵地,黄维为了其覆灭的命运,竟然丧心病狂地下令向我军施放毒气,双方的战斗形成胶着。

12月9日-10日在大王庄,华野、中野4个团和黄维18军的3个团激战了一整天,最终大王庄被中野6纵46团攻克,全村连一面完整的墙都找不到,战壕里双方阵亡者的尸体叠了3层!

有人在战后的大王庄走了一圈之后,裤腿都被血水浸湿了,此战华野7纵的2个团伤亡过半,中野46团有2个连打得只剩下十多人。

中野3纵对敌人马围子据点的进攻同样吃力,总攻开始4天后,陈锡联向总前委首长报告:3纵已伤亡近4000人,有的连队只剩下几个人了,各旅各团机关和直属队人员已全部编入战斗单位。

陈毅收到报告后大吃一惊,这意味着3纵将近一半的战斗员都已经伤亡,按照每天1000人的速度消耗下去,3纵就算是铁打的身子骨也熬不住啊。

他对邓小平说:这样打,你们的压力太大了!

邓小平说:「只要歼灭了南线敌军主力,中野就是全部打光了,全国解放军还可以取得全国胜利,这代价是值得的!」

从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始,小平同志以坚强的党性,对党、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坚持从解放战争的整体大局出发,和刘伯承司令员一起,带领中野部队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完成了党交付的一个又一个艰巨任务。

多年后,他动情地对当年二野的老将军们说道:「我们二野在每一个阶段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委托。苦头是吃了不少,但是困难都胜利渡过了。」

到了30多年后的百万大裁军时,为了打破僵局他依然选择从自己的二野「开刀」,第一个裁并了老底子都是二野部队的昆明军区。

在遇到强敌时保存自己的实力,在有好处时唯恐落于人后,这是国民党军队系统中泛滥成灾的痼疾,但说白了,这也是人之常情。

能大公无私,甚至有意让自己的部队「吃亏」的邓小平,才能真正赢得其他将帅的尊重和服从,这也是毛主席选择邓小平作为总前委书记的深远考虑。

到13日下午,总前委再次调整部署,增调华野3纵、13纵,由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统一指挥南集团,继续向黄维最后的据点发起进攻。

14日午后,6纵49团在华野3纵23团的配合下,一举攻入距离黄维司令部一公里远的敌核心据点,全歼了固守在此的18军54团,7纵和6纵47团同时攻占了双堆集之一的尖谷堆。

知道大势已去的国民党军开始四散溃逃,15日黄昏时分,黄维兵团的10万大军被全部歼灭,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我军取得完全胜利。

而中原野战军从阻击黄维开始到战役结束,在此战中的伤亡达3.6万人,相当于全军参战兵力的30%,许多连、营单位经历了火线重编。

刘伯承元帅建国之后从来不看与淮海战役有关的电影,当记者采访他问到淮海战役时,他沉默了许久才说出一句:「好不容易啊!」

而在邓小平的回忆中,中原野战军以及此后的第二野战军在淮海战役后就再也没有什么大仗了。

和双堆集大战相比,一年后刘邓进军大西南,90天横扫国民党百万残兵败将,那只是顺水推舟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淮海战役胜利后不到2个月中央军委即决定组建渡江战役总前委,邓小平依然是总前委书记。

尽管过去了70多年,但邓小平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成立所作的杰出贡献,依然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