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刘邓大军为挺进大别山,付出巨大代价,为何没在大别山站稳脚跟?

2023-12-10历史

1947年底,国共内战进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华北、华东等地,中共军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迫使国民党军队不断撤退和缩小防线。

在华中地区,中共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领十万大军南下大别山,意图打开战略空间,牵制国民党军队在其他战区的主力。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挑战,国民党国防部长白崇禧亲自出马,担任九江指挥所主任,统一指挥五省军队,围剿中共军队。

白崇禧

他满怀信心,认为自己能够在大别山消灭刘邓大军,为国民党军队扭转局势。

那么,在这场战役中,白崇禧能否实现他的目标?刘邓大军能否从困境中突围?双方在这场战役中都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和收获?

大别山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政治格局

大别山是中国东部最宽广的山脉之一,地处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横跨了24个县区,位于长江与淮河之间,充当着天然的屏障作用,对于国共两党在华中地区的战略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大别山地区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林木茂密,道路崎岖,交通不便。这对于进攻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对于防守方来说则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同时,大别山地区也有着复杂的政治格局。抗日战争时期,这个地区曾经是中共红四方面军(后改编为新四军)的一个重要根据地之一。

然而,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却落入了国民党桂系势力的掌控之下。桂系势力在这里实施了民团保甲制度,每个乡镇、村寨都设立了民团组织,并配备了一定的武装力量。

但桂系势力与国民党中央政府并不密切合作,也不服从其他国民党派系的指挥。

在大别山地区的军事部署和作战计划

1947年8月7日,为了打破战略僵局,牵制国民党军队在华北、华东的兵力,配合中共华东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的作战,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治委员带领6个纵队12万人奋不顾身地南下大别山。他们冒着陇海路和黄泛区的危险,强行渡过淮河,进入了大别山地区。

负责大别山地区防务的是国民党武汉行政主任程潜,但他仅有两支川军和交警第4总队被视为正规军,而长江以南几乎没有其他正规军部队。

面对中共军队突如其来的进攻,程潜紧急调集了欧震第3兵团、张轸第4兵团、熊绶春第14军和胡琏第18军等部队前来提供增援。其中,欧震第3兵团实力最强,拥有6个师的兵力,并且配备了美式榴弹炮和日式火炮。

然而,无论是程潜还是欧震,都无法有效指挥大别山地区的桂系部队。桂系部队由李品仙第21集团军和夏威第8绥靖区所率领,他们在安徽经营了十年之久,对当地地形和民情非常熟悉。

李品仙

但他们与国民党中央政府和其他派系之间存在着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不愿意听从他们的命令。

因此,在大别山地区确实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情况,即有资格指挥的程潜却不敢主动指挥,而有责任指挥的欧震却没有资格指挥。同时,让本来名不正言不顺的「地头蛇」李品仙和夏威指挥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白崇禧决定采取以下措施:他认为中共军队进入大别山的目的是为了牵制华北和华东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而不是为了渡江南下。

因此,他下令以张淦指挥的第3兵团作为主力,从东部向西部深入大别山地区。同时,他派遣张轸指挥熊绶春的14军和胡琏的18军驻守大别山北麓,以阻击中共军队的北返。

为了加强作战力量,白崇禧要求蒋介石增加对他的火力支援,并与其他战区进行协调,以确保各方能够相互配合行动。他希望通过这样的部署和协调,能够有力地对抗中共军队的活动,并保卫该地区的稳定和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利益。

白崇禧和蒋介石

白崇禧的计划旨在针对中共军队的行动,同时充分利用其他战区的资源,以增强对大别山地区的进攻力量。

这样的安排有助于提高作战效率,协调各方势力,并为解决大别山地区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当然,具体的作战计划还需要进一步制定和执行,以期取得更好的战果。

白崇禧

在大别山地区的主要战斗和战果

国民党军队对大别山的总攻于1947年12月1日发动,为了转移国民党军队的注意力,刘伯承司令员派出王宏坤第10纵队向西突围,沿着信阳方向进入桐柏山地区。

但白崇禧早已洞悉他的意图,命令第14军和第20军在柳林设下埋伏,对第10纵队发起猛烈的攻击,造成了中共军队的重大损失。刘伯承试图破坏白崇禧的攻势计划的企图失败了。

此时,毛主席下令让粟裕第4兵团和陈赓第3兵团立即在中原地区加强进攻,以迫使白崇禧集团分散兵力。

在淮西休整了两个多月后,粟裕部队分成三路,突袭了平汉路郑州至许昌段和陇海路开封至商丘段的铁路。

粟裕

在粟裕部队的协同作战下,陈赓的兵团也对平汉路许昌至确山段展开了大规模突袭。战场上火光冲天,中原地区陷入了激烈的战斗之中。

粟裕和陈赓相继攻占了许昌、漯河、兰封等地,给白崇禧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打通被扭曲成迷宫的平汉路,蒋介石下令孙元良的第2兵团从郑州向南前进。

而李铁军的第1兵团则从豫南出发,带领着15个师向北挺进,与孙元良的第2兵团协同作战,对粟裕和陈赓进行南北两面夹击。

李铁军和陈赓是黄埔军校的同学,一接到命令,李铁军立即日夜兼程,殊不知却掉入了陈赓设下的陷阱中。

在祝王寨和金刚寺,李铁军的部队被全部歼灭,他感到惊慌失措,急忙逃跑了。

大胜之下,粟裕和陈赓决心扩大战果,一举拿下20军把守的确山。这是粟裕和陈赓两位杰出的指挥家第一次携手作战,他们的部队信心十足,陈赓更是主动请缨担任攻城总指挥。

陈赓

然而,作为华野第1纵队司令员的叶飞和第4纵队司令员的陶勇,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几个月前,在与20军的藤县战斗中,他们亲身目睹了这支川军部队所展现出的强大战斗力。

纵使华野两个最顶尖的纵队连续一周都未能攻下一个县城。而该军的军长杨干乃是四川军阀杨森的侄孙,他在指挥上表现出了卓越的洞察力和英勇的战斗能力。

尽管他没有接受过黄埔军校的训练,但与大多数黄埔将领相比,仍旧是一位不容忽视的对手。

因此,叶飞和陶勇意识到攻下确山需要很大的困难,一旦陷入僵持战局,等待国民党援军的到来,形势将会变得不妙。

最终,确山战役还是展开了。

华野负责攻击山头,中野负责攻打城市。正如叶飞和陶勇所预料的那样,战斗进展异常困难,经过三天的激战,几个制高点仍然处于拉锯状态,陈赓的突击部队多次进退。

两个野战军初次合作,面对巨大的困难,指挥层面遭遇到了巨大的困境,结果导致战局越来越混乱。胡琏的第18军迅速接近,加上确山战役的失败,迫使粟裕和陈赓不得不撤离围攻地区。

正是因为确山战役的失利,导致毛主席毛主席希望粟裕和陈赓南下湖北的计划破灭,也使得白崇禧无法实现从大别山抽调兵力的愿望,大别山的局势变得更加严峻。

由于得不到充足的补给,中野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歼灭战,除了高山铺等几个仅有的胜仗外,在与桂系部队的交手中几乎是十战九负,面对胡琏的18军更是能避则避。

如此一来,野战部队只能地方化,利用游击战保存自己,部队的士气不断下降,逃兵也越来越多。

邓小平、刘伯承

面对日益艰难的形势,邓小平于1948年1月15日致电毛主席,表示桂系部队的威胁实在太大,但以中野目前的力量无法歼灭桂系一个军,不能给国民党军队以沉重打击,因此不得不考虑撤出大别山。

为解大别山之围,毛主席寄希望于让粟裕兵团渡江南下。1月22日,粟裕给毛主席发出了那封著名的「子养电报」,列举了渡江南下作战的种种不利因素。

1月26日,邓小平再次向毛主席提出撤离大别山。 经过反复权衡思考,毛主席最终于2月7日回电,同意中野撤离大别山。

撤离过程中,陈再道的第2纵队被国民党军队发现,白崇禧随之令桂系王牌第7军和第48军开赴大别山北麓,与胡琏第18军一起实施封锁,这导致陈锡联第3纵队、王近山第6纵队不得不化整为零,闪转腾挪,直到3月下旬方才撤出大别山。

除去部分留守地方武装人员外,中野全军至此只剩不到6万人,付出了巨大代价却没有站稳脚跟。

在大别山地区的得失成败和影响

大别山战役是国共内战中最惨烈、最复杂、最具影响力的一场战役。它对国共双方在华中、华北、华东等地的战略部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国民党方面来说,白崇禧在大别山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成功地阻止了中共军队渡江南下的可能性,也打击了中共军队在华中地区的发展。

同时,还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水平,赢得了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的信任和尊重,他的部队也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和经验。

蒋介石

不过,白崇禧的胜利也有其局限性和代价。他没有能够彻底歼灭中共军队,而是让他们逃到了淮西地区,与粟裕、陈赓等部队会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战略集团。

他也没有能够解决桂系部队与其他派系部队之间的矛盾和分歧,而是加深了他们之间的隔阂和不信任。并且还因为过于专注于大别山战役,而忽视了中共军队在华北、华东等地的活动,导致国民党军队在这些地区失去了主动权和优势。

对于我军来说,大别山战役是一场惨痛的失败。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损失了近半数的兵力,也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据点,导致在华中地区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挫折,部队也遭受了士气和信心的低落。

然而,这次失败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我军通过大别山战役,锻炼了自己的作战能力和指挥水平,也总结了自己的教训和经验。

不仅如此,我军还通过撤离大别山,与其他战区的部队取得了联系和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战略集团,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进攻,迫使国民党军队分散兵力和注意力,为之后的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大别山战役是一场旷日持久、惨烈激烈、影响深远、难有定论的战役。它不仅反映了国共双方在内战中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也预示了内战后期的走向和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