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粟裕是人民解放军的「战神」,十大元帅又是如何评价他的?

2024-05-09历史

「我老了,有粟裕!」

1927年5月,粟裕被党组织安排到武汉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教导队工作,这支部队是叶挺领导的党的武装。

来到教导队不久,叶挺便请来了周恩来到教导队作报告。

对于这个报告,粟裕印象特别深,因为他感到周恩来的报告句句说到了自己的心坎里,尤其是周恩来对同志「一定要肩负起阶级的重托」,「学会打仗,用革命的军队去战胜反革命的军队,去夺取革命的胜利」的嘱托,更是让他牢牢地记住了一辈子。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公开背叛孙中山制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向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举起了屠刀,中共中央随即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7月25日,教导队沿南浔铁路向南开进,于27日到达南昌。8月1日,正式打响了南昌起义的第一枪。

南昌起义后,国民党调集重兵,对起义部队展开了疯狂的进攻。8月3日,根据中央原定计划,起义军分批撤出南昌,沿抚河南下,准备经瑞金、寻邬进入广东,发展革命力量,寻机攻取广州。

9月下旬,起义军主力遭到敌军截击,粟裕所在的第二十五师在朱德的指挥下,向潮汕地区前进。经过慎重考虑,朱德决定脱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赣南地区转移。

一路上,这支部队多次遭到国民党军的重兵追击,每天都有人逃跑、叛变,但粟裕依然坚定地跟着部队前进。最终在1928年4月来到了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会师后,粟裕成了红四军二十八团的一名连长。

红二十八团是一支由南昌起义余部改编而成的部队,因此身为红四军军长的朱德,大多数时间都是随二十八团行动。

有一次,朱德带着陈毅来到粟裕所在的连队,和战士们一起帮助当地的老乡收割稻子。那天天气十分炎热,战士们见朱德累得全身都湿透了,于是便要求朱德去休息一会。

面对战士们的要求,朱德爽朗地笑了:「没关系,革命就像接力跑,一棒一棒传下去,我老了,有粟裕!」

朱德的这句话,让性格内向的粟裕感到得有些突兀,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回答。于是他便装作没听见,继续埋头收割稻子。

陈毅是个爱开玩笑的人,见了粟裕的窘状,有意想捉弄一下粟裕,于是悄悄地对粟裕说:「粟裕啊,你说朱军长咋这么器重你啊?」粟裕想了想,摇摇头回答道:「那是军长对我们连有感情,不是针对我个人的。」

粟裕的这个回答,既对也不对。朱德说的「革命要一棒一棒传下去」固然是对全体二十八团指战员的期望,但朱德从没有掩饰过对粟裕的「偏爱」,更没有降低对粟裕的要求。

一次战斗结束后,军部在统计战报时,不小心把粟裕的连队和另一个连队的番号弄错了,导致打了胜仗的粟裕挨了批评。

后来真相大白之后,陈毅怕粟裕闹情绪,准备去找粟裕谈谈,却被朱德制止了。朱德告诉陈毅:「只有经得起委屈的人,才是真正的革命者。我相信粟裕是个经得起委屈的真正的革命者!」

1946年8月,粟裕在苏中取得七战七捷之后,朱德赞叹说,「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真不愧是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楷模!」

1947年,粟裕在孟良崮歼灭了蒋介石的第一主力整编七十四师的消息传到延安后,朱德兴奋地写下了一首诗送给粟裕。诗中称赞粟裕「国贼军心惊落叶,雄师士气胜秋风」,还说粟裕「胜算全操在掌中」。

1948年4月,粟裕来到延安,向党中央朱陈述华东野战军主力暂不过江,留在江北打大歼灭战的战略构想。朱德对粟裕的胆识与勇气极为欣赏,率先支持粟裕的建议,并表扬粟裕「特别能领会统帅部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意图,善于捕捉战机。」

「粟裕有古名将风」

粟裕虽然是毛主席欣赏的爱将,但他也曾两次直言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的指挥失误。一次是在1946年解放战争期间,为扩大战果,毛泽东要粟裕兵出淮南,将内线作战改为外线出击,把战争引向国统区。粟裕回电说建议还是先在内线打对我们都有利。

当时有些同志认为不服从主席的命令不太好,粟裕却对这些同志们说,自古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高级指挥员不仅要熟练战役方面的指挥,还应研究战略问题,而不只是照搬上级的命令,否则非打败仗不可,最终粟裕说服了毛主席,结果在打出了七战七捷的佳绩。

粟裕另一次「抗命」,是在何时渡江的问题上,与毛主席的意见不太一致。1948年初,毛主席要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渡江南进,但粟裕经过反复思考,还是向中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粟裕认为自己带三个纵队下江南,固然能够调动部分敌人,减轻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但蒋介石不是傻瓜,不会把主力调到江南去跟我们打游击,因此也不会减少多少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

而自己的三个纵队离开中原战场,只能是让刘邓身上的压力更大,因此主张不过长江。

经过粟裕的力争,毛主席最终接受了粟裕的意见。主席还略带玩笑地对粟裕说,既然你要留在中原,那我就把邱清泉、黄百韬这两股敌人算在你粟裕的名下,你要是消灭不了他们,就找你算账!粟裕也不含糊,当场立下了军令状。

立下军令状后,粟裕接连指挥了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解放了整个山东。

然后他又指挥了淮海战役,消灭了盘踞在中原的国民党八十万大军。对于粟裕的这份「成绩单」,刘伯承元帅曾评价说:「粟裕智深勇沉,百战百胜,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有古名将风,是中国的战略家。」

粟裕的这份「成绩单」,也令毛主席有些意外。按照他的想法是想着林彪拿下整个东北后,再挥师入关消灭盘踞在中原的国民党军的,没想到四野还没有入关,粟裕和刘伯承已经把中原的国民党军消灭光了。

粟裕在战场上的高光表现,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1961年在毛主席在接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曾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

「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

在十大元帅中,粟裕和陈毅相识最高,共事的时间也最久,因此对于粟裕的军事才华,陈毅了解得也最深入。

粟裕和陈毅都参加过南昌起义,之后又一起随朱德上了井冈山,两人很早就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蒋介石调集大军,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在此情况下,中央决定成立华东野战军。毛主席特意嘱咐说:华东野战军司令、政委由陈毅一人兼,战役指挥由粟裕负责。

华东野战军成立不久,便取得了宿北战役的胜利,全歼了国民党军整编69师。之后陈、粟二人又组织了鲁南战役和莱芜战役,消灭了国民党五万六千余人,活捉了国民党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李仙洲。

不甘心失败的蒋介石,再次集中兵力向山东解放区进攻。陈、粟又在孟良崮消灭了国民党军王牌——整编第七十四师,粉碎了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

孟良崮战役是粟裕的军事杰作之一,王必成将军曾回忆说:「这次战役,从调动兵力创造战机,到战役实施的全过程,无一不是按照粟裕同志提出来的方案进行的。」

华东野战军在陈毅和粟裕的领导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但粟裕总是谦逊地把功劳归功于陈毅。而陈毅对粟裕的指挥能力也十分放心,总是将全部军事指挥权毫无保留地交给粟裕。

有一次,粟裕命令华野的一个纵队运动到某个位置,纵队司令员不是特别理解,在电话里和粟裕吵了起来。陈毅十分生气,抢过电话批评这位纵队司令员说:「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你不要讲什么价钱!」

对方听到是陈毅的声音,便不敢再争辩了,马上按照粟裕的命令执行,结果证明,粟裕的命令是正确的。

陈毅和粟裕共事期间,两人很少发生矛盾,这是因为陈毅十分清楚粟裕的军事指挥能力,心甘情愿地愿意去做粟裕身边的「绿叶」。

1947年8月,陈毅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高度评价了粟裕的军事指挥能力:「我认为,我党20多年来创造的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迈进。」

在和陈毅共事期间,粟裕认也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一直把陈毅看成是他的上级。他曾说过,在陈毅领导下工作,他的心情是舒畅的。

「尽打些神仙仗」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将帅中,林彪和粟裕被公认为两位军事天才。两人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同是生于1907年,身材都不是特别高大,性格都比较内敛,指挥作战时都喜欢把自己关在屋里盯着地图谋划等等。

两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作战风格。林彪喜欢谋定而后动,从不打无把握之战;而粟裕素来以打恶仗、险仗著称,往往能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取得胜利。

对于两人不同的指挥风格,林彪认为自己长期以来都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所以打仗较为慎重,有了七成把握才打;而粟裕长期孤军作战,不冒险就无法生存,所以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尽打些神仙仗」。

和陈毅一样,林彪也参加过南昌起义,与粟裕认识的时间也比较早。起义军经大庾整编后,被改编为7个连,林彪当时的职务是连长,粟裕则是另一个连的连指导员。

在井冈山斗争期间,林彪和粟裕都显示出了不凡的军事才能。林彪晚年曾说过:「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之前,就属我们两个人打的最好」。

由于种种原因,林彪的职位上升得很快,很快便成了红军的主要指挥员之一,将粟裕远远甩在了身后。

解放战争中,这两位军事天才都得到了中央的器重,分别领导一支野战军,在关内和关外与国民党的数百万大军作战,成为蒋介石最怕听到的名字。

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之后,中央将战报通报给各战区,林彪对粟裕以三万兵力,竟然敢于迎战十二万美械国军,还能一口气快刀切豆腐,取得七战七捷的大胜的这个经典战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让刘亚楼收集苏中战役资料,供自己研究。

在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研究了两天后,林彪感慨地对刘亚楼说:「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

淮海战役后期,粟裕又干了一件让林彪钦佩不已的大事——活捉了蒋介石的爱将杜聿明。在不久前的辽沈战役中,林彪让杜聿明带着东北国军残部顺利逃到了华北,因此挨了毛主席的批评。

所以林彪看到这次杜聿明又企图在粟裕面前故技重演,但却被粟裕围成了瓮中之鳖,杜聿明本人也被活捉之后,对粟裕的军事才能又有了新的认识。他曾对刘亚楼说:「粟裕没让杜聿明跑掉,很值得我们研究、探讨和借鉴。」

「战功高而不自居,贡献大而不自大」

十大元帅中,叶剑英元帅对粟裕也极为器重。虽然叶帅战争年代与粟裕的交道打得不多,但对粟裕在战场上的功劳和战绩却是一清二楚。

1953年,叶剑英从广东调到北京工作,与粟裕做起了邻居。作为军中的晚辈,粟裕也在第一时间亲自上门拜访叶帅。

在两人的这次会面中,叶剑英对粟裕说:「你到总参谋部工作最合适,是对总参谋部工作的加强,你是全党、全军、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名的战将,你打了很多胜仗,对革命战争贡献很大。你的军事才华令大家钦佩。」

拜访结束后,粟裕起身告辞。叶帅坚持要送送粟裕,粟裕谦逊地说:「我哪敢劳驾您送我啊?」

叶帅笑着说:「你是百战名将,谁人不知华东粟裕?我送送你又何妨?」粟裕也笑了:「我是沧海一‘粟’,不足挂齿。」

粟裕走后,叶帅叹道:「粟裕战功高而不自居,贡献大而不自大,不简单呐!」

叶帅坚持以「粟总」称呼粟裕,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叶帅认为粟裕的军功以及在军中的地位,与自己这位元帅相当。

十大元帅中,彭总、贺总、罗帅、聂帅、徐帅对粟裕的军事才能也非常欣赏,也都给予了很高评价,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

毛主席对于粟裕也是极为器重。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甚至将粟裕列为率领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第一人选,只不过因为粟裕当时身体不好,才没有成行。

他的视力当时也有问题,吃饭时必须把饭菜摆在一条直线上才能看得见,严重到这种程度,因此毛泽东这才用彭老总替换了粟裕,率领志愿军入朝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