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李莲英葬母排场有多大?乡亲们白吃白喝35天,百桌宴席每天不重样

2024-04-25历史

清朝末年,一位权倾朝野的大太监李莲英,为了给已故的母亲举办一场盛大的葬礼,在河北老家李家村摆开了前所未有的排场。乡亲们白吃白喝长达35天,每天百桌宴席菜品种类翻新,场面壮观到令人瞠目。究竟李莲英为何如此大手笔?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李莲英的崛起之路

李莲英出生于河北大城一个贫苦人家,自幼家境贫寒。为了求得一条生路,他在6岁那年就被父母卖给了京城的一户人家,开始了他漫长而曲折的太监生涯。

起初在京城,李莲英只是一名小太监,负责一些打杂的活计。但他机警聪明,处事圆滑,深得主家的赏识。主家的赞许让他有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从而打下了扎实的文化根基。

光绪年间,李莲英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能力逐步获得了慈禧太后的青睐,被重用于紫禁城内。他谨小慎微,勤勉尽责,处处为慈禧太后分忧解难,很快就成为了太后最亲信的红人太监之一。

权力是李莲英最大的资本,他利用自身的特殊地位,在京城大肆捞钱敛财。有了钱财作为后盾,他的权势也就日益滔天。到了晚年,李莲英已是当朝最有权有势的太监了,可以说是权倾朝野。

然而,即便身居高位,李莲英对出身卑微的母亲却从未忘怀。他时常想起那个把自己卖给京城人家的母亲,心中充满了愧疚与不舍。为了尽孝道,弥补儿时的遗憾,李莲英决心要为母亲举办一场盛大的葬礼,以示最后的孝心。

二、母亲病逝,催生盛大葬礼

光绪三十二年冬季,北京城内一处名为棉花胡同的宅院里,一位58岁的老妇人在病榻上咽气长逝。她就是李莲英的亲生母亲曹氏。

曹氏原是河北大城一个贫苦人家的媳妇,年轻时家境贫寒,为了给儿子李莲英谋一条出路,在李莲英6岁那年就将他卖给了京城一户人家,开启了李莲英漫长的太监生涯。

多年后,李莲英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谨小慎微的作风,逐步获得了慈禧太后的赏识和重用,成为紫禁城内最有权势的红人太监之一。权力和财富随之而来,他的家世也就扬眉吐气。

于是,李莲英将年迈的母亲曹氏接到了北京城内棉花胡同的私宅,好好侍奉她晚年。可谁曾想,造化弄人,曹氏刚来京城不久,就在那年冬季撒手人寰了。

对于母亲的去世,李莲英悲痛万分。他回想起儿时那个把自己卖给京城人家的母亲,心中充满了愧疚和不舍。母亲生前,自己一直在紫禁城里忙于权力斗争,疏于尽孝;如今母亲去世,自己也没能给她最后一程的体面和尊严。

一个决心就这样在李莲英心中慢慢酝酿:他要为母亲举办一场前所未有的盛大葬礼,以尽孝心,弥补儿时的遗憾。

李莲英的这个想法很快就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慈禧不仅出于对李莲英的宠信,更是看重了这次葬礼彰显孝道的意义。她当即就赏赐给李莲英48万两白银,用于操办葬礼一应开支。

有了慈禧的恩准和巨资支持,李莲英立刻就着手安排起了母亲的葬礼事宜。他请来了全国知名的喇嘛僧侣,在母亲的灵前整整诵经超度了七七四十九天。又将母亲的灵柩运至护国寺前,24小时轮流值守,从不间断。

三、前所未有的排场震惊乡亲

为了给母亲一个体面而隆重的安息,李莲英在老家李家村摆开了前所未有的大排场,震惊了乡亲们的视野。

首先,李莲英请来了全国知名的喇嘛僧侣,在母亲的灵前整整诵经超度了七七四十九天。这在当时可谓是前所未有的盛事,即便是皇帝的丧葬,也很少有如此规模的超度法事。

接着,李莲英又将母亲的灵柩运至北京城内的护国寺前,由专人24小时轮流值守,从不间断。早中晚三次,更是要进行隆重的祭拜仪式。这种对逝者的高规格看护,在当时也只有皇室才有资格享有。

待在北京的一应仪式办毕,李莲英便着手准备将母亲的灵柩运回老家安葬。他特意从北京请来了一批和尚,专程护送灵柩回乡。同时,他还从京城里上好的棺材铺订制了一口檀香母亲的棺材,并在京城扎制了一尊栩栩如生的纸人,以陪伴母亲在九泉之下。

这一路行程,浩浩荡荡,绵延数里。当行列抵达李家村时,乡亲们无不目瞪口呆。他们从未见过如此规模的丧葬队伍,即便是当地最有钱人家的丧事,也无法与之相比。

而等到李莲英在村口摆开了丧祭后,乡亲们更是大开眼界。只见李家村口摆开了数百张长桌,桌上摆满了各色美味佳肴;几十个大缸里则盛满了白酒美酒,任人自行斟酌。更有一群厨师在现场烹饪,香气四溢。

这在当时的乡村,可是前所未有的盛景。乡亲们从未见过如此阵仗,一时间无不惊讶万分。有人甚至怀疑,这会不会是皇帝驾崩,李莲英在此摆下了皇家丧祭?

四、乡亲们的盛宴与李莲英的用意

当李莲英在村口摆开了这场前所未有的盛宴时,乡亲们无不惊讶万分。他们从未见过如此阵仗,一时间蜂拥而至,大快朵颐起来。

只见李家村口摆开了数百张长桌,桌上摆满了各色美味佳肴。几十个大缸里则盛满了美酒佳酿,任人自行斟酌。更有一群厨师在现场烹饪,香气四溢。

这在当时的乡村,可是前所未有的盛景。乡亲们从未见过如此排场,一时间无不惊讶万分。有人甚至怀疑,这会不会是皇帝驾崩,李莲英在此摆下了皇家丧祭?

然而,李莲英并非如此。他摆开这场宴席,其实另有用意。一来是为了尽孝心,给母亲一个体面而隆重的安息;二来也是为了周济乡亲,让他们度过那年的苦春。

当时正值清朝晚期,国力渐衰,百姓生活艰难。李莲英虽然权倾朝野,但他并未忘记自己的出身。他深知乡亲们的困苦,因此决定趁此机会,解囊相助。

于是,李莲英不仅在村口摆开了百桌宴席,更是向乡亲们敞开了大门。无论是附近的绅豪,还是给葬礼帮忙的乡亲,甚至连路边的乞丐,李莲英都一视同仁,欢迎他们前来吃喝。

更有甚者,乡亲们不光能在现场吃到饱,还可以随意将食物带回家中。有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无法前来,李莲英便在门口放置了两个大框,每天装满白面馒头,供他们自行取用。

这场宴席,一摆就是35天。李莲英不仅请来了全国各地200余名厨师,就连河北一省的猪肉,也被他买断了货源。可以说,他一个人就抬高了一个省一年的GDP。